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0389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1.地球的卫星——月球NO:

17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师准备:

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

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5.讨论:

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

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

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

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

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学札记: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宇宙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们都既感兴趣又陌生。

考虑到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并能通过课外阅读、查找资料等途径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最后制作成“月球卡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月相变化NO:

18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二)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师准备:

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

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2.讲解:

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

这些月相相同吗?

有哪些不同?

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

有什么发现?

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

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

有什么规律?

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

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

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

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

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

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

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

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

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

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

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

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际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

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

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

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

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

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

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

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

“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

“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

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

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巧记月相口诀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

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学札记: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本课教学目标与以往自然课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是不着重于认识月相的成因,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变化的兴趣。

 

3、我们来造“环形山”NO:

19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

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

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

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

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

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

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

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

用什么方法?

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

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

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

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

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

1、喷水法:

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

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

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

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

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

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

刚才同学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