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0796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厦门市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测

语文必修2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里,主人公担忧与所爱的人余生都不能相聚相守的诗句是“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用“_______”指代有学识的人,用“______”的典故表达热切迎纳贤才的心情。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乡村傍晚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借游览的经历,强调“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心而离居

(2).忧伤以终老(3).青衿(4).周公吐哺(5).暧暧远人村(6).依依墟里烟(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亦不能至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默写题考查句子默写和情境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此题是情境默写,答题时需注意以下易错字的书写:

衿、哺、暧、墟、惑、相。

课内文言文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臭。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趣:

兴趣

B.终期于尽期:

至、及

C.不能喻之于怀喻:

明白

D.其致一也致:

思想情趣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人之相与”的短暂,联想到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聚集室内、畅谈怀抱,一种是寄情所托、放浪形骸。

B.想到往日美好易成陈迹,作者不免感慨横生悲叹人生苦短,由此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之“痛”。

C.选文认为,生死是人生大事,在有生之年不宜空谈玄理,应做些实事,比如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D.寿天、生死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作者想到此,情绪转为激荡,文章随之收结于浓烈的悲观情绪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2.A3.D

4.(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一样是荒谬的。

【解析】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要做好这类题学生一方面要在平时养成积累的习惯,解答题目时要根据语境分析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一般方法,如联想推断法、句式推断法、语法推断法等。

A项解释错误,“趣”,同“取”,取得。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全文综合把握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语言、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文章随之收结于浓烈的悲观情绪中”分析错误,文章在谈及“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强调“死生亦大矣”,很有积极意义。

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这道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理解:

固,本来;一,等同;虚诞,荒诞;齐,等同。

【点睛】参考译文: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

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

古人说:

“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

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

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属:

劝酒

B.浩浩平如冯虚御风冯:

通“凭”,乘

C.是岁十月之望望:

农历每月十五

D.今者薄暮薄:

稀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顾安所得酒乎

B.①行歌相答②及时相遣归

C.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以待子不时之需

D.①而不知其所止②归而谋诸妇

7.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营构秋江夜色之美,使人恍然“羽化而登仙”;选文二中“归而谋诸妇”数语,富有生活气息。

B.选文一侧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选文二则在叙事中融入写景与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C.两段选文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选文一描绘的是初秋景色,选文二则是初冬景色。

D.两段选文都描写赤壁月色,各具特色:

选文一营造浩渺澄明的意境,选文二营造清冷高远的意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5.D6.C7.B

8.(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语言现象。

考生备考时应熟练掌握课本中学到的实词,做好课内实词迁移,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D项解释错误,薄:

迫,逼近。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A项,乎,①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样子;②语气助词,表疑问,吗。

B项,相,①副词,互相;②代词,我。

C项,之,①助词,的;②助词,的。

D项,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分析可知,C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分析错误,选文一,情、景、理交融,重在阐发哲理;选文二,事、景、情交融,重在叙事。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有:

“纵”,任凭;“如”,往;“凌”,越过。

【点睛】《赤壁赋》(节选)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后赤壁赋》(节选)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

“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一位客人说:

“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

“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忱宇恂如,永乐二年进士。

宣德五年,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

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

旧例,粮长正副三人,以七月赴南京户部领勘合【注】。

既毕,复费送部,往反资费,皆科充之。

忱止设正副各一人,循环赴领。

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开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按其家租籍征之故苏赋比他府独重官民田租共二百七十七万石,而官田之租乃至二百六十二万石,民不能堪。

时宣宗屡下诏减官田租,忱乃与知府况曲算累月,减至七十二万余石,他府以次减,民始少苏。

历宣德、正统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

忱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

忱尝言:

“吴淞江畔有沙涂柴场百五十项,水草茂盛,虫多生其中。

请募民开垦,可以足国课消虫灾”报可。

其因灾荒请贷,及所陈他利病无算,小者用便宜行之,无所顾虑。

正统九年,给事中李素等忱妄意变更,专擅科效。

景泰元年,溧阳彭守学忱。

明年礼部尚书杨宁言:

“妄费罪乃在忱。

”言官交章忱,请正其罪。

景帝素知忱贤,但令致仕。

忱性机警。

三殿重建,诏征牛胶万斤,为彩绘用适赴京,言库贮牛皮,岁久朽腐,请出煎胶,归市皮偿库。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注】勒合:

古代文书凭证。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B.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C.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D.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忱制定新法,解决欠税积弊。

他上任后,召集百姓,调查税粮拖欠原因,得知豪户不肯交纳损耗费,就创设平米法,予以解决。

B.周忱降低税额,纾解百姓困境。

苏州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他就与况锺研究出官田租税减轻方案,使苏州百姓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C.周忱屡遭弹劾,被迫辞官退休。

景泰年间,杨宁指摘周忱的罪行,谏议官也接连上奏请求定罪,景帝深知周忱贤能,只让他辞去官职。

D.周忱处事机警,善尽腐皮之用。

周忱建议用库存腐皮煎胶,而后买新皮入库,这既可解决建殿需要的牛胶问题,还能更新库存。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毕,复赍送部,往反资费,皆科敛充之。

(2)忱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

【答案】9.D10.B

11.

