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汇总.docx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汇总.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汇总
《综合素质》:
职业理念知识点解读
在综合素质中教育理念这部分内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所占比重比较大。
先来了解一下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而有关素质教育概念这部分的考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通常题干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主要内容,具体分析该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所以需要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不是机械的记忆。
素质教育的内涵同样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速个性创两全”,而这部分的考题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
结合常见的考题,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
例如:
1.进入三年级后,班主任石老师把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于补数学。
期中考试时,该班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
石老师的做法()。
A.正确,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B.正确,是提高班级名誉的有力措施
C.错误,不利于学生公平竞争
D.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教师职业理念。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题干中石老师把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于补数学,影响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虽然数学成绩得到了提高。
但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故此题选D。
2.李老师是一名小学美术老师,他常常说:
“美术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培养更多的能力。
”有一次,在和学生聊天时,李老师听说学生家里都有不少闲置的废旧衣物,弃之可惜,留之占地。
于是,李老师组织了“变旧为新”创意大赛,号召大家收集家里无用的旧衣服,将其进行改造。
这一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参与,有的学生将旧衣服改成符合时尚潮流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新衣服;有的学生将旧衣服裁剪成布条、布块,制作成灯笼、小布娃等布艺品……学生们给旧衣服赋予了新的功能和价值,制作出缤纷多彩的作品。
在教学中,李老师经常运用绘图技术进行视觉教学,听音乐作画、古诗词已经配画等,他还带学生去郊外写生。
每年市里举办美术展览,他都带学生去参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
李老师的美术课成了学生追捧的热门课,他个人也被称为学校最受学生喜爱的“十大明星老师”之一。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价李老师的教育行为。
2.【参考答案】李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值得肯定。
第一,李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李老师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变旧为新等各项课余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李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李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开展“变旧为新”等个性化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第三,李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理念。
李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改造旧衣物,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综合素质》:
备考作文之谋篇布局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科目一综合素质里,都有一道五十分的作文题,占到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非常重要。
也是让很多考生非常头疼的一部分。
通过对比,得出,议论文是最容易在考场中写作的文章。
那么,怎样写好一篇议论文呢?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对写作这一部分有如下的要求:
第一,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第二,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第三,具有布局谋篇,有效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第四,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这四条都具备了,那就是一篇好的文章。
首先,掌握文体知识,我们在上一讲已经详细讲解了何为议论文,所以,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议论文就是议论文,不能一篇文章前面是议论文,后面又变成散文,或者又变成记叙文,这属于文体不清。
议论文就要具备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亮明自己的论点,然后运用一些论据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那么整个文章该怎么写呢?
这涉及到谋篇布局的知识。
一般议论文我们采用五段三分式的写作方式,文章一般分成五段。
第一段开头,引出中心论点;第二、三、四段,分别阐述三个分论点,最后一段收尾,总结全文。
中间的三个分论点的写作方式有很多种,最基本的是分别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例如,请你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三个分论点,我们可以分别写,挫折是人生的转机;笑对挫折才能成就精彩人生;笑对挫折就是要永不言弃。
或者,三个分论点,我们可以都写是什么,或都写为什么,或都写怎么做。
还是以挫折为话题,我们可以都写是什么,比如,挫折是人生的转机;挫折是一种考验;挫折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们也可以都写成为什么,比如,笑对挫折可以激发进取心;笑对挫折可以磨炼坚强的意志;笑对挫折可以培养创新精神。
还可以都写成怎么做,比如,笑对挫折需要乐观开朗的心态;笑对挫折需要永不言弃的精神;笑对挫折需要锲而不舍的执着。
列好分论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具体段落的写作了,找一些论据事例进行论证,一篇议论文就完成啦
《综合素质》:
职业理念之学生观
教师资格其中必考的一门就是科目一《综合素质》,总分是150分,考试时间是120分钟。
从整个卷面来看,综合素质题型分布如下:
单项选择题29道,每道题2分;材料分析题3道,每道14分;作文题1道,每道50分。
其中职业理念这部分一般会出现4道单选题左右和1道材料分析题。
单选题基本是以真实的案例呈现出来,需要对知识加以理解,能够正确认识即可。
材料分析题考察的内容是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或者进行综合考察。
其中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察比较多的是学生观。
故在此主要以学生观为例,简单阐述该部分应该如何进行备考。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时间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当前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互补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通过培养和激励是可以获得成功的,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的落后就将其完全否定,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他们的发展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是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当有一颗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去引导学生进行改正,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着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教书更应做好育人,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感性生活。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丰富的经验世界。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要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的不同,“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责任也承担一定的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这部分在作答单选题的时候,其实主要在于理解学生观每一点的内涵,难度不大。
作答材料分析题时则是要注意结合材料寻找相关知识要点,一般来说三步走:
1.审题,包括几个问,问什么(分析、评述、建议),答什么(应用哪部分知识点);2.分析材料,寻找题中关键线索并于理论点结合;3.组织作答,一般采用总(总体评价)分(解释原理+分析材料)总(归纳总结)的形势来进行。
下面结合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下面几道题:
1.军军的英语成绩比较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次考试及格了。
军军本以为老师会表扬他,没想到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他:
“你这次考得特别好,不是抄来的吧?
