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755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docx

《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docx

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

粟裕出击天目山的战略背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半年后,美军取得中途岛海战胜利,由此太平洋战争发生逆转,美军处于进攻地位。

1943年,美军开始对日本本土全面实行海上封锁,使得日本南洋派遣军处于孤立、困难境地。

日本为补给南洋军,试图打通从中国东北直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同时摧毁沿线地区的美空军基地。

  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8个月中,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多万人,丧失拥有的146座大小城市、6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失去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

日军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始终也没能全线通车。

  但这场战役让中国国民党政府大跌眼镜。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军尚能同日军独立进行正规作战,无论是淞沪战役、徐州战役、还是武汉会战,虽然败了,仍能保存主力,重新组成新的防线与日军对峙,直至日军成强弩之末。

  而1944年,形势大好,国民党军获大量美国装备,且中国上空日军已经完全丧失制空权。

在这种情形下,国民党军仗打的反而不如以前,这让国内外各方面很难接受。

所以美国将目光移向不受国民党政府控制的中共抗日武装。

  有这样一种说法:

由于日本本土被封锁,工业生产没有原料,而且遭到严重轰炸破坏,无法维系战争。

为此,日本将放弃本土,以中国大陆作为顽抗的据点与盟军对抗。

由此美军必须在中国登陆开辟对日战场,方能彻底打败日本。

然而,在中国登陆,则需要中国的全力配合,不仅需要中国政府的配合,也需要中国政府控制之外的中国抗日武装配合。

  由此美国政府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派出军事观察组,其主要任务是:

收集华北日军和中共方面的情况,分析共产党对战争所能做出的贡献及其战斗力的价值和最有效办法,并为海空军作战提供气象资料。

目的是争取日后军事上的合作。

  美军观察组深入华北、华中敌后抗日前线考察,向上峰报告:

“在长城和扬子江之间,中共已经强大得可以指望在敌后至少能控制华北。

中共不仅也可能保持扬子江流域目前中共统治下的若干部分,并且也可能保持华中、华南的新地区。

”进而得出结论:

与中共合作,才能确保美军以最少的牺牲,在最短的时间内打败日本。

  对于配合美军登陆,中共军队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

日军基本控制了我国沿海一线,而国民党控制区远离沿海地区。

如果美军选择在山东半岛登陆,八路军一定有能力给予强有力配合。

因为中共山东根据地是中共实力最强的控制区,且毗邻半岛海岸。

毛泽东曾将一封以朱德总司令名义的信交给美军观察组海军上尉希契,让其转交美军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

主要内容是如果美军在山东登陆,八路军将占据25英里(1英里等于1.6公里)宽的海滩,阻击日军24小时,保障美军顺畅登陆。

  虽然美国政府迟迟没信,但中共中央并没有放弃配合美军战略行动的积极努力。

适时,中共中央做出向东南即向日军控制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

令驻守延安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向湘粤发展;指示华中新四军“沿京杭国道深入天目山,造成过钱塘江与渐东打通的战略形势”。

  由天目山向东便直至盟军可能登陆的重要地域――杭州湾。

1937年,日军曾在此登陆,一举迫使淞沪会战中的国民党军全线溃退。

  中央确定由粟裕率新四军一师,执行挺进天目山的战略任务。

目的是造成配合盟军的条件,使我党我军在举行战略反攻时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

总的战略蓝图设想:

接应盟军登陆,趁势破敌、收京、入沪。

  日军眼皮下,万人偷渡江

  中央确定发展东南的战略方针是粟裕期待已久的夙愿。

早在1934年7月,粟裕作为红七军团参谋长,参与指挥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执行向闽浙皖赣挺进,以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任务。

在遭受敌军重兵围歼后,粟裕率残部在极端困难情形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得以在浙南和闽浙边保持了战略支点。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后,粟裕率部入编新四军,离开了那里,但粟裕一直关注那里的形势。

1942年5月,日军发动了浙赣线战役,大片浙江领土沦为敌占区,粟裕就曾向军部建议率部向浙江发展。

此后粟裕回忆:

