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虢姓怎么读.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虢姓怎么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虢姓怎么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虢姓怎么读
虢
虢国
虢国,中国西周的诸侯国,前后有四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别被加以东西南北相区别,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虢仲封东虢(今河南郑州西汜水镇)。
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陕西宝鸡附近,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
厉、宣之际,始东迁三门峡立国,(原地留有一小虢,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后裔不见记载)地跨黄河两岸,称为南虢(有别于虢仲后裔虢序夏阳之北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末代国君虢公丑携贵族奔东周京师洛邑,部分贵族、士兵和平民被强行迁至今山西汾阳,前541年置瓜衍县。
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郑州荥阳,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虢仲后裔虢序被平王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号北虢,因实力单薄而依附于南虢(今人所谓“南北虢实为一虢”即源于此)。
前658年,亡于晋,以郭为氏,郭偃即虢序后裔,仕晋献公、文公。
其后裔被安置在晋国都城,晋国末辗转来到晋阳以北。
介绍
虢国疆域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
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
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虢。
东虢灭亡,其后裔虢序西迁至山西平陆,子爵,是为北虢,依附于南虢。
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
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阳邑附于南虢),这是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
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
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
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
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
历朝国君
西虢国
国君称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虢叔
周武王时期
周太王孙,季历第三子,周文王弟
中间世系不明
虢城公
姬遣
周康王、周昭王时期
一作虢成公
虢季易父
(字易父)
周穆王时期
虢公
虢宄公
姬师哉
周共王时期
虢幽叔
姬师望
周懿王时期
虢德叔
姬师即
周孝王时期
虢宣公/虢季子白 [1]
姬师丞
周夷王时期
虢厉公/虢公长父/虢仲
(字长父)
周厉王、周宣王时期
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厉、宣之际,始东迁三门峡立国
虢文公/虢季
周宣王时期
周宣王时征伐猃狁,大获全胜,又谏不籍千亩
虢石甫/虢石父/虢公鼓
姬鼓(字石父)
周幽王时期
周幽王时败坏朝政
虢公翰
姬翰
周平王时期
在携拥立周携王
虢公忌父
(字忌父)
周平王晚期
周平王晚年,重新起用为王室卿士
虢公林父/虢仲
(字林父)
周桓王时期
周桓王时一同讨伐郑庄公
虢公丑
姬丑
?
-前655年
为晋国所灭
虢公旅:
虢仲后裔,虢公鼎铭文称之为“虢叔旅”。
东虢国
虢仲:
周文王弟,始封西虢君主
中间世系失考
虢公旅:
虢仲后裔,虢公鼎铭文称之为“虢叔旅”。
其后世系失考。
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虢国(2张)
北虢国
虢序:
虢仲后裔,周平王所封,子爵。
其后,不详。
前658年亡于晋。
南虢国
南虢国应是西虢国南迁后的称谓,其君主应该包括在西虢国君主列表里。
虢城公(周穆王同期君主)
中间世系失考
虢公(周夷王同期君主)
虢厉公(虢公长父、虢仲)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
厉、宣之际,始东迁三门峡立国。
虢宣公(虢季子白)周宣王时征伐猃狁,大获全胜。
虢文公(虢季)周宣王时谏不籍千亩
虢公石父(虢石甫、虢公鼓)周幽王时败坏朝政
虢公翰在携拥立周携王
虢公忌父周平王晚年,重新起用为王室卿士。
虢公林父(虢仲)周桓王时一同讨伐郑庄公
虢公丑在前655年为晋国用假途伐虢之计所灭,虢公丑奔东周京师洛阳,其后裔居湖北公安和河南洛阳。
故国遗存
周初封文王之弟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
东虢在今河南荥阳,春秋初年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西周末年迁至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
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留下了"唇亡齿寒"的的千古遗训。
三门峡虢国墓地
虢国墓地位于今三门峡市上村岭,总面积约32万4500平方米。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先后经四次文物钻探和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探明各类遗迹八百余处,发掘清理墓葬和陪葬坑三百余座,出土文物近三万件。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保存完好的周代大型邦国公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为周文王弟弟的封国。
原封宝鸡,西周晚期受平王东迁的影响迁至今三门峡市,国都上阳位于今李家窑村。
史载,虢国历史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
这一时期,虢国国君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他们曾替周天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屏藩周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陪葬众多的兵器和车马坑,足以说明当时虢国的军事实力。
