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变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80684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变化.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变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变化.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变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

地表形态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

沙坡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

如图示意某常见的沙坡形成过程。

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

水流速度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坡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1~2题。

1.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慢B.背水坡,流速快

C.迎水坡,流速快D.背水坡,流速慢

2.该沙坡的移动方向是(  )

A.维持原地B.往复摆动

C.向上游移动D.向下游移动

解析:

1.A 2.C 第1题,根据材料及图中的水流方向,可以判断①坡为迎水坡,且该坡为上坡,水流速度较慢,故以沉积作用为主。

第2题,据材料沙坡的产生是河床泥沙颗粒不均匀与水流不稳定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河床上呈波状起伏堆积而成的微地貌。

水流上坡时泥沙受重力影响部分堆积,下坡时,流速加快,泥沙不断侵蚀,侵蚀的沙粒搬运到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上堆积下来,从而促使沙坡缓慢向上游移动。

故选C。

某地地理老师组织学生对家乡河流进行考察,下列图表为学生的部分研究成果。

读图表完成3~4题。

3.有关河曲叙述正确的是(  )

A.仅发育于河流的上游地区

B.岩性差异是河曲发育的主要原因

C.凹岸河水较深,利于建设港口

D.凸岸河水较浅,侵蚀作用明显

4.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该河流砾石平均粒径与距河口距离关系的是(  )

解析:

3.C 4.A 第3题,据左图中水深数值分析可知,河曲凹岸河水较深,侵蚀作用明显,利于建设港口。

第4题,据右表数值分析可知,离河口距离越近,河流砾石平均粒径越小,反之越大,A图符合这一要求。

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如图)。

每隔几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两只石蛋,石蛋直径约30~60cm,最重的达300余千克。

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露于地表。

据此完成5~6题。

5.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  )

A.玄武岩 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花岗岩 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沉积岩 碳酸钙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结核

D.沉积岩 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6.石蛋能从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间风化差异

B.崖上溶洞中流水的侵蚀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缓慢堆积

解析:

5.C 6.A 第5题,据题意分析可知,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露于地表,据此推测,石蛋为沉积岩,碳酸钙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结核并逐渐增大。

第6题,石蛋由于受外力风化差异从崖上掉落下来。

研究地质构造,可以科学地推断地层形成过程与地貌的关系。

下图示意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据此完成7~8题。

7.对岩石①②③形成的先后顺序的推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D.③→①→②

8.对岩石②形成后,地质作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喷发→地壳下降→深海沉积→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堆积→水平挤压

C.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堆积作用

D.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岩浆喷发→水平挤压→堆积作用→外力侵蚀

解析:

7.D 8.C 第7题,根据岩层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的规律可知,岩层③在岩层①②的下面,所以岩层③最早形成,要注意①是喷出岩,②是沉积岩,而①在②的下面,所以①比②形成早。

①曾经是个火山口,被后来形成的岩层②覆盖。

选D。

第8题,据图可知,岩层②上面有很厚的沉积物,说明②形成后,该地曾经历过地壳下沉,沉积物沉积,后来地壳上升加上受到水平挤压,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后来由于堆积作用,形成了松散的沉积物。

选C。

在柴达木盆地边缘,隐藏着中国最大的一片水上雅丹地貌群,其主体是7500万年前的湖泊沉积物,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奇异地貌,图1为水上雅丹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组成图1景观的岩石,对应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D.丁

10.图1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地壳抬升——岩浆侵入——搬运、沉积

B.风化、侵蚀——地壳抬升——搬运、沉积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搬运、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解析:

9.A 10.D 第9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图1景观的岩石为沉积岩,再据图2分析可知,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岩浆。

第10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图1景观是水上雅丹地貌,首先经过外力作用而形成沉积岩,接着由于地壳运动出露地表,最后受风化、侵蚀而成的。

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回答11~12题。

1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

1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解析:

11.D 12.C 第11题,图中M为岩层的分界面,其下侧为向斜,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作用的结果,为地质构造,N处为岩层层面,所以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构造运动变化。

第12题,向斜构造是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的结果,岩层受挤压之后高低起伏,从图中可以看出右侧背斜与中间向斜相比缺少部分岩层,可判断是乙形成后受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甲在抬升之后持续接受沉积;乙位于甲的下侧,形成时间早;丙是地表沟谷,不位于斜坡上,主要是受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读下图,完成13~14题。

  

 

13.按照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4.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解析 13.B 14.D第13题,图②表示断裂形成,③表示张裂、岩浆开始上涌,①表示岩浆从张裂处上升。

②③①的顺序最能表示从张裂到岩浆的上升冷却过程。

第14题,该张裂过程常常形成于大洋中部,是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如大西洋中脊。

如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有关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山地地形为主,且山高谷深

B.分水岭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C.地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而成

D.两干流水平最短距离超过3km

16.与甲乙、丙丁沿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

15.B 16.C 第15题,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分析可知,该地以丘陵为主,分水岭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两干流水平最短距离不超过3km。

第16题,从地形上看,甲乙沿线、丙丁沿线为山地;从地质构造上看,甲乙沿线,中间岩层新,两侧岩层老,为向斜,丙丁沿线基本上为同一岩层,呈水平状态。

页岩油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油页岩经低温干馏获得的,被称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

如图示意油气资源在地层中的分布。

据此完成17~18题。

17.油页岩属于(  )

A.喷出岩B.变质岩

C.侵入岩D.沉积岩

18.传统石油最有可能分布在图中的(  )

A.a处B.b处

C.c处D.d处

解析:

17.D 18.A 第17题,油气资源是古生物堆积的产物,据此判断油页岩属于沉积岩。

第18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密度较小,应分布在水的上部。

据图分析a处最有可能是传统石油的分布位置。

读地貌景观图(如下图),回答19~20题。

  

19.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20.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解析 19.D 20.C第19题,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也属于内力作用。

第20题,峰林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而成,以化学作用为主;“V”字形峡谷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二、综合题

21.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________岩,B处为________岩。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花岗岩和玄武岩中能形成许多气孔的是________,形成气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

(5)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________。

(7)在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其构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答案 

(1)沉积 岩浆

(2)标注略。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3)玄武岩 玄武岩属喷出岩,岩浆中有许多气体,岩浆喷出地表后,压力减小,岩浆中的气体逸出,留下气孔

(4)变质

(5)A A是沉积岩(石灰岩),B、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存在化石

(6)先形成A,再形成B

(7)火山 火山通道 火山口 火山锥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床物质颗粒划分标准。

 

 

材料二 下图为侵蚀、搬运、沉积和流速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速度。

  

材料三 某河流三个河床沉积断面图。

  

(1)对比材料一、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降速度与泥沙粒径成正比关系

B.泥沙粒径越小越容易被侵蚀

C.在一定粒径范围内,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发生沉积

D.1厘米/秒的流速能搬运走1毫米粒径的泥沙

(2)材料二显示:

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外力作用。

对于粒径为0.001~0.01毫米的河床物质,流水作用则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外力作用,河流流速在100厘米/秒时对粒径大于10毫米的河床物质基本上没有________作用。

(3)对比材料二、三,试判断A、B、C三个断面的流速大小为________。

如果三个断面分别对应河流上、中、下游,则:

A对应________河段,B对应________河段,C对应________河段。

(4)综合上述分析可知:

一般情况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越强,河流物质的粒径越大,________现象越明显。

(5)下列现象不能用材料二图示原理解释的是(  )

A.上海港航道淤塞

B.东非大裂谷两边形成悬崖峭壁

C.莱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