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7427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解析.docx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解析.docx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1解析

第一章教师

一、认识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的特点

(一)教师的概念

我国古代对教师就有过许多解说: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备注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备注2]“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

”[备注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备注4]我国古代对教师概念的揭示,多是从教师的人格、功能上来界定的。

到了近现代,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成为一门专门职业,人们对教师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刻。

现代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教师概念,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师是指一方利用自己的学识、人格、能力对他人的身心发展施以影响的“能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能者为师”。

狭义的教师是学校产生之后,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门人员。

他们以学校为活动背景,与受影响的对象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和经常的关系。

因此,教师是指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人。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1.教师职业的产生

教师职业的产生是和学校的独立出现相联系的,有了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才会有独立的教师职业。

此时的教师已经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而与政治活动、宗教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相比原始社会,这个阶段的教师相对固定,从教的意识和责任相对明确,因此,可以视为专门的从事教育的人,即狭义的教师。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出现,其中的促动因素有:

(1)人类教育活动,尤其是学校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基础

原始社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主要是部落、氏族的一些首领,以及经验丰富的老人和能人,他们是最初的教师。

但原始社会的教师只能是教师职业的萌芽。

专门意义上的教师的出现,是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学校中的教师以“教”为“业”,教师成为他们的职业或职业中的重要部分。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教育活动第一次从社会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产生了专门的学校,也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

所以,教师职业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后的结果。

(3)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要求也影响着教师职业的出现

学校的出现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利益,培养统治阶级政治人才的需要。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直接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成为统治阶级实施教化、愚弄百姓的工具。

春秋末年的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率先办起了“私学”,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把“教”当作自己主要的生活方式的教师和教师职业,孔子也因此成为教师的鼻祖。

但古代私学的教师因不代表社会的要求,虽然也以育人为业,但仍不同于现在的教师。

2.教师职业的发展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职业,其发展变化的历程可分为三大阶段。

(1)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

学校产生以后,官学[注释]中的教师由官吏兼任,在西方则是由僧侣兼任,即“以吏为师[注释]”、“僧侣为师”。

与官学不同的是,在私学[注释]中对教师没有上述的身份要求,但官吏、僧侣及私学中能充当教师,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要求,即掌握较多的文化知识。

因此,我们可看出,在学校产生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教师并不是专职人员担任的,教师职业也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

这主要是因为在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由于教育是少数统治阶级的特权,学生数量少,因此教师需求量也小,教师没有接受专业教育机构训练的必要,也就谈不上专业化。

(2)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

随着班级授课制[注释]和义务教育的实施,教师的职业培训被提上了日程。

一方面,因为班级授课制使教师之间出现了分工,教学活动变得复杂,对教师的从教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义务教育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教师。

于是,这两点直接促动了培养教师尤其是培养初等学校教师的师范教育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产生于法国。

186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LaSalle)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世界师范教育的开始。

1695年,德国的法兰克在哈雷创办了一所师资养成所,施以师范教育,成为德国师范教育的先驱。

这些早期的师资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很短,主要是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和教学的经验,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尚未进入正式的课堂。

到18世纪中下叶,教育理论有了长足的进展,师资培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教师从事职业训练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中的依据。

1794年,法国在巴黎设公立师范学校,1810年设立高等师范学校,1832年法国颁布统一的师范学校系统。

中国也在1897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

师范教育的兴起,使教师的职业活动得到专门研究,教师的知识技能得到系统的训练和提高,教师职业走向了专门化阶段。

(3)教师职业专门化的深入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教育面临着挑战:

首先,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普及基本完成,各国的人口均出现出生率下降的情况,对教师的需求量开始下降,进而转向对教师“质”的关注;其次,公众对教育的不满,引发了对教师素质低下的批评,要求提高教师的素质。

于是,教师的素质受到空前的关注,使教师的发展从最初的满足于数量转变为提高质量,这成为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动力。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

应当把教师的职业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1977年通过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指出“教师职业需要极高的专门性”,强调应该确认、加强教师的专业化。

英国80年代末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专业性认可标准“教师教育课程要求”。

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中就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而明确认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随后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这标志着我们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认识和实践也在不断地深化。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1.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复杂的。

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固定的物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且不断发展变化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需求和态度,彼此间具在着差异。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就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2)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复杂的。

教师既要教书,还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又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差异。

同时教师在不同的情境下,常常拥有多种身份,担任不同的角色。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Jackson,P.W)描述了教师在教室中实际扮演的角色,他将这些角色形象地比喻为:

交通警察、法官、供需长、计时员。

交通警察:

教师在课堂中就像交通警察,一会走到这儿,一会走到那儿,他要谈话,处理课堂对话;法官:

