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6765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1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天津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天津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天津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天津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天津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天津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天津市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2天津卷)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薛寿鱼书①【清】袁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使必待周。

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

呜呼!

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

而何必舍之以他求?

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

“一瓢先生非名医乎?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

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

精求之,何艺非道?

貌袭之,道艺两失。

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

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

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

朱何益?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

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

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②若:

和,同。

③不禄:

死的委婉说法。

④夭札:

因病而早死。

⑤艺成而下:

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⑥周、程、张、朱:

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

⑦刀圭:

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

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执:

拉住

C.貌袭之,道艺两失袭:

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寿:

使……长寿

9.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A项的“意”应该是“意料、料想”的意思。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

A.使工以药淬之

B.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C.盖将其变者而观之

子不尊先人于白无一人之上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为介词“用”。

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

C项的第一个“于”为介词,“到、在”,第二个“于”为介词,表被动。

D项的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第二个“其”为代词,事物。

11.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A.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D.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11.B【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与“反对重理学轻技艺”无关。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1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的分析是错误的,应该是“痛惜的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分)

(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2分)

(3)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4分)

1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一句的关键词是“虽”“词”。

第二句的关键词是“以”“传”“所共信”。

第三句的关键字是“活:

使……活”“所以:

……原因”。

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

唉!

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

要淹没了!

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而不在于口头讲论。

神圣的学问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的了,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的学问啊!

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呢?

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

王阳明功勋卓著,胡世宁还讥笑他多了一项讲论理学的事情;文恭先生又照样去从事它,在我的心里依旧认为是不对的。

然而,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

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名声就会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

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

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

即使你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又问他说:

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

即使你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

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只怕是因于“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

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

精心地探求技艺,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

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

燕王哙和子之哪曾没有依托尧舜禅让的故事来宣扬高尚?

可是最终却被木匠与造车之人所嘲笑。

医术作为一门技艺,尤其不能轻易谈论;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

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的原因是什么呢?

医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

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当中,真是大错特错啊!

我从前曾经患了病、病得很重,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帮助?

可是先生独独能用一药物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地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

料想此外一定有可以用来救助世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良方,要是记述下来并使之流传下去,定会高出程朱“语录”中的陈腐言论极其之多。

可是你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之中。

这样,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但医学界却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

难道不荒谬吗?

难道不令人感到痛惜吗?

四、(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

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

“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

“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

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

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

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当:

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累:

堆砌,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

模糊不清

【解析】选B。

当:

顺应,适应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解析】选A。

第一个“且”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第二个“且”是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

B.均为介词,在。

C.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

D.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1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⑤

【解析】选C。

①是通常的做法,非作者的观点。

④是“娄坚”的观点。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解析】选D。

杜牧的意思是说自古为某人的作品作序的,都是后世把某人视为宗师而给他作的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译文:

(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

译文: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

【解析】第

(1)句,注意关键词“审”“让”的含义。

(2)句,注意“足下”敬称的含义。

第(3)句,注意“汲汲”的含义,“不吾知”的句式特点。

【答案】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附【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官在它们的开头作序,副主考官在它们的后面作序,这是他们的职责。

所有的书也都是这样啊。

假如建国之初,府州县的志这类书籍编完,一定会推崇乡里年长且有文才的人给这些书作序,否则就找在这个府州县里做官的人来作序。

请求的人一定会顺应那个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在此地做官的人,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会有功劳,就不会谦让给乡里的先生了。

