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1070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docx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docx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依托金融行业,不断调整专业定位,加强专业基本建设,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金融业输送大批质量过硬,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此制定本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专业建设行业背景

金融业主要涵盖银行、保险和证券等服务领域。

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度逐渐扩大,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政策体系和行业标准逐步健全,金融业务不断创新。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金融业产值迅速增加。

1978-2006年,近30年来,金融业产值从68.2亿元增至7586.6亿元,增加了100多倍。

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金融业增长更加迅猛,据资料显示,1990-2006年,金融业年均增长13.4%,2007年同比增长16.7%(见图1),尽管遭遇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没有完全放开,加之中央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预计在今后虽然会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这无疑会继续拉动就业的持续增长。

图1

全国金融业总值及占比图

2、金融机构数量逐年增多。

仅以2004年为例,我国共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192家外资银行营业机构、723家城市信用社、34577家农村信用社。

同时,保险业也成为景气度较高的朝阳行业,为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所青睐。

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331家,其中外资公司43家,外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7家。

此外,我国证券业也有了长足发展,虽然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仍然向好。

总之,各种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成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重要依托。

(二)金融业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供求仍有一定缺口。

据中华英才网研究显示,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和外资在华金融机构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多,股份制银行也不断扩张,尤其是对金融行业一线人员和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据测算,人才需求和供给比例为9:

1(见图2)。

而从我省来看,随着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我省加大了对外域金融机构的引入,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纷纷落户,并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成立了吉林银行、吉林农商银行、九台农村商业银行等一批地方商业银行,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一线人员,为金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机遇。

因此,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2

金融行业整体供需对比

2、金融业一线岗位群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最佳选择。

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大金融的销售类;银行的综合柜员、客户经理;保险的市场营销、核保人员;证券的理财顾问、证券经纪人等金融一线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而且这一群体占整个金融从业人员的50%多(见图3),因此,我系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这几类金融一线的岗位群。

同时,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银行部门的财务会计、高级营销策划、产品开发等岗位人员,以及保险部门的市场开发,证券业的财务规划师等岗位人员也可以作为培养的备选面向。

图3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市场需求调研,本专业定位于面向银行、保险、证券、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等金融一线岗位群,培养具有必备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际工作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具有健康的体魄,从事金融业务和一线管理工作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的基础

(一)专业基本情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之一,其前身是金融管理专业(金融业务),设于1984年。

2005年11月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目前已累计招收专科生27届81个班级,毕业生达4000多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的多数已成为各级金融机构的业务骨干,有省银监局局长高飞、原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行长周振海、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张平、光大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王守坤等十余人任省级银行的行长、副行长,有三百余人担任金融机构的处级干部。

同时,为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培训在职人员4800多人。

目前,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在校生有11个教学班517人。

新生报到率达到90.5%,近三年的就业率呈上升趋势,已达到88%,分别于2006年9月、2008年7月、2009年6月、2011年6月与吉林农村信用社、吉林银行、华泰证券、九台农业商业银行实施了订单培养,订单规模达320人。

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循环。

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服务于银行、信用社、证券、企事业单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也为我校赢得了声誉。

(二)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兼课、兼职教师20人,形成了由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专兼教师比例达1:

1。

专业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助教2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15%、30%、45%、10%;有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2人,在读硕士2人;有14名教师通过了国家相关职业从业资格的考试,占任教师的70%;45岁以上的6人,30至45岁的11人,30岁以下的3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30%、55%、15%。

是一只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

(三)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更新完善“模拟银行”和“证券实验室”,形成了先进的软硬件设施,13个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现场观摩、顶岗操作,也同实习单位的理财专家一起进行客户咨询服务。

(四)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遵循金融一线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对金融业务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以业务操作流程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并围绕职业能力,全方位开展素质教育,注意课内外、校内外、教学与非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学程,发展职业能力。

(五)形成以科研促教学的局面

共发表论文40多篇,4篇获得省级优秀论文奖。

申请科研课题11项;获得经费20余万元。

2009年学校依托金融系筹建了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为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平台。

(六)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主辅结合教材体系

选用国家统编优秀教材及职业鉴定考试用书,注重实训教材、案例集的编写工作,近三年公开出版的教材10部,编写校内实训教材、案例集等23本。

四、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思想,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指导,以服务吉林省地方“十二五”经济发展需要为准则,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办学为突破口,以金融一线岗位群任职要求为依据,依托金融行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进行课程、教材、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把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成为,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引领示范型”专业,成为吉林省金融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通过对口支援、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途径有效带动同类专业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与金融企业紧密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选择有效的合作模式,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进一步推动实施“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双证书教育”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2.建立多维的教学体系。

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在确保课程体系的连续性和顺序性要求的基础上,融入体现职业资格认证,金融一线岗位群任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环节,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教育齐头并进的多维教育体系。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在完善原有的“模拟银行”和“证券业务”实验室的基础上,到2013年,建成理财工作室及保险模拟实训2个校内实训基地。