课堂上常见几个学生同时想参加或回答问题,教师要决定谁来发言,发言的顺序,并对发言的质量做出裁判;供需长:

教师掌握着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权力,他必须审慎地分配教室的物质资源和空间;公共计时员: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每段时间,决定什么时候讲述,什么时候讨论,什么时候活动的合理时机。

(3)教师的劳动过程是复杂的。

教师的劳动虽属精神劳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劳动,教师的劳动不能完全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学生的意志。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反映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这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

(4)教师的劳动方式是复杂的。

影响学生的成长因素不仅来自于学校、教师,还来自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师要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善于协调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

要把这些复杂多样的影响有效的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做到来自各方面影响的协调一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2.创造性

(1)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个体差异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必须创造地选择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批评学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比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孤僻的学生,要比较含蓄、委婉,循循善诱,不要硬生生地把一层“窗户纸”捅破,让他受不了。

对于性格外向的人,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批评教育。

灵活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批评,这样做,定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

教师要考虑学生特点,研究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行的加工和设计安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的能力比较低,往往把一些相近的字写错,或把该加点的字没加,没加点的加上。

这时教师运用一些方法则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和办。

教育家斯霞这样分析:

办事要出力,出力要出汗,边讲边在“力”字两边各添一点,表示出汗,组成了办字。

(3)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并根据变化了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情境创造新的方法。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修养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凝成的一种临场的发挥能力。

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他可以把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3.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教师劳动的成果应该是人的成长或精神生命的变化。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人才成长的周期长,意味着教师的一节课、一个学期的工作,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的劳动见效缓慢,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另外,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人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

这都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必须反复、长期进行。

4.繁重性

教师劳动的繁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需要完成多方面的任务。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担负着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身心品质的任务,必然要付出艰辛的汗水。

(2)工作时间的无限性。

教师的工作往往超出了八小时,他们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备课及搞科研,这些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繁重性。

5.高度的责任性

教师劳动的高度责任来自于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培养的人才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将子女送入学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前途。

社会、家庭的双重需要,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不辜负社会、家庭和学生的期望。

6.示范性

(1)学生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

模仿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又是教育活动的权威,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远在父母、挚友之上。

一个教师不管其本人是否意识到,他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学生进行着示范。

(2)教师劳动手段具有示范性特征。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工作中,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某种技能,常常是教师先做演示,学生再做模仿练习。

特别是课文朗读、例题分析、实验操作以及音体美等课程的技能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定位与职业魅力

(一)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从社会发展的纵向上看,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整理传授给下一代,对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交流的横向看,教师通过对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使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科学成果得以相互吸收,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2.教师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对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起着先导作用。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成员在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之前,都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进入生产领域。

因此,接受教师的教育是个体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前提和基础。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人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通过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优势,创造条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固有的潜能的发展可能性才可能转化会现实。

瑞典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作"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任意地抽出20%的学生,并故意告诉教师说,这些孩子将是"未来的人才",会有优异的发展。

8个月后再次测验,结果发现那些被称为"未来的人才"的学生,成绩进步果真比别的学生快。

为什么呢?

原因是教师得知这些学生会"有优异的发展"以后,对他们产生了好感和期望,从而在与这些学生的接触中,以表情、眼神、语调等所传达的暗示与期望,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影响。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罗森塔尔效应"。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1.政治地位

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是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前提。

教师政治地位的高低是与时代及社会制度的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最初教师由官吏或神职人员兼任,政治地位较高。

在公共教育制度完善后,西方的教师与政治集团和教会逐渐分离,职业特征明显,政治色彩减弱,但是一些国家又开始致力于提高教师政治地位。

例如,德国公立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日本国立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公立学校教师是地方公务员;英、法两国学校教师都是国家公职人员。

在这些国家,教师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

建国后,尽管我国教师一直被定为国家干部,但是政治地位长期比较低下。

“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污蔑为“臭老九”,将教师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教师政治地位才开始恢复。

特别是8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进而重视教师的作用。

国家制定《教师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应享有的权力和待遇,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地位。

2.经济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最直观表现。

自古以来,教师的经济地位一直比较低下。

现代社会,随着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教师的经济地位在不断的提高。

3.专业地位

所谓“专业”,是“专门职业”的简称,是指“具备高度的专门知能以及其他特性而有别于普通的‘职业’或‘行业’而言”[注释]。

相对应律师、医生这些典型的专业人员,教师能否成为专业人员,则有较大争论。

但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1966年颁布)文件中明确肯定“教师的工作应被视为专业性职业”以来,各国逐渐趋于认同教师的专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是其他职业人员所不能随便替代的。

