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5269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docx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学课题

第十四章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了解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和作用。

掌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能够灵活运用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能够灵活运用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

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

重、形态及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人们常常这样说:

“我认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

”这里有两个对立部分的自我。

句子里开头主语部分的“我”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意识者;句子里宾语部分的“我”是客观的我,即被主观的我意识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

因此,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

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人在劳动的过程中随着言语的产生,不但认识了自然界而且认识了自我,并将“我”与“非我”做出区分。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不能获得发展,那么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

冋时,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自我意识的充分发展,保证着个体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使自己成为

一个能动的力量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①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状态,

称生理自我;②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

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③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一)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

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

曾子

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2•自我分析

人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

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

的判断。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

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

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

不适当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分为自我评价过高和自我评价过

低。

过高的自我评价容易与别人的评价发生矛盾,弓I起交往的冲突;过低的评价会降低人的社会要

求水平,产生对自己的潜力的怀疑态度,引起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一般说来,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知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

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其需要、动机、能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有位心理学家选择了25个被试(他们彼此都很熟悉),采用

排队法对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进行比较的研究,提出九种品质(文雅、幽默、聪明、交际、清洁、

美丽、自大、势利、粗鲁),要求每位被试分别将这些品质在所有被试身上(包括自己在内)依次排队,

程度最高者排在第一,程度次高者排在第二,依次下去,程度最低的一个列为第二十五。

然后予以统计,把各人在每种品质排列中自己所占的地位和其余二十四人排列的地位(平均数)进行比较,发

现有很大差异。

例如,有一位被试自以为他的“文雅”程度应该排在前几名的,可是把其余二十四人对他的评价平均起来,他的名次却排在二十名以后;另一被试对于“清洁”品质的评价,自己排的位置要比别人排的平均位置提前五名、“聪明美丽”提前六名、“势利自大”粗鲁”等自己排的位置要比别

人排的平均位置退后五名到六名。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优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常常比他人的评价高,不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却比他人的评价低。

(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

验。

例如,自尊、自信、自卑、自责等都是属于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反映了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满足;

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责备。

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尊感

自尊感也称自尊心。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产生一种高级的自尊的需要,总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评价。

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自尊需要时,就产生自尊感。

它促使自己更加奋发向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

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

要,甚至产生矛盾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

一种是产生自我压力感,从而使自己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另一种是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2•自信感

自信感也称自信心。

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

自信感

是与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良好的自信感是建立在适当、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看到自己的潜力,又能充分地估计到可能发生的困难而产生的。

而不适当、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导致自信感的转化。

在自我评价过高的情况下,自信感转化为自高自大,而自我评价过低,自信感又会转化为自卑感,无论是盲目自大还是严重自卑,都对个性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3•成功感与失败感

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取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失败感则是在实现目标遭遇挫折时

产生的自我体验。

成功感与失败感的产生,不但取决于客体的我是否取得成就有关,还取决于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

例如,关于考试,甲只求成绩能说得过去,乙一心想拿高分,排名进入班级前五名。

结果他俩成绩一样,都是80分,可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自我体验,甲产生了

成功感,而乙则产生了失败感。

(三)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1.自我检查

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

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

2•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之为

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

无需任何外在形式的监督,而听命于内心自我监督的行为才是真正自觉

的意志行为表现。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自我控制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发动作用,

例如,坚持做完功课后再玩,坚持利用假日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都是自我发动与支配自己行

为的结果。

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不正确或在当时情境中不应有的言论和行为,例如,不随地吐痰、

不乱抛纸屑、公共场所不抽烟等,都是自我控制的结果。

自我控制有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叫做“自我掩饰”。

自我掩饰不能一概说好,也不能一

概说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出于公心和礼貌,也要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

例如,当别人不当心把墨水溅到你身上而向你道歉时,你尽管心里恼火也会表示:

“喔,不要紧。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一)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和别人的交往和团体活动中,由于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

位置和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或义务,从而自觉地调节情绪,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二)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优、缺点所抱的态度上。

一个人意识

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

反之,如果不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都可能导致自己落后和

失败。

因此,增强主体的自我意识,如通过自我认知看到自己的力量,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感生活,通过自我监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四、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一)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

自我意识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通过认识他人而逐渐认识自己的。

儿童开始时不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区别开来,他吮吸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脚趾,就像吮吸奶头、玩弄玩具一样。

8个月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这可以用

下列实验来验证:

先让儿童照镜子看自己镜中的像后,在他的鼻子或脸上涂上一点颜色,再让他看镜中的像。

实验表明,8个月左右的儿童已懂得用手去擦掉自己鼻子或脸上的颜色,而不是擦掉镜上的颜色。

在一周岁至两周岁时儿童对自我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年龄、性别开始可以在不同情况下认识了。

