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5563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6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

《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

转换层施工方案

转换层施工方案

 

本工程为***,位于***,东北角有甲方提供的电源位置,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78187m2,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正常使用年限为50年。

本标段建筑面积约50000m2,建筑高度,±相当于绝对标高;包括地下两层,层高均为,

~

/

~

地上一层,层高,其余部位地上裙楼4层,裙楼层高分别为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为转换层,层高,转换层以下为框架结构,经转换后为框剪结构。

本工程转换层采用梁式转换层,转换层承担转换5~30层所有荷载,传递至柱,再传递至筏板基础,为本工程关键结构。

1.2.1、结构板

根据1#楼图纸设计,转换层及其下结构的楼板厚度分别设计为:

楼层名称

板厚(mm)

备注

五层(转换层)

180

本方案考虑的作业层

四层楼板

120

本方案模板工程考虑的首层支撑板

三层楼板

100

本方案模板工程考虑的次层支撑板

二层楼板

100

本方案模板工程考虑的第三层支撑板

地下室顶板

180

本方案模板工程考虑的准备支撑板

1.2.2、梁

本工程转换层采用常见的梁式转换层,梁的各个工序施工成为了重点,根据已到图纸,本工程框支梁几种主要尺寸:

500×1200、600×1600、700×1800、800×1900、900×2200、1000×2000、1000×2500。

与下部结构对应的情况:

转换层横向框支梁下与之对应的下层梁,其梁尺寸基本为:

300×700。

而转换层纵向框次梁下与之对应的下层梁,其梁尺寸基本为:

300×600,部分跨下部无对应的结构梁,其支撑必定直接落在下层楼板上,将成为支撑设计的薄弱部位。

1.2.3砼

根据设计图纸:

地下室顶板梁板采用的砼等级为:

C40

二层梁板、三层梁板采用的同等级为:

C40

四层梁板采用的砼等级为:

C40

五层(转换层)梁板采用的砼等级为:

C45

转换层以下柱子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45

1.2.4框架柱

根据图纸设计,地下室框架柱尺寸较大,至转换层柱子尺寸为800×800、950×1300、1000×1000、1100×1100、1200×1250。

柱子较大受力是可不考虑变形。

1.2.5转换层结构图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2001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GBJ107-2010

《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130—20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砼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2011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本工程施工图纸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1.1、设计原则

本施工方案编制将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即一是符合性原则;二是先进性原则,三是合理性原则,四是符合工程质量、工期要求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要求的原则。

根椐《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第五条第(三)条高大模板工程:

水平砼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荷载大于15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我工程转换层集中荷载预计为55KN/m,已超过上述条款,为了能保证整体稳定性,支撑架全部按高大模板工程进行计算及设置构造要求,所以单独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在保障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梁与板整体支撑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是:

立杆步距要一致,便于统一搭设;立杆纵或横距一致,便于立杆有一侧纵横向水平杆件拉通设置;构造要求规范设置,保证整体稳定性和满足计算前提条件。

3.1.2、方案的选择

本工程转换层属常规梁式转换层,为了使其施工方法得到优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采取以下施工方案:

转换层支撑架采用普通钢管扣件脚手架,不拆除下部两层的支模架,视下部梁板为弹性体共同参与受力。

即转换层自重及施工荷载由二、三、四层梁板及传递支模架共同承担。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转换层施工时间将会在20天左右,当转换层混凝土浇筑时,其下部四层梁板混凝土应该已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而三层、二层梁板混凝土已达到100%设计强度。

因此,支模架系统设计时,可考虑拆除地下室及一层的支模架,让四层梁板承担60%的荷载,二层、三层梁板承担100%的荷载,则二层、三层结构支模架可不必拆除,相应增加支撑来满足上部荷载要求,让下部结构梁板参与荷载承受。

考虑安全、质量、经济的要求,让楼板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使脚手架得到充分周转利用,使支撑体系更加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3.2.1、施工工艺

模板施工顺序为:

测量放线→支架→柱墙模板→梁模板→顶板模板→粱柱头模板→整体加固。

其中各段施工工艺流程:

