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古时又称庐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496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docx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安古时又称庐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docx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

庐陵文化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

庐陵历来重视教育兴盛,人多儒雅,序庠相望。

《全宋词》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居全国第二。

历代状元占全省近三分之一,“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五里三状元”等至今仍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有时甚至左右文化潮流的前进方向。

欧阳修、文天祥、解缙、杨万里、胡铨、杨邦义、李时勉、刘球等是庐陵先贤中的杰出代表。

文献之邦/庐陵文化村落

吉安从秦汉起称庐陵,至唐才称吉州,元以后改为吉安。

人们称庐陵文化,是因庐陵之名最早,时间也相对较长,从秦汉至唐达800年,而习惯又往往成自然。

何况欧阳修、文天祥这些历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诗文中均以庐陵人自许。

所谓庐陵文化,主要是指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发表著述多,达官闻人多。

也就是状元进士多,宰相尚书多,学者专家多,忠臣义士多,文章诗词多,书院学堂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人气旺,而且文风盛,特别是忠烈多,并且延续千年不衰,尤以宋明两朝为最。

庐陵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精神却是刚正义烈,是古代江西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并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坚。

在江西,它与饶州、抚州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国,它与苏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

庐陵自古称为“文献之邦”,或“文章节义之邦”,确非虚言。

先有“地灵”,才有“人杰”。

庐陵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得力于“母亲河”赣江航道的开通。

在古代,河流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

自从开通了大庾岭交通线后,赣江成为北方通往岭南惟一的一条航路,不仅是“官道”,也是民运的要道。

许许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这条河上航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都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一节”欧阳修、胡铨、杨邦又、周必大、文天祥和杨万里等庐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

对庐陵籍的杰出人物都会建祠堂纪念。

如“六一”(欧阳修)祠、胡忠简(胡铨)祠、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

除此以外,还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中爱民的州官、县官,也立祠以表纪念。

如颜真卿、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这些文化设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气节和儒雅之风的文化氛围,使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

历代进士3000多人。

“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村落

在江西众多古村落群中,更具典型意义的要数“庐陵古村群”。

现保存较好的文化古村有湴塘村、唐贤坊村、塘边村、卢家洲村、大江村、燕坊村、渼陂古村、钓源村等,每个村落都庐陵文化的一个小缩影,都出过大才子大学士。

其中大江村是南宋欧阳氏聚居地,一直文风鼎盛,300多年间,有21人名列进士榜,创造了“父子进士、朝天八龙、鸣阳三凤、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的人文盛况……

链接:

渼陂古村

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富水河畔,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800余年,村民都姓梁。

宋元时期,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规,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的宗法制度。

到了明朝中期,为适应时局的发展,村民开始从事商贸活动,到清朝时期,他们在附近一带已经形成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渼陂村的祠堂最宏伟的当然是梁氏宗祠————永慕堂。

这幢建筑最早建于宋代,后来经过多次重建,至今依然显得古朴雅致,雄伟壮丽。

祠堂飞檐高挑,是二层三进的砖木结构,高大的斗拱依然有着当年的气势。

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写着蕴意深远的对联,深浓的文化蕴味从中流露出来。

渼陂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367栋,还有红四军的军部,‘二.七’会议会址,毛泽东旧居和曾山的旧居。

有一条古街。

这个村子也是人杰地灵,先后出了三位共和国的将军:

梁兴初、梁必业和梁仁芥。

1930年元月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由闽西挥师赣西,一路上连克乐安、宁都、于都、永丰等地,势如破竹,使当时的苏区出现了“赣水那边红一角”的大好革命形势。

2月6日,各路精英齐聚渼陂古村村中心的一栋民房内,村道及门口均派驻哨兵把守。

红四军前委代表毛泽东、熊寿祺、宋裕和;赣西特委刘士奇、曾山、刘和谦、许伯年、胡品;六军军委代表黄公略、王如痴、刘士奇(兼六军政委)、姚起华;苏维埃党团代表李文林、省委巡视员江汉波等50多人出席会议。