”老师的这种做法忽视的是()。
A.学生的完整性B.学生的个体性C.学生的独立性D.学生的发展性
【答案】D。
解析:
学生是发展的人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有着巨大的潜能。
题中老师否定了军军的努力,没看到军军进步正是违背了这一点。
2.任教六年的李老师回忆道:
读初二时,新来的语文老师以“春游”为题让我们写一篇作文。
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的有声有色。
这个语文老师对班上的情况不了解。
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的优秀范文。
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身深情并茂地大声朗读者,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
语文老师读完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
”我在后排怯生生的站了起来,全班的同学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
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辟了一个作文园地。
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里的第一篇范文。
由此,我找到了自信,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也有很多闪光点。
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要求自己坚持写周记和日记,并送给老师批改。
老师在看完之后要么写一句评语、要么盖上一个“优秀”字样的图案,我非常满足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至今。
现在我的日记本已多达五十多本了。
问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价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
材料中语文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将学生看作发展的人,应该看到学生身上存在巨大的发展潜能。
材料中,语文老师没有将“我”看作是最差的学生,而是朗读“我”的作文,鼓励并肯定了“我”的价值,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将学生看作是独特的人,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材料中,语文老师针对后进生“我”在进行教育时,便是考虑到了该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最终促进了“我”的积极发展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并且语文老师的做法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基本要求,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体现教育公平,公平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材料中,语文老师没有因为“我”是差生便忽略对“我”的教育正式体现了这一点。
《综合素质》:
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1.先读题干
通过阅读题干,找到以下重要信息:
(1)运用什么知识点——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还是教师职业道德;
(2)具体分析哪位老师——一定要看清楚是哪位老师;
(3)做什么——分析、评价还是评析。
2.再读材料
因为第一问已经知道用具体的哪块知识点去分析了,在读材料的过程中,只要跟知识点有关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同时在下方写到自己想到的知识点。
(1)关键信息——学生表现出某种行为后,目标教师具体做了什么;
(2)找对找全——不要遗漏任何信息。
3.组织答案
由于在第二问已经在心中对答案有了一定的梳理,接下来就是组织呈现答案的过程了。
(1)总体评价——正确或者错误;
(2)答题模板——原理是什么+原理的解释+材料中某老师具体的做法;
(2)答题要求——分条列点,逻辑清晰。
下面我们通过做一道题来整体感受一下。
例题:
李老师是一名中学美术教师,他常常说:
“美术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
有一次,在和学生聊天时,李老师听说学生家里都有不少闲置的废旧衣服,弃之可惜,留之占地。
于是,李老师组织了“变旧为新”创意大赛,号召大家收集家里无用的旧衣物,将其进行改造。
这一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参与,有的学生将旧衣服改成符合时尚潮流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新衣服;有的学生将旧衣服裁剪成布条、布块,制成灯笼、小布娃等布艺饰品……学生们给旧衣服赋予了新的功能和价值,制作出缤纷多彩的作品。
在教学中,李老师经常运用绘图技术进行视觉教学,听音乐作画,古诗词意境配画等,他还带学生去郊外写生。
每年市里举办美术展览,他都带学生去参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
李老师的美术课成了学生们追捧的热门课,他个人也被评为学校最受学生喜爱的“十大明星老师”之一。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
(14分)
答:
李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观念。
(1)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原理解释),材料中李老师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变废为宝等各项课余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材料)。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理),素质教育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原理解释),材料中李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开展“变废为新”等个性化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结合材料)。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原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原理解释),材料中李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改造旧衣物,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结合材料)。
《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基本内涵以及表现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考查方式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体现战略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正面:
大众化教育;无偏见;关注所有学生;平等受教育机会;不抛弃,不放弃
反面:
少部分人;精英教育;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优等生与差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正面: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均衡配置;学习、道德和能力
反面:
唯成绩论;唯分数论;主科与副科;重知识,轻能力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正面:
多样性、差异性;特长、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反面:
只重视共性,忽视差异性,扼杀独特性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正面: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保护好奇心;激发想象力;多动手
反面:
灌输教育,死记硬背;扼杀学生想像力;以教师为中心
【考题回顾】
1.【2015上-小学】班主任马老师常对学生说: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呆子’”。
这表明马老师具有()。
A.开拓创新的理念
B.素质教育的理念
C.自主发展的意识
D.因材施教的意识
2.【2016下-小学】筱筱喜欢唱歌跳舞。
孙老师对她说:
“成天蹦蹦跳跳的,没有学生样。
学生得老老实实学习才行!