由于后来的国君骄奢淫逸,最后走上了亡国的道路。
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称雄一时的虢国从此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除给后人留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沉重而悲怆的故事外,再就是对这个古老和神秘王国一连串的问号。
而虢国墓地的发现为破解这些疑惑带来了希望。
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成了“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由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和安志敏先生带队,对三门峡库区上村岭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从此,拉开了虢国墓地发掘和研究的序幕。
经过两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230多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出土文物9179件。
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个墓地属于同一个诸侯国,其埋葬时间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整个墓地排列有序,礼制严格,属公墓。
根据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结合对周围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情况,考古工作者断定这就是千古难觅的虢国墓地。
此次发现被列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田野考古的重大发现而载入史册。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亲临考古发掘现场,并写出了被学术界视为扛鼎之作的《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在国内外文物考古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进一步搞清虢国墓地的整体布局和地下遗迹埋葬情况,从1990年初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上村岭北部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找到了虢国墓地的国君中心区域,此区内埋葬着西虢东迁的历代国君和众多的高级贵族,以及他们的陪葬车马坑、祭礼坑等。
其中虢季、虢仲两座国君墓的发现引人注目,墓中陪葬了大量青铜器、玉器等,其中包括一大批稀世珍宝。
这两座墓的重要发现分别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虢国墓地规模之大、等级之齐全、保存之完好、出土文物之精美,在我国两周考古中极为罕见。
它的发现对研究两周时期的宗法、墓葬制度,以及虢国的历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填补了虢国历史研究的空白,被评为“河南二十世纪十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和“中国二十世纪zen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为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虢国墓地丰富的墓葬文化和出土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物,有关部门在虢国墓地遗址上建起虢国博物馆和车马坑博物馆,并对游人开放。
三门峡虢国墓地经两次发掘,发现了包括两座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二座太子墓在内的250余座贵族墓葬,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万多件。
1999年又在三门峡市西南李家窑发现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
虢国墓地与上阳城的发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上村岭上。
50年代至今,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发掘,证明这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国公墓。
墓地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8个组。
2009号墓即虢仲墓属第八组,位于北区,是虢国墓地墓葬最多、级别最高的一组,其所出土文物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有不少填补了我国周代考古空白。
虢仲的9号墓为土圹竖穴墓,呈南北方向,墓口南北长5.6米,东西宽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62—4.92米;墓深距现地表19.3米,是虢国墓地已发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
墓穴四壁从上到下以淡绿色颜料进行了特殊涂抹。
墓主人使用的葬具为重棺单椁,外加大型棺罩。
从众多出土青铜器铭文来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国的一代国君。
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历、宣之际。
青铜礼器随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级。
9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仅礼乐器就达120多件,其中用以标志墓主人身份的鼎达29件之多。
有44件的铭文均言明为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
出土的两套编钟,一套为八件甬钟;一套为八件纽钟,铭文最长的60多字,从其内容可知此套纽钟为虢仲自作器。
且自铭为“宝铃钟”。
从铭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并“受天子禄”,其地位、权势与富有明显高于1990年发掘的2001号墓主人虢季。
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两套编钟。
该墓出土的4件铜?
,均铸有“虢仲作虢妃宝?
,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目前我国同类器中最大的青铜?
