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1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4342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9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类学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鱼类学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鱼类学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鱼类学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鱼类学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类学11.docx

《鱼类学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类学11.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鱼类学11.docx

鱼类学11

1.鱼类生态学:

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种间关系等系列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

2.繁殖策略:

就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特征。

繁殖策略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它保证种及后代对所生存的环境有最大的适应性。

3.不可逆点:

指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又称不可逆转饥饿或生态死亡点。

4、模式标本:

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3分)

5、物种:

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生殖上隔离着),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

物种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态地位和宗谱分支。

(3分)

6、单系群:

分支系统学中将一个祖先物种及其所有的后裔构成的一个类群称作单系群。

(3分)

4.限制因子:

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

降海性鱼类溯河性鱼类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

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

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

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9.丰满度:

衡量鱼体的肥胖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就是由丰满度来表示的。

W=aLb中b值在3附近的种类,丰满度用K=100(W/L3)表示

W—体重(去内脏后,单位克)(),L—体长,单位cm。

W=aLb中b远离3,用相对丰满度(Kn)用Kn=100W/w表示更为合适:

W—实测体重(不去内脏),w—按长重相关式推算的体重。

10.补偿生长:

由于自然界大多数野生生物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将会遭受一段时期的饥饿或营养缺乏,当胁迫条件改善或消失,动物表现出一个快速的迸发式的生长,被称为补偿生长或称获得性生长。

补偿生长主要表现为超越补偿、完全补偿、部分补偿或不能补偿等。

补偿生长现象的应用

(1)在不影响食物转化率的同时,控制饥饿与恢复摄食节律,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

(2)在不影响个体生长条件下,采用不同日粮水平交替饲喂的方式,提高转化率

(3)采用变化的环境因子,控制鱼类的性成熟速度。

11.饵料选择性指标:

衡量鱼类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情况E=(ri-pi)/(ri+pi)

式中:

E-选择性指标,ri-鱼类消化道食物组成中某一种饵料成分(i)百分比

pi-同一种饵料成分在该鱼类生活环境饵料中(食谱)的百分比

E(0,1)表示有选择性,E=0,表示无选择性,为随机摄取,

E(-1,0):

表示对该饵料生物不喜好。

小鳍和脂鳍:

位于背鳍和臀鳍后方,仅由一枚鳍条组成的鳍为小鳍;位于背鳍后方的脂肪质的突起,没有鳍条的鳍为脂鳍,其功能不详。

鳍式鱼类的背鳍和臀鳍,是分类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记载鱼类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鳍式。

•如,鲈鱼的鳍式:

D.XII,I-13

•D表示背鳍,两个背鳍,第一背鳍由棘组成,第二背鳍由1根棘和13根鳍条组成.

齿式,该鱼的左右下咽骨上各有3行咽齿,左边下咽骨上咽齿从左至右第一、二、三行上分别有3、3、2枚牙齿,右边下咽骨上咽齿从左至右第一、二、三行上分别有2、3、3枚牙齿。

鳃耙:

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鱼类的躯干和尾部肌肉

•大侧肌:

为主要肌肉,由肌隔区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

•稜肌:

上稜肌(背鳍牵引肌、背鳍牵缩肌)、下稜肌(腹鳍牵引肌、腹鳍牵缩肌、臀腹鳍牵缩肌)

 

1.种:

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种,这是最重要的分类阶元。

每一种都有明显的而稳定的形态特征,且生理方面也十分相似;占据一定的空间和范围;在自然状态下,种内是可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而种间则为生殖隔离,成为独立的繁殖单元。

2.双命名法:

各种鱼名称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学名表示。

如花鲈的学名为Lateolabraxjaponicus,其中Lateolabrax为属名,用名词第一格单数,并第一字母要大写,而japonicus的种名第一字母要小写,种名为形容词或名词,只写种名不写属名不行,但属名可缩写。

此命名法即是双命名法。

3.鳍脚:

是软骨鱼类雄性个体特有的交配器官,它由后鳍基骨演变而来的腮间隔:

相邻两腮裂中间的间隔叫腮间隔。

4.假鳃盖:

软骨鱼的全头类腮间隔较退化,鳃裂间靠得较近,外有一皮膜状的鳃盖,覆盖于鳃裂之外,称为假鳃盖。

5.鳃孔和鳃裂:

