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2387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人教版整理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

专题一:

中国近代列强侵华

一、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

(一)主要手段

1、军事侵略:

发动侵华战争。

2、政治侵略:

(1)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如割让土地,强辟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破坏中国的国防主权。

包括领海、主权、内河派驻军舰和强行驻军。

(3)控制中国海关。

(4)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5)破坏中国外贸自主权。

(6)干涉中国内政,包括控制中央政府或实力派人物,作为侵略工具。

3、经济侵略:

(1)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2)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4、文化侵略:

(1)文化侵略的途径主要是教会、学校、报刊书籍、殖民主义奴化教育等。

(2)主要目的是淡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根本上麻醉中国人民,消灭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

(二)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

1、列强对华以经济渗透为主,军事、政治、文化侵略是为经济侵略服务的。

2、列强的文化侵略,是为政治、经济侵略服务的。

二、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一)列强对中国发动的战争

1、鸦片战争:

①英国为把中国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侵略。

②1840-1842,战争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中国战败。

③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中法战争:

1883-1885,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

4、甲午中日战争:

①1894-1895

②战争主要在朝鲜、黄海、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进行,中国战败

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1900-1901年,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合发动。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二)对列强侵华战争的一般认识

1、从原因来看

(1)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2)中国的落后,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

(1)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

(2)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

(4)日军侵华战争,是日本法西斯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3、从发动者看

以欧洲列强为主(英国为首)→美日两国为主。

4、以规模来看,战争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

5、从结果来看

①除了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②失败的基本原因:

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落后和政治的腐败。

6、从影响来看:

①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主要根源。

②侵华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

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一)清政府签订的卖国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1842年

2、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

3、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4、中俄《爱珲条约》——1858年

6、《天津条约》——1858年

7、《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

8、《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

9、《中俄改订条约》——1881年

10、《中法新约》——1885年﹡

11、《马关条约》——1895年

12、《辛丑条约》——1901年

(二)北洋军阀政府签订的卖国条约

1、《中俄声明文件》——1912年﹡

2、《二十一条》——1915年

(三)南京国民政府签订的卖国条约

1、《淞沪停战协定》——1932年﹡

2、《何梅协定》——1935年

3、《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

四、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

(一)列强在侵华问题的斗争与勾结。

1、列强间斗争与勾结的史实。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美、俄联合侵略中国。

(2)甲午中日战争中,俄、法、德干涉日本还辽。

(3)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国家勾结高潮。

(4)20C初,英、美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5)辛亥革命后期,扶植袁世凯。

(6)袁世凯死后,英、美、日分别扶植直、奉、皖系。

(7)一战期间,美、日冲突表现为府院之争。

(8)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

(9)20S以后,美、日在远东地区冲突日益激烈,

2、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斗争与勾结的认识。

(1)、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

(2)、西方列强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利益为转移。

(二)列强与中国反动政权之间的关系。

1、列强与中国反动政权之间的关系的史实。

(1)、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化:

闭关自守→对抗→暂时“和好”→再对抗→完全屈服

(2)、与北洋军阀:

以华治华,支持帮助袁世凯篡夺政权→分别支持不同派系军阀。

(3)与国民政府:

支持蒋介石发动政变并逐步确立统治→日美扩大侵华势力→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

2、对列强与中国反动政权之间关系的认识。

(1)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勾结又有对抗,但勾结是主要的。

(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共同镇压人民革命。

(3)以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总的趋势是从对外疑惧,在抵抗与妥协中摇摆不定到最后完全屈从于外国侵略势力。

(4)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以一定的国家为靠山,中外反动势力之间关系进入“蜜月期”。

五、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1、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促使封建经济解体,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外国入侵的本来目的是要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要阻止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阻止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

2、近代中国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物质救国等近代化主张,不能实现的原因:

(1)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使中国处于两半社会统治秩序下。

(2)近代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中国新生产力的发展。

(3)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

3、认识:

近代中国不可能首先解决近代化,只有首先解决独立问题,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

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民主革命与政权建设

一、农民阶级的政治斗争

1、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2)主张:

