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4919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docx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生产调研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docx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1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

为了确保我市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市委办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现将我市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调查综述如下。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__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

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

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

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

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

20__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

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

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

增产的原因:

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

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

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__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

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

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

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19、皖麦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

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

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

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

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

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

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

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

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

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

原因是:

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

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

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

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

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

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

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

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

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

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

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__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__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__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

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

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

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

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

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

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

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

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

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

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

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

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

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

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

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

二是要加大宣传。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

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

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

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

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首先,要大力实施“212强龙工程”,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其次,要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粮食园区建设为平台,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2

  由于人增地减,农业生产基础较弱,自然灾害频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粮食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的状况,贵州省粮食生产发展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如何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有利条件,加强粮食综合增长能力建设,构建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使粮食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贵州省一直重视粮食生产,长期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由于人增地减,农业生产基础较弱,自然灾害频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粮食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的状况,贵州省粮食生产发展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如何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有利条件,加强粮食综合增长能力建设,构建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使粮食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一、耕地资源潜力

  1、严格建立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发展。

认真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规划,使现有70%耕地用于种粮,奠定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

  2、加强以水利建设和实施坡改梯工程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耕地质量。

贵州是个喀斯特的山区省份,基本农田建设普遍薄弱,保灌面积小。

而形成中低产耕地的主要原因,其中占比重大的旱地普遍是坡度大,土壤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

为此,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本农业田建设,增强抗灾能力,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面积,是构建粮食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按“九五”全省年新增17.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的速度,提高到每年新增25万亩,以每亩新增粮食100公斤计,至20__年粮食总产可增加30万吨以上。

  3、我省自1991年开展了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12年累计实施912万亩,使近50万亩坡耕地变成稻田,使14686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

12年累计增产粮食160.9万吨。

今后我省将继续实施坡改梯,以现在的速度,至20__年可使粮食总产增加80万吨以上。

  4、加强以培肥地力为中心的中低产田(土)改造,全面提高耕地肥力。

通过增施有机肥,大力发展绿肥,推行秸秆还田,结合进行“瘦变肥、薄变厚、坡变梯”的土地整治和推广等高带状种植、绿肥聚垅、免耕栽培、生物固埂等措施,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环境,单产可提高近50%。

按全省计划每年改造50万亩的进程,至20__年累计可改造中低产耕地300万亩,粮食总产可增加30万吨以上。

  5、加强防治土地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贵州农业发展要根本解决长远的粮食问题,有效地增强粮食发展后劲,必须树立依靠全部土地的观点,合理开发“四荒”耕地。

从现在起至20__年,若以20个土地大县,每县垦复3万亩,40余个中等县,每县垦复1万亩,加上其它零星分散荒地与废弃地的利用,全省耕地增加100万亩左右,使粮食总产可至少增加约24万吨。

  二、生态条件潜力

  贵州虽然地处高原,但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影响,气候较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为农业综合开发与粮食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据农业部__年《中国南方粮食结构优化研究》资料,认为贵州生态气候条件对粮食总量的近、中期理论预测,其粮食总产潜力为1468.7万吨,潜力指数为43.16%。

这些都说明贵州在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条件、提高耕地利用潜力和提高复种指数,粮食总产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64.4万吨。

  三、生产条件潜力

  1、开发冬季农业,利用冬闲耕地扩大复种面积。

目前,贵州夏粮比重仍然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约仍有500万亩冬闲田土的影响。

近期除保留少数冬水田、囤水田之外,应采取大力发展耐瘠、耐旱、生育期较短,利于茬口衔接的马铃薯、大麦和多种胡豆、豌豆等,既增加夏粮产量,又利于缓解粮菜争地与人畜争粮的矛盾。

若减少一半的冬闲田土用于种粮,使夏粮总产比重可提高近4个百分点,即可增产粮食约45万吨。

  2、利用秋粮收后的时空,增种一季晚秋粮食作物。

从贵州农作物生长普遍两季有余、三季不足,或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气候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晚秋时空季节的光热水土资源,大种晚秋作物,发展秋洋芋、秋红苕、秋荞等100万亩,按亩产100公斤,即可增加粮食10万吨。

  3、利用热量条件较好的区域,完善改制力度,增加粮食产量。

旱地可利用作间套多熟制,扩大两熟与三熟或三熟四作面积,至少可利用占旱地20%以上面积扩大粮面。

稻田,在海拔600米以下,并有水源保证的面积,约有200万亩,采取一季中稻蓄留一季再生稻,平均亩产可达100公斤左右。

为此,利用热量条件较好的中低海拔区域,加强耗作制度改革,增加粮食的潜力可达30万吨以上。

  四、科学技术潜力

  1、加快粮食品种更新步伐,提高种粮效益。

针对贵州立体农业明显,生态类型多样,栽培水平悬殊较大的特点,因地制宜选用与搭配“丰、优、抗”兼备的品种,做到品种对路,熟期配套,布局合理,进一步为提高单产打下基础。

