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百合花茹志娟练习.docx
《131百合花茹志娟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1百合花茹志娟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1百合花茹志娟练习
1.3.1百合花茹志娟练习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根据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
……老百姓死封建。
……”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2.小说的女主人公,不是姑娘,也不是大嫂,作者有意设定为新娘、新媳妇,有何妙处?
请简要说明。
3.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4.小说中的通讯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5.小说是怎样塑造新媳妇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作简要分析。
6.小说标题是《百合花》,这个标题有怎样的意蕴?
7.小说的情节结构有着怎样的特点?
8.小说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怎样的语言风格?
9.这事一篇抒情性较强的小说,你认为小说在抒情上有何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
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
都有他的业绩。
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
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
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
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
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
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
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
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
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
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
这时月亮却看不见。
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
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
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
她怯怯地说:
“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
”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
“我送你回去。
”想一想,又说:
“你看过了吗?
”小翠仍怯怯地说:
“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
”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
“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
”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
小翠惊呼道:
“还有一条大鱼呢!
”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
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
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
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
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
“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
大家都是这样的。
”他顿了一顿,又说:
“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
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
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
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
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
他很快乐。
10.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的题目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故事情节虽然简单,波澜不惊,但通过细节的刻划,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也寄寓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B.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湖周边建筑物的彩灯太亮,以至月亮都看不到了,给宁静的校园带来了困扰,引起了董师傅小小的不满。
C.小翠姑娘的出现,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使得作者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对董师傅进行刻划,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D.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这个细节描写使得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更有生活气息,更真实,更亲切可感。
11.请结合文本,分析董师傅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12.文章结尾说:
他很快乐。
请结合文本分析他快乐的原因。
二、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
在地球生命演化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的。
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
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是。
地球在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
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
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维护、保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难以置信大干世界沧海一粟疲惫不堪
B.确信无疑芸芸众生九牛一毛不堪重负
C.确信无疑大干世界九牛一毛疲惫不堪
D.难以置信芸芸众生沧海一粟不堪重负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B.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C.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D.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三、语言表达
16.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独步天下的栏目,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
现征订在即,希望读者慷慨解囊。
订单上务必写明手机号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
①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某校电子阅览室的阅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参考答案
1.B
2.①突出“新”字,更易于体现女性之美,进而以之衬托年轻通讯员的高大形象。
②能够突出那条白百合花被子的新与珍贵,更能表现她对革命的支持与对烈士的关爱,从而凸显其心灵之美。
③表现人性美,能为借被子、给伤员擦拭污泥血迹等情节提供心理依据,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④更易于表现借被之难与帮忙之羞涩,从而反衬出军民之间的感情的圣洁美好,突出小说的主旨。
3.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
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④可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理解战争、理解人物,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主题。
4.性格特点:
他是团部通讯员,是来自农村的青年,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
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舍己救人。
5.
(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新媳妇的人性美。
(2)通过形象描写来表现新媳妇青春美。
她是过门刚三天的农村媳妇。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
(3)通过行为描写来表现新媳妇的人性美。
6.百合花”的意蕴丰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
7.小说的情节结构单纯而有很强的节奏感。
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也逐渐展现。
我起初对小通讯员生气,接着发生了兴趣,到后来从心底里爱上这傻乎乎的小同乡,直到最后怀着崇敬心情看着百合花被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脸,笔调起伏跌宕,结构单纯而又缜密,耐人寻味。
《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
8.表现了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语言风格。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
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小说细节描写是靠着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安排得这样自然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
9.这篇小说并不是空洞地扇情,而是通过细节的巧妙设置来抒发细腻的情感,真切感人。
《百合花》里新媳妇在已牺牲的通讯员衣服上留下的绵绵针脚、铺在通讯员棺材里的崭新的百合花被,都引出了生活中感人至深的细节,显示出作者处理这些题材时信手拈来的才能,作品的构思相当精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查的角度较多:
有鉴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领悟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的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理解不当。
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他得知真相后也没有自责。
故选B。
2.小说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角色的作用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型可以从人物形象的特点入手,表现了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看其对其他人物刻画的作用,然后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本题中小说的女主人公,作者有意设定为新娘、新媳妇,而不是姑娘,也不是大嫂,一方面突出“新”表现了年轻通讯员的高大形象;两一方面突出那条白百合花被子的新和珍贵,更能突出女主人公的心灵之美;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能为后面借被子、给给伤员擦拭污泥血迹等情节提供心理依据,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小说的主旨是要表现军民之间感情的圣洁美好,描写主人公的人性美。
3.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叙述视度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白每类叙述视角的特点,然后这类叙述视角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把握情节结构和表现小说的主题的作用。
本文中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个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
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带着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了没有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着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
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
比如,“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天目山拖毛竹时的情景: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
”语言不多,却充满诗情画意。
可结合上述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以及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在进行概括。
作答时不仅要概括人物形象,而且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他是团部通讯员,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员去包扎所。
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
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
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危难。
所以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他是团部通讯员,是来自农村的青年,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
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舍己救人。
5.本题考查描写人物的方法。
解答此类型的题首先明白描写人物有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直接描写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
找出方法后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本题中新媳妇看到重伤的是小通讯员,于是一针一线地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后来又将新婚时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的遗体上。
这是通过细节展现新媳妇的人性美;她是过门刚三天的农村媳妇。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
善良纯朴开朗,也有着新嫁娘的矜持羞涩。
这是通过形象描写来展现任务的青春美;小说描写新媳妇救助伤员的行为动作,表现了新媳妇的人性美。
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6.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解答这题,主要从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作答。
本题要从百合花的本意与象征意义上解答,要联系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与百合花的象征意义,从这两方面简要回答。
百合花的表层含义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深层含义是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
7.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人物塑造、主旨多角度进行分析。
本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单纯而有很强的节奏感。
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也逐渐展现。
我起初对小通讯员生气,接着发生了兴趣,到后来从心底里爱上这傻乎乎的小同乡,直到最后怀着崇敬心情看着百合花被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脸,笔调起伏跌宕,结构单纯而又缜密,耐人寻味。
《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
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8.本题考查作品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要积累一些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然后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我”与小通讯员对话: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这段话介绍了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又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帮”和“跟”字,前者点出了通讯员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境况,后者则表现了他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革命要求。
在谈到借被子被拒时,小通讯员说:
“女同志,你去借吧!