A《天》,企图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没有真正实施。

B《资》,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根本没有实行。

(3)新特点

(4)性质

(5)结果及原因

2、义和团运动:

(1)背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民间反洋教斗争不断

(2)主张:

(3)特点:

(4)性质:

(5)作用:

3、规律:

(1)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发生在近代的旧式农民战争,前者标志传统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后者说明旧式农民战争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2)两者都发生在两半社会环境中,自发地担负起反封、反侵略的任务,又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3)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说明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1、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1)背景

(2)主张

(3)性质

(4)结果

(5)历史作用

(6)教训

2、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1)背景

(2)主张

(3)性质

(4)结果

(5)历史作用

(6)教训

3、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的新文化运动

(1)背景

(2)主张

(3)性质

(4)历史作用

4、认识

(1)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成果。

其中维新变法运动开启政治民主化的先河,辛亥革命则是政治民主化的真正开始,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思想方面有重大建树。

(2)民族资产阶级的历次活动都归于失败,说明由于其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民主革命必然由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无产阶级的政治活动

1、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背景

(2)事件

(3)教训

2、国民大革命时期

(1)背景

(2)主要事件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背景

(2)主要事件:

A、武装斗争

B、根据地建设

C、进行土地革命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背景A、国民党B、美国C、苏联

(2)主要事件:

A、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B、粉碎国民党进攻

C、展开战略反攻

D、实施战略决战

(3)意义

5、建国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1)背景

(2)主要举措A:

军事上

B:

经济上

C:

政治上

(3)作用

6、认识

(1)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是在中共的领导下进行的。

(2)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要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性质上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3)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经历了罢工斗争,国共合作的武装斗争、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等阶段,经历了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挫折,说明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4)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主要有中共的正确领导,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

事实说明,社会主义是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必由之路,中共是中国实现独立、富强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四、各阶级的联合斗争

1、五四运动

(1)背景

(2)特点

(3)主要成果

2、国民大革命

(1)背景

(2)事件

(3)特点

(4)历史作用

(5)教训

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背景

(2)主要事件

(3)性质

(4)结果

(5)历史意义

4、认识

(1)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是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从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到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再到所有抗日的各个阶层的联合,说明民主革命的基础不断扩大,革命阵营的力量不断增强。

(2)促使各阶级联合的因素,除了各阶级的政治地位,觉悟程度、斗争策略的考虑外,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和外国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的尖锐化

(3)帝国主义为维护在华利益,全力从革命阵营中寻找代理人,达到分化革命队伍,破坏革命的目的。

五、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

1、实行立宪的努力

(1)民族资产阶级的争取

(2)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2、民主共和的历程

(1)建立民主共和的斗争:

资产阶级革命派

(2)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A、资产阶级革命派

B、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新文化运动

C、国民大革命

(3)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①:

1931年,在中央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也是中共进行政权建设的尝试。

②: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是当时中国最民主的政权

③:

中共在解放区的政权建设为后来进行全国性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初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了以中共为领导,有各民主党派参加的中央人民政府,真正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2)、确立:

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成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3)、发展: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曲折:

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我们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错误,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5)、重建和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重新落实统一战线政策,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4、认识

(1)中国近代两半社会的性质和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不平衡发展决定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

(2)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共成立后,中国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代表着广大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开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

(3)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十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在中国大地生根并初步展示出优越性。

(4)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认清国情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六、近代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1、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

2、打倒北洋军阀统治的国民大革命

3、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大革命

七、先进中国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1、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主张保留中国的封建制度,单单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1)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2、资产阶级各派别,主张建立民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1)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

(2)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制

(3)激进派的民主共和制

3、以中共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主张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

(1)完全照搬俄国城市武装起义的做法。

(2)毛泽东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八、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

1、第一次

(1)机遇: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失去的原因

2、第二次

(1)机遇:

1926-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2)失去的原因

3、第三次

(1)机遇: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2)失去的原因

九、旧中国的各类政权

1、作为外国统治中国工具的中央政权:

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这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性的重要表现