。
九号墓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见的。
724件(组)玉器,经专家鉴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大部分为新疆和阗玉。
从制作工艺来看,多为精绝之作。
如一件龙纹玉璧,是由和阗白玉精制而成,双面饰抽象变形云龙纹,整器圆度规整,纹饰流畅大方,富有动感。
在玉质工具中,如青色饕餮纹玉斧,羊脂白玉钻等,也均采用和阗玉制成,无任何使用痕迹,可见这些玉质工具只是作为一种标志礼玉使用于某种特定场合。
在葬玉类中,该墓出土的两件玉握最为典型:
左手握为和阗青白玉,呈圆角方管状,周身饰8周弦纹,两端分别饰4只蝉纹,为商代遗物;右手握为和阗青玉,呈圆管状,周身饰旋转龙纹,是西周时期的典型器物。
玉器中最为精美的当属仿生动物玉雕。
有神秘莫测的玉龙,凶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飞的玉鹰,活泼可爱的玉兔,造型各异的玉鹿以及玉鼠、玉牛、玉蛇、玉羊、玉猴、玉蜘蛛、玉蜻蜓等。
据统计,这些仿生玉雕几乎囊括了我国北温带地区所有常见动物品类。
此外,九号墓出土的玉遣册,上有用毛笔所写的“南仲”字样,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写字,对研究我国的书法起源有重要价值。
九号墓中,还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别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织品衣物,也是我国同时期考古中仅见的。
虢国博物馆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的上村岭,它北依黄河,南望崤山,是建立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贵族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
虢国博物馆占地150亩,其基本陈列《虢国墓地遗址与文物陈列》分为《虢宝撷英一一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精华展》、《梁姬风韵--虢国国君夫人墓出土文物展》、《车辚马萧--虢国地下车马军阵遗址群展》、《国君觅踪--虢季墓遗址群展》四部分。
这里展示的有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有上古国君第一陵墓、有“中华第一铁剑”、时代最早、形制最为完备的虢季氏缀玉面罩、七璜组玉佩等国宝重器。
马坑博物馆
位于三门峡市春秋路北侧,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博物馆。
该馆始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属仿古歇山式建筑。
馆内有三个基本陈列,即虢国简史、三门峡历代碑碣石刻艺术、虢国车马坑和复制的古战车。
李家窑遗址
位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东南两公里,为周代虢国都城。
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对位于虢国墓地东南二公里的李家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垣、城壕、建筑遗址等,取得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李家窑遗址由城垣、城壕、宫城、宫殿以及制骨、制陶、冶铜作坊和粮库等组成。
其中,南墙已被青龙涧河冲毁,现存城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一千至一千零五十米,南北残宽五百六十至六百一十米,周长约三千二百米;城垣外平行环绕两道城壕,内城壕宽十三米左右,外城壕宽十五至二十二米,深四点三至六米。
宫城和城垣之间分布着制骨、制陶、冶铜作坊和粮库。
其中,制骨作坊发现数以千计的骨器成品、半成品、骨料等,并有制骨工具铜锯、砺石等;在冶铜作坊发现大量的炼渣和陶范;制陶作坊发现的陶窑保存较为完好,并且出土有陶器成品和半成品等珍贵文物;在粮食窑藏区,发现一处排列整齐有序的窑穴,这些窑穴均经过加工处理,应是储藏粮食的粮库。
专家认为,虢国都城上阳城的发现对研究和了解古代都城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不仅虢国贵族墓葬区得以确定,而且虢国城也已确认,城内布局轮廓清晰,加之丰富而精美的文物接连不断地大量出土,为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虢国这一西周时期的重要方国提供了重要而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西周考古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有明确纪年的断代标志.
后裔溯源
郭氏
郭氏是如何得来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是:
"郭氏出自姬姓。
虢国博物馆
虢氏
现今湖南长沙尚存虢氏之裔一大支。
其迁徙情况是,五代时自山西太原迁江西,明成化年间自赣迁湘之长沙新康都六甲,今属望城县靖港镇大泊湖村。
《长沙虢氏族谱》载:
“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勋标王府;三君誉薄遐方。
溯博士于春秋,渊源家学;征大夫于晋国,丕丕皇猷。
在昔家声,昭垂後裔。
迨以郭更虢之後,仍本姓者,仅吾一支,历籍本豫章迁兹,自洪武越十余代,支繁派演……”长沙虢氏一支为古姓“虢”氏南方仅存承嗣,系明成代年间由江西饶州迁湘,姓氏由“郭”复“虢”,至今已历五百多年,丁口繁衍达万,后裔再迁者当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等地。
长沙虢氏堂号为“新平堂”,至明末清初分为邦、爵、庆、锦、颜、曾、思、唐、隆九大房。
除庆、锦二房早年徙常德丹洲外,其余七房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共建宗祠,谱则各修,各房在清代均数修支谱,于民国七年纠族共修过族谱,谱名《长沙虢氏族谱》,凡虢氏自明至民国丁口繁衍、迁徙等情况详载备至,共二十二册,计二千四百多页。
民国三十七年续修过族谱,因社会变更未梓,现稿本散失。
假道伐虢
读音
jiǎdàofáguó
解释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
伐,是攻占的意思。
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
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典故
出自《左传僖公二年》: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灭虢。
”
三十六计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
困,有言不信。
探源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
语出(左传.僖公二年》: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灭虢。
”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
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
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
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
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
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
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
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
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
献公哪里舍得?