“我对于发展东南,怀有特殊的革命责任感。

”由此,粟裕主动向华中局、新四军军部请缨,“我请求由我率领苏中第一批主力部队,执行南进任务。

  鉴于江南敌后情况多变复杂,环境险恶且任务重大,华中局就派谁出征执行该项任务十分慎重。

粟裕曾在浙西开辟游击区,地形、民情较熟,且军事指挥能力突出,无疑是率部执行该任务的最佳人选。

毛泽东主席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很看重这个从班长成长至师长、军团参谋长的青年红军将领。

特别是黄桥战役,粟裕实施运动战,围歼了兵力、装备占绝对优势的顽军。

这更引起毛主席的特别关注。

对此,毛主席预见:

“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指挥员,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的军队”。

  1944年9月,华中局向中央报告由粟裕率部执行向东南发展接应盟军的战略行动,中共中央当即批准。

  具体部署如下:

由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率领第七团、特务一团、特务四团三个团七千余人及由中央、华中局、苏中区党委分别调集各类干部三百余人首批南下,发展苏浙敌后根据地。

尔后相继考虑第二、第三批主力南下。

  南进前,南下部队集中整训,开展军事大练兵,补充兵员和武器弹药。

为了适应南方山地作战,敌工部人员秘密从上海采购到一批无缝钢管,由军械所自主装配成小口径迫击炮。

每连装备了自制52毫米小炮三门,营有自制73毫米迫击炮,团有82毫米迫击炮。

与此同时,翻印了浙江省五万分之一地图,在上海等地采购了医药用品和通讯器材,并准备了相应的法币和金银。

各种准备工作进行了3个月完毕。

  由苏南南下奔天目山地区,须通过长江、京沪铁路、大运河及京杭国道等日军封锁线。

粟裕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即是日军严密封锁的长江天险,也是风险最大的一关。

苏南沿江地区有南京、上海两大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日伪心腹之地,驻有重兵。

日军舰艇在江中昼夜巡弋,沿江据点林立,警戒严密,沿江所有往来船只为日军统制。

时值冬季,长江水位低落形成宽阔的泥滩,除了码头,车船既不能靠岸,人马又难于徒涉。

  粟裕将渡江、登陆点选在伪首都南京与伪江苏省会镇江之间,这完全是在日军眼皮底下。

应验了那句名言:

最危险的地方恰恰最安全。

  万余人的南下队伍过江,分为东西两路。

东路由一师参谋长刘先胜带领,西路由粟裕亲率。

1944年12月27日晚东西两路同时行动。

东路由江都大桥地区渡江,过江后,经丹阳、句容南下,又分路经日伪新丰据点通过运河和铁路,抵达延陵地区。

西路选择在仪征、东沟间地区渡江,在西邻南京的龙潭码头登陆,然后越过铁路进入九华山地区。

  偷渡长江天险为什么这么顺利?