……老百姓死封建。
……”这两句话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不满,也为下文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辞的窘态。
小说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
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9.本题考查抒情的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明白掌握抒情的方式。
可以借过人物的言行来抒发情感,也可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然后从文本中找到能够抒发作者情感的地方,然后概括抒情的方式。
如本文中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表现了人物对生活的热爱;比如被子上的百合花,散发出人情美和人性美,象征了人物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作者尽力描绘生活激流中的一个小波澜、一朵小浪花来反映生活,从平凡中发现美好,从简单中发现神奇,从细微处发现本质,以小见大,通篇诗意飞扬,情味盎然。
这就从小说的细节描写中体现诗情画意。
小说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非常突出。
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新湿润的香味”。
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这样和平的景象马上就要被一场血腥的战争破坏,这样的描写不是很有深意吗?
又如第十一段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作者不惜笔墨的渲染景色的美丽,是要展示人物成长的环境,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才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高尚的英雄;另一方面,这样美丽的家乡,难道不需要我们去保护吗?
这样小通讯员的牺牲也就具有了价值。
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10.B
11.董师傅是一个普通的木工。
①他手艺精湛,做起活来得心应手,雕刻十分精致;②他内心平静,淡泊知足,没有人了解他的手艺,他自己也不了解,他对生活感到很满意,妻儿平安,挣的钱够用;③他质朴善良,乐于助人,小翠迷了路,他送她回家,还带他观赏湖边美景;④他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他喜欢到湖边坐,欣赏校园美景,他喜欢吃冰棍。
12.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
如:
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
如:
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
如:
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
如:
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分析】
10.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引起了董师傅小小的不满”,错误。
因为原文说,“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
这时月亮却看不见。
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
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
他无所谓”。
可见,董师傅的态度是无所谓;另外,通读全文,知道董师傅是一个豁达乐观之人。
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一般先看直接表现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再找出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里,董师傅只是作者笔下一个普通的木工形象,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他手艺精湛,做起活来得心应手,雕刻十分精致;第二自然段写他内心平静,淡泊知足,没有人了解他的手艺,他自己也不了解,他对生活感到很满意,妻儿平安,挣的钱够用;后面写他喜欢到湖边坐,欣赏校园美景,他喜欢吃冰棍,表现他他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写他送迷路的小翠回家,说明他质朴善良,乐于助人。
抓住这些,可以分析得出答案。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探究的能力。
董师傅为什么很快乐?
在探究这一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回到文本,结合文本,分析董师傅的性格,看一看董师傅为什么快乐。
第一段重点写了他的工作,还特意交代了董师傅的杰作“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以及后文他对小翠介绍雕花窗户,都说明董师傅在工作上得心应手,有小小的成就很满足很快乐;第二段写董师傅心态好,文中说,“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说明董师傅生活知足、心态平和,所以他快乐,知足常乐;第三段写董师傅喜欢“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可是他为什么来这里呢?
文中说,“他最喜欢那座塔”,他还指着塔对小翠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说明董师傅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小说其实主体内容是写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写出董师傅的热心,善良,也因关心、帮助别人,董师傅感到快乐。
13.D
14.A
15.C
【分析】
13.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能力。
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
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
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
成语使用还要仔细分析语境。
难以置信:
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
确信无疑:
坚定地相信某事是真实的。
因为对象为恐龙,因此用难以置信符合语境。
芸芸众生: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大千世界: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
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此处修饰语是“地球上的”,用芸芸众生符合语境。
沧海一粟:
意思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
比喻微不足道。
此处应该是渺小的意思,因此选沧海一粟。
不堪重负:
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指在经济上或别的方面无法承受。
疲惫不堪:
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此处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显然是不堪重负。
故选D。
14.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此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式等内容来考虑。
本题,由第一段可知,共谈了五次物种大灭绝,因为考虑连贯性原则,应该接“这五次五种大灭绝”。
故选A。
15.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掌握六类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语病的方法有:
语感审读法、主干枝叶梳理法、造句类比法。
本题,画线句主要缺少主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排除A、D;B项,“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是“地球”,这样没有强调出是“数量庞大的人口”造成了生态压力,与前后句子不连贯。
故选C。
【点睛】
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
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
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