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3773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docx

《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docx

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案例分析题

医学高级(环境卫生)-练习题(案例分析题)

1、室内小气候主要组成因素有

A.气湿

B.热辐射

C.气压

D.紫外线辐射

E.气温

F.气流

2、室内小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有

A.热平衡

B.免疫功能

C.能量代谢

D.电解质平衡

E.心脏功能

F.呼吸功能

3、反映室内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是

A.呼吸频率

B.皮肤温度

C.温热感

D.脉搏

E.体温

F.出汗量

4、综合评价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指标是

A.黑球温度

B.强热度指数

C.湿球温度

D.热平衡指数

E.有效温度

F.白球温度

5、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室内小气候的卫生要求包括

A.夏季空调室温22℃~28℃相对湿度40%~-70%空气流速≤03m/s

B.夏季空调室温22℃~26℃相对湿度40%~80%空气流速≤02m/s

C.夏季空调室温22℃~28℃相对湿度40%~80%空气流速≤03m/s

D.冬季采暖室温16℃~26℃相对湿度40%~-60%空气流速≤02m/s

E.冬季采暖室温16℃-24℃相对湿度30%~60%空气流速≤02m/s

F.冬季采暖室温16℃-24℃相对湿度40%~-60%空气流速≤03m/s

6、常见的气态污染物包括提示:

气态是某些污染物质,在常温下以气体形式分散在空气中。

A.蒸气

B.HCHO

C.氯化氢

D.VOC

E.O.SO

F.氯气

G.NO.NO

H.烟

I.轻雾

7、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包括提示:

固态或液态物质当趴小的颗粒形式分散在空气中时叫气溶胶,其沉降速度极小。

A.尘粒

B.浓雾

C.IP

D.微生物

E.Hg

F.煤烟

G.TSP

H.轻雾

I.烟气

8、甲醛的检测方法有()提示:

甲醛是气态污染物中的主要指标之一,污染源很多,大多数新装修的房屋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超标。