鳃孔又称为鳃盖孔,是多个内鳃裂开口于鳃腔中,然后以共同的鳃盖孔开口于体外;鳃裂鳃形成过程中,相邻鳃弓之间的裂缝称为鳃裂,软骨鱼类的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

6.螺旋瓣:

软骨鱼类或低等硬骨鱼类肠道中由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向肠内突出形成的结构,主要是增加消化吸收面积。

7.棱鳞与腹棱:

位于一些鱼的腹部正中或侧线上鳞片的隆起称为棱鳞;在一些鱼腹部正中肉质突起似刀刃一样的结构称为腹棱。

8.真骨鱼类:

硬骨鱼纲、辐鳍亚纲中除软骨硬鳞下纲和全骨鱼下纲以外的其它鱼类,它包括绝大多数现生鱼类。

9.性逆转:

淡水中的黄鳝有性逆转现象,初成熟为雌性,产出卵子,而再次生殖时已变为雄鱼,排出精液来。

据日本人报道,黄鲷也有性逆转现象。

在个体的一生之中的不同时间段其性别不一样,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别,或先雌后雄,或相反。

10.鱼类学:

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史中,人们积累了生产和生活上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有关的知识,并逐渐开展对鱼类深入研究,渐渐形成了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即鱼类学。

11.鱼类形态学:

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位或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和机能。

鱼类形态学是研究鱼类分类、鱼类生态和鱼类生理等分支学科的基础。

12.鱼类分类学:

研究鱼类的系统演化和各种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研究鱼类的命名、鉴别种类的方法、地理分布和经济意义等。

在研究捕捞技术、渔业资源状况和区划调查等工作时,鱼类分类学是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研究生态学、发生学、经济鱼类学等的基础。

13.头长:

由吻端至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末缘)的直线长。

14.躯干部:

鳃盖骨的后缘到肛门之间的部分。

15.尾部:

肛门到尾鳍末端之间的部分。

16.全长:

由吻端至尾鳍末端的直线长。

17.体长:

由吻端至最后一尾椎骨的末端或到尾鳍基部的直线长。

18.吻长:

由上颌前端至眼前缘的距离。

19.眼径:

眼水平方向前后缘的最大距离。

20.眼后头长:

眼后缘到头的后缘为眼后头长。

21.尾柄长:

由臀鳍基底后缘到最后一尾椎骨后缘或到尾鳍基部的直线长。

22.尾柄高:

尾柄最狭部位的垂直高。

23.体高:

鱼体最高部位的垂直高。

24.侧线上鳞:

背鳍起点到侧线鳞的一行鳞。

25.侧线:

是沟状或管状的高度分化的皮肤感觉器,为水生两栖动物及鱼类所特有,管内充满粘液,感觉器即浸润在粘液里。

当水流冲击身体,影响管内粘液,感觉器将此冲激传导给神经,起到感觉作用。

26.侧线下鳞:

臀鳍或腹鳍起点到侧线鳞的一行鳞。

27.眼间隔:

两眼间最短距离。

28.主轴:

也称主体轴或头尾轴。

从头到尾部末端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

29.横轴:

通过主轴和纵轴交点,并与主轴和纵轴相垂直的左右方向轴线,故也称左右轴。

30.角质鳍条:

不分支不分节的鳍条,为软骨鱼类特有。

31.鳍棘:

指支撑鱼鳍薄膜的棘刺状硬骨。

32.骨质鳍条:

是鳞片衍生成的鳍条,为硬骨鱼类所特有。

33.假棘:

鲤形目鱼类有一种坚硬但分节的棘,称为假棘。

34.皮肤:

有保护肌体免受外界损伤的作用。

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鱼类的皮肤也是由表皮和真皮两层组成。

35.表皮:

包在鱼体最外层,由上皮细胞组成。

36.真皮:

位于表皮之内,成鱼真皮常比表皮厚,富含结缔组织,是皮肤的主要部分。

37.单细胞腺:

包括杯状细胞、棒状细胞、颗粒细胞、浆液细胞等。

38.多细胞腺:

多细胞腺是指单细胞腺以外,狭义的本来的腺。

是由腺细胞群构成的外分泌腺,一般是腺上皮陷入使分泌面积增大,并贮藏分泌物。

39.毒腺:

鱼类的毒腺由许多表皮细胞集合而成,沉入真皮层内,外包结缔组织,构成一个产生有毒物质的腺体。

40.盾鳞:

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发生,为板腮鱼类所特有,成对角线排列。

41.硬鳞:

发生于真皮,为某些硬骨鱼类所特有,深埋在真皮中的菱形骨板。

42.骨鳞:

发生于真皮。

绝大多数真骨鱼的鳞都属这种类型,多为片状,常呈覆瓦状排列,有利于鱼类自由行动。

43.棱鳞:

有些鱼类腹方有锯齿状坚硬的棱鳞,如鲱形目的鳓、鲚、斑鰶等;而鲹科的一些鱼类在侧线部位也有特化的骨板状的棱鳞,如蓝圆鲹、竹荚鱼等;鲂鮄科的红娘鱼、绿鳍鱼等,在背鳍基部每侧有一列特化的鳞,有些学者也称为棱鳞。

44.婚姻色:

在生殖季节出现的色泽称为“婚姻色”或“婚姻装”,这种变化是受雄性激素刺激引起的。

45.发光器:

发光器由皮肤衍生而成,其形状、大小、数目和位置随种而异,仅就数量而言可由1个到数百个。

典型的发光器一般有腺体、水晶体、反射层及色素等主要部分。

46.侧线鳞:

在鱼体两侧通常见到具有一条或几条穿有侧线小孔的鳞,称为侧线鳞。

47.外骨骼:

如鳞片、鳍条、棘等。

48.内骨骼:

通常指埋在肌肉下的骨骼,如头骨、脊柱和一些附肢骨骼等。

49.脊柱:

脊柱是由一个一个的椎骨先后衔接组成,典型的椎骨可分为锥体、背方的髓弓和腹方的脉弓三部分。

50.主轴骨骼:

包括头骨、脊椎和肋骨。

51.肉毒鱼类:

有些鱼类的肌肉中含有毒素,误食后会引起中毒,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称这类鱼为肉毒鱼类。

52.肠球:

圆口类、全头亚纲的银鲛无胃,真骨鱼类中的鲤科鱼类、鳗鲶、海鲫、海龙科、翻车鱼、飞鱼科、隆头鱼科等也无胃,肠的最前段膨大,但无胃腺,称为肠球。

53.辅助呼吸器官:

有些鱼可暂时离开水或者在含氧量极少的水中生活,因为它们除腮外还有别种构造的辅助呼吸器官,如皮肤、鳍、口腔、咽喉、肠、气囊等,都可用来呼吸空气。

这种兼营呼吸作用的构造,称为辅助呼吸器官。

54.腮上器:

我们称突入鳃腔并覆盖表皮的骨质薄片为腮上器管。

填空

1.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常用有鳞片、耳石、鳍条、鳍棘和支鳍骨、鳃盖骨等。

2.生长率可分为绝对生长率、相对生长率、瞬时生长率三种类型。

3.常见的鱼类气呼吸类型有:

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消化管呼吸、鳃上器官呼吸、鳔呼吸、气囊呼吸。

4.按照鱼类成鱼阶段所摄食的主要食物组成,大体上可将现成鱼类归纳为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等几种食性类型。

5.鱼类人工受精的方法有湿法、干法和半干法.

5.“左鲆右鲽”在分类学上的含义是指两眼均着生在左侧者为舌鳎科鱼,两眼均着生在右侧者为鳎科鱼。

与此相类似的有舌鳎科鱼,其两眼着生在左侧,而鳎科鱼两眼则着生在右侧。

7.鱼类年轮的标志有切割型、疏密型、碎裂型、间隙型,切割型又有普通切割型、闭合切割型、疏密切割型等

1.鳍条分为“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前者是软骨鱼类特有,后者是硬骨鱼类特有,它根据分支、分节情况可以分为硬棘、假棘、软条