柱模:

放线→设置定位钢筋→木模板→拼装第一块→拼装第二块→背枋条→连接螺栓→背钢管→调垂直及加固;

梁、板模:

轴线→水平线复核→搭设支架→支梁底模→支梁侧模→支顶板模→验收。

3.2.2、施工测量

1、四层梁板混凝土浇注后,根据内控点(板内预留孔)采用激光垂准仪将控制线引测到四层楼面上,建立井字型控制线。

2、测量组根据现场已经建立的场地控制点,对四层楼面的引测点进行复核和调整。

务必多次符合。

3、测量主管与班组根据井字型控制线与各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施放各轴线或控制线,工长和技术员参与复核。

4、测量员和班组长施放墙柱边线,工长和技术员进行复核。

5、采用50m钢卷尺从一层+控制标高向上量取四层楼面+线,并做好标记,不得采用混凝土浇筑前引测在钢筋上的胶带作为基准。

6、架子排脚完毕时根据基准点采用水准仪引测到各立杆上,水准仪架设点应视引测距离的中点确定,以保证误差最小。

3.2.3、支模架搭设

通常情况下支模架搭设时按同轴最大柱边线300mm位置排脚,但由于本工程梁较宽,老方法站脚后造成梁底两侧立杆间距过大或根本无法站脚,通常无法满足荷载要求,故而本工程采取先排布梁底立杆,立杆距离梁侧200mm,设置扫地杆一道,画间距线,使梁侧立杆站脚,排布完各跨的梁侧立杆后由测量人员引测标高线,标高点间距不得大于6米,各点之间使用建筑线找平,之后架设第一道水平横杆,第一道水平杆可统一采用全东西方向或南北方向搭设。

画好立杆间距线,将空余的立杆站脚,扣件位置应对牢上下间距线,以保证立杆垂直;板底立杆按已搭设的梁侧立杆为标准,跨内平分,且应考虑前后左右贯通,以不得超过计算间距为标准分配排布。

之后上第二道横杆,第二道横杆应垂直于第一道横杆方向搭设,上好扣件,拧紧。

之后搭设梁底小横杆,梁底小横杆标高必须准确,根据梁的高度进行推算,各个梁侧立杆上都应画好标高线。

再搭设板底小横杆,梁底增加立杆可最后搭设。

具体间距、步距参数详计算书;

支模架布置原则:

1、立杆以梁为基准,梁两侧立杆为梁侧向外加宽300mm,梁柱接头位置按柱边300mm开始排布。

2、立杆施工时梁宽度方向间距不宜超过500mm,但不应小于300mm以免浪费。

3、当梁交叉时,先按交叉部位梁侧300mm设置四根立杆,中部间距大于800的增加一排立杆。

4、沿跨度方向立杆间距根据柱与柱或交叉梁分段后进行平分,间距区间为550~700mm,以确定排数。

5、立杆步距按设置,当梁底位置超过时增加一道水平杆。

6、剪刀撑按梁侧立杆设置,纵横向贯通。

7、楼板模板立杆间距按米设置,步距同梁步距

3.2.4、立墙柱模板

本工程墙柱模板多采用对拉螺栓加固,立模板前应先根据放出的边线设置定位钢筋,定位钢筋与墙柱主筋焊接牢固,端头平整,防止加固拉紧后击穿模板导致跑位。

立第一块模板,相邻两个的面的第一块模板接缝应错开设置,保证柱子模板的整体性。

第一块模板与地面接触的外侧地面上应订制一块模板条子,防止地面不平导致漏浆,当缝隙过大,模板条子无法全部封堵时应采用砂浆在柱模加固后填补密实。

之后循序拼装上部模板。

在该层施工时模板已经过周转,板上多有穿墙螺栓孔,拼装时注意孔洞的对穿,方便套设PVC套管,且减少模板的孔洞。

当碰到柱子主筋而实在无法避开时,才新开螺栓孔。

安装到上层梁底(底板)后,在模板外侧设置钢管内楞,用铁钉加铁丝固定;穿设穿墙螺栓,套好PVC套管,用线锤检查柱模板的垂直度,经垂直校正后,立即用钢管抱箍固定,拧紧高强螺帽,柱子下部1/3高位置设置双螺帽,所有加固用山型卡必须双倍设置。

