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8043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docx

《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docx

XX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

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

摘要

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和承载方式,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活化石”。

语言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文化离不开语言的承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陕北谚语作为陕北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一种方言题材,是构成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陕北文化的一种有力的工具。

所以本文以陕北方言中的谚语为研究对象,结合了作者在陕北成长生活的经验,探讨当地谚语及其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谚语以及陕北谚语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对陕北谚语的地域文化背景进行了大致说明;第三部分对陕北谚语进行分类,分为自然、农事、社会、生活、其他五类进行介绍;最后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从这些文化内涵中体会陕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

陕北方言;谚语;文化内涵

Abstract

Language,asthemediumofcultureandthecarryingmode,istheexternalmanifestationofcultureandthe"livingfossil"ofculture.Languageisinseparablefromculturalnourishment,cultureinseparablefromthebeareroflanguage,thetwointerdependentandmutuallyinfluence.

Asadialectsubjectwhichsummarizesandrefinesthelong—termsocialpracticeofnorthernShaanxipeople,thenorthernShaanxiproverbisanimportantpartoftheregionalcultureandapowerfultooltocarrythecultureofnorthernShaanxi.

Therefore,thisarticletakestheproverbsinthenorthernShaanxidialectastheresearchobject,combiningtheauthor'sexperienceofgrowinglifeinnorthernShaanxi,exploringthelocalproverbanditsinclusiveculturalconnotation.Thetextisdividedintofourparts.ThefirstpartintroducesabriefintroductiontoProverbsandnorthernShaanxiProverbs;thesecondpartofthenorthernShaanxiproverbtheregionalculturalbackgroundofthegeneraldescription;ThethirdpartofthenorthernShaanxiProverbclassification,dividedintonatural,farming,social,life,otherfivecategoriesofintroduction;Finally,theculturalconnotationofin—depthinquiry,aimedattheculturalconnotationoftheuniquecustomsofNorthShaanxi.

Keyword:

NorthernShaanxidialect;Proverbs;Culturalconnotation

TOC\o"1—3"\h\u12662摘要I

7327AbstractII

3095前言1

32072一、谚语及陕北谚语2

13206二、陕北谚语的地域文化背景2

22780

(一)多元融合的历史文化2

7696

(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2

17519(三)粗犷狂放的性格文化3

28718三、陕北谚语的类型3

20813

(一)气象谚3

32264

(二)农事谚4

204831.农事季节4

144042.农事经验5

28890(三)社会谚5

39001.勤奋好学5

182022道德修养6

256353.重在实践6

1544(四)生活谚6

83261.家庭伦理6

202142.勤俭节约6

37373.团结互助7

24774(五)其他类7

8498四、陕北谚语的文化内涵研究8

15496

(一)重视农耕重视劳作8

4195

(二)直面自然豁达乐观9

12327(三)重道德修养重人伦情义10

6158(四)崇尚教育尊重知识10

32564(五)尚勤鄙懒崇尚节俭11

20454(六)男尊女卑夫为妻纲11

25424(七)讽谏效果和批判意识12

4288结语14

10452参考文献15

谢辞16

前言

近年来随着方言研究的逐渐火热,陕北方言作为“西北地区最古老的方言”,具有特殊的语用研究价值,渐渐被各路专家学者所青睐。

刘育林、安宇柱先生主编的《陕北方言辞典》,对认识和研究陕北方言做出了重大贡献;杨明芳、杨进历时23年所著《陕北语大词典》,对陕北历史文明、风土人情、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王克明先生著录的《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更是将陕北文化推向了大众视野,使得人们对陕北方言以及文化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展示了陕北文化的深广魅力。

除了各路专家学者的研究贡献,也有不少博硕论文作者在其论文中对陕北方言进行了探究:

如延安大学康志攀在硕士毕业论文《陕北方言与社会民俗文化研究》中将陕北方言与民俗文化相结合,视角深入,研究透彻,全面系统地挖掘了方言环境下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

这些著作以及文献都对陕北方言以及陕北文化起到了发扬和传播的重要作用。

各路专家学者对陕北方言的研究是成果显著,多数是介绍陕北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通过陕北方言中的常用语来研究问题。