渼陂古村联席会议还组织了主席团,毛泽东、刘士奇、曾山被推举为主席团成员,由他们组织和领导了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

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根据“中央、通告”60号精神及党委在闽西的经验作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报告重申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真理,指出中国革命的高潮就要到来,并提出了“一年争取江西首先胜利”的战略目标。

会议由2月6日一直开到2月9日。

会议结束后,曾山在永慕堂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

因这次会议正值纪念“二·七”大罢工27周年之际召开,故史称“二·七”会议。

得力于毛泽东的指导,“二·七”会议统一了赣西南党内思想,解决了党内争执,统一了思想和行动而且建立了统一的服务机构。

对整个江西的土地革命运动起了关键性转折作用,为粉碎敌人的大规模“围剿”创造了重要条件。

会议结束后,赣西南各路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坚决贯彻“二·七”会议土地政策,土地很快按人口平均分配,整个赣西南苏区出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动人景象,广大群众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苏维埃政权的热情空前高涨。

从此井冈山凌斗争历史结束,湘赣边界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永新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千年古村渼陂也因这次著名会议而永载史册,蜚声海内外。

据考证:

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词,作于1930年2月9日,地点就是青原区文陂乡渼陂古村,词的的结尾写道: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其中“命令昨颁”就是指1930年2月8日“二·七”会议作出的攻打吉安的命令。

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雕塑、雕屏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由于渼陂有如此宏大的建筑群、浓郁的文化风情,吸引了众多导演的目光,《山重水复》、《闪闪的红星》、《井冈山》等电影的很多镜头都在该村录制。

因此,有人说渼陂村成了“电影村”。

庐陵书院/白鹭洲书院

自唐至清,全国书院有七八千所,江西近千所,而庐陵书院有200余所,而且不少书院办成了学校,至今仍然书声琅琅,白鹭洲中学就是其中之一,其前身就是当年著名的白鹭洲书院。

 民间聚徒讲学的书院始于唐代。

唐代庐陵兴建的书院有4所,即皇寮、登东、匡山、光禄书院。

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

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

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

一时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宋代,庐陵建书院40所左右,其中白鹭洲、新兴、盘窝、云岗、云龙和清节书院比较著名,主要传习理学,大都为程朱理学传人所主持。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

据欧阳守道《白鹭洲书院山长厅》记载:

“书院初建之岁,其时山长未有人,江万里亲为诸生讲课,载色载笑,从容水竹间。

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江万里,江西都昌县人,官至宰相。

元兵南下进占江西,他在鄱阳家居,坚贞不屈,投水自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贞节烈之士。

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即校长)欧阳守道,是江西宋代知名的学者。

在“庐陵硕儒”欧阳守道的管理下,白鹭洲书院很快成为江西一流,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

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皆出其门。

在一篇祭文中,文天祥高度评价了欧阳守道对教育的贡献,“先生之心,其真如赤子,先生之德,其慈如父母”,“天子以为贤,缙绅以为善类,海内以为名儒,而学者以为师”。

从隋至清,科举考中进士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文风是否昌盛,文化是否发达,人才是否众多,声望是否显扬的重要标志。

庐陵地区考取的进士近3000名,而文化发达的苏州只1771人,一个州府而言,是全国最多的。

明代有两届科考,前三名都是吉安府人,“双连冠”在全国绝无仅有,考取状元16名,名列全国前茅。

隋唐以后,官员多从举人、进士中任命,正宰相江西共28人,其中吉安就有8人,还有副宰相9人和众多的尚书、巡抚。

宝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进士,其中吉州占44名,且大多数为白鹭洲书院学生,几乎占全国录取人数的群体十分之一,为全国之最。

21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独占鳌头,宋理宗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书院名闻遐迩,成为与白鹿洞、鹅湖齐名的江西三大书院之一。

 