乡里的先生,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会有功劳,那么做官的就不敢作序了。

独断取义的人,就会自己为书作序而不推让给乡里的先生和为官者。

凡是这种情况,就是所说的职责,所以他的序只有一篇,或者另有陈述,就算是后序,也有只记录年月而没有序的,现在却有两篇序,还有累积三四个序而不止的。

有两篇序,不合规定,不顺应那个写序的人,不合自己的职责,世上的君子没有学问却喜欢多说话啊。

凡是书有新的阐释,作序是可以的,没有新的阐释,只记录编纂书的时间也可以,人最担忧的就是喜欢给别人作序。

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

“自古以来给某文章作序的,都是后世把那个作者当作老师而给他的书写的序。

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我想给您还没完成的文章写序,本来就不可以啊。

”读了这些话,当今喜欢给别人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

“序文,是叙述作文原因的宗旨,大概开始于子夏为《诗》写序。

那以后刘向以校对书籍为职业,每编成一本书,就写一篇序,文辞特别优美,典雅不俗。

左思的《三都赋》写成,自认为名气不是很显扬,就向皇甫谥请求写一篇序文,从那时起写文章的人大都有托付别人来传扬自己名声的。

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至于他的名声传扬已经很久了,但存留下来的刻本有的模糊不清而不能够辨读,有的修改再重新刻印,就再找人为文章作序,这应该叙述重刻的原因的意思就可以了。

可是现在的叙述者,不是追论以往的贤才,而是胡乱地做些好坏的争辩,多说颂扬的话,这些我都认为不可取。

”读到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自己的做法了。

(10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8~11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

因诈女曰:

“尔无劳乎,唔为尔新其糯。

”乃易其弊衣。

后令汲于他泉,千里数百也。

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乎渔,鱼即出首,因斫杀之。

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2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慰女曰:

“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

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

“此其似姊也。

”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

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

得叶限,令履之而信。

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

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

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

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

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略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乃易其敝衣敝:

破旧

B.女角遽反遽:

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

陈述事实

D.至社卒叛时,将发以嶦军发:

发放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因诈女曰:

“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儒”

A.

因泣下霑矜,与武诀去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C.

斧斤以时入山林

一夕,为海潮所沦

D.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A.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

“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

曾其肉,味倍常鱼

B.

常令樵险汲深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C.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

D.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于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竞不知所从来。

【答案】

8D9A10D11C

12.(8分)

(1)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2009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

鲍叔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

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

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公曰:

“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

”鲍叔曰:

“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

“然则为之奈何?

”鲍叔曰:

“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

“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

“君诏使者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公曰:

“然则夷吾受乎?

”鲍叔曰:

“不受也。

夷吾事君无二心。

”公曰:

“其于寡人犹如是乎?

”对曰:

“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

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

“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

“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曰:

“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

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鲁君曰:

“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

“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

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

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

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

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答案】

(1)A

【解析】“加”应为“施加”的意思。

(2)D

【解析】A项,“竟然”/“才”,副词;B项,“他”,代词/“那”,指示代词;C项,助词,无意义/介词,“和”;D项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3)A

【解析】②句是任用管仲的原因,④句是体现管仲的忠诚。

(4)C

【解析】鲍叔牙认为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会被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天津卷)

【答案】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解析】

(1)句中重要词语“治”是使动用法,“使……治理好”,固定句式“非……也”是“不是……的”,固定句式“其……乎”是“大概……吧”。

(2)注意特殊句式“必不吾予也”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调整语序,“一定不会交给我们”。

(3)句中重要词语“于是”是两个词,是“在这种情况下”,“束缚”是“捆绑”,“柙”是“用木笼装”。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

鲍叔辞谢说:

“我是您的庸臣。

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

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

将要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父母。

”桓公说:

“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然要起用他,可以吗?

”鲍叔说:

“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才这样做的,您只要宽恕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

”桓公说: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鲍叔说:

“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

”桓公说:

“施伯是鲁国的谋臣。

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鲍叔说:

“您告诉使者这样说:

‘我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想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

’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

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

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

夷吾不接受,施伯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

”桓公说:

“这样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

”鲍叔说:

“不接受。

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

”桓公说:

“他对我也能这样么?

”回答说:

“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

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请回他。

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达成和议。

对鲁国说:

“公子纠,是亲人,请您们替我国杀掉。

”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

又说:

“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

”鲁君答应了。

施伯对鲁侯说:

“不要交给(他们)。

(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

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

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