儿童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成人。

成人在确定“他是谁”,给他取名字,教他

在别人呼唤他的名字时要答应,提供词汇教他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器官。

近两周岁时儿童言语中出

现了人称代词“我”在此之前他说到自己时都用第三人称来称呼。

人称代词“我”的掌握,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即开始把自己当做主体的人来认识。

马克思指出:

“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

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做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

保罗的人看作和自己相同的。

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个人由于自己感官直接感受到自己的一些特性往往必须经过与他人的相同特性相比较,才会有意义,也才能建立起对自己的评价。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人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好像是一面镜子,使自我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从“外面”来加以认识。

所以,他人对个人的态度和评价在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自己,比较容易建立起较正确的自我观念。

例如,

一个人拙于工艺,而长于社交,这就说明他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而工艺能力较差。

在社会生活中,

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社交的、文学的、艺术的、体育的……等等。

如果一个人在几项活动中都取得了成果,那就说明这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因此,分析自己的活动成果,以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评

量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较客观些。

活动的结果对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意义,还在于活动结果往往要受到他人和集

体的评价,从而影响一个人在周围人们中的地位。

个人在人们当中的地位又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自我

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

通过他人、通过自己

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己,是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观察是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观察也有

两种形式。

一是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自己的一些特性,例如,从镜中看到自己的脸型(美或丑)、

身材(胖或瘦),从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认识到自己的富有程度等。

前已述及,个人对自己直接感知到的特性往往要与他人相比较才有意义、才能做出评价。

自我观察的另一种形式是自省,即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的过程。

这时个人的意识被分解为被观察者的“我”(me)和观察者的“我”⑴。

当个

人对被观察者的“我”进行观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过去的我进行回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情绪体验,也可以对过去的我进行分析,进行自我批评,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进一步完善自我。

从少年期开始,人才会产生对自我进行内省。

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着个性的发展。

从少年期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

分析、评价、监督和校正。

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修养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上述三个方面的途径是密切联系的。

个人进行自我

教育的时候,应把这三方面获得的经验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二节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概况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体特征形成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

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婴儿最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将自己与客观事物混为一谈,他们玩弄自己的手、脚,就像玩弄一件玩具一样。

将近1岁时,儿童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

初步认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在1岁以后,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

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意识到身体的感觉,开始以自己的名字当做自己的信号。

约在2岁以后,逐

渐学会使用代词“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由低到高的。

其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

尤其是一、二年级之间发展尤为迅速。

这是因为学校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如考试成绩的好坏,教师对自己的评定,同学对自己的接纳性等等,都使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而学习活动对儿童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等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从而促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更大的发展。

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小学五、六年级内,自我意识的发展又出现加速的现象(见图14-1)。

这种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普

遍性。

这是因为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起来,其辩证思维也开始发展,这就使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

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

监督、调节、控制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这就使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得到一个新的水平。

图14-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从自我意识的各成分来看,它们之间的发展并不同步。

其中,自我认知的发展是自我意识的主

学校的文化教育对小学生的自我认知的发

要成分,它的发展水平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展具有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自我体验与自我认知密切相关,因此,小学生的自我体验发展与自我意

识发展的总趋势比较一致。

自我监控的发展趋势比较奇特,表现为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

年级儿童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低年级儿童比较容易接受权威人物(教师或家长)的控制。

他们

的自我控制分数较高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实际上是“外部控制”的结果。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独立性增强了,因而表现为自我控制分数下降,究其实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二)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前苏联心理学家恰马塔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儿童在评价

自己时,主要局限于评价自己的行动和行为;第二个阶段儿童把个性的内部状态和道德品质包括在

自我评价的范畴内,这是自我评价发展的高级阶段。

自我评价伴随着个体社会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

进一步发展而延续到人的整个一生。

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

学前儿童在各种活动中经常听到成人对别人或自己进行

的评价,并从这些评价中获得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他们从模仿成人对行为的评价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进入小学期以后,小学生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这也使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

1•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

虽然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基本上还是成人评价的重复,其独立性评价的能力

还相当差,而且不够稳定易于变化,但已具备自我评价的基本形式,即过高的评价、过低的评价和适当的评价。

(1)过高的评价

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

他们通常

在选题和做作业时很自信,而且喜欢选择那些显然是力不胜任的任务。

在遇到挫折后,他们或是继

续固执己见,或是把失败的责任推向客观的原因,如说“这题是怎么回事,太难了!