  日军在苏浙地区虽然占据南京、上海、杭州等重要城市和几乎所有城镇,但兵力日蹙,士气不足,已经没有以往扫荡、清剿的精力和动力。

一般情况下,日军不离开驻守的据点。

如本年3月,粟裕率部在苏中发起车桥战役,以围歼战形式消灭日军近500人,伪军500余人。

许多人认为日军将从京沪杭等要地调集重兵进行报复,结果日军未出一兵。

此外,日本在国际上日落西山的态势以使汪伪部队与其离心离德,许多伪军头目为给自己将来留一条出路,主动与我地下党联络。

他们将日军头目邀请到据点吃喝玩乐,把大部伪军拉到野外去,只留少数伪军在岗哨上为我大部队通过作警戒。

  长江两岸各地区的地委、县委疏通伪军渠道并完备向导、民工、粮草,征集船只甚至巧妙调用了两艘日商轮船,卓有成效地保障了粟裕部过江。

  侵华日军总司令部难以想象,新四军在其眼皮底下乘坐日本国的商船神不知鬼不觉地过江,目的却是接应外援盟军共同来端他们的老窝。

  粟裕部过江,在渐东区地方部队接应下,即向目标天目山奔进。

  杭州西北的天目山脉是浙西的脊梁,东北――西南走向,东起湖州,临太湖平原,西延浙皖交界处,遥望黄山。

长200公里,宽约60公里。

东、西天目山主峰均高达1500米左右,因东、西峰顶各有一池,宛若双眸仰望苍穹,由此得名。

支脉绵延莫干山、昱岭、百丈峰等山脉。

是经杭嘉湖平原通向杭州湾的必经地和出发地。

  此地原为国民党第三战区,日军向浙赣线进攻时,三战区国民党军虽在正面不断后撤,却在敌后天目山区留有重兵。

国民党三战区曾制造皖南事变,推行“宁可让与日本,不可让与匪军”的政策。

由此,粟裕部进入天目山地区必将遭遇国民党正规军挑战。

  确保接应地,三次歼顽军

  新四军一师南下部队行进至天目山北面长兴地区与浙东游击纵队、16旅会师。

渐东游击纵队与十六旅分别于1942年夏、1943年初到此地发展游击区。

由此三位一体,合兵一处,成立苏浙军区。

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未到职),刘先胜为参谋长。

下辖3个纵队:

以原16旅为第一纵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支队相当于团);浙东游击纵队为第二纵队,下辖第四、第五、第六支队;一师南下部队为第三纵队,下辖第七、第八、第九支队。

部队整编后,前出粉碎小股日伪的袭扰,占据杭州以北几处重要点线,全部进入天目山支脉莫干山区。

面对聚重兵于天目山南的国民党军,拭目以待。

粟裕的原则是: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国民党三战区以陶广为总司令的苏浙皖赣挺进军,同样也在执行接应盟军登陆行动的任务,他们获悉粟裕部南下进至长兴地区。

认为粟裕“企图进入莫干山建立根据地后,可能进入杭嘉湖与海北地区,准备尔后协同盟军登陆作战,以争夺国际信誉”。

即令“迅将该匪歼灭,毋使坐大”。

  1945年2月12日,国民党军以62师、忠救军一个团、渐保第二团共5个团向进至天目山西侧3纵队7支队突然发起进攻。

62师是国民党中央军正规部队,较有战斗力。

忠救军是一支受过游击和山地训练的特务武装,善于投机取巧,被称之为猴子军。

粟裕指挥部队东进之际,更密切关注西边情况。

顽军的进攻,正中粟裕下怀,因为在此方向对顽军进行反击,既便于控制天目山,又避免主动攻入顽区陷我于政治不利局面,而收声东击西之效。

  粟裕命7支队坚守防御,令8支队、9支队侧击攻击之敌,同时,急调第一纵队主力越过莫干山,由东向西切断顽军向天目山区之退路。

顽军全线溃退,途中又遭截杀,狼奔豕突。

此役激战5天,歼敌1700余人,缴获迫击炮3门、重机枪12挺、轻机枪30余挺、步枪600余支。

当中有美式汤姆轻机枪,让官兵爱不释手。

  四年多前,粟裕指挥部队曾在苏中黄桥痛歼顽军正规军,通过此战比较,认为顽军正规军的战斗力无变化,至于忠义救国军即猴子军,打仗只是投机取巧罢了,硬碰硬不行。

  还在我军反击顽军进攻时,陶广本已调第192师、第52师各一部驰援,只因第62师和忠救军溃败太快未及赶上。

陶广接密令迅即组织力量对我军进行第二次进攻,这次进攻的兵力有12个团。

分四路向我控制的孝丰地区实行分进合击。

主要骨干力量是敌52师、192师,尤其52师,装备精良,战斗力最强,曾经是发动皖南事变的主力。

粟裕还是用老办法,任凭几路来,只打一路。

顽军于3月3日发起进攻,粟裕首先兵指左中路52师156团及忠救军,忠救军见我主力出击就溜之大吉,暴露了156团翼侧,使得我军围歼156团,并粉碎其多路进攻,又一次歼敌1700余人。

并完全控制天目山地区。

  两次进攻受挫,顽军开始调兵遣将,重新部署攻势。

由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任总指挥,皖南事变中,上官云相曾亲自指挥部队包围新四军军部。