再拓展2个金融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开展订单教育、实习实训及员工培训等多方面合作。

4.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培养与聘请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热爱高职教育、富有创新精神,高水平、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5.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

建立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项目设计、案例库、习题库、资料库等多种网上教学资源,到2013年力争80%的专业课有较为完善的网上教学资源。

6.落实“双证书”教育。

加大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培训力度,提高单个证书获取率,使双证书获得率达100%。

7.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力争就业率达90%以上。

8.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80%以上。

表1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分项目表

项目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期(年份)

项目建设目标

1

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

2012-2013

合作1—2个订单班

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式

2012-2013

建立校企共同育人合作机制

2

多方合作开展证书考试培训

2012-2013

提高职业证书过级率

核心课程实训项目教学设计

2012-2013

学生自我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3

精品课建设

2012-2013

按照省级标准建设2门精品课

优秀课建设

2012-2013

按照省级标准建设2门优秀课

网络课建设

2012-2013

按照校级标准建设8门精品课

教学资源库建设

2012-2013

按照国家资源库标准建设6门课

教材建设

2012-2013

编写“十二五”教材4本

4

师资队伍建设

2012-2013

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引进3名教师、聘5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实践教学占比接近国家十二五规划的30%,形成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硕士达100%以上的教师队伍

5

校内实验室建设

2012-2013

2个校内实验室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2012-2013

2个校外实验基地

6

就业工作网络体系

2012-2013

完成学生就业工作网络体系建设

五、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走工学结合之路,深化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机制。

突出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的主线,按照投资与理财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岗位能力分析,针对不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素质教育”三个教学体系,强化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

通过开展“工学交替”式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基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的政治、文化、身心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辅相成。

加强投资与理财实训室的建设,增强投资与理财实训的实时性、互动性。

组织教师编写一套比较适应本专业要求的教材。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变化着的社会需求。

与此同时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融入“双证书”教育及订单培养,实现方案的优化设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兼职锻炼,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吸收高水平、高知名度的金融经理人,作为我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兼职教授,为本专业教学教改提供智力支持。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

适应金融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及时改进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专业公共平台课为基础,专业方向和证书考试课为特色的原则,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满足金融机构共性需要和差异化的需求。

通过网络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带动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1.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校内外实践教学,通过边讲授、边实习实训,使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2.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依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双证互通”的基本思路,整合课程内容,形成教学模块。

制订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增设与证书考试相关的《职业操守》、《私人理财》、《公司理财》等证书课,强化“风险管理”、“保险筹划”等相关的教学内容,为理财规划师、金融从业资格等证书考试,创造基础条件。

3.根据订单培养的需要,调整专业方向课。

在第五学期,根据订单班职业岗位要求,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训练。

4.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开展素质教育。

通过政治、人文和专业课教学,以及各种社团、竞赛和文体活动开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诚信自律的职业道德,强健身心体魄,使学生思想、道德、业务、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5.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一些有利于更广泛就业的相关课程,如会计原理、统计原理、管理学等。

6.优秀课程建设。

今后二年,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要有一到二门课程建设成学校的优秀课程,有一到二门的课程建设成省级的优秀课程。

7.精品课程建设。

今后二年,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要有两到三门课程建设成学校的精品课程,要有一到两门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带动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8.网络课程建设。

今后二年,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网络课程的建设,每年要有四门课程按照网络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共享教学资源。

9.教学资源库建设。

通过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及精品课建设,逐步实现教学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形成课程标准、活动载体设计、教学单元设计等网上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国际结算》《银行会计实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金融学基础》等主干课还将纳入国家教学资源库。

(课程建设进程及标准见表2)

表2:

课程开发建设与经费预算单位:

万元

 

建设课程

建设目标

时间

经费预算

国际结算

按照省级精品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1-2012

5

商业银行会计实务

按照省级精品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2-2013

6

保险原理与实务

按照省级优秀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1-2012

4

个人理财

按照省级优秀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2-2013

3

金融基础学原理

按照校级网络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1-2012

0.5

商业银行会计实务

按照校级网络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1-2012

0.5

国际结算

按照校级网络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1-2012

0.5

证券理论与实务

按照校级网络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1-2012

0.5

国际金融

按照校级网络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2-2013

0.5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

按照校级网络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2-2013

0.5

个人理财

按照校级网络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2-2013

0.5

保险原理与实务

按照校级网络课标准进行建设

2012-2013

0.5

金融学基础

按照国家资源库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2011-2012

1

银行会计实务

按照国家资源库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2011-2012

1.5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

按照国家资源库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2011-2012

1.5

保险筹划

按照国家资源库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2012-2013

1.5

商业银行服务营销

按照国家资源库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2012-2013

1.5

国际结算操作

按照国家资源库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2012-2013

2

合计

31

(三)教材建设

以金融行业企业的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开发适合本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

以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建设为龙头,以优秀课程配套教材建设为重点,带动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其他教材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或者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到2013年10月,出版教材4部并制作完成其配套的教学资源包。

