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0383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成安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80分每题4分)

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2.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3.《国语•齐语》: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丧。

”材料主要反映出

A.有无贤臣决定了诸侯国的命运

B.贤能之士的去留与诸侯国命运攸关

C.国家兴亡取决于国君能否用贤

D.战国之时士人择主而亊和自由流动

4.“至此,我国先贤一直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得到了组织人事上的落实。

”(引自《中国历代文官制度的演变轨迹》)与材料所述的历史现象相对应的政治制度是

A.科举制B.军功爵制C.九品中正制D.世卿世禄制

5.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6.北宋名臣范存仁说:

“文彦博、吕公著年皆垂老,屡去退闲,陛下特留平章军国事,盖以重德老臣,一心向国,真可委信,此圣虑之深,高人前古。

”材料反映出“平章军国事”一职

A.名位虽高但无实权B.其设置目的意在削弱相权

C.有尊崇老臣之含意D.有利于文臣武将互相制衡

7.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

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君权至上和皇恩浩荡

D.确保选官、用官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8.《史记》载: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

“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D.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9.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

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易导致宫员之间的疏离

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③明朝的内阁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11.《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

下列与此相关的是

A.井田制B.宗法关系C.分封制D.郡县制

12.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

A.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B.权力由皇帝身边远的人向皇帝身边的人转移

C.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13.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4.2016年上半年,我国考古人员通过木椟、金器及一枚印章等随葬品,最终确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此前一直在猜测却缺乏充足证据的的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这表明:

①考古实物的发掘,是对史实的重要补充

②对于史实的研究,考古发掘是唯一手段

③历史研究过程中,考古手段最具权威性

④对于民间的传说,也需要借助考古证实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

15.“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16.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17.柳宗元《封建论》指出:

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两者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C.两者观点有一个是错误的

D.黄宗羲主张以法治国

18.“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据统计,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唐朝八位、宋代七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

罪己诏颁布的真实意图是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神话皇帝的权威

C.暴露皇帝的过失D.挽回不良的影响

19.“(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

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割据隐患D.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20.明朝一位学者指出:

“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

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

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

”这揭示出宋朝

A.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B.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

C.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满分20分)

21.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6分)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

这种体制有何作用?

(8分)

(3)假如你生活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

(2分)

(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

(4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来题考查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符合这一原则,故C项正确。

唐太宗不嫡长子,故A项排除。

兄终弟及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排除。

皇四了继位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即可。

2.D

【解析】由材料“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得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是德才并举,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选官制度只是曹魏一个时代的,没有其他时期的制度作比较,看不出选官的标准变化,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吏的权力掌握在地方的中正官手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的局面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后期,故C项错误。

3.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的大意是,那些贤能之士到了楚国,楚国就强大了,他们离开齐国后,齐国就变得弱小,当他们一心为赵国效力时,赵国的一切就变得很完善,而当他们不想为魏国出力时,魏国就会元气大伤。

结合时代背景,实质上反映了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CD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士的崛起

4.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学而优则仕”的含义是学业成绩优异即可出仕为官,而科举制正是通过“考试成绩”优劣选拔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这正符合学业成绩优异者为官的特征,故答案选A,ABC三项选官特征与学业成绩优劣不符。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5.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依据所学可知,A反映的是周朝分封制,B反映的是宗法制,都不是强化中央集权;C反映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下发挥大臣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反映的是元朝地方制度行省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6.C

【解析】从材料出发,平章军国事这一职务是陛下特许的,是因为“重德老臣”,由此可知“平章军国事”一职有尊崇老臣之含意,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在无法从材料中看出这个官职的高低;B选项错在本题没有体现出削弱相权之意,因为这一官职也无实权;D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武将的问题。

7.A

【解析】依据“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可知,中央把地方主官的任免权控制在中央,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

B项与题意不符,C项属于表面现象,D项不是其根本目的。

8.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了楚王对周王权力的觊觎,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原有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

A项是题干的体现,没有反映根本问题,排除。

题干反映楚王挑战周王权威,与诸侯争霸无关,排除B。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9.D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

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就建立了中央集权,排除B;由材料可知,地方官员不能在原籍为官,也不能在一个地方久任,这就避免了地方官员在地方坐大,威胁到中央的统治,但是不能说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而这样的做法也会导致官员之间感情的淡薄,故D项正确,C项错误;由于地方官员经常更换,这样也不利于地方政策稳定地执行,但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故A项错误。

10.A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引文中所说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相互牵制情况。

首先要读懂引文中的内容,引文总体体现了官职.部门官员间的相互牵制情况。

三省六部制分割和限制了丞相权利。

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

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

因此①②符合材料意思。

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没有体现“权利牵制”,清代军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