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论文选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5914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文化论文选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学校文化论文选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学校文化论文选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学校文化论文选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学校文化论文选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文化论文选萃.docx

《学校文化论文选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文化论文选萃.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文化论文选萃.docx

学校文化论文选萃

学校文化论文选萃

一、中外教育家论学校文化

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王安石

2、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瑗

3、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专焉,全才者普焉。

盖贤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见一,或千万人而有一,若非随地随人而施教之,则贤才亦以无学而自废,以至于湮没而不彰。

——孙中山

4、教育是伟大的事业:

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青年一代是当代的贵宾,是未来的主人,他们正值青春,是从年老一代继承遗产的时代。

作为新生力量的青年一代,应该成为时代的青年,每个青年具有新的思想,准备更替旧的思想。

这也是人娄进步和人类进程的条件。

——别林斯基

5、社会主义学校与目前学校的一个主要区别,也就是它的唯一的目的是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它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而只是帮助它形成起来。

社会主义学校是自由的学校,在这种学校里,刻板的训练、机械的救育、呆读死记的风气是没有容身之地的。

——克鲁普斯卡娅

6、只有当四种崇拜心理控制学校时,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这四种心理是,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苏霍姆林斯基

7、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

8、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

——马克思

9、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列宁

10、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

1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

12、校有校容,有其内必形诸外,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

……我们所要的校容不是浪费的盛装,而是内心的艺术感所求的朴素的表现。

我们的校容要井然有条,秩然有序,凛然有不可侵犯之威仪。

——陶行知

13、对于自然美的的真实的爱护心,尤为美的教育上的要务。

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可说是人生的源泉。

——丰子恺

14、没有健全的教育环境而能养成真正可贵的品质的例子,我连一个也没有见过,或者反过来说,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而会产生堕落的性格,也是不会有的。

——马卡连柯

15、环境美就是要达到天然美与人工美两者的协调,这种协调激起人们的喜悦感。

——苏霍姆林斯基

16、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倒如不良的社会、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

——夸美纽斯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19、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荀况

20、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

21、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弼者,人友也。

——韩婴

22、夫目不视弗见,心弗论不得;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

——董仲舒

23、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

24、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颜之推

25、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感也。

——韩愈

26、博学,渭天地万物之理,修已治人之方,皆所当学。

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朱熹

27、师生的相互关系,首先就要谈教师的人格的问题,因为教师是领导者,所以不能不谈教师的人格。

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同题。

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

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两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徐特立

28、学师范的人,本来是教少年男女的,是教少年男女去做人的,做人的最大事情呢?

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怎么样可以管国事。

——孙中山

29、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

30、“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

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陶行知

31、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

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末,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陶行知

32、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抓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去,使这教科书与学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者能够进行对教科书的批判,给以删削与补充。

——徐特立

33、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叶圣陶

34、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

——洛克

35、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卢梭

36、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

他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布贝尔

37、教师决不可忘记,对于种种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

与学生所发生的冲突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

——布贝尔

38、如果教师要利用学习研究的最新成果,她就必须有机械装置的帮助。

——斯金纳

39、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

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乌申斯基

40、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

——第斯多惠

41、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

42、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

……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

——贝斯特

43、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罗素

44、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杜威

45、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

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任何“监督”、任何“领导”、任何“教学大纲”、“章程”等等对教学人员来说都是空谈。

——列宁

46、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加里宁

47、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就是良好的教师集体和组织完善的、统一的学生集体。

——马卡连柯

48、我认为,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的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们。

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细微末节”……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马卡连柯

49、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

50、教师认识和理解教育目的越全面、越清楚,那么,他的教育活动将进行得越顺利,他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将越成功,也越能顺利地使学生在工作中养成目的性和坚持性。

——凯洛夫

51、一门课程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还要反映求知者的素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

——布鲁纳

5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5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54、“乐则生矣”。

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

生犹进。

——张载

5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56、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辩。

今所学果为何事?

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

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

——陆九渊

57、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

德益进则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盛。

两者亦交养互发,实是一种功夫。

——张履祥

58、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静整齐。

……著衣既久,则免垢腻。

须要勤勤洗浣。

破绽,则补缀之。

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朱熹

59、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王守仁

60、善恶要知,更要断,知一善,则断然为之;知一恶,则断然去之。

庶乎善日积而恶日远也。

——颜元

61、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

——邹韬奋

62、培养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做去,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叶圣陶

63、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毛泽东

64、只要有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卢梭

65、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陶行知

66、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邓小平

67、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

68、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

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恩格斯

69、劳动教学里,既包括掌握一定的手工技能和技巧,也包括了解材料的某些性能。

……还能培养这样一些宝贵的个性品质,如学会集体工作、热爱劳动、克服困难的坚毅精神等。

——赞科夫

70、教育之家者何在?