调整轴线位置,调整垂直度,上口安放保护层限位卡及保证钢筋间距的内撑卡。

柱根部单面开设清扫口,以保证在混凝土施工前清干净木屑等杂物。

柱模板支设完成上口拉通线验收。

墙模板支设与柱模板雷同,但墙内侧应设置水泥撑棍以保证墙体厚度。

撑棍应成梅花型布置。

当墙柱模板立好后,由木工工长组织测量组就垂直度及轴线位置进行复核,偏差超过规范的应校正。

木工工长应全面检查螺帽是否拧紧。

墙柱模板加固螺栓间距500mm、抱箍步距500mm

3.2.5、铺梁底板

根据楼面弹设的轴线用线锤引至柱子模板上口(如模板未立,可引测在箍筋上),按梁的分中要求量取边线,选择其中一边打下铁钉(或做好记号),两头拉线确定梁底位置,线应拉紧。

根据拉出的梁边线设置梁底板,梁底板配置时方木接头应错开设置。

当梁底板设置好后尽快在梁底小横杆上设置定位扣件,夹紧梁底模,防止后继施工导致梁底跑模。

梁底与柱接头位置方木不应空余过长,且梁底模板应压在柱子立板上,用铁钉固定。

之后再次校核轴线位置,确保梁底模位置正确。

梁底木楞间距应符合计算尺寸要求。

当有通长次梁时,底膜设置应拉通长线,现场木工工长应严格要求,避免梁底不顺直导致后续的装饰施工困难。

考虑梁大,钢筋绑扎困难,梁侧模板应在梁钢筋绑扎完毕后封闭,根据梁高配置梁侧面模板,侧模下口先于底模连接,用铁钉固定,根据计算间距打好螺杆孔,套PVC管,设置对拉螺栓,之后放置内外楞钢管,上山型卡,用螺帽拧紧。

全面封闭前应确认梁内无垃圾,无杂物,已清理完毕。

3.2.6、铺平板

当板底钢管小横杆设置完毕后可进入平板模板铺设,先设置板底木楞,木楞间距应符合计算间距,板底木楞搭接接头应错开设置,板底木楞端头距离梁侧面150mm左右。

之后计算平板尺寸,合理选择平板模板组拼方式,从板块的一侧向另一侧铺设整张的模板,最后填补空缺位置,模板接缝位置下面应有木楞,且应分中设置,接缝模板用铁钉与下部木楞钉牢,接缝应严密,当模板本身规格差异导致接缝偏大时,应采用镶贴条子板补填,当缝宽不大时可直接用胶带封堵。

平板模板周边应压在梁侧、柱模板之上,便于拆模,但不得外露。

柱角部缺口应方正,锯缝不得超出缺口。

3.2.7、梁柱接头模板

根据以往经验,梁柱接头为模板安装的关键环节,由于梁的贯穿,增加柱上口模板加固困难,通常情况下柱上口不方正,梁口模板与柱模接缝不严密漏浆或梁口部位柱子模板暴模等问题。

因此,梁柱接头部位必须加强管理,柱子竖向内楞钢管必须伸至楼板下150mm位置,梁侧至柱子边范围沿高度方向照常设置穿墙螺栓,用短钢管(粗钢筋)作外楞夹紧,不得遗漏。

最顶上一道抱箍设置距离梁底不得超过200mm。

支撑完毕后应检查是否统角,包角模板有无内陷或突出。

3.2.8、整体加固检查

当上部模板基本完成后,应对支模架、梁侧、柱或部分板的薄弱模板进行加固处理。

支模架加固检查:

立杆间距、立杆垂直、扫地杆、横向杆、剪刀撑、扣件拧紧度、双扣件、横杆步距。

梁侧模板加固检查:

模板接缝、梁侧内楞间距、梁侧对拉螺栓间距、螺帽拧紧度。

柱模板加固检查:

模板接缝、轴线、对拉螺栓间距、抱箍步距、与梁接头部位加固。

竖向模板配置主要有墙柱及梁侧,根据实际情况,柱、剪力墙及梁侧均采用18厚木模板,其尺寸均为915×1830。

施工时应根据图纸尺寸先放大样分配模板布置,之后决定如何裁剪模板。

严禁不经思考直接裁剪大板现象,项目部根据工程量限制材料领用,实行限额领料单制度。

3.4.1模板验收的一般规定

3.4.1.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

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班组作业时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间距、步距搭设支架。

3.4.1.2混凝土浇筑前,项目部应组织技术负责人、技术员、施工员、监理、甲方及质检安检部门验收。

3.4.1.3模板安装和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观察和维护。

发生异常情况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整改、修正。

3.4.1.4模板及支架拆除的顺序及安全措施必须要施工方案做到位。

3.4.2模板安装验收要求

3.4.2.1、主控项目

1)安装转换层模板及支架时,应确保下部楼层支撑已加设完毕,已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

设置立杆时应尽量保持上下层对应。

2)模板刷脱模油时不得沾污钢筋和混凝土接缝处。

3.4.2.2一般项目

1、模板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1)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2)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和妨碍工程施工的隔离剂。

3)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4)根据项目部要求,柱砼需达到清水混凝土要求。

2、跨度大于4米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无设计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1/1000~3/1000跨度。

3、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其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

4、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偏差应符合表3.4.2.2的规定。

表3.4.2.2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企业标准)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轴线位置

5

钢尺检查

底模上表面标高

±5

水平仪或钢尺

截面内部尺寸

基础

±8

钢尺检查

柱、墙、梁

+4,-5

钢尺检查

层高垂直度

不大于5m

4

经纬仪

大于5m

6

经纬仪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钢尺检查

表面平整度

4

2m靠尺、塞尺

模板的拆除时间根据所留同条件养护试块的强度来决定。

柱、小梁侧模应砼养护48小时、砼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即可拆除。

框支梁底模必须同时满足不小于14天及同条件试块强度达到100%两个条件后方可拆模。

板底模拟在混凝土浇筑并养护14天后拆除,但应达到设计及表3.5.1要求,考虑模板及支撑的周转,梁底模的拆除须严格按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施工。

严禁未经技术人员通知,不经施工员安排操作人员随意拆除模板及支撑、加固体系,违者重罚,并追究责任。

拆模时不要用力过猛过急,拆下来的材料要及时运走、整理。

拆模程序一般为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部分,后拆承重部分。

模板拆除强度应符合下表要求:

底模拆除时的砼强度要求表3.5.1

构件拆模时砼强度

结构类型

跨度(m)

按设计的砼强度标准值的

百分率(%)

≤2

50

>2,≤8

75

>8

100

≤8

75

>8

100

悬臂构件

-

100

本次转换层施工大梁支撑体系支设立杆沿梁跨方向间距以≤700mm为原则布置,其加撑加固设计如下:

1、梁侧螺栓设置:

当梁高为2500mm、2200mm时,侧面设置对拉螺栓5道;当梁高为1800、1900、2000mm时,侧面设置对拉螺栓4道;当梁高1200、1600mm时,侧面设置对拉螺栓3道。

2、梁底方木设置:

当梁宽度600mm~800mm时,底部设置方木不少于4根。

大于800时,底部设置方木不少于5根

3、底部加撑:

当梁宽为1000mm时,底部加撑3根立杆;当梁宽为700mm、800mm、900mm时,底部加撑2根立杆;当梁宽为500mm、600mm时,底部加撑1根立杆。

4、本工程就600×1600、900×2200、1000×2500三种支撑设计计算附后(附件梁支撑架计算书)。

在转换层施工时要求下层结构施工完毕,且支撑未被拆卸,计算时四层梁板按80%强度、三层梁板按100%强度验算,故而转换层砼浇筑时必须确保三层、四层梁板强度已达到方案要求。