荀息说:
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
献公依计而行。
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
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
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
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
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
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
虞公更是大喜过望。
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
虞公毫不怀疑。
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
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
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
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
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五虢之争
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
蔡运章
虢国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姬姓封国。
随着岁月的推移,虢国的本来面目及其迁徙状况已模糊不清,致使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先后出现了五个虢国。
《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下》班固自注云:
“陕,故虢国。
有焦城,故焦国。
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
”这是最早记录四个虢国的文献。
《水经注·河水》卷四:
“昔周、邵分伯,以此(陕)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
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
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
”这里又把班固所讲的“陕县之虢”称之为南虢。
《史记·秦本纪》载:
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78年)“灭小虢”。
这是说西周春秋时期有东、西、南、北和小虢等五个虢国。
自东汉以来,史学界围绕着它们的分封、地望、迁徙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本文谨就虢国的分封、名义与五个虢国的地望及其相关问题,略作初步论述。
分封与名义
公元前1027年,武王克商,光有天下,为巩固姬周王朝的统治,便大肆分封同姓诸侯。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
“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苟子·儒效篇》也说:
“(周公)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圄,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就有五十多人。
这些封国的名称,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说: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邘、晋、应、韩、武之穆也。
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这说明文王之子的封国有十六个,武王和周公之子的封国有十个。
此外,尚有大王之子太伯、仲雍的一支周章和虞仲建立的吴、虞两国①、文王庶子邵公建立的燕国②、文王之弟虢仲、虢叔的封国当然也在其列。
这些姬姓贵族建立的封国,就像屏障似的护卫着西周王朝。
虢仲、虢叔是重要的姬姓封国。
《左传》僖公五年载: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杜预注:
“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
”孔颖达《疏》弓丨贾逵曰:
“虢仲封东虢,制是也。
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
”马融曰:
“虢叔,同母弟,虢仲异母弟。
”《国语·晋语四》说“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动,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韦昭注:
“善兄弟为友。
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也。
”这说明虢仲是文王的异母弟,虢叔是文王的同母弟。
他们与文王的关系密切,都曾任文王的“卿士”,共同辅佐文王治理国家,为发展壮大周族的势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也为后世虢国之君在周王室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凡方国部族皆有各自的名号,以便称道。
“虢”便是虢仲、虢叔的封国之号。
不同的方国名号,各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虢国因何而得名?