表3教材建设规划与经费预算单位:

万元

建设教材

时间

经费预算

国家级

金融学基础

2011-2012

1.2

国际金融

2011-2012

1.2

省级

国际结算

2012-2013

0.8

保险原理与实务

2012-2013

0.8

(四)师资队伍建设

以培养服务于省内外金融行业建设需要的一线岗位方面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通过加强中青年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双师素质为重点,引进校外技术专家为补充,实行专兼结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到2013年9月,专任教师将达到23人,其中,35岁以下必须都是硕士,要求每位中青年教师至少有6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

1.组建以“优秀教师”为核心的“传帮带”队伍,使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与新教师思想活跃、知识新颖的优势有机融合,迅速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带动专业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2.本着专业结构、高中低结构合理配置的原则,逐年加大高学历及教授等人才引进力度,根据该专业2年后在校生人数进行规划,逐步引进1-3名高层次人才。

在原有师资的基础上,再聘请3—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的部分教学。

通过参与专业建设、举办专家讲座、指导教师业务等形式,指导专业建设发展,带动优秀教师成长。

3.每年派出4—6名青年教师到金融企业部门实践或挂职锻炼,在具体岗位上锻炼教师自身的操作能力。

4.要鼓励教师搞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积极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和专题调查,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鼓励教师考取“双师”,要求新教师上讲台之前到企业锻炼一年、老教师每年抽取3个月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6.支持中青年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在职读博提升学历水平。

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表4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建设内容

2011

2012

2013

专业教师总数(人)

20

21

23

双师素质教师及所占比例

14

70%

17

80%

21

91%

副高以上教师及所占比例

9

45%

11

52%

13

56%

兼职教师及所占比例

20

100%

22

104%

25

108%

(五)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实验室硬件建设。

根据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教学实验室硬件建设,在完善原有的“模拟银行”和“证券业务”实验室的基础上,2012—2013年再建理财工作室及保险实训2个校内实验基地。

从而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理财大金融,集教学与为金融机构培训于一体开放的校内实训基地。

(具体预算见表8)

2.实验室内涵建设。

在强化实验室条件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实训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积极探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体系化建设;与金融企业合作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开发;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等。

3.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真正接触到各类金融企业和企业家,掌握各种实用的专业技能,更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到2013年底,至少再建立2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满足校外实习的需要(校外基地见表5、校内基地见附表)。

表5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表

金融企业名称

实习学生

(人)

投资项目

经费预算(万元)

备注

2012年

2013年

吉林银行亚泰支行

10

实训经费

1

1

中国银行伟峰支行

10

实训经费课程开发

1

1

东北证券解放大路营业部

15

实训经费

1

1.5

中国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5

实训经费课程开发

1

1.5

延边州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15

实训经费

3

3

松原市前郭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

15

实训经费

2.5

3

松原市宁江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15

实训经费

2.5

3

光大银行第一汽车厂支行

10

实训经费课程开发

1

1

光大银行长春红旗街支行

10

实训经费

1

1

吉林银行卫星支行

10

实训经费

1

1

四平市欧瑞佳珠宝有限公司

20

实训经费课程开发

2

3

华泰证券长春市西安大路营业部

15

实训经费

1

1

招商证券

15

实训经费课程开发

2

2

合计

160

20

23

(六)就业工作体系的建立

成立学生就业工作指导小组,根据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同时,加强对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

表6学生就业工作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表

项目

工作内容

经费预算(万元)

备注

2012年

2013年

就业宣传

编制宣传材料

2.5

1.5

就业市场调查

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

2.5

1.5

建立校友联系会

为就业提供相关信息

2

1

开发就业市场

与产学合作基地相联系,建立就业基地

2

1

开发社会中介机构

为就业提供相关信息

1

1

合计

10

6

六、社会服务

通过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办学资源,一方面利用先进的实训设备,既可以为金融企业提供各类相关业务培训,又可以为银行从业资格、理财规划师技术资格、证券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进行考前培训。

并通过社会服务反馈行业企业信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可使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社会服务面得到扩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由金融系牵头成立的吉林省金融文化中心,搭建地方金融研究平台,为地方金融服务,提高吉林省金融企业竞争力。

七、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组织制度保障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同时与财务处、教务处、督导组、资产办、纪检等机构,对项目建设进行指导、监督,实行定期绩效评估,以保证项目按计划进度实施,达到预期目标。

(二)管理保障

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实行负责人制度,制定有关项目监督机制,提高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成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

对各子项目责任人要求做到目标一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专款专用。

(三)支撑条件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充分发挥金融行业优势,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开展专业和行业的广泛合作,积极寻求行业的支持和帮助,与行业共同进行项目建设与开发。

(四)队伍保障

加强系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提高决策能力与执行能力,以此保障项目建设质量,提高项目建设效率。

(五)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在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学校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并制定了相应的经费保障。

八、项目建设效果描述与绩效考核

(一)效果描述

专业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专业建设理念与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