下部结构施工要求精细,避免局部质量不稳固导致计算结果对比有误而存在安全隐患。

特别是三层、四层的梁板钢筋绑扎,必须严格督促班组规规矩矩按图施工,主要为主筋直径、间距、箍筋大小间距、梁板保护层、锚固长度、焊接质量等等,做好各个环节,以最大限度发挥三层、四层梁板自身的承载能力。

根据设计图纸可得知,转换层所有框支梁下部都有对应的下层结构框架梁,但有部分框次梁下部楼层无梁对应,支撑架直接落在下部楼层结构板面上,对受力不利,加固必须按本方案执行,不得马虎。

由于上下层立杆需要对位,三层梁板、四层梁板施工时即需考虑转换层支撑架搭设。

例如当转换层梁宽为1000mm时,其两侧立杆间距应为1400mm,则三层四层对应的梁两侧立杆同样应搭设为1400mm以便和上部对应,达到荷载的竖向传递要求。

转换层荷载传递要求:

转换层结构施工时其荷载通过支撑架传递给四层梁板,由四层梁板承受部分荷载后,通过四层梁板支撑架传递给三层梁板,再由三层梁板承受部分荷载后,通过三层梁板支撑架转递给二层梁板,最后由二层梁板承担剩余的荷载。

因此,在转换层浇筑完毕且未达到拆模强度强之前,二层、三层的支模架不得拆除,为达到支撑做好效果,二层、三层支模时一并考虑转换层的荷载传递,将加撑和真个支模架一次性搭设,避免后加撑杆不紧固问题。

 

4.1.1原材料进场

根据本工程总包合同,钢筋为甲供材料,故而要求班组必须提前将料单下好,上交至钢筋施工员审核,之后交技术负责人审核无误后,提前上报至甲方材料部,以便及时提取钢筋。

钢筋到场后按等级、规格分类堆放,并及时取样送检,现场挂标识牌。

现场收料人员应注意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和折叠、钢筋表面允许有凸块,但不超过横肋高度,钢筋表面允许的其它缺陷,如深度和高度不得大于所在部位尺寸的允许偏差,钢筋每1m弯曲度不应大于4mm。

当钢筋送检结果及外观等不符合要求时,不得用在本工程主体上,特别是转换层结构。

4.1.2钢筋下料,制作

根据试件送检合格后,方可下料制作,钢筋下料前料单必须经过施工员和技术负责人审核。

钢筋下料长度应根据保护层、锚固、连接、弯折等各项要求仔细计算;箍筋的尺寸计算考虑梁筋的根数、直径、等分钢筋间距并满足钢筋保护层要求。

转换层柱子基本封顶,上部结构钢筋另外预插。

由于施工时柱钢筋的连接接头位置肯定不是原先设想位置,故而封顶的柱子钢筋连接应根据现场一根一根量取,由于柱子内钢筋较多,容易混绕,应在柱子图中标示清楚为哪根钢筋下多少长料,需要单根匹配。

柱子顶部采用传统方式弯锚,具体做法参见GB101-1图集做法,下料时应考虑。

本工程采用的连接方式较多,主要的连接方法有,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以下简要说明,具体参见《钢筋工程施工方案》要求。

4.2.1闪光对焊

对焊人员的操作者必须持有证件,在上岗操作之前对其进行检测考核,合格后方才正式上岗。

焊接参数的选择

对焊参数

数值(mm)

调伸长度

~

闪光留量

8~10mm

预热留量

4~7mm

顶锻留量

4~

在焊接之前,应清除钢筋端头的铁锈、污泥等,如钢筋有弯应先截除。

焊接完毕后,不能马上松开夹具,等接头变为红黑色之后才松开夹具,平稳取出钢筋,以免钢筋产生弯曲。

焊接好钢筋架空堆放并做好标识,同时确保焊接场地防风、防雨,以免接头发生骤然冷却,发生脆断。

4.2.2电渣压力焊

对本工程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利用四台BX21000型交流弧焊机。

焊接时根据钢筋直径大小选择焊接参数。

焊接参数的选择

规格

焊接电流

(A)