2.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前者起源于外胚层,后者起源于中胚层。

3.鳞片根据它的形状、构造和发生,分为盾鳞硬鳞和骨鳞,骨鳞由真皮产生,根据露出体外部分有无棘刺可分为圆鳞栉鳞。

4.鱼类肌肉可分为三大类平滑肌、心脏肌、横纹肌。

与背鳍运动有关的肌肉有背鳍倾肌、背鳍降级、背鳍竖肌、背鳍引肌、背鳍缩肌

5.不少鱼类有辅助呼吸器官,辅助呼吸器官有肠管口咽腔粘膜皮肤(鳃上器官)泥鳅黄鳝鳗鲡(乌鳢、攀鲈)6.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心脏的不同在于软骨鱼类心脏有动脉圆锥而硬骨鱼类无

7.在鱼类中枢神经系统---脑的结构中,又称为活命中枢的是延脑,它是呼吸中枢、侧线感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8.鲨鱼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与躯干的分界线是最后一鳃裂,躯干与尾的分界线在肛门。

9.

10.从鱼类开始,脊神经的背根与腹根结合成脊神经,背、腹根的结合处位于椎弓之椎孔,然后分成三支,即背支,腹支内脏支(交通支)

.鱼类特有的内分泌器官是尾椎体,它的作用可能是渗透压调节和浮力有关

四大家鱼分别什么,并简述它们各自的生物学。

(5分)

四大家鱼: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均为鲤形目、鲤科淡水鱼类。

青鱼:

低层鱼类,以螺蛳、蚬、蚌等软体动物为食,个体大,生长快,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的大型经济鱼类。

草鱼:

通常生活在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生长快,肉质好,分布于我国南北水域。

鲢鱼:

中上层鱼类,性活泼、善跳跃,主食浮游植物,也食浮游动物和各种碎屑。

生长快,个体大,是重要的大中型经济鱼类。

鳙鱼:

中上层鱼类,行动缓慢,不善跳跃,主食浮游动物,也食藻类。

生长快,个体大,为湖泊、水库、池塘养殖的大中型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流域

1.简述鱼类年轮形成的原理及年轮数与年龄的关系?

(6分)

温带地区的鱼类,其生长有季节周期。

春夏季节水温上升,鱼体生长迅速且均衡,而到秋冬季节,则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

在整个鱼体生长的同时,鳞片、耳石或其它各种骨片等也相应地增长,鱼体在四季中生长的不均衡性,也必然反映到鳞片等的生长上。

鳞片生长时,它的表层就有环片形成。

鱼体生长快时,鳞片上形成的环片就宽且环片之间的距离也稀疏(称为疏带);相反,在鱼体生长慢时,鳞片上就形成排列紧密、狭窄的环片带(称为密带)。

年轮是秋冬形成的密带和翌年春夏形成的疏带环片之间的分界线,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年轮形成并不单纯是水温和食饵条件等直接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它是鱼体内在遗传特性、生理机能与外界生活条件共同作用,两者矛盾统一,鱼体重新建立适应性代谢过程,开始新的生理周期的结果。

鳞片上年轮数和年龄的关系是:

0+~1.,1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刚形成。

1+~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1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刚形成。

2+~3.,3龄鱼,……依此类推。

2.为什么鱼类在夏秋季节的清晨特别容易浮头?

(5分)

答:

池塘等小水体,溶氧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十分明显、剧烈。

特别是夏秋季节,一方面水温高、气压低,鱼类耗氧率升高、有机物质也加速分解。

另一方面,白天繁盛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多补偿了氧的消耗,到下午2-4点,水中溶氧,特别是表层水可达到过饱和,但一到晚上,浮游植物呼吸作用也大量耗氧,使溶氧剧烈下降,至黎明前(3-6点)溶氧量降低到最低(0.1-0.3mg/L),所以在池塘中黎明前养殖鱼类易出现“浮头”现象。

4、在保证鱼能充分摄食的前提下,如果限制鱼的活动,能否提高鱼的生长速度?

为什么?

能(2分)。

根据生物能量学的原理,在保证鱼能充分摄食的前提下,食物中的能量分配中包含活动耗能,因此,如果限制鱼的活动,节省下来的能量可转变为生长耗能,因此能提高鱼的生长速度(4分)。

5、黄鳝是分批产卵的,你认为是应该采取注射激素催产进行人工授精,还是应该采用生态调控的措施,让其自然产卵?

为什么?