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

谓歙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

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

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

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王国维

71、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

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蔡元培

72、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

——毛泽东

73、一个学校,如果任意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扼杀他的主动性、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学校一般说来不能对学生产生任何教育影响,或者确切些说,只能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

——克鲁普斯卡妞

74、我们力求使学生深信,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

——苏霍姆林斯基

75、对于思想问题采取粗暴的办法、压制的办法、那是有害无益的。

……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

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

——毛泽东

76、说教之所以最没有用处,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说的,既没有区别,也没有选择。

——卢梭

77、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赫尔巴特

78、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

——马克思

79、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布贝尔

80、在现代生活的条件下,规律是绝对的,凡是不重视有训练的智慧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

——罗素

81、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列宁

82、纪律、自然发展、文化修养、社会效率,这些都是道德的特征——都是教育工作所要促进的一个社会优秀成员的标志。

——杜威

83、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加里宁

84、共产主义的人的道德教育的基础首先是培养他的才能,发展他的力量以及他的建设的、创造的积极性。

……我们这里,才能应当成为最广大的教育学注意的对象。

譬如,确定方向、组织、设计、鉴别以及其他许多才能都是属于这种才能的。

——马卡连柯

85、心地善良的人首要的一点就是爱人。

他对共同事业的忠诚来源于这种对人的热爱。

我们认为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是苏维埃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

86、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

87、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陶行知

88、民主的校长,也有四种任务:

(1)培养在职的教师,教师是从各处来的,校长应负有责任使教师进步;

(2)通过教员使学生进步并且丰富的进步;(3)在学校中提拔为老百姓服务的人,如小先生之类;(4)应当将校门打开,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

——陶行知

89、学校的校长、教员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学生为校长、教员服务的。

——毛泽东

90、一个百人的学校,如果没有一个从教员中、职员中、学生中按照实际形成的(不是勉强凑集的)最积极最正派最机敏的几个人乃至十几个人的领导骨干,这个学校就一定办不好。

——毛泽东

91、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赫尔巴特

92、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

——斯宾塞

93、要少发命令。

命令只在其他方式不适用或失败的时候才用。

—斯宾塞

94、纪律应当免除人身的因素……应当出以坦白的态度,持以诚垦的目的,使学生也能知道为的是他们的好处。

——夸美纽斯

95、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

96、校长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教会教师从学生是否积极地进行脑力劳动这个角度来观察和分析自己所上的课。

——苏霍姆林斯基

97、我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

科学、技巧和艺术。

谁要领导好教学和教育过程,谁就要精通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

98、学校领导人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既作为教师又作为教育者的技艺,才能充当教师和学生的优秀而威信的指导者。

——苏霍姆林斯基

99、现代学校领导的实质在于,要在教育这项最困难的工作中使那种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好经验得以在教师心目中创立、成熟和扎根。

而这种经验的创造者,他的劳动可作为其他老师的榜样的人,就应当是学校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

100、我竭力做到使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

……我们学校的大部分总务工作是从教育着眼,靠学生集体和教师集体的力量去共同解决的,总务工作是服从教育任务的。

——苏霍姆林斯基

文化变迁与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

一、文化的内部矛盾运动与教育

各种事物的变化必有其动因,那么文化变迁的动因何在?

它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所出现的社会经济发展,跟与之不相适应文化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但是,马克思主义也决非是社会经济的机械决定论,在文化与社会经济关系方面,不仅承认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同样也承认文化的反作用;不仅承认文化的发展有社会经济的外部动因,也承认文化发展的内部动因,而且一切经济、政治的推动力都要通过文化内部的矛盾运动而实现其作用。

总之,文化的发展其最终动因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却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发展规律来作出说明,文化发展具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内在的动因。

正是这种内在的动因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各个文化子系统之间的矛盾运动与教育

文化由纷繁的各个子系统所构成。

由于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存在于同一文化之中的各个子系统,它们的发展决非是均衡的、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存在于各个子系统内涵之中的有新旧质量不同的比重与作用。

从整个关系来考虑,它们之中有的超前,有的滞后。

而也正是这种子系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步,形成了文化内部的矛盾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的各子系统由不均衡、不同步到均衡、同步,它们之间从“无序”到“有序”,就是文化变迁、发展过程的一个侧面。

在我们考察文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运动时,不能不看到在当代文化中,“科学”这个子系统它所具有的“起步”作用,从而也决定了“教育”这个子系统在整个文化中“先行”的地位。

科学作为整个文化的基础不仅在于它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连结,在文化的变迁、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起步”“启动”的作用,推动了整个文化前进;而且当代科学对整个文化的变迁、发展的方向与性质具有规定的作用。

现代科学与古代科学大不相同,它不是为少数人所拥有,仅是少数人的一种自我消遣形式,而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感情、心理等诸种因素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代文化中哲学、道德、艺术等等的变迁与发展,无不刻上了科学发展的烙印。