”或出于威望的动

机,立即转而承担最轻松的任务。

他们有时不一定自吹自擂,但却喜欢挑剔别人的所作所为,批评别人。

如果让他们比较和自己在质量上相同的作业或其他活动成果时,他们常常给自己打上“优”等,

而给别人打上“良”或者更差的等级,并会在别人的作业里找出大量缺点,如“这里字写歪了”、“那个字

迹潦草”等等。

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2)过低的评价

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

他们在选题和做作业时,不相信自

己的能力,一般选做容易的题目。

当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的回答是:

“我数学就是不行,我

只能做这样的题目,难题我是做不出来的。

”如果问这些儿童要不要检查自己的作业和找出错误时,

他们会默默地把作业从头至尾看一遍,什么也不改或者根本就不愿做自我检查。

他们的理由是,反正发现不了什么。

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3)适当的评价

自我评价适当的儿童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

他们通常兴趣广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自己在学习或其他方面的错误,选择适当的或稍加困难的任务,在遭到失败后则进行

自我检查,承担困难较小的任务。

2.小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

比如,当教师及父母的评价不公正时,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

“抗议”大约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评价。

国内有学者曾用“你的

爸爸妈妈说的话都对吗?

”“同学们对你的批评都对吗?

”“你认为班主任老师对你的看法(印象)都对

吗?

”“你常和同学争论问题吗?

”“你做事拿不定主意吗?

”等问题对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进行调查,发现儿童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呈现出一条非常理想的上升

曲线。

当然,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只是初步的,总的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仍然是受教师的态度和评价调节的。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的评价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

他们往往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

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他们容易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大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且这种评价也往往局限于一些具体行为的评价上。

例如,他们说“今天我上课能认真听课,是个好学生。

”中、高

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和道德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他

们开始学会较全面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后进一步能抓住主要的优

缺点,并且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个性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指评价持续时间的长短。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低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差,高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低年级儿童由于自我评

价的原则性尚未形成,也就是尚未学会根据一定的道德观点和社会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所以他们的评价不但只能停留在对自己个别行为的评价上,而且这种评价又是易变的。

从中、高年级开始,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儿童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展,儿童一方面通过对自己活动结果的

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周围的人对自我评价的影响,越来越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使主观评价和客观实际统一起来,提高了自我评价的稳定性。

不过,总的来说,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程度,整个小学阶段仍然是低的,到了初中三年级以后才趋于稳定。

(4)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对某一种道德现象采用好、坏、善、恶、正义、非正义等词语作出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过程是

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能力高低,往往是表示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决大多数学生已能根据行为原因或从行为的因果关系上作出自己的判断。

已有半数以

上的儿童能把行为原因和后果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三)小学生自尊心的发展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

信心和自尊感”、“全部的教育技巧的奥秘所在,就是尊重小孩的自尊心”,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的基本教育观点。

自尊是一个人内在控制的基础和动力。

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方面。

哈特尔(1990)认为儿童自尊的水平是两种内部评价或判断的产物。

一是儿童理想我和现实

我之间的差距。

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与他现在是什么人的差距,两者之间差距大,表示儿童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的自尊心就低;差距小,自尊心就高。

每个儿童给自己定的目标不同,有的孩子看重的是学业能力,有的孩子看重的是运动能力或是都有好朋友。

但是决定自尊高低的关键是

儿童想要达到的目标与他目前的表现之间的差距。

如果一个儿童很看重跑的快不快,但他又不擅长

跑步,他的自尊心就比不擅长跑步、不看重跑步能力的儿童低。

同样,一个儿童虽然擅长某项工作,

但是如果他并不看重的话,也无助于提高儿童的自尊。

影响儿童自尊的第二个方面是重要他人的支

持,如父母、教师和同伴是否喜欢儿童现在的样子。

社会支持高的儿童往往比社会支持低的儿童有更高的自尊。

哈特尔认为如果儿童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的话,即使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差距小,也不能保证儿童有高的自尊。

同样,即使有足够的社会支持,但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差距大,也同样不能保证儿童有高的自尊。

所有,这两方面都很重要。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对理想我、现实我还难以区分,对自己的能力评价也不够客观和准确,

一般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正面的评价较多,因此,中、低年级的小学生一般自尊心水平较高。

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开始能够用较为客观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能有与同伴做出更多的社会比较,因此趋向于更诚实、更客观的评定自己,自尊心趋向中等水平。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乐国安主持的“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与潜能开发问题研究”中,提出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五自”目标:

一是自知,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的水平,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是自信,即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水平,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尤其是那些有缺点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自信心,更要特别注意保护。

三是自强,即指导学生为自己设置合理的发展目标,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激励,增强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进取精神。

四是自主,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机会,增强他们做事情的自觉性、自主性与主动性。

五是自制,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控的水平,增强他们我监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根据小学生自我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