但是对于陕北地区的谚语却少有涉猎,无论是著作还是文献,提到陕北谚语的是少之又少,而陕北谚语作为当地民俗民风以及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所以这篇论文我希望从陕北方言中的谚语出发,与其文化内涵相结合,让大家体会到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一、谚语及陕北谚语

谚语是普遍传播于民众之间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和理论经验,通常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得以保留,所以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美国伊利诺大学语言学系的罗圣豪在《论汉语谚语》中说道:

“谚语本质上是包含完整句子的口语形式,它把普通大众的观察、经验、和智慧凝聚在短小精悍的口语表达和判断里,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形象和易于记忆的表达方式”。

既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财富,那便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所以谚语的种类繁多,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业、气象、生活、哲理等等。

陕北谚语作为陕北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一种方言题材,是构成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陕北文化的一种有力的工具。

同样是用通俗简短的文字表达深刻的事理,具有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特点,但是在内容取材、表达方式、文化内涵上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如气象谚“早上凉,晌午晒,后晌刮风日大怪”,正是具有着浓厚的陕北方言味道和表达效果。

二、陕北谚语的地域文化背景

从人类的发展过程来看,地理环境对于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广袤的黄土高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朴憨厚的陕北人,也孕育了独一无二的陕北地域文化,而陕北谚语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其地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一)多元融合的历史文化

陕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融合的枢纽区域。

早在遥远的古代,陕北就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开端。

自秦汉以来,陕北便成为各个朝代统治者关注和经营的边关要地,其战略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由于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陕北大地也是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融合之地,它既有着中原的传统农耕文化,又融合了蒙古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显示出独特鲜明的区域人文遗风。

(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陕北地区由于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又经济落后,外面的先进文化传不进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就使得陕北传统原始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并且保留着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陕北民歌了。

陕北民歌在黄土地上应运而生,因其与众不同的方言性和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内涵,已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民歌海洋的一颗璀璨明珠。

千百年来,陕北民歌作为贫瘠土地上劳动人民的精神宝藏,舒缓着劳动人民辛苦,装点着他们疲惫单调的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生活紧密相连。

陕北谚语“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便生动地体现了陕北民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及性。

陕北的民俗活动还有很多,包括大秧歌、陕北说书、剪纸等等,都是陕北人民的精神宝藏,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陕北的民俗文化。

(三)粗犷狂放的性格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中的“八百里秦川”:

平坦的地形,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关中地区的旱作农业相当发达,也促进了关中民众敦朴、沉稳、保守、踏实肯干的群体性格的形成;相比起来陕南的秦巴山地:

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加之受到巴蜀文化的辐射,形成了陕南人多变和细腻灵动的性格特点。

而位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的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孕育了陕北人民粗犷、淳厚、独立、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的形成与自然天气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陕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漫长,昼夜温差极大,这就使得陕北人民养成了直面大自然、豪放乐观的性格特点;加之陕北位于陕西省与内蒙古的边界,一定程度上受到内蒙草原游牧文化的辐射,更为陕北人的性格增添了一分豪放豁达和洒脱不羁。

陕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为陕北方言乃至谚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语境,是陕北谚语诞生和发育的摇篮。

三、陕北谚语的类型

陕北谚语的种类繁多,举凡天地万物、花鸟鱼虫、农事气象、生活哲理、伦理道德,涉及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蕴含一定的哲理。

下面对陕北谚语进行大致的分类:

(一)气象谚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神秘的大自然一直都吸引着人类去了解和探索。

在与自然相适应的过程中,人们也用智慧创造和总结了一些自然方面的谚语,蕴含着自然的奥秘和哲理。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气象类谚语。

气象谚是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关预测未来天气变换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俗语,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检验和证明其可靠性,能够便捷地帮助人们估测常见的天气和气候趋势,安排好生产生活。

陕北地区的气象谚语数量繁多,在总结反映气候特点的同时,具有独特的陕北方言味道。

例如:

1.九九有雪,伏伏有雨。

2.早雨不多,下湿耳朵,饭后丢脱。

3.南风不过午,过午连夜吼。

4.青雾绕山,(雨)不过三天。

5.交了九,冻死狗。

6.三九三,冻得野狐子没处钻。

7.腊七腊八,冻死娃娃。

谚语1指的是从冬至以后进入“数九天”,这期间一般都会下雪;而大致从小暑开始进入“数伏天”,是北方最热的时候,往往会有雨。

2意为中午雨下得比早晨更多;5,6这是一种略为夸张的说法,数九是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陕北冬季特别寒冷。

这些谚语生动又形象地反映了气候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二)农事谚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荒凉贫瘠的大山和土地,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的闭塞导致陕北一直以来是小农经济为主体、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

因为自然条件不佳:

地形多为黄土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气候干旱、雨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有“十年久旱”之称,因此靠老天爷脸色吃饭的陕北农民形成了强烈的生存竞争意识,陕北人民在与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中也总结了许许多多农事方面的谚语,很大一部分都与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紧密相连。

1.农事季节

(1)六月南风吹干井。

(2)春旱不算旱,秋旱连根烂。

(3)九尽一场风,必定遭年馑。

(4)二月二,南风悠,豌豆麦子喂老牛。

(5)立夏不下,犁头高挂。

(6)一九生一芽,九九遍地麻。

(7)过罢闰月年,走马快种田。

(8)前晌惊了蛰,后晌拿犁别。

(9)芒种糜子不种谷。

(10)伏里落好雨,缸里不缺米。

(11)头伏荞麦二伏菜,三伏萝卜长成怪(滩区)。

(12)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赶紧种花芥(山区)。

谚语(1)形容了陕北干旱少雨的自然特点;(3)指数九过完之后如果刮一场大风,来年必定没有好收成;谚语(4)中豌豆是陕北杂粮种植的一种,一般春季耕种秋季收割;(5)立夏以后不下雨,土地就会干旱,便不能正常耕作,所以犁头高挂)(6)这里的“麻”指的是胡麻,反映的是胡麻的播种及成熟季节;(8)惊蛰以后天气回暖,是适合耕种的季节,所以要拿起犁头劳动;(9)芒种指的是六月六号,陕北这个时候适合种春播糜子而不是谷子);(11)(12)分别说的是陕北山区和滩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种植情况。

2.农事经验

(1)深耕浅种,薄地里上粪。

(2)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3)远买卖,近庄稼。

(4)十亩田,不如一亩园。

(5)地远不如地近,地近不如上粪。

(6)麦种深,谷种浅,糜子只盖半边脸。

(7)麦种泥窝窝,能吃白馍馍。

(8)种成的麦,锄成的秋。

(9)调茬巧种,强如上粪。

(10)家有千棵树,赛过小金库。

谚语(6)指的是种植麦子、谷子和糜子的方法;(7)指的是有播种才会有收获;(8)强调锄地,也就是劳作的重要;(9)强调耕种方法的重要性。

这些农事时令方面的谚语是陕北农民千百年来在农业耕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经过人们口口相传继承下来,对于劳动人民耕作农事有着指导作用,也是陕北农业文化的重要体现。

(三)社会谚

社会谚语是各地方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应注意的事情,具有教化世人、规范言行的作用。

陕北社会谚语涉及的领域众多,内容丰富,大概做一个分类介绍。

1.勤奋好学

(1)寒门出贵子,贫富没有根。

(2)刀老石上磨,人笨世上学。

(3)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勤奋长才干,实践出真知。

(5)同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6)要知天下事,熟读五车书。

2.道德修养

(1)好汉死在阵上,赖汉死在炕上。

(2)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3)为人要把良心卖,叫谁受害谁受害。

(4)宁向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5)人在世上闯,刀在石上钢。

(6)智者听指责,愚人爱夸赞。

(7)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8)损人不利己,尊人尊自己。

3.重在实践

(1)吃饭尝的吃,做事想的做。

(2)眼睛是个怕怕,手是个夜叉。

(3)要知山中路,先问打柴人。

(4)经一事,长一智。

(5)勤学加好问,实践最管用。

其中谚语2指的是要勤于动手,多看不如多做。

(四)生活谚

生活谚语作为谚语的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陕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反映,并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