A.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B.AHMT分光光度法

C.电化学法

D.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E.气相色谱法

F.电化学传感器法

9、城市环境噪声的控制措施有

A.合理组织城市道路网

B.居住区按主导风向设在噪声源的下风侧

C.建立绿化隔离林带

D.市区内禁止车辆鸣笛

E.在城市周围建立绕城干道

F.在交通干道两侧平行布置高层建筑

10、城市环境噪声的评价指标有

A.等效声级

B.A声级

C.噪声等标污染指数

D.噪声污染级

E.G声级

F.E声级

G.交通噪声指数

11、城市生活区中分布最广泛的噪声源是

A.建筑施工噪声

B.水利作业噪声

C.交通噪声

D.工业噪声

E.矿业噪声

F.社会噪声

12、初步诊断为

A.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B.化妆品痤疮

C.变态性接触性皮炎

D.急性皮炎

E.光敏性皮炎

F.化妆品引起的荨麻

G.光毒性皮炎

13、可根据国诊断标准诊断的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病有

A.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B.化妆品光感性皮炎

C.化妆品毛发损害

D.化妆品甲损害

E.化妆品荨麻疹

F.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G.化妆品痤疮

H.化妆品牛皮癣

14、要求对化妆品不良反应实行监测上{B的相关法规或标准有

A.《化妆品通用标签》标准

B.《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C.《化妆品卫生规范》

D.《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E.《化妆品卫生标准》

F.《传染病防治法》

15、引起化妆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常见诱固有

A.患者具有过敏体质

B.使用方法错误

C.化妆品微生物超标

D.使用部位不对

E.化妆品含有过敏成分

F.使用次数不规范

16、我国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的发布年份是

A.1984

B.2001

C.1985

D.1995

E.1997

F.1999

17、饮用水消毒的主要目的有

A.杀灭病原菌预防介水传染病

B.保证饮用水在流行病学上安全

C.保持水中有余氯

D.消灭大肠杆菌

E.消灭虫卵,预防血吸虫病

F.改善水物理性状

18、氯化消毒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化学消毒方法,在氯化消毒时,需氯量等于

A.加氯量减去余氯量

B.加氯量减去有效氯量

C.加氯量加有效氯量

D.加氯量

E.加氯量加余氯量

F.有效氯量

19、有效氯是指

A.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0者

B.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0者

C.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1者

D.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1者

E.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1者

F.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1者

20、影响氯消毒的因素有

A.水的浊度

B.水的PH值和水温

C.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D.水的色度

E.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F.水的总硬度

G.水中矿物质含量

21、评价氯化消毒效果的指标是

A.水的需氯量

B.水中游离余氯量

C.水的生化需氧量

D.细菌总数

E.漂白特有效氯

F.水的加氯量

G.总大肠菌群

22、判断水质是否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指标有

A.氯化物

B.大肠菌群

C.游离性余氯

D.细菌总数

E.混浊度

F.硫磷化合物

G.悬浮物

H.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

I.氨氮

J.粪大肠菌

23、防止介水传染病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

A.水源防护

B.饮水消毒

C.选择清洁水源

D.采用混凝沉淀的水处理工艺

E.水质监测

F.进行过滤处理

24、集中式供水的主要消毒方法是

A.氯化消毒

B.氧化消毒法

C.反渗透法

D.紫外线消毒法

E.二氧化氯消毒法

F.臭氧消毒法

G.物理消毒法

25、形成氯化副产物的必要条件是

A.水中适宜温度

B.水中有机化合物

C.采用氯化消毒

D.水中无机物

E.采用二氧化氯消毒

F.水中有机前体物

26、影响化学消毒副产物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A.水的硬度

B.加氯量

C.有机前体物的含量

D.水质的温度

E.溴离子浓度

F.水质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

G.水的PH值

27、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

A.一旦污染源采取了处理措施,疾病流行得到控制

B.饮用同一水源水

C.疾病的发生与营养状况有关

D.短期内发生大量症状相似的患者

E.病例分布大于供水范围

F.疾病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有关

G.发病人群的时间分布在二个潜伏期内

28、水源选择的原则

A.水量充足

B.水质良好:

只经过加氯消毒的水源水,每100mL水样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200

C.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消毒后供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每100mL水样中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2000

D.水质良好:

只经过加氯消毒的水源水,每1000mL水样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100

E.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消毒后供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每100mL水样中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1000

F.水源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经处理后,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G.水源水的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H.水源水的流行病学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I.便于防护

J.技术经济合理

29、供管水人员的卫生要求,每年必须进行一次体检,不得患有五种疾病

A.痢疾(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B.伤寒

C.病毒性肝炎

D.活动性肺结核

E.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或病原携带者

F.流感

30、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用氯消毒时游离余氯含量以下不正确有

A.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1mg/L

B.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0.5mg/L

C.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0.5mg/L

D.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0.3mg/L

E.接触30分钟,游离余氯不低于0.5mg/L

F.接触30分钟,游离余氯不低于0.3mg/L

G.接触30分钟,游离余氯不低于1mg/L

31、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

A.氯化消毒

B.二氧化氯消毒

C.紫外线消毒

D.臭氧消毒

E.液氯消毒

F.漂白粉消毒

G.漂白粉精消毒

H.活性炭吸附法

I.膜过滤法

32、混凝沉淀的原理是

A.电层作用

B.电性中和作用

C.吸附架桥作用

D.水解作用

E.凝聚作用

33、水源水往往不能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因而需要进行处理,以下处理不正确是

A.过滤----混凝沉淀----消毒

B.过滤---澄清----消毒

C.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D.消毒------过滤----再消毒

E.消毒---混凝沉淀----再过滤

F.混凝沉淀-----消毒------过滤----再消毒

34、常用混凝剂优缺点比较,正确是

A.硫酸铝,腐蚀性小,使用方便,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松散,效果不如铁盐

B.三氯化铁,适应的pH范围较广,絮状体大而紧密,对低温.低浊度水效果较铝盐好,但腐蚀性较强,易潮湿,水处理后铁量高

C.聚合氯化铝,腐蚀性小.成本低.适宜的pH范围较广,形成絮状体快,对低浊高浊水效果较好

D.聚合氯化铝,腐蚀性小.适宜的pH范围较广,但成本高,形成絮状体慢,对低浊高浊水效果均不好

E.硫酸铝,腐蚀性小,使用方便,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紧密,效果较好,但成本高,适宜的pH范围较小

