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月考试卷(语文)
使用时间:
2015年4月11日测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本试题分第
卷和第
卷两部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谈乡贤文化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
谁是乡贤?
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
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以称为乡贤。
有没有一个标准呢?
在古代,这个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
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
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
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蕴含着怎样的人文道德力量?
浙东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到甬上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
“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
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
”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知识,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的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应该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
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但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江南之地域与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乡贤文化这种人文道德力量还影响着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
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
明人李东阳对祭祀乡贤说过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彼生于斯,学于斯,闻其姓名,睹其庙貌,知其非苟祀者,仰慕效法之心其能已于俎簋尸祝之间哉?
”就是说,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吉光片羽亦当珍惜。
(选自2014年8月光明网《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有改动)
1.下列关于“乡贤”“乡贤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具有为地方所推祟的品学,在乡邑中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死后能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的乡邑中人便可称为乡贤。
B.自古以来评价谁是乡贤,谁有资格称为乡贤的标准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
C.乡贤文化从属于地域文化,因此我们在赞誉乡贤文化的时候,也应注意到它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
D.文献、文物、庙祠等故物是乡贤存在过的证明,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都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B.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和道德高度,便是乡贤文化所蕴含的人文道德力量。
C.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虽然影响较大但都带有乡贤文化的烙印。
D.“闻其姓名,睹其庙貌,知其非苟祀者,仰慕效法之心其能已于俎簋尸祝之间哉?
”足见乡贤道德精神的影响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乡贤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包括要重视乡贤文化并把乡贤文化看作是当今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B.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就有可能产生感召力,影响一方文化。
明人李东阳对祭祀乡贤说过的话便印证了这一点。
C.乡贤文化是一种人文道德力量,要想使其影响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就应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发挥其传播影响作用。
D.乡贤文化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人文道德力量,以文物、文献等形式影响着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
憬志行峻洁,不自炫贾。
宝应中,方营泰、建二陵,用度广,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
试江夏尉,佐诸使府,进太子舍人。
母丧免,有芝生壤树。
建中初,擢水部员外郎。
湖南观察使李承表憬自副。
承卒,遂代之。
召还,阖门不与人交。
李泌荐之,对殿中,占奏明辩,通古今,德宗钦悦,拜给事中。
贞元中,咸安公主降回纥,诏关播为使,而憬以御史中丞副之。
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
使未还,尚书左丞缺,帝曰:
“赵憬堪此。
”遂以命之。
考功岁终,请如至德故事课殿最,憬自言荐果州刺史韦证,以贪败,请降考。
校考使刘滋谓憬知过,更以考升。
窦参当国,欲抑为刺史,帝不许。
参罢,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陆贽同辅政。
贽于裁决少所让,又徙憬门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职,数称疾。
时杜黄裳遭阉人谗诋,穆赞、韦武、李宣、卢云等为裴延龄构摈,势危甚。
憬救护申解,皆得免。
初,贽约共执退延龄,及对,贽极言其奸,帝色变,憬不为助,遂罢贽,乃始当国。
憬精治道,常以国本在选贤、节用、薄赋敛、宽刑罚,恳恳为天子言之。
又陈前世损益、当时之变,献《审官六议》。
帝皆然之,下诏褒誉。
辅政五年,卒,年六十一。
其息上卒时稿奏,帝悼惜之。
赠太子太傅,谥曰贞宪。
憬性清约,位台宰,而第室童获犹儒先生家也。
得禀入,先建家庙,而竟不营产。
其镇湖南也,令孤峘、崔儆并为部刺史,不守法,憬以正弹治之,皆遣客暴憬失于朝。
及为相,乃擢儆自大理卿为尚书右丞,峘方贬衢州别驾,引为吉州刺史,人以为贤。
选自《新唐书·赵憬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南观察使李承表憬自副 表:
上表 B.咸安公主降回纥 降:
招降
C.其息上卒时稿奏,帝悼惜之 息:
儿子 D.皆遣客暴憬失于朝 暴:
揭发
5.对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长短字数不定。
文中“贞宪”的谥号就是这样。
B.贾,商人。
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
后泛指商人。
本文“贾”是动词,指做生意。
C.校考,这里指核实考察。
但也可指唐代官名。
属吏部,主管考核官员功过。
文中“考功”、“降考”等意思都与此相关。
D.台宰,“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
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这一官职,文中指宰相的高位。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憬清廉节俭。
担任使者,不谋私利;虽任宰相,府第中的童仆还如同一般儒学先生之家的一样。
B.赵憬为官公正。
镇守湖南时,部下令孤峘、崔儆违反法纪,他依法处置;担任宰相时,不计前嫌,提拔二人。
C.赵憬精通治国。
他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贤任能,节减用度,轻罚薄赋,并积极进言,得到皇帝认可和褒扬。
D.赵憬严于律己。
由于推荐的果州刺史韦证因贪污被废黜,他就请求降低的考核等级;陆贽约他一起除掉裴延龄,他没有应允。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
(5分)
(2)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
使未还,尚书左丞缺,帝曰:
“赵憬堪此。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
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蛙。
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⑤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
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
②蒺藜:
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
③王谢家:
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
④荒甃(zhòu):
砌井、池子等的砖块。
⑤流杯亭:
相传为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
8.这首曲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曲的内容作答。
(5分)
9.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白曾在《长相思》中用“美人如花隔云端”来表达自己对遥远的理想求而不得的遗憾,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有类似的语句:
“ , 。
”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沙漠冰封,愁云万里的景象的诗句
是:
, 。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极言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为历史陈迹,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博士越多越好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3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
参与调查的人中,本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者分别占到51.0%、27.1%和11.2%。
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
去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
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据了解,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今除高校教职岗位、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需要从业者有高学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水涨船高”,纷纷提高学历门槛。
比如有的地方招聘处级干部,就明确提出应聘者学历须为博士;还有的地方,在人才晋升中,学历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标准。
有人指出,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人仅仅为找好工作或者为晋升而读博,使得培养研究型顶尖人才的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
北京市某高校教师李晓霞坦言,自己读博就是为了评职称。
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校工作的李晓霞,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近年来她发现,新同事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学校也开始把博士学历作为评职称的必须条件。
这个现实逼得她不得不在临近40岁时重回课堂,读起了在职博士。
此次调查中,5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
“一些单位不应惟学历取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部分单位,比如高校在录用教职人员时都会盯着博士,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哈佛大学虽然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校,但它的教职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
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甚至将哈佛大学的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排在全美最后一位。
“不过,这和我们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