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1111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docx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中庸心得体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docx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对《中庸、大学》心得体会

  通过罗安宪教授对国学的精彩授课,让我对《大学》和《中庸》有了一些认识,更有了一丝的感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填补现代人的内心空白的精神食粮,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格物致知则是穷究事理。

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为中庸呢?

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悲乐时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

但若表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

中庸的根本即为中和。

我想如果人人都做到“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处处和谐了。

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

  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

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

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

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

  以上是我对《大学》、《中庸》的理解。

结合自身实际,回顾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我感觉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职业,以真诚的  ,加强自我修养,依法履行职责。

学习和工作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

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借鉴国学思想的精华,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我们学会做人与处世,从而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所以,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当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也值得我们深研和弘扬。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

  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

  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

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学期刘明祥老师给我们放的翟鸿燊的国学经典讲解视频,当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经见,正思维。

原来与《大学》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处的。

  《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过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内在涵义,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刻的把握。

“格物”即明辨穷究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

“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而修养提高。

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

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以上说的是读《大学》中最重要的收获,下面说一下对《中庸》的理解。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

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

  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

  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

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

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

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

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朱熹对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

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

  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中庸感想

  学习中庸之前,我并不知道中庸是什么含义,以前甚至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学习的过程中,我懂得了中庸的博大精深,它的正确性不容置疑,虽然玄乎,但是非常有味道,引人深思。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儒家的思想一直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向我们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虽然听了蒋老师的讲解有一点点感悟,但是真正做到中庸之道又特别的难,子曾经这样曰过: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有时候道理虽然懂了,但要想做到知行合一,是非常难的。

我看了张居正讲评的中庸,张居正在古代能够当上帝王师,可见其学问之深,他对中庸的理解定是非常透彻,才有荣幸去给万历当老师,可是懂不一定能做到,他在对万历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过于严厉,过于束缚和限制,也部分导致了万历后来的心理变化,从这点上来说,其实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也并没有实行中庸之道,我不禁很感慨,一个教中庸的名师,但也无法事事做到中庸之道,所以知行合一是多么的难啊!

所谓“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读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时,我非常有感触,的确,很多时候人的境遇不可选择,在一生中,你可能会有贫贱的时候,有富贵的时候,更有患难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这种心态是我在人生时时刻刻都要铭记的,“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人有时候选择不了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心态,心在天堂,世界就是天堂,心在地狱,世界都是地狱。

我会一直谨记这段话,在人生的路上有一个好心态,出了问题首先要反省自己,而不是去怪别人,“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修身修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我反省,自我纠正,慎其独也。

  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让我反复咀嚼,学习生活中自觉受益良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什么都抵不过坚持,坚持学习,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做了几次就轻言放弃。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学习中,生活中,必将铭记此道,激励自己!

  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也牢牢地记住了道德经里的那句话“伐善者,无功”,中庸里的“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两句话我认为在为人处事中至关重要,但是没有人会直接教我,还好,古代圣贤教会了我这些道理。

  学习中庸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它为我打开了国学的一扇门,让我看到那扇门背后的宝藏。

本来只是把背诵当做任务来完成,但是背的过程中却发现我喜欢上了读书背诵,真好。

我以后也会坚持学习国学,多读多背多体会,《大学》、《论语》都是我接下来的目标,甚至还有《金刚经》,我相信这些“无用之学”会成为我今后安身立命的根本。

非常感谢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接触到国学,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学习传统文化《中庸》心得体会

  海伦市长发中心小学李秋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

《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长的引导下欣赏了此书。

我的心灵如开启了一条缝隙,智慧的阳光使我顿悟,现将自己的一点点片面的看法写下来,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给予包涵。

《中庸》从字面上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通过读此书,让我认识到了它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文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

”“道。

”是什么?

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

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

  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

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

作为教师、长者,我们的确比孩子更深切、更准确的了解了生命,但我们当中又有几个真正的寻到了最本真的道、最准确的道呢?

或许,很多人与我一样仍在寻找。

有句话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心头时,我们又是否扪心自问敢不敢承负如此之巨的挑战。

  作为敬德修业的君子应谨言慎行、战战兢兢,通常,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

一旦自己独处时,就会丧失警觉心,从而做出不该做的事。

却不知,人间私语,天若惊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

我们都见过走钢丝这一杂技,走钢丝就象征我们一路的修行,身下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要胆战心惊,因为稍不留神,必会坠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会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堕入地狱之门,人往往忽略一些细节,其实,在最隐微之处更易显现,就如同黑暗之中一点灯火,却是那么清晰明亮。

俗语讲:

细节决定成败,多少人不注重细节,从而导致人生惨败,与机缘擦肩而过,由于一时疏忽,结果满盘皆输。

给人生带来败笔,更甚者带来生命之忧。

又有多少人谨小慎微,保全生命,赢得机会,所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英国青年和德国青年走在路上,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枚硬币,英国人对此不屑一顾,并从钱上跨过去;而德国青年却两眼放光,兴奋异常的捡起来。

十年之后,再相遇时,英国青年一事无成。

  贫穷落魄;而德国青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

从这个故事中可见,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老子曰: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李一冉老师的《中庸》十大智,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生,开启我们的智慧,进而过智慧人生。

“智者乐水”篇,让我们明白智者乐,仁者寿,游戏人间三昧,清静无为安详,念念无滞,止于至善。

“智者剖析”篇,分析智慧种类,领悟大智之妙,不断提升智慧境界,超越自我,成就永恒。

“智者源头”中让我们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正本清源,人性回归,倘若找到生命的源头,就不会走到生命的尽头。

“智者不惑”篇则让我们看到人生在世,迷惑丛生,只有明白真理大道,走出人生困境,才能过不惑人生,品人生精华。

“知人者智”则是一门处事哲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始终立于不败之境地,使我们人际关系和谐,事业辉煌,人生圆满,“明辨是非”篇则能够让我们明辨是非曲直,妙辨不争,恒顺众生,烦恼不生,看破放下,自在解脱。

“通权达变”告诉我们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

“如如不动”“显仁藏智”等都有很多的大智慧,让人受益匪浅。

所以,此书不看,一生遗憾,此书一读,智慧涌现。

  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

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

  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

  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中庸》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中庸”之人,我不禁感到,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因此,我们更应该以德为尊,亦慎其独,完善自我,立好榜样,心心交融,让孩子们更容易地进入生命的正确轨道。

最后让我们共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吧!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

“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

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

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

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

  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

子曰: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

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

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心怀敬意,明心见性”——《大学》心得体会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

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

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

怎样齐家?

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

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

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

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

《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

《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

书中既教给老百姓

  如何做人?

如何齐家?

如何修身?

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

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

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

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大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

?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

  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