F.三氯化铁,腐蚀性小,使用方便,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紧密,效果较好,但成本高,适宜的pH范围较小

35、近年来,发现氯化消毒会产生一系列氯化副产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以下有关氯化副产物描述正确性为

A.挥发性卤代有机物:

主要有三卤甲烷类,包括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

B.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

主要有卤代乙酸类.如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溴乙酸等

C.影响氯化副产物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二方面:

一方面是有机前体物的含量,主要是腐殖酸.富里酸.藻类及其代谢物.蛋白质

D.另一方面是加氯量.溴离子浓度及pH等因素

E.氯化副产物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具有致突变性.致癌性.和致畸性或神经毒性作用

F.目前减少氯化副产物的措施有:

采用活性炭法除去或降低有机前体物含量,改变传统氯化消毒工艺,采用其他消毒方法,如二氧法

G.目前研究确定,饮用氯化饮用水与人群癌症发病率之间有因果关系,对人体生殖有影响,还可造成新生儿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延迟等

36、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饮用水时,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是

A.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B.水的pH

C.水温:

水温高,消毒效果就好,水温每提高10℃,病菌消灭率约提高2~3倍

D.水的浑浊度,如水的浑浊度高,悬浮物质较多,细菌多附着在这些悬浮颗粒上,则氯的作用达到细菌本身,使消灭细菌效果降低

E.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肠菌抵抗力较低,病毒次之,原虫包囊抵抗力最强,水中微生物的数量多,则消毒较难达到卫生标准要求

F.滤前加氯及滤后加氯及中途加氯也会影响消毒效果

G.混凝剂的使用

H.活性炭的吸附

37、制定调查方案时,铬环境负荷要考虑的调查有

A.可能排放废水的水体中的铬

B.人体内蓄积的铬

C.食鱼动物如猫体内的铬

D.废水铬的浓度

E.地下水中的铬

F.土壤中铬

38、铬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归的主要特点有

A.化合与分解反应

B.土壤中的铬可进入生物体内

C.土壤中有机物可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

D.三价铬稳定

E.水中溶解氧可将三价铬氧化成六价铬

F.一般不会发生大气铬沉降

39、铬在体内的主要代谢分布

A.睾丸中含量最高

B.血液中含量甚微

C.六价铬易自呼吸道吸入

D.三价铬沉积在肺

E.肝脏含量最低

F.铬在体内与输铁球蛋白结合

40、关于环境铬的毒性,正确的表述为

A.三价铬的毒性低

B.三价铬和六价铬的毒性都高

C.三价铬的毒性高

D.三价铬和六价铬的毒性都低

E.六价铬的毒性高

F.六价铬的毒性低

41、慢性铬中毒症状包括

A.偏头痛

B.鼻炎

C.腰背痛关节痛

D.皮炎

E.骨软化和骨疏松

F.鼻中隔糜烂

42、可能的污染为

A.重金属污染

B.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C.管网不合格造成二次污染

D.过度消毒,造成水中余氯含量过高

E.含酚工业废水造成的管网污染

F.下水道破裂造成的粪便污染

43、水质卫生标准中挥发酚的限值是

A.0.001mg/L

B.0.02mg/L

C.0.01mg/L

D.0.1mg/L

E.0.002mg/L

F.不得检出

44、酚毒性分类为

A.血液毒物

B.原浆毒物

C.神经毒物

D.血液神经毒物

E.酶源毒物

F.确定人类致癌物

45、酚被人体吸收后的主要分布为

A.脑

B.血

C.肾

D.肺

E.肝

F.脾

46、酚的理化特性及代谢是

A.不在体内蓄积

B.易在体内蓄积

C.体内代谢迅速,24小时即代谢完毕

D.体内代谢困难

E.酚在饮水中浓度达到1mg/L上时,可有臭味

F.急性酚中毒可导致大量出汗

47、我国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方法有

A.大气中有害物质嗅觉和刺激作用阀的测定

B.毒理学试验

C.流行病学方法

D.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

E.即时监测的方法

F.快速计算方法

48、提示:

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了限值和规定。

A.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反应

B.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

C.对大气的自净作用无影响

D.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E.选用最敏感指标

F.对人体无间接危害

49、NO的健康危害是

A.与O有协同作用

B.对眼睛的刺激作用较小

C.毒性比NO高

D.哮喘患者对NO敏感

E.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F.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

50、SO对健康影响是

A.与可吸入颗粒物共存,其毒性大大增强

B.主要作用部位是上呼吸道

C.吸附SO的颗粒物是变态反应原

D.可以增强BaP的致癌作用

E.哮喘患者对SO更为敏感

F.主要来源于硫酸厂

51、烟雾类型有

A.化学型

B.光化学型

C.混合型

D.氧化还原型

E.还原型

F.氧化型

52、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

A.二氧化硫

B.烟尘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E.碳氢化合物

F.氮氧化物

G.烃类物

53、浅兰色烟雾主要含的污染物包括

A.酮类

B.自由基

C.过氧酰基硝酸酯

D.醛类

E.臭氧

F.二氧化氮

G.过氧化氢

54、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阶段包括

A.自由基传递阶段

B.终结阶段

C.自由基减少阶段

D.起始阶段

E.反应阶段

F.自由基形成阶段

G.自由基氧化阶段

55、当时形成烟雾事件的基本条件是

A.湿度小、干燥

B.辐射逆温

C.大气稳定

D.相关的一次性污染物l同时存在,达到一定的浓度

E.有足够强度的太阳辐射

F.夏、秋季

G.湿度大、相对湿度高

H.无风

I.下沉逆温

56、该次光化学烟雾的易感人群是

A.肺部疾病

B.心脏病

C.老年人

D.婴幼儿

E.脑部疾病

F.青少年

57、引起臭氧层减少和空洞形成的物质有

A.CFCs

B.CH4

C.N2O

D.溴氟烷烃类(哈龙类,Halons)

E.SO

F.CCl4

58、臭氧层被破坏形成空洞以后,产生的危害有

A.造成人群皮肤癌的增加

B.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

C.造成自内障发病率的增加

D.增加微生物的繁殖

E.对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具有杀伤作用

F.UV-B辐射量将增加

59、我国签署加入的限制消耗臭氧层物质排放,保护臭氧层的国际议定书公约有

A.《人类环境宣言》

B.《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D.《巴塞尔公约》

E.《蒙特利尔条约》

F.《京都议定书》

60、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

A.危害鉴定

B.接触时间评价

C.污染来源鉴定

D.危险度特征分析

E.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F.暴露评价

61、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危害鉴定中,有害效应的类型包括

A.致生殖细胞突变

B.器官/细胞病理学损伤

C.致癌(包括体细胞致突变)性

D.发育毒性(致畸性)

E.非特异损伤

F.器官/细胞生理学改变

62、危险度特征分析对有阀化学物评价指标是

A.人群年超额病例数

B.人均患癌年超额危险度

C.人群超额患癌病例数

D.人群终生超额危险度

E.人群终生患癌超额危险度

F.人群年超额危险度

63、以下有关环境与健康辩证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人是环境的产物,组成人体的物质都来自其环境

B.环境与人体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C.人类的健康、疾病、寿命都是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D.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表现为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E.剂量-效应关系是指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物效应而随之增强的相互关系

F.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而随之增加的关系

G.剂量-效应关系指的是环境有害因素暴露量增加,导致患病率增加的规律

H.剂量-反应关系指的是不同环境有害因素的暴露量引起不同的疾病的规律

64、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范畴有

A.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B.环境质量评价

C.城乡规划卫生

D.环境污染治理

E.公共场所卫生

F.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G.家用化学品卫生

H.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

65、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的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A.进入的途径

B.吸收量

C.排出的方式

D.排出的时间

E.蓄积量

F.作用的时间

G.生物半减期

66、环境有害因素引起的健康危害从弱到强分级为

A.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B.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生化代谢发生变化,但不引起生理功能改变

C.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发生变化,多为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

