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辅导.docx
《文言文断句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断句辅导.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断句辅导
文言文断句辅导
一、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
“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例: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005年北京卷)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2)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2006年高考广东卷)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
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1、察对话: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且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2、析语法:
名词代词在两头,专用名词不翻译;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掌握文史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好、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由于古今习惯不同,如古人复姓较多,有的人名很怪,有些称谓很复杂,有的官名很长等。
如果把专名词误作普通词语而望文生义,就会影响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有的专名词特别是故事主人公的称谓在文中会反复出现,阅读时要注意瞻前顾后。
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一般讲,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做谓语例外。
总之,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在
(1)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名词,“元和十一年”是年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这些专名词,对正确断句很有益处。
3、找虚词: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
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
(2)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
矣、矣、乎、哉;置于句首的有:
若、况、虽、而。
4、辨句式: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5、借修辞: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顶真:
例〔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排比、对偶、对称:
例〔3〕、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 (《战国策•中山策》)
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文言文中也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对应,在内容上也有关联(或对比,或并列,或总分)。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第四步利用语感,仔细检查:
仔细做题要诵读,增强语感来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查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利用语感。
断句前、断句后,都要反复读几遍,看看语气、语流、语义等是否通畅明白,如有问题,则要思考断句是否准确。
做完题目读一遍,凭借语感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
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1)“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
可加这样的标点: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
(2)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习题演练:
1.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①不至:
可译为“不必”。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符号。
(3)翻译这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