贵州多年生产实践证明,采取更换和更新粮食作物品种在多项增产技术措施中,可起到15%以上的作用。

  2、坚持良种良法,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单产。

近年来各地在“六普及、三提高”重点适用技术示范带动下,广泛推广的保温育秧、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叶龄摸试、半旱式栽培、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改制复种、分带轮作、与综合防治病虫鼠害等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调整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突出抓好稻、玉、芋、麦作物生产,确保粮食总量稳定增长。

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是贵州四大主体作物,对确保粮食稳定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突出抓好四大主体作物生产结构调整中,应把玉米和马铃薯的生产与加工产业化,作为粮食发展的新举措:

  一是在确保稻谷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步把约计200万亩“三年两不收”的望天田,通过“水路不通走旱路”,用于扩种杂交玉米,其玉米单产可比种水稻稳定增长10—20%;

  二是在旱地分带轮作中,无论采取何种分带种植方式,都应考虑玉米单产水平不能下降;

  三是在旱地扩大间套种植方式中,应努力扩大马铃薯的种植比例,并在热条件较好的区域,不断扩大二季马铃薯的面积;四是要加强四大作物“种子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完善主导作物品种培育、筛选、更新和提纯。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3

  __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__县把发展壮大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切实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实现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种植业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增加,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到了一定的贡献。

  一、__县农业概况

  __县辖1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境内有三个大型国营农场和森工系统8个林场,县域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42万人,其中县域人口32万人,县属农业人口21.5万人,农户5.7万户,县属耕地面积238.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11亩,__县处于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之间,年平均气温3.3℃,10℃以上有效积温20__-2700℃年降水量550mm左右,无霜期130-150天,全年日照2513小时。

农业气侯:

春季偏旱、少雨多风、蒸发量大;夏季温热、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秋季短促、降温快切气候多变;冬季漫长而严寒。

  二、粮食生产情况

  __县是全省重点商品粮生产县份之一,近年来,__县始终遵循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总产这一宗旨和原则,特别是近三年来__县的粮食生产在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前提下,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食总产稳中有升。

20__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6万亩,总产53.4万吨;20__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9.6万亩,总产58.4万吨;20__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9万亩,总产72.8万吨。

20__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__年粮食总产居全市之首。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建基地,扩规模,切实增加粮食总量

  __县紧紧依托地域优势,自然条件和农民的种植经验,不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增加粮食总量,促进了粮食产业发展。

近年来,已建立了万金山乡、青原镇、__镇、朝阳乡水稻,七星泡镇、朝阳乡、夹信子镇玉米,尖山子乡、七星河乡、青原镇、七星泡镇、__镇大豆,小城子镇、龙头镇杂粮杂豆四条优质粮食生产产业带,粮食生产基地面积200万亩以上,20__年,全县共落实粮食生产基地209万亩,其中水稻基地26.8万亩,总产14.4万吨,玉米基地63.3万亩,总产39.5万吨,大豆基地108万亩,总产16.3万吨,杂粮基地11.2万,总产2.6万吨。

  

(二)、抓宣传,落政策,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

  __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粮食工作领导小组,从全县抽调100名机关干部进驻乡镇、村屯开展粮食生产的宣传和政策贯彻落实工作。

县直机关干部带着全县统一印制的宣传资料到村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进行宣传,同时,到农户家中走访宣传,重点向农民讲解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意义和国家关于种粮补贴政策,教育和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近年来,累计已举办粮食生产专题电视讲座21期,通过会议、科技大集、走访向农民发放宣传单12万份,印发宣传资料汇编1.5万册,印发直补政策宣传单5.6万份,张贴宣传标语3,500幅。

在粮食生产政策落实上,三年来,累计落实粮食直补面积715.5万亩(20__年237万亩的,20__年240.1万亩,20__年238.4万亩),水稻良种补贴面积74.24万亩(20__年21.5万亩,20__年25.97万亩,20__年26.77万亩),大豆良种补贴面积80万亩(20__年10万亩,20__年10万亩,20__年60万亩),玉米良种补贴20万亩(20__年20的万亩)。

此外,__县还根据全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谋划了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总体思路,制定了具体工作目标,强化了各项措施,已经形成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20__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__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百万吨粮食生产县的工作目标,并计划到20__年实现这一目标。

  (三)、提质量,增效益,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围绕提高粮食质量,增加种粮经济效益,__县采取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标准化示范户等方式,狠抓了农业投入标准,农时标准、整地标准、播种标准等关键环节。

为提高技术到位率,县农技推广中心编写了《__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并印发到乡镇、村屯,发放到农户手中。

同时,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屯、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对农民实行面对面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青原镇新城村20__年建立的大豆高产创建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257公斤,超过全县完成创建指标。

近年来,全县共建的粮食作物标准化示范园区85个(20__年20个,20__年25个,20__年4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10个,市级25个,县级44个,示范区农户平均增收1,500元。

为了提高粮食品质,三年来,全县共建立粮食作物种子繁育基地30万亩,其中大豆27万亩,水稻3万亩,保证了粮食生产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