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0288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docx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docx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公式

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是必考题型,也是拉开分差的题目。

如果你的孩子也对阅读题感到苦恼,不妨让他看看这个答题攻略,或许能帮助启发思路。

语文阅读解题步骤点拨▼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下面是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孩子们可以在考试中灵活应用。

第一部分:

词语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

如(如:

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

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

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第二部分:

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

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

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A、比喻、拟人

作用: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

作用: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

作用: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

作用:

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

作用:

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

作用:

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

作用:

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

引用诗句:

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

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注意:

1.字数大致相同;

2.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3.在概念和现象上互相有联系;

第三部分:

段、篇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引起下文

D.渲染气氛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

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B.照应题目

C.照应开头

D.照应全文

E.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1.写人为主:

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2.记事为主:

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3.写景状物:

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4.游记:

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5.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第四部分:

写作方法

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

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

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

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

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二、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

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

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

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

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

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

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

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四、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

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

……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

运用……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

……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九、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