科学的起步发展造成了与文化其它子系统之间不同步、不平衡,正是这种不同步、不平衡的矛盾运动,启动着整个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这是当代文化发展具有规律性的辩证运动。

在这里,我们所要指出的是教育在这一辩证运动中所扮演着的角色。

当代科学的发展有赖于教育,教育又是科学得以成为整个文化启动力的重要机制。

科学与教育的上述关系,是由当代科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当代科学的发展不是简单凭藉人的经验的积累而实现的。

第二,当代的科学发现已不是少数人的工作,而成为一种规模性的事业。

大规模的社会性的知识生产,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特点,也是当代社会的特点,可以预见在一个信息社会中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就是这种知识生产的工作。

在这种格局下,如果没有教育将科学适应覆盖于整个社会,当然科学的发展也难以实现。

第三,当代的科学又具广泛的渗入性,它不仅渗入于整个生产过程,也渗入于整个社会生活过程;它不仅渗入于技术、装备等等的“硬件”之中,也渗入于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软件”之中,科学也只有通过这种广泛的渗入,才得以使它的各种功能——知识功能、生产功能、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等充分发挥,科学本身的发展才具有保证,而科学的这种广泛渗入,必须有教育作为中介,教育不仅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也按科学发展的要求逐渐形成人们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教育不仅使人适应于新的生产方式,也使人们得以适应由此而带来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各方面变化,教育得以使科学在各个社会领域内畅通运行,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的整体效应。

最后,科学知识更新在加速,教育、终身教育就必然成为这种加速运动的必要工具。

由当代科学性质所决定的教育的“伴飞”,也大大改变了教育在整个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也不再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一般因素,它与科学在一起也成为整个文化链条中带关键性的一环,它制动着科学的发展,从而也制动着各个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它与科学一起引起了文化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均衡、不同步,也和科学一起形成它们之间的新的平衡、新的同步。

当代人将科学和教育作为整个文化的两根重要支柱,提出“教育先行”的口号。

我国把科学和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无不是这种文化变迁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

谁要违反了这种矛盾运动的规律,就要受到惩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就要受阻。

(二)文化各个层面的矛盾运动与教育

文化学的研究一般认为,文化从纵向划分,大约可分为三个层面:

文化的物质层面,即寓于物质之中的科学技术、工具、装备等等;文化的制度层面,即各种社会制度;文化的心理特征即人们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等。

它们分别成为文化的表层、中层和深层结构。

文化变迁过程是这三个层面之间的依次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文化的诸层面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文化结构的变化,促使文化的变迁,而这种矛盾运动与教育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对文化诸层面的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尤以对深层结构的变化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果说,文化的物质层面技术装备等等尚能通过引进,通过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而实现;文化的制度层面,尚能通过行政等措施而推行的话,那末文化深层结构的变化则不能不通过教育而进行。

10余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设备的引进,各项制度的改革,如果不伴之以必得由教育而形成的入的心灵的现代化,社会各种价值与观念的现代化,整个文化的变迁,整个社会的发展还只能是一个未经完成发育的“畸胎”,前两个层面的发展也必不能持久进行,并不免“流产”,今天的现实许多方面都完全证实了这点。

因此,教育在文化纵向层面结构的矛盾运动中,又具有其全面完成的作用。

也即是说,它是使文化整体结构得以完成其变化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文化主客体矛盾运动与教育

文化的变迁又是在文化的主、客体矛盾运动中进行的。

任何现实的文化都是一种客观的实体,每个个体生到这世上来,都要在一种客观存在着的、既定的文化背景下生存发展。

有人把这种文化的客观实体称之为“文化材”。

但是,文化总是要与人类及其实际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存在,文化总是具有其主体性方面。

简言之,这个文化主体也即是从事于文化活动的人。

一方面,应该看到文化主体是基于现实文化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现实文化一一文化客体的规定和限制,他针对现实文化的行动,他的文化变革的意向和方式也是在现实的文化客体本身提出的要求和设定的前提下产生的,他对理想文化的追求也限于现实的文化客体所提供的条件。

同时,人的素质也必然要受到现实文化的规定,现实的客体文化虽是主体内在素质的展现,但反过来它又塑造了主体的素质。

我们一方面要看文化客体对主体的规定作用,另一方面却不能不看到,文化主体有可能超越文化客体的主观能动方面。

入的主体活动,不仅表现为适应,而且表现为发展,不仅表现为发展的必要,而且表现为具有发展的能力,不承认主体的这种对现实文化的超越性,就难于认识文化变迁和发展的真实动因之所在。

文化变迁的这种主客体矛盾运动离不开教育。

教育既具有形成一定“文化材”,使之“定形”和固定的功能,也具有使文化主体得以产生超越现实客体一一文化材的意向和能力之功能,而后者恰恰是表现了当代教育的主要功能。

从宏观上看,当代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