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高二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0410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10高二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0910高二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0910高二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0910高二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0910高二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10高二期末复习.docx

《0910高二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10高二期末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910高二期末复习.docx

0910高二期末复习

14题.

1图一指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格局;图二指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格局。

2.1)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除美国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多种力量不断扩大,多极化趋势加强。

2)不当之处: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和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而漫画却用武器来表现。

15题

1)A政治方面;

B从波兰开始,东欧一系列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发生根本性变化。

C源于苏联

2)材料二分析的原因:

A历史原因:

照搬苏联的做法,社会主义优越性没发挥出来;

B内部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不满;

C外部原因:

受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影响;

启示:

A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国情出发;

B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排除外来有害势力的影响和干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原因

A经济建设长期低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国内外反共势力的破坏;

C脱离人民群众,被人民抛弃;

 

经济史: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作用:

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消极作用:

1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的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积累。

3限制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4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二、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原因

1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

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3影响:

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

他准备了发展资本主义所需的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必要的货币财富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产生原因: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加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2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办企业也起了引诱的作用。

主要特点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及不均衡;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

4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

5发展的曲折艰难;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代-较快发展-萎缩-困境-改造

6地位作用

经济方面:

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政治方面:

它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还促使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方面:

它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经济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7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阻碍;2)先天不足,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3)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5)不平等条约直接打击了民族工业,在华设厂洋货盛销。

6)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

8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2)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3)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利:

1入世的必然性:

入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经济的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世贸组织成员国广泛,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中国不加入也要受其影响;

2入世是中国根本利益的体现:

入世后我国可以稳定地享受任何成员国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改善外贸条件;入世可参与世贸规则的制定与修改,最大限度的利用国际资源;入世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经营体制、价格体系、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转化,资金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不利:

入世对我国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不加速改革步伐,这些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地域:

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步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由于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社会习俗经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长期热点”:

会议

1.中国共产党的会议:

①中共一大(时间:

1921年7月23日。

上海。

内容:

党纲党名奋斗目标,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意义:

“一大”宣告中共诞生,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②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

中心任务:

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意义:

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容:

纠正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土革武反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提出“枪杆政权”思想。

意义:

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了巨大贡献;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④遵义会议(1935.内容:

军事上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正确主张;组织上选举毛为常委,取消博李指挥。

意义:

结束左倾统治,确立正确领导;独立解决问题,走向成熟标志;实现三个挽救,生死攸关转折)。

⑤中共七大;1945年,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⑥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

内容:

转移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

⑦中共八大(1956年。

内容:

指出主要矛盾——表面是工业与农业、需要与现状的矛盾,实质是先进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提出两个任务——主要任务农业国变工业国,总任务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⑧十一届三中全会(978年底,内容:

思想——确定指导方针;高度评价讨论;政治——停止斗争为纲;重心转到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组织——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冤假错案;重评功过是非。

意义:

天时——深远意义转折;改革开放开端;进入建设新期;人和——路线思想形成;形成二代集体。

⑨中共十二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⑩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

⑾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代领导核心)。

⑿中共十五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⒀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第四代领导核心)。

⒁中共十七大(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中国国民党的会议:

中国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广州。

内容: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行动方案。

意义:

两个“标志”一个“促进”——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3.中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秋,北京。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时间:

1946年初。

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的原因:

全国人民的压力;共产党的努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力。

政协协议内容:

改组政府开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整编军队定宪法。

意义:

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体现了平等协商精神。

(2)北平政治协商会议(时间:

1949年9月。

通过《共同纲领》)

5.国际会议:

①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中国第一次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

②万隆会议(1955年。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同”是指相同历史、相同任务、相同愿望;“异”是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一、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

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

①、从国家政局看:

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

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

①.政治领域: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

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

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

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外联系: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

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

①政治领域: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