D.引起生化代谢变化,但生理功能无改变,也无病理学改变

E.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并有病理学改变,但无临床症状表现

F.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G.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67、通常把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性人群,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A.行为习惯如吸烟、饮酒、运动、饮食

B.健康状况

C.营养状态

D.年龄、性别、种族

E.遗传因素

F.环境污染治理

68、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其复杂性表现为

A.多途径

B.低水平

C.长时间

D.多因素联合作用

E.易感性差异

F.蓄积性

G.弱效应

H.非特异性

I.潜隐期

69、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性危害为

A.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

B.事故性排放的环境污染事件

C.核泄漏事故

D.环境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E.氟骨病

F.水俣病

70、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慢性危害表现为

A.非特异性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引起慢性疾患,低剂量长期作用,如大气污染引起慢性阻塞性肺水肿

C.持续性蓄积危害,如DDT长期暴露传导致体内长期蓄积,影响下一代健康生长

D.引起致癌、致畸、致突变

E.破坏自然环境

F.影响生态平衡,改变生存环境

71、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

A.危害鉴定是首要步骤,属于定量评价阶段

B.危害鉴定是首要步骤,属于定性评价阶段

C.暴露评价是确定暴露水平(剂量)和暴露人群的特征

D.剂量效应关系的评定是确定环境化学物暴露与健康不良效应之间定性评价

E.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是确定环境化学物暴露与健康不良效应之间定量评价,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核心

F.危险度特征分析是健康危险度定性定量评定结果

7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主要有

A.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啮齿动物,病媒昆虫繁殖力增强关疾病如:

疟疾、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增高

B.臭氧层破坏,对紫外线阻挡减弱使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生率增加

C.酸雨除对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破坏还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D.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灭绝

E.人类活动迅速发展,引发全球环境污染加剧

F.大量新化学品开发,带来癌症发病率增高

G.家用电器化,及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

H.环境内分泌干拢物对人类生殖障碍、发育异常及癌症发生的影响

I.水体富营养化,大气光化学烟雾,土壤重金属污染

73、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是指

A.慢性支气管炎

B.尘肺

C.肺水肿

D.支气管哮喘

E.肺气肿

F.以上全是

74、煤烟型大气污染事件发生的特点是

A.污染物来自汽车排出物

B.污染物来年煤炭燃烧物

C.夏季气候,阳光强烈

D.冬季气候,气温低有逆温,天气寒冷

E.受害者以老人、婴幼儿居多

F.受害者以青壮年为主

75、臭氧层受到破坏可使人类接触过多紫外线,导致

A.肺癌发病率上升

B.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C.心血管系统发病率增高

D.白内障发病率上升

E.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发病率增高

76、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混合物,其主要成份是

A.O

B.醛类

C.NO

D.硝酸盐

E.过氧酰基硝酸酯

F.SO

G.硫酸盐

77、制定大气卫生基准的研究方法概括为

A.三致试验

B.大气监测

C.流行病学研究

D.刺激作用阈测定

E.有害物质嗅觉阈测定

F.毒理学试验

78、进行最大一次浓度采样应在

A.气象条件恶劣

B.污染源下风侧

C.工厂排放量最大

D.污染源上风侧

E.常年主导风向上风侧

79、近年来认为反映人体暴露水平较为准确的方法是

A.大气监测

B.生物材料监测

C.个体采样

D.疾病资料调查

E.个体采样和疾病资料调查

F.生物材料监测和疾病资料调查

80、大气卫生标准是以大气卫生基准为主要依据,标准与基准是两个不同概念,以下有关标准与基准描述正确的是

A.基准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对人群不产生有害或不良影响的最大浓度

B.标准是国家或地方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

C.基准是根据剂量反应关系和一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它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

D.标准是以基准为科学依据,会随基准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人们的要求等而变化,具有法律效力

E.标准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F.基准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和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

G.基准与标准两者有明显区别,两者没有联系,不能混为一谈

H.基准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会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的

81、我国环境卫生标准的总原则是

A.不引起急、慢性中毒及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B.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C.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D.选用最敏感指标或最特异的指标作为有害作用限制指标

E.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F.对生态环境不造成严重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