教师的专业训练水平、专业意识及专业水准都对教师社会地位的稳固与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教师的职业声望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指“他人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有利评价和承认,如公众的认可和称道,尊敬和钦佩,荣誉和敬意等”。

教师的职业声望[名词解释]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及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

中国素有尊师传统,教师一向被社会公众视为最佳形象,享有较高的职业声望。

陈奎熹:

《教育社会学研究》,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83页。

《教育大辞典》第6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52页。

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的陆永康,20岁时成为一名小学民办教师,从此开始漫长的跪着教书的生涯。

当作为民办教师的他刚拿起教鞭的时候,他所在的孔荣小学没有老师,学生也流失得差不多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辍学的孩子劝回来。

他用木板、旧篮球、废旧轮胎、铁丝自制了一双重达两公斤的“船鞋”,缚住双膝,再拄上木棍,开始了艰难的劝学过程。

“跪行”感动了村民,第二个学期,他的学生增加到50名。

3年后,小学破天荒有了150名学生。

36年里,陆永康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匍匐前行在山间道上,走村串寨做家访。

他也创造了水乡贫困山区儿童入学率100%的奇迹。

用篮球、木板、轮胎做的“船鞋”,陆永康穿坏了大概十双。

1月21日由CCTV-7农业节目主办的2006年度三农人物颁奖典礼上,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华“咚”的一声,给获奖者贵州乡村教师陆永康跪了下来,被现场观众称为“史上最感人的颁奖动作”。

(三)教师的职业魅力

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以教书育人为主要任务的教师职业,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

在现代社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这使得教师的劳动体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

教师职业所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同样也区别于其他行业,“桃李满天下”、师生之情都使教师职业散发着独特的职业魅力。

另外,除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说这是一项极具职业魅力的工作。

教师的职业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师重教传统带来的心理满足感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里,“人有五敬,天地君亲师”,民间俗语中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在现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维护教师的地位和权益,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教师地位日益提高。

由于尊师重教传统的长期熏染,社会公众将教师视为是集博学的知识及高尚品德于一体的人才能担当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

这是许多其他职业从业者所无法获得的荣誉和心理满足感,因而是教师职业的特有魅力。

2.培养人才获得的成就感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一方面,教师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职业是一个繁重的且回报期较长的职业。

一旦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时,教师往往会获得非常强烈的职业自豪感。

这种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曾经有着许多坏毛病,上小学的时候,以打架而出名,学习成绩却一塌糊涂的罗杰斯,就因为他的老师说:

“你的手相反映出你将来至少要成为一个州长。

我的孩子,好好学习吧,可不要辜负自己啊!

”他从老师肯定的目光中受到了鼓励。

从此以后,他痛改前非,老师的希望、州长的目标给了罗杰斯不懈的动力。

最终,他成功了,他后来真的成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黑人州长。

3.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教师职业的劳动对象是不是无生命的物体,而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人。

教师只有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他们的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受教育者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就要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钻研教育教学内容,探索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在创造中,体验到了职业的责任和自由的快乐,这也是教师职业魅力的构成因素之一。

三、教师职业的国家要求与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教师职业的国家要求

我国于1993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在《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任职资格、待遇、职责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在此,我们主要探讨教师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

1.教师的法定权利  

所谓教师的权利,是指法律对教师在履行国家教育教学职责时,必须享有的权利,是得到法律保障的,具有不可侵犯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教师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

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不可分割的。

任何教师都不能只行使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当然也不能只履行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用法律规定教师的义务,是规范教师行为的必要手段。

教师除了必须承担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一般义务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对教师职业的资格和任用要求 

①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②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相应的学历

③本法实施前已经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未具备本法规定学历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师资格过渡办法。

④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⑤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

另外,《教师法》还规定在教师待遇方面,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础条件。

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

(1)通识性知识

教师的通识性是指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展开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

教师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文化视野后,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才能融会贯通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位老师在讲《木兰诗》的时候,有些同学就问:

“古人不都裹脚吗?

那木兰是小脚,连站都站不稳,怎么能上战马去打仗呢?

”老师要清楚地知道,女人裹小脚是南唐李后主时期才在宫中兴起的,和木兰时代差了四五百年。

和语文课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比较常识的问题。

(2)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专业化的教师在学科知识上能够做到:

第一,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基本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达到“熟、透、化”的程度。

第二,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和趋势,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因和该学科的社会价值。

第三,了解学科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学科知识的背景和研究的方法论、相临学科知识间的相关点、学科之间的联系等。

第四,对学科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了解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术造诣,清楚表达出来。

(3)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指帮助教师有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学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教育教学的技能与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

教育学科知识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经验,科学地决定如何成功的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