1.家庭伦理

(1)家有贤妻,不遭横事。

(2)种不好庄稼只一年,娶不哈好妻一辈子。

(3)庄稼看见别人的好,娃娃看见自己的亲

(4)八十老,亲的小(长辈疼爱晚辈,“亲”是疼爱的意思)

(5)人在难处想亲人,虎在难处想森林

(6)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7)看了男人衣,便知家中妻。

(8)天天吵闹,不是好兆。

2.勤俭节约

(1)一顿省一口,一年省几斗。

(2)吃饭穿衣量家当。

(3)男人(丈夫)是个钯钯,女人(妻子)是个匣匣,不怕钯钯没齿儿,就怕匣匣没底儿。

(4)地是黄金板,人勤地不懒。

(5)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

(6)家有兀贯,补纳几遍。

(7)家有万石粮,不拿白萝卜就干粮。

(8)嘴没贵贱,吃倒江山。

谚语(3)强调女人勤俭持家的重要性;(6)纵使家财万贯,也要勤俭节约;(8)比喻如若奢侈浪费,会坐吃山空。

3.团结互助

(1)事有商量错不了,人有拐棍跌不倒。

(2)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3)众人是圣人,圣人靠众人。

(4)人到事中迷,单怕没人提。

(5)独柴难着,独人难活。

(这里的着读作“zhuo”)

(6)人凭人帮呢,菜凭油香呢。

谚语(3)是指人多智慧多,智者也不能脱离群众的帮助;(4)当局者迷,需要旁人指点。

(五)其他类

陕北还有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谚语,融入了陕北方言的特点,它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当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标尺,或通俗直白,或言浅意深,十分形象生动。

如:

1.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2.穷相讥,饿相吵。

3.小小偷针针,大了抽筋筋。

4.好汉怕赖汉,赖汉怕死汉。

5.老子不死儿不大。

6.木不钻不透,话不说不明。

 7.误人子弟,如杀人父兄。

8.人富水也甜,官大屁也香。

9.云里太阳洞里风,蝎子尾巴后娘心。

10.不怕人说坏,单怕你做坏。

11.人没尾巴比驴难认。

12.清油调苦菜,各取心里爱。

13.贼绺有钱的,狗咬可怜的。

14.世上有三恶,道姑、媒人和蛮婆。

15.货卖一张皮,人凭一颗心。

谚语1的意思是榆林市的米脂县有貂蝉,绥德县有吕布,前者盛产美女,后者则好汉辈出,而清涧县的石板和瓦窑堡的炭也都是出了名的优质;2指家里贫困温饱不足,家庭成员就容易不和睦;7强调老师教育的作用;9讽刺一些继母心思狠毒;11比喻人心难辨;12中的苦菜是陕北农村常见的时蔬,耐旱,对土壤的要求低,旧时陕北人用来饱肚的重要食物。

这里比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要尊重他人;14中“蛮婆”据考是清末从南方逃亡至陕北的太平天国军难民,她们每到一户村庄就以算卦为名讨要食物,借住窑洞,如若不给食物,就扬言要用巫术使这家人不得安宁。

谚语在口语为基础的地方日常生活中,是保存和传授知识的重要方法。

四、陕北谚语的文化内涵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

人们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越来越多或优秀或糟粕的文化,随之也会产生相应的语言。

一个时代的语言承载并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而一个时代的文化又反过来会影响这个时代的语言。

词汇作为语言的要素之一,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首先便会在词汇中展现出来。

而谚语是词汇的一个类别,它的产生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影响。

陕北谚语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举凡天地万物、花鸟鱼虫、农事气象、生活哲理、伦理道德,涉及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一定能够进一步了解陕北的风土人情和区域特征。

(一)重视农耕重视劳作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数千年来以来,农业就是立国之本,立家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重视农耕的观念几乎说是渗透到了每一个社会个体中。