2、革命阶级建立的进步政权

(1)民族资产阶级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广州(武汉)国民政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2)中共领导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3)农民阶级建立:

太平天国

这些政权代表了近代社会进步、民主的发展方向

3、纯粹的外国傀儡政权

(1)1857年,广州,联军委员会

(2)1900年,都统衙门

(3)1932年,溥仪“伪满洲国”

(4)1940年,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

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1、变化:

分立→合作→对峙→合作→对抗

2、原因:

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3、认识:

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十一、中共的党风建设

1、1942年整风运动

(1)背景:

(2)目的:

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3)内容:

(4)性质:

(5)意义:

(见课本46页)

2、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

(2)内容:

(见课本66页)

3、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

(1)背景:

(2)时间:

(3)实施范围:

(4)内容:

(5)作用:

(见课本96页)

4、1957年整风运动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结果:

(见课本110页)

 

专题三: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和

各种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的特点及演变过程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总体特点:

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B: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C:

具有封建性、反动性,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2)解体过程:

(1)开始解体(19C四五十年代)A:

原因

B:

表现

(2)进一步解体(19C六七十年代)A:

原因

B:

表现

(3)进一步加剧(19C末20C初)A:

原因

B:

表现

(4)走向消亡(1919-1952年)A:

原因

B:

表现

(3)影响:

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势力的消长

(1)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A:

表现:

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B:

影响

(2)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一战前

A:

表现:

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B:

影响

(3)一战期间

A:

表现:

①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

②日、美乘机扩大对华侵略

B:

影响:

①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日、美在华经济势力扩张,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力量对比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A:

表现:

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和重工业

B:

影响:

①美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到1931年,跃居第一位

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5)抗日战争期间

A:

表现

B:

影响

(6)解放战争时期

A:

表现: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

B:

影响:

民族工业大量倒闭破产,工人失业。

(7)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8)影响:

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历程

(1):

产生(19C六七十年代)A:

条件B:

标志C:

特点两面性;近代工业D:

影响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

(2):

初步发展(19C末)A:

原因B:

影响C:

特点集中于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

(3):

进一步发展(1912-1919)A:

原因B:

表现C:

特点D:

影响

(4):

显著发展(20C二三十年代):

A:

原因B:

影响﹡

(5):

陷入困境(20C三四十年代)A:

原因B:

表现B:

影响

(6)获得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

(7)最终归宿(1953-1956):

赎买政策,改造完成,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

(1)形成: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2)恶性膨胀(抗战时期)

(3)进一步膨胀(解放战争时期)

(4)消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

5、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演变

(1)发展过程①产生→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抗日根据地

③壮大→解放区

④高峰→1949-1953年

⑤转变:

1953-1956,三大改造完成,过渡为社会主义经济

(2)特点①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的经济利益

②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

③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

(3)影响①是革命型的进步经济,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瓦解;

②是红色政权壮大和民主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经济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趋向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向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过渡。

1、官僚资本→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封建地主经济→农民个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合作社经济

3、私营工商业(民族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4、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三、建国后的城乡经济结构调整

1、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底:

A、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结果: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953-1956年底:

A、原因: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B、核心内容: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C、结果:

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1958-1978年底:

A、原因:

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核心内容:

提高了公有化程度和扩大了规模

C、结果: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三春柳的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至现在:

A、原因: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B、核心内容: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了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C、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的调整

(1)、建国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到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A、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B、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C、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变为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A、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

B、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C、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从20C90S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转变。

A、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B、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C、结果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四、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历程

1、中国近代工业化

(1)起步阶段:

(1840-1895年)

A:

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B:

西方列强在中国非法开办了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A:

甲午战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1912-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

A: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显著发展,官僚资本形成﹡

B: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遭严酷摧残

C:

抗战胜利后,中国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4)认识

A: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两半社会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B:

中国近代工业化不仅受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的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C:

中国近代工业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D:

中国近代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

E、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均衡。

2、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见城市经济体制的调整

(1)

(2)

(3)

(4)认识:

A、中共非常重视工业化建设,早在建国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确定了把我国建设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