电弧过程

电压(V)

电渣过程

电压(V)

电弧过程

时间(S)

电渣过程

时间(S)

钢筋熔化量

16

200~250

40~45

22~27

14

4

20~25

18

250~300

15

5

20

300~350

17

5

22

350~400

18

6

25

400~450

21

6

外观检查:

检查接头外观焊包是否饱满,有无明显烧伤痕迹,检查钢筋轴线是否偏位,偏位不得超过钢筋直径的,且不得大于2mm,接头弯折处不大于4,如出现此种情况对接头截除后予以重焊。

拉伸实验:

在一层中同种规格小于等于300个接头作为一批,现场取三个接头进行拉伸试验。

试验合格方可使用在工程中,如不合格则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复验,复验如达不到要求,此批为不合格品,予以截除重新焊接。

4.2.4注意事项

在竖筋电渣压力焊时,如发现裂纹、偏心、弯折、咬边、未熔合、焊包不匀、气孔、烧伤、焊包下流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止措施进行纠正或割除后重新焊接,不同直径钢筋连接时,一次连接钢筋直径规格不宜超过二级。

转换层柱子封顶后,上部结构采用为剪力墙结构,所有剪力墙钢筋需要从转换层梁内预插,大部分柱竖筋伸到转换层后封顶,其上部结构竖向钢筋基本上截面变小,其处理措施如下:

4.3.1封顶柱竖筋的处理

柱竖筋直径<14mm时,采用绑扎搭接接长,钢筋抽料时应注意每根竖筋到顶的搭接长度、竖直段的长度、弯锚长度等。

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4mm小于25mm的采用电渣压力焊形式连接。

钢筋抽料、制作时注意每根竖筋按实际长度增长25mm(25mm为柱竖筋电渣压力焊熔断的长度),同时也应注意每根竖筋到顶的竖直段长度、弯锚长度等。

柱竖筋的弯锚部分一次制作成型,不得将竖直段和弯锚段分开制作,应注意上部弯钩的朝向。

柱顶纵筋应自框支柱边缘算起,弯锚入框支梁或楼层板内≥LaE。

柱顶纵筋应锚固在顶层梁内,当柱宽大于梁宽,梁宽范围之外的柱纵筋无法锚入梁内时,应将这部分纵筋锚入现浇板中。

4.3.2重新预插的的墙竖筋的处理

插入下层柱内的剪力墙竖筋埋入下层柱内的深度为一个LaE(从楼板面向下计算):

插入框支梁、框架梁内的剪力墙竖筋埋入楼面梁内的深度要求为竖直段≥:

另外其约束作用的竖向墙筋应插入下部,具体锚固长度参见11G101-1图集规定。

上部剪力墙落在下部剪力墙上时,在墙顶面标高以下锚固范围内的剪力墙水平筋应按要求设置。

当钢筋可以贯通且直径级别小于两级时应沿用下部墙钢筋。

4.4.1钢筋绑扎顺序

a、墙柱钢筋:

外露钢筋调整→钢筋上附着物清除→墙、柱根部清扫→箍筋布置→就位绑扎→保护层垫块→验收。

b、梁板钢筋:

模板清扫、刷隔离剂→梁、柱交叉处柱箍筋就位→主梁钢筋绑扎→次梁筋绑扎→板下层筋→马凳、水电管预埋→板上层筋→验收。

钢筋绑扎的主要施工方法详钢筋工程技术交底。

4.4.2钢筋绑扎注意事项

1、同层构件先绑扎墙柱筋,后绑扎梁板钢筋,一般梁主筋锚入墙柱内时,墙柱主筋在梁主筋外侧,所以遇到梁宽与墙暗柱厚相同的联系梁锚入暗柱时,需要把暗柱箍筋宽度适当加大5mm,以保证连梁的截面宽度。

当墙柱主筋与梁板筋发生冲突时,一定要保证柱主筋位置。

双向板的底筋,短向筋放在下层,长向筋放在短向筋上。

2、梁、柱墙板筋的接头位置、锚固长度、接驳长度要满足设计和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