陕北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长期以来一直是小农经济为主体,农耕劳作为主的生产方式。

不同于关中平原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且干旱少雨,沟谷纵横,平地面积少,陕北农民只能因地制宜,发展了一种“沟壑式”的农业结构。

“靠天吃饭”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农民的真实写照,尽管发展农业困难重重,但农耕劳作在陕北人民的生活中仍占着极大的比例。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承载和反映,那么陕北谚语作为地方语言的重要形式之一,便不可避免地与农耕这一主要生产方式紧密结合。

比如:

1.三年学个买卖人,一辈子学不好个庄稼汉。

2.远买卖,近庄稼。

3.天旱不误锄苗子,雨涝不误浇园子。

在种类繁多的陕北谚语中,农谚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这类谚语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陕北农民对农业耕种的重视,绝大部分都能反映出陕北农民在劳作过程中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的决心和意念,并不断总结经验,为适应自然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这些充满智慧的农谚在人们口口相传中保留下来,为一代代农民劳动耕作提供着经验指导。

(二)直面自然豁达乐观

现如今的陕北地区是一副荒山秃岭、干旱少雨、河流浑浊、沟壑纵横的模样,但是殊不知古代的陕北是个山川秀美、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宜渔宜猎、宜农宜牧的理想生活之地,它经历了环境优美到人为破坏后修复,以及再破坏的过程。

由于战争需要修建的一系列建筑工程对自然造成了过度索取;加之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游牧民族迁入导致农耕文化界线的不断北移、森林草地的不断缩小与破坏;人口激增对环境带来的严重负荷......种种原因导致了陕北地区如今严峻的环境状况。

所以陕北人民要更好的生存,就必须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克服不宜农耕的土壤条件,与环境相适应,在这过程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始终表现出一种直面自然、不怕吃苦的乐观精神,这种特质在一些农事谚语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如:

若能春雪流成河,狗都吃得白面馍。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由于陕北地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雨水是陕北农民最渴望的东西,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在不佳的自然条件下农民强烈的愿望和乐观的心态。

种在时节不怨人,养过秋分不怨天。

这种质朴踏实,不怨天尤人的品质在陕北农民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民豁达开朗、吃苦耐劳品格的养成。

雨前盖好房,雨来不着忙。

由于陕北地区气候不稳定,农耕条件差,靠天吃饭的陕北农民养成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好习惯,这也是一种适应自然、在困境中谋生存的表现。

(三)重道德修养重人伦情义

毋庸置疑,重视个人品德和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衡量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尺;而重人伦情义指的是重视家庭亲人之间以及朋友之间的情义。

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建设,在陕北谚语中也有着深刻体现,如:

1.庄稼看见别人的好,娃娃看见自己的亲。

2.八十老,亲的小(“亲”这里作疼爱讲。

3人在难处想亲人,虎在难处想森林。

这就折射出陕北谚语中疼爱晚辈,重视亲情,重视家庭和谐,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

4.礼多人不怪,诚信财自来。

待人以礼,别人不会责怪于你,还会尊敬你,即“敬人者人恒敬之”,不诚实生意就不会发达,不守信誉顾客便会寥寥无几。

有诚实和信誉,财富自然滚滚滚而来。

这也是道德修养的一方面。

5.为人要把良心卖,叫谁受害谁受害。

6.偷个鸡蛋吃不饱,贼娃子名声背到老。

(贼娃子指的是小偷)

7.人活名望,树活阴凉。

这些谚语均体现了陕北人民重视道德和情义的特点,做人要有良心,有爱心,有情义;而且要自尊自强,积极上进;交朋友也要交那些正直优秀的人,要走正路,做好人。

这种思想观念也在陕北人民的性格中得到了发展,成为陕北人性格特点的一个缩影。

(四)崇尚教育尊重知识

陕北地处偏僻的大西北,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村地区,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是没有受过教育。

但是大多数陕北人民还是觉得自己在那个年代没有条件好好读书,便对下一代寄予厚望,渴望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帮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

所以对于教育的崇尚和对知识的尊重渗透到陕北人民心理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