(1)工作完毕后,把勘合送回部里。

他们往返的费用,都是征敛而来。

(2)周忱因此更加发奋,发现利害必提出建议,而皇上对他也是言无不听。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型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这类题要掌握断句技巧,如: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辨句式,看名词等。

本题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当时,太祖平定吴地后,尽将功臣子弟的庄田抄没入官,后来又厌恶富民的兼并,他们因犯罪而被没收的田产,也都被称为官田。

句中“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意思是:

尽将功臣子弟的庄田抄没入官。

所以“入官”不能与前句分开。

据此分析可排除AB两项。

“坐罪没入田产”意思是:

(富民)因犯罪而被没收的田产。

此句意思完整,不能分开。

据此分析,可排除C项。

D项断句正确。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B项“周忱降低税额,纾解百姓困境”分析错误,原文“时宣宗屡下诏减官田租,忱乃与知府况曲算累月,减至七十二万余石,他府以次减,民始少苏”,“降低税额”是周忱调研后上书,由皇帝下诏施行的。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有:

(1)反,同“返”,指忘返;科,征收。

(2)益,更加;听,听从。

【点睛】参考译文:

周忱字恂如,是江西吉水人。

宣德五年九月,皇帝因为天下资财赋税大多管理不好,江南更是严重,单是苏州这一个郡,累积拖欠赋税达八百万石,想找一个有才干的重臣去治理。

于是由大学士杨荣推荐,提拔周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各府,总管监督当地的赋税粮食。

他刚到时,便召父老来问欠税粮的原因,他们都说豪富大户不肯加交耗米,只好一并向小民征收,人民因为贫困只好逃亡,导致税额愈缺。

周忱于是创行平米法,令均摊交纳耗米。

按旧例,粮长有正副三人,每年七月赴南京户部领取勘合。

工作完毕后,送回部里。

他们往返的费用,都是征敛而来。

周忱只设正副各一人,让他们轮流去领勘合。

当时,太祖平定吴地后,尽将功臣子弟的庄田抄没入官,后来又厌恶富民的兼并,他们因犯罪而被没收的田产,也都被称为官田。

这些官田的税粮,即按原来租簿所记的数量作为税粮来征收,所以苏州府的赋税比别的府为重,官田和民田的租总共是二百七十七万石,而官田的税额就占了二百六十二万石,人民不堪承受。

当时宣宗屡次下诏减少官田租额,周忱于是与知府况钟经过几个月的计算,将苏州官田租税减到七十二万余石,其他府也依次减少,人民这才稍得解困。

前后经历宣德、正统二十年,朝廷对他的委任更专。

他两遭亲丧,皇上都强令他出来理事。

周忱因此更加发奋,发现利害必提出建议,而皇上对他也是言无不听。

周忱曾说“:

吴淞江畔有沙涂柴场一百五十顷,水草茂盛,虫子蚱蜢多生长其中。

请募民去开垦,这样可以增加国家收入,还可以消去虫灾。

”回报都说可行。

他因灾荒而请求免除租税,以及陈述其他方面的利病还不少,小的方面他便自行处理,无所顾虑。

到后来他见献身税充盈,更求进一步发展。

九年(1444),给事中李素等人弹劾周忱妄自更改制度,专擅科敛。

景泰元年(1450),溧阳百姓彭守学又像尹崇礼那样攻击周忱。

第二年,礼部尚书杨宁说:

“胡乱开支之用在于周忱。

”后来言官还纷纷弹劾周忱,请把他正罪。

景帝一向知道周忱贤明,大臣也多保护他,便只令他退休。

周忱个性机警。

三殿重建时,诏令征用一万斤牛胶,做彩绘之用。

周忱正好赴京,他说库存的牛皮,岁久已经腐朽,请拿出来煎胶,等回去后再买牛皮来偿还国库。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回答下面小题。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

“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答富有情感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故夫对新人与故人做了多方面比较,并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

C.女子重提当年“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閤去”之事,对被遗弃难以释怀。

D.女子的婚姻不幸让人同情,她的遭际与《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相似。

13.请简要分析《上山采蘼芜》《诗经·氓》中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答案】12.B13.《卫风·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

所不同的是,《卫风·氓》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以及对前夫的决绝之情。

《上山采蘼芜》表现女主人公被抛弃后仍关心着前夫,表达了对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中,“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分析错误,诗歌中有男子对休妻有悔恨之意,但没有道歉。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神态来分析;关注反应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的事物);分析诗歌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本题是比较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指出其异同点。

相同点:

《卫风·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

不同点:

《卫风·氓》表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的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对前夫态度是决绝的。

《上山采蘼芜》女主人公下山时遇到弃她而去的丈夫,仍旧情难忘的关怀着丈夫,问他新人何如。

通过前夫的回答,可以看出,前夫仍眷念着前妻,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面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写驯鸽的飞声,衬托故都秋晨的清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B.作者从租破屋、数日光、赏秋草等寻常生活琐事发掘出别样美,这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

C.槐树花蕊凋落,最后被人扫走,这让作者联想到美好事物的衰颓与消逝,不禁心生落寞之情。

D.作者品味故都秋意时,内心经历了由恬静闲适到失落寂寞,进而转为凄凉悲伤的复杂过程。

15.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两段文字。

【答案】14.C15.作家将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与“景”达到了交融与统一。

比如“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一句,作家认为以紫黑色为基调太浓了,红色过于热闹(暖色调),只有白色和蓝色(冷色调)比较清静,这也正符合作家内心的孤独、冷清与淡淡的悲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这让作者联想到美好事物的衰颓与消逝”分析错误,文中写道“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这里是以景衬静的,写的是“清闲”,没有“联想到美好事物的衰颓与消逝”。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情感态度与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选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体会文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理解作者如何利用这种表现手法表达情感和主题的。

本题,作家要描绘的景:

故都的秋色;作家要表达的情:

个人的心情。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一句,作家认为以紫黑色为基调太浓了,红色过于热闹(暖色调),只有白色和蓝色(冷色调)比较清静,这也正符合作家内心的孤独、冷清与淡淡的悲凉。

再比如写到“槐花落蕊”,文中写道“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这也正是作家内心孤独、悲凉的写照。

“情”与“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交融与统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曰抱定宗旨。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