《尚书·君》∶“惟有若虢叔”,伪孔传曰:
“虢,国名。
”《左传》隐公元年:
“虢叔死焉。
”《经典释文》∶“虢,国名”,这是说虢为国族之号。
《说文·虎部》“虢,虎所攫画明文也。
从虎、孚声。
”段玉裁注:
“攫者又所执者,画者叉所画也,故有明文也。
虢字本义久废,罕有用者”。
许慎对虢字本义的解释,可谓望文生义,不着边际。
因“虢字本义久废,罕有用者”,故后人对其本义感陌生。
因此,要想弄清虢国的名义,只有对“虢”字的构形作深入分析,才能窥见其一斑。
虢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一期卜辞。
甲骨金文虢字大体有三种写法:
1、《合》18187正郑虢仲簋
此形从双手、从虎,作两手搏虎状。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五引丁山说:
“当是象两手搏虎之形,虢之初文也。
”甚是。
2.昭录伯簋
此形从攴,从虎,作持械击虎状。
3、班簋虢叔虢叔尊
此形从手、从攴、从虎,作一手按虎,一手持械,奋力击虎状。
这三种形体中,一、二两种较罕见,惟有第三种最为流行。
《说文·虎部》所收虢字,为“从虎、声”的形声字,实由第一种形体演变而来。
虎本猛兽,其义甚明。
孚,《说文·部》谓“五指也,从,一声。
”它的构形本为双手持物之状。
为在上之手,寸…由又滋乳而来,本为在下之手;中间的“—”实为所持物体之象形。
由此可见,虢字的本义当为双手奋力搏(或持械击)虎的会意兼形声字。
虢国的名义当与虢氏的职事密切相关。
周初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意在“以蕃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曰:
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同书昭公九年说:
“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
”昭公二十六年也说:
“昔武王克商,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
”这说明周初分封同姓诸侯的用意,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姬姓血缘亲族为核心的宗法统治集团,让这些姬姓贵族结成捍卫周室安全的坚强屏障,而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建立的封国,更担负着这方面的特殊使命。
首先,从虢国的封地看:
虢仲、虢叔分封的国土,紧依成周、宗周的外围,皆属军事战略要塞。
虢仲所封的制邑,《左传》隐公元年谓:
“制,严邑也,虢叔死焉。
”《国语·郑语》云:
“虢叔恃势”,这是说东虢地势险要,是成周的东大门,也是东都洛邑周围的八关之一。
特别有趣的是,东虢所属之“制”,一名成皋,亦名虎牢。
《穆天子传》卷五:
子东至于雀梁。
甲辰,浮于荥水……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请生擒虎,必全之。
乃生搏虎而献之天子。
天子命之为柙,而畜之东虢,是为虎牢。
”郭璞注:
“因以名其地也,今荥阳成皋县是。
”这说明东虢属邑“虎牢”的命名,更与捕虎的事直接相关。
同时,虢叔所封之西虢,位于今宝鸡市东南,是丰镐的西大门,后世所筑的散关、陈仓故城皆邻近其境,三国时“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3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就连西虢东迁后的“陕县之虢”,境内不但有丰、镐与成周间东西交通要塞函谷关,而且也是晋国渡河南下的必经要津“茅津渡”之所在。
这说明虢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捍卫周室安全,有着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从虢氏的职事看:
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周室权臣。
后世的虢君亦多任王室大师(卿士)或师之要职,常统领六师南征北讨。
例如,周夷王时虢公“伐太原之戎”,《后汉书·东夷传》载厉王时虢仲征伐淮夷事4,虢氏中的师(读哉音)、师望、师承等历任穆、共、懿、孝时的“师氏5”。
而师氏统帅(也是周王室)的精锐部队就称为虎贲。
《史记·周本纪》说:
武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集解》引孔安国曰:
“虎贲,勇士称也。
若虎贲兽,言其猛也。
”《尚书·立政》:
“王左右常伯、常任、淮人、缀衣、虎贲”,伪孔传谓:
“虎贲,以武力事王”,周秉钧注:
“守王宫之官”;《白虎通·五行》:
“虎之为言搏讨也”。
可见,虢氏有统领锐师、捍卫王室的职责。
第三,从师氏所居的位置看:
《周礼·师氏》云:
“居虎门之左,司王朝……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
听治亦如之,使其属师四夷之隶,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且跸。
朝在野外,则守内列。
”这说明虢君担任的“师氏”,常居于王宫“虎门之左”,是周王的近身卫戍部队。
由此可见,虢本为双手搏(或持械击)虎之义,虢国冠以此名,当是引申为统领六师、捍卫周室的意思。
东虢的历史
东虢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国,史学界的看法大体一致。
但它的地望、史迹及其灭亡等问题,则需进一步探讨。
虢地在殷墟卜辞中已有记载:
乙未,争贞,呼虢(暨)曼?
八月。
(《合》4531)
“争”是武丁时的著名贞人,“呼”有命令之义;“虢”、“曼”皆人名,亦可视为氏族之号。
“虢”即西周时期的东虢(详后),“曼”当是《左传》成公三年“诸侯伐郑……郑公子偃帅师御之,使东鄙覆诸鄤”之“鄤”,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南。
可见,“虢”也是个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