应采用生态调控的措施(2分)。

有些鱼类为什么分批产卵?

因为其卵的发育不是同步的,其卵是分批成熟的,所以只能是分批产卵。

人工注射激素,只能加快卵的发育速度,不能使卵达到同步成熟,因此,通过人工授精,只有成熟的卵才能授精,而没有成熟的卵,仍旧不能授精,也自然不能发育。

对于分批产卵的黄鳝,可以通过调控温度、光照周期、水流等生态条件,使黄鳝所有的卵都有机会成熟,让其自然产卵,从总体上就能提高授精率。

(4分)

6、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确定该种鱼是分批产卵还是不分批产卵?

可以通过测量卵巢里卵的卵径来得知,如果卵径成正态分布的,就是不分批产卵,反之为分批产卵(6分)。

7、如何测定大黄鱼在当前饲养条件下的摄食日节律?

在一天24小时中,每隔2小时,测定大黄鱼在一定摄食条件下的摄食强度,摄食强度测定,可以通过解剖大黄鱼,称量消化系统的内容物的重量来得知(4分)。

比较每2小时大黄鱼的摄食强度,就可以知道其摄食日节律(2分)。

2、在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真鲷仔鱼开口后摄食轮虫,之后一段时间后,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在真鲷仔鱼的培育过程,真鲷仔鱼开口后一段时间是投喂轮虫的,之后是投喂卤虫的。

由于卤虫成本太高,目前生产上往往延迟投喂卤虫的时间。

那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投喂卤虫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不影响仔鱼摄食呢?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开始投喂的时间?

这个实验是要确定真鲷仔鱼对卤虫有选择性的时间(3分)。

根据选择性指标的含义,如果真鲷仔鱼肠道中的卤虫幼体所占的比例高于水体中卤虫幼体所占的比例,就说明真鲷对卤虫幼体有选择性。

我们在真鲷开口摄食后的第1天后,每隔2天做以下的实验。

水体中轮虫和卤虫的密度相同,让真鲷摄食2个小时后,解剖其肠道,计数有多少轮虫和卤虫,如果卤虫的数目少于轮虫,说明真鲷仔鱼对轮虫有选择性,而对卤虫还没有选择性,反之,如果卤虫的数目多于轮虫,这说明那一天真鲷开始对卤虫有选择性了,我们就可以开始投喂卤虫了(7分)。

1.鱼类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几个时期?

各发育期在形态和生长上有何特点?

(6分)

鱼类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六个时期:

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胚胎期:

特点:

发育过程在卵膜内进行,又称为卵发育期。

营养:

靠卵黄提供。

与外界环境联系:

呼吸、防御敌害。

仔鱼期:

特点:

体透明,血液无色素,鳍为薄膜状,口与消化道尚未打通

营养:

前仔鱼期:

卵黄囊;后期:

摄食营养与外界环境联系:

营养,防敌害

稚鱼期:

特点:

鳍、鳞片开始产生与外界环境联系:

防敌、营养

营养:

摄食营养

幼鱼期:

特点:

鳍、鳞片、体色、侧线系统、身体比例等均与成鱼相似

营养:

摄食营养与外界联系:

以营养为主,防敌害的关系下降,自然死亡率下降

生长特点:

生长最快,养殖苗种即为这一时期。

成鱼期特点:

第二性征发育完全,性成熟,具繁殖能力

营养:

摄食与外界联系:

繁殖和营养,自然死亡率下降,捕捞死亡率上升

衰老期:

发育停止,性腺开始衰老。

2.请简述鱼类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及其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指导意义(6分)

鱼类因产卵而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叫产卵群体(A),其中初次性成熟的群体叫补充群体(D),已经产卵的群体叫剩余群体(P)。

产卵群体的结构可分三类:

1.A=D2.A=D+P,但D>P3.A=D+P,但D

Ⅰ型:

短寿鱼类或洄游性鱼类通常属此类,一般产完卵个体就死亡。

由于其世代更替快,增殖潜力大,除了保护少量产卵群体,可多加利用。

Ⅱ类型:

中等寿命鱼类多属此类,世代更替和增殖潜力中等,需要合理保护,避免过度捕捞。

Ⅲ类型:

长寿命鱼类或个别洄游鱼类属此类,世代更替慢,群体老化,增殖潜力弱,故要大力保护。

3..请简述鱼类日粮的确定方法和意义(6分)

日粮即为鱼一昼夜(24小时)所摄饵料的量,通常用与其体重比值的百分数表示。

I:

实验条件下:

日粮=100×(fc/0.5(W1+W2)t), 其中fc为总摄饵量,W1、W2分别为孵化t天前后的体重;t为饲养天数

II:

自然条件下:

日粮=24K/T,K:

鱼一天能摄的平均饵料量,T为饲养时间,氮含量测量法:

根据氮含量在各饵料中的含量,及鱼食道内各饵料成分的含量,根据氮的摄入支出平衡得出日粮。

能量测量法:

根据能量摄入、支出得出日粮值。

意义:

养殖上明确鱼的投饵量,可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 在鱼类人工育苗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成活率?

(7分)

生态学上,鱼类的人工育苗通常包括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等早期发育时期。

影响人工育苗的外界因子很多,通常包括:

(1)温度、

(2)溶氧、(3)光照、(4)盐度、(5)水质其他指标、(6)饵料种类和数量、(7)敌害等,应防止不可逆点的出现。

3.鱼类的生长是受各种条件因子影响的,有外源的生长式型

(1)食物:

食物是鱼类生长的能量来源。

食物的数量(食量),质量(营养)和食物颗粒的大小均能明显影响鱼类的生长;食物的密度、活动能力等也影响鱼类的摄食能力,鱼类对食物的喜好程度都影响鱼类的生长,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在早期发育阶段更为明显。

在鱼类发育早期还影响鱼类的存活

(2)温度:

直接原因:

温度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旺盛,酶的活性强,食欲旺盛,但有一个适温范围;间接原因:

影响水体中的饵料生物的丰度。

(3)光照:

光强变动、光周期变动---激素分泌水平---代谢----生长---性腺发育;大多数鱼类主要依靠视觉器官---眼睛来搜寻食物的,其摄食需求一定的光照条件。

光照太强或太弱,都会影响摄食----生长;光作为能量进入水域生态系,成为鱼类和其它水生动植物的生命基础,影响饵料等。

(4)其它理化因子

水质条件:

包括盐度,溶氧、PH、氨氮等;群居对生长的影响,鱼类往往是集群生活的,所以其对外界环境资源(包括食物、空间等)的竞争十分剧烈。

内源因子:

(1)鱼类生长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虽然意味着同种的不同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生长式型,但是鱼类生长也有确定性的一面,这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2)在相同的外源因子下,就算提供充足的食物,也会出现周期性的生长式型。

这些都表明鱼类存在着一个遗传上确定的生长程序,外源因子只有在这个框架内才起作用。

要改变鱼类固定的生长式型,就要改变遗传结构,所以通过转基因可以达到改变鱼类生长式型的目的。

1)正模标本或称模式标本:

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2)副模标本:

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在写原始描记时查看过。

3)统模标本:

原记载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未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称统模标本。

4)选模标本:

当新种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的确定模式标本。

1.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总和,不同地点的种群在形态、生理、生态特征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例如鱼类、鸟类可能在产卵习性上有所差异。

2.简述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鱼类生态学主要研究鱼类与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鱼类生态学的研究首先是从物种开始。

种是生态学最直接、最基础的研究对象,研究种的年龄、生长、摄食、繁殖特性和生活史等,以及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属于个体生态学的范畴。

3.简述研究鱼类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关系的意义:

根据鱼类在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方面的生态特性,可以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和管理等具体计划提供生态学依据。

4.简述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的意义:

鱼类种群动态的研究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使水域鱼类生产力始终保持在符合客观规律变动的幅度之内。

5.简述生长的测定方法:

鱼类的生长通常指鱼体长度和重要的增加。

因此鱼类生长测定方法,以长度和重量为单位,可分为直接法(包括饲养法、野外采集法和标志放流法);年龄鉴定统计法:

(按雌雄个体划分年龄组,统计该批渔获物不同年龄组的实测体长和体重范围的均值)和退算法(根据鱼类鳞片、耳石和各种骨片的生长与体长的生长之间的关系退算鱼类以往任一年份的生长)。

6.写出VonBertalanff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