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0364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

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服饰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物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2.鸦片战争后

(1)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①衣

鸦片战争后

“洋布”“洋装”进入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

②食: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

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风俗

戊戌变法时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在沿袭。

[思维点拨] 

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3.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易混易错]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传统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缠足陋俗至清朝时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

(2)表现

①社会风尚: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物质生活:

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

(1)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2)表现

领域

主要变化

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时尚

①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②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餐桌

①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②农民纷纷兴建新房;③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风尚

①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②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③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知识点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

[图解识记]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主题一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 ①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②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史料解读]

①表明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

②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 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①“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②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史料解读]

①表明服饰单一化。

②表明服饰多元化。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史论总结]

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主题二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史料一 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史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②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

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史料解读]

①对表格左右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看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

②说明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指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提示 变化方面:

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特点:

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

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2.社会运动的推动

史料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污衣,而蓄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史料解读]

史料中划线句子分别从外交、工业、军事、外貌四个方面说明了断发易服的理由。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

提示 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既不美观又不卫生。

[史论总结]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

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

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

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

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

1.社会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1.(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这反映了(  )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

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

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

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可知西方文明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2016·云南学业水平测试)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

“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西方文明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时间“1912年3月”,可知引起材料中描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动,故A项正确。

3.(2017·海淀期末)下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  )

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

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

C.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画面无法明确充分体现,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画面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从图中无法看出社交方式和礼仪的变化,故C项错误;女性走出家庭,集体聚会是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

4.近代以来,上海黄埔等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等业的西装店共有140家。

“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服饰自成一派,称为“海派”。

这一现象(  )

A.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

B.说明上海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服饰

C.源于辛亥革命彻底批判传统文化

D.与上海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有关

答案 D

解析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和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有利于西方服饰在上海地区的流行,故D项正确。

5.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

”歌谣反映了当时(  )

A.传统旧俗遭否定B.新旧事物的冲突

C.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