”孙老师的说法忽视了()。
A.学生的心理发展
B.学生的全面发展
C.学生的主动发展
D.学生的主体发展
【参考答案】
1.B
2.B
《综合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在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中的考试中,是一个经常考察的知识点。
通常是以材料分析题的方式来考察。
而且在考试中出题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教学过程,即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毋庸置疑,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比较与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这是教师那个方面的改变()。
A.教师观B.教学观C.学生观D.教师行为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的表述属于教师观的改变,教师观中的第四点。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关联词语
用关联词语的句子,一般都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
而分句与分句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正符合我们表达的需要。
因此,学会正确选用关联词语是非常必要的。
【常见的几种关系】
并列关系:
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假设关系:
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
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仅……还……
以上几种常见的关联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有一些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如;尽管……还是、不管……总…与…即使……也……,教学时不要仅从理性关系上让学生分辨,甚至记忆,而应着重通过具体的句例让学生读懂它们在句子中表达分句之间关系的作用。
句子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由词按照语法规则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在小学阶段,要求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能把话说(写)得完整、通顺、清楚、明白,并且比较具体生动。
正确使用学过的标点符号。
一、句子的构成
句子是由词构成的。
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怎么样”“是什么”。
例如:
“春天来了。
”“我们是少先队员。
”这两个部分大多数句子都不可缺少,它们是句子的基本成分。
有些句子在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还有一个连带成分,表示动作对象。
例如:
“外宾们游览了狼山。
”有些句子除了这三种成份外,还带一些附加成份。
“的、地、得”常常是这些附加成分的标志。
例如:
“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老人悠然地谈着。
”“人们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
二、句式变换
有的句子可以变换句子的形式。
有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有的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的需要;有的为使所表达的语句更简洁,把两句改写成一句。
例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改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真理吗?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为了强调突出劳动创造财富这一真理。
)
例2、凡卡说,他在给爷爷写信。
改成:
凡卡说:
“我在给爷爷写信”。
(把第三者的转述改成某人直接叙述的话,使人读起更亲切。
例3、我羡慕他。
他聪明。
改成:
我羡慕他聪明。
(把两句合并成一句使语句更简洁。
)
例4、我把三百颗菊秧救活了。
改成三百棵菊秧被我救活了。
(“把”字句改成“被”字句,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
三、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再着手修改。
修改时,注意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⑴ 成份残缺。
即句子不完整。
如:
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
没说出来。
这个句子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
⑵ 搭配不当。
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
如:
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把这个句子简缩后就可看出,“苏州是季节”,显然不通。
只要改成苏州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就通顺了。
⑶ 前后矛盾。
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
如:
我的回家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
回家作业要么是“基本上”做完(还有少量没做),要么是“全部”做完(一点儿都没有剩下)。
又说是“基本上”,又说是“全部”显然是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
⑷ 重复。
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
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删去,句子就明白简洁了。
如:
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
“缺点”当然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删去句子就简洁了。
⑸ 不合逻辑。
如:
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梨和水果。
因为“水果”包括了葡萄、苹果、梨等,不能平列一起,所以应该把“水果”删去。
⑹ 词序不对。
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
如:
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
调整为“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艰巨任务”。
⑺ 形容不当。
如:
王老师讲完故事,教室里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
教室里不可能出现“排山倒海”的掌声,形容不当,可改为热烈的掌声。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辨别句子的语气,分清句子结构,识别句子性质,从而正确了解句子的意思。
小学阶段要会用的标点符号如下表:
句号(。
)表示一个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冒号(:
)用来提示下文
问号(?
)表示一个疑问句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