撤掉挺进军司令陶广,由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李觉出马接任前敌总指挥。

除原有部队外,又增调突击总队第一队、第79师、独立第33旅、第146师至天目山前线。

  突击总队又称突击军,总队下辖五个突击队,一个突击队兵力相当于一个师,全部美械装备,经英国教官训练,按照西方特种部队标准化要求组建的,是顽军精锐中之精锐。

突击总队第一队起始准备用于缅甸战场,后调入闽浙准备接应盟军登陆。

而此次是作为打击新四军第一主力参加行动。

79师也曾参加过皖南事变,反共积极。

52师自视甚高,上次战役一个团被歼,急于报复,狂言“再打一个茂林,完成皖南剿共未竟之功”。

  5月28日,顽军接受教训,不敢分兵,步步为营、齐头缓进向我阵地进逼。

29日晚,粟裕组织3个主力支队向第79师反击,经三个整晚激战,突破其筑碉防线,占领与平毁碉堡300多个,占领了新登城。

此后,79师得到突击第一队支援,在独立33旅配合下反扑,双方反复争夺要点,形成相持态势。

此时获悉情报,日军为策动顽军对新四军作战,停止向浙赣线进攻,而且放弃杭州以南金华、兰溪等地,默示顽方放胆调用后备力量向新四军进攻。

  粟裕根据敌情变化,决定大踏步后退,诱敌深入,选择最佳的地点、时机、战法歼敌。

  新四军迅即撤离新登筑垒阵地,由于仓促撤离,物资伤员转移都由部队自抬自运,人员纷杂,道路拥挤,种种现象使顽军产生了错觉,认为新四军“向北溃逃”。

粟裕将计就计公开向群众告别,设在天目山的机关、医院、工厂携物资向北转移。

顽方特务、谍报将所见所闻上报并夸大其词,即便是谨慎的顽军将领也确认“向北溃逃”这一错误判断。

  由此顽军分东西两路两个进剿兵团放胆进入天目山腹地,企图依托东西天目山,分由临安、宁国两地向孝丰分进合击,一举歼灭新四军主力。

东路兵团为第79师、突击第一队、突击第二队;西路兵团为第52师、146师、独立33旅等。

顽军总兵力共计45个团75000人。

其中用于第一线作战57000人。

粟裕所部共有9个支队1个独立团20000余人,兵力对比是3:

1。

  虽然新四军总兵力处于劣势,如果集中起来对付其中一路中的一个部队,就将是绝对的优势。

各支队经过前两次作战锻炼,协同动作和战术运用更为熟练,对顽军的脾性特点也基本掌握,且顽军已脱离其即设筑碉地带,我军运动战长处将充分展现。

  粟裕密切关注顽军东西两路开进动向,以求发现敌之错误来寻找最佳战机。

此时,西路第52师好大喜功,与东路及友邻拉开了距离。

粟裕决定采取先阻东打西、后阻西打东的办法,连续作战各个击破两路顽军。

  粟裕派小部队对东路顽军进行麻雀战迟滞其行动,使得顽军东路行进放慢,因此加大与西路拉开的距离。

  6月19日,西路第52师进入预定作战区域,粟裕集中6个主力支队将第52师两个团包围,以3个支队打一个团,经一昼夜激战,将52师两个团基本歼灭。

  6月21日,顽军前敌总指挥李觉,仍认为,粟部主力仍在西路与52军激战,令东路顽军加速前进,突击第一队并已冲入孝丰城区。

此时,歼灭52师的6个支队全部转至东路。

原来粟裕担心打掉52师,东路之敌会逃掉,求之不得的是,他们自己送上门了。

粟裕令各支队发扬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对东路各个建制之敌进行大胆穿插分割。

23日,发起总攻,经两昼夜激战,歼敌突击第一队、第79师、突击第二队大部。

第三次反顽战役歼敌7000余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由此盟军已无必要在中国登陆。

  此后形势急转变化,9月19日,中共中央做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为贯彻中央战略部署,粟裕所部自九月下旬至十月中旬有计划渡江北撤。

先后有65000余人的主力部队,分别到达苏北和山东,填补了进军东北留下的空白。

天目山战役,提前实现了由分散游击战争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日后解放战争遂行艰巨的战役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