白鸳洲书院

吉安城区的东面,有一个约2公里长、0.5公里宽的绿洲,形状如梭,清流环绕,白沙芳草,林茂竹翠。

因洲上多栖白鹭,又以李白“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而得名。

南宋江淳祜元年(公元1241年),新任吉州知府的江万里,见白鹭洲雅静怡人,即令在洲上建楼台,设学堂,创立白鹭洲书院。

起初,江万里自任山长,亲自向学生授课。

后请称之为“庐陵醇儒”的永和人欧阳守道任山长。

数百年来,许多名儒大师都曾到书院讲学授业,扩大了书院的影响。

宋代大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曾讲学其间,明代名儒邹元标、王时槐长期授业于此,清代名臣、学者施闰章,状元刘绎等曾任主讲。

白鹭洲书院自创建以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曾被洪水战祸圯毁数次,所幸历代有识之士、乡宦名贤倡学业,崇诗书,屡毁屡复,学术活动久盛不衰。

今天的白鹭洲书院被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建筑除风月楼、云章阁外,尚有中山院、文山院、红楼,均系民国三年重建。

庐陵名人

庐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有时甚至左右文化潮流的前进方向。

在江西,则是赣文化主要支柱之一,产生了中华历史上许多之最,如北宋泰和人曾安止撰写的《禾谱》,是我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明代吉水人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册分省地图集;南宋塞相、吉安县人周必大主持刻印的大型类书《文苑英华》1卷,使宋代以前大量的文史最料得以流传,创我国私人雕版印刷图书之最;吉水解缙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早的百科全书……

当然,影响最大的是庐陵涌现的名人。

他们之中,有全国一流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享誉古今的忠臣义士。

文坛宗师欧阳修是宋学的开拓者,他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中后期;民族英雄文天祥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们的敬仰;独树一帜的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诗歌至今还在少儿口中传诵……

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号醉翁、六一居士,自称庐陵人,他在《醉翁亭》中写道: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是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画荻教子

欧阳修出身封建仕宦家庭,四岁丧父,母亲不得不带着他从庐陵到随州投奔叔父。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

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10岁时,欧阳修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

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日以继夜地阅读,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

20岁时,欧阳修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高兴,但她更希望儿子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其时,欧阳修官职并不高,但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他却正直敢谏。

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时,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

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二字。

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

他们捕风捉影,强加给欧阳修一些罪名,欧阳修又被贬谪到滁州。

图说:

西阳宫

位于永丰县沙溪镇约1公里的泷冈,是欧阳修的故里。

西阳宫是一座三殿并列的古建筑群。

前面有一座高大的圆型拱门,门顶上方书有赫然醒目的“西阳宫”三个大字。

右侧是泷冈书院,左侧是欧阳文忠公祠,以及《泷冈阡表》碑亭。

进门后,一对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

“亮节失青春,叹离莺苦唱,别鹄凄吟,五夜怆神深渗澹;恩伦褒丹陛,忆弋雁失群,丸熊课读,卅年回首尚辛酸。

”这是对欧阳修母亲郑氏夫人自誓守节,教子成材的赞美。

泷冈阡表碑亭正中竖立着《泷冈阡表》碑石。

正面刻《泷冈阡表》,背面刻《欧阳氏世系表》,均为正楷、阴文、直书,字体端庄稳重,雄健有力。

这是欧阳修任山东青州太守护送郑氏灵柩归葬故里时,从青州带回来的,至今已有近千年,是欧阳修为追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写下的一部“动人悲戚、增人涕泪”的家史。

195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泷冈阡表》碑石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翁逸事

说到滁州,自然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

正是欧阳修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声大震起来。

欧阳修在滁时,有的是直奔欧阳修而来;欧阳修离滁后,则以其诗文和遗迹而来。

欧阳修在滁州仅两年多的时间,却给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产。

“庆历新政”失败后(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

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

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

欧阳修提议:

“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

“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

“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最后第三人说:

“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

“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

“那你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

“‘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据《宋稗类钞》记载:

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

“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

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

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

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

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

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图说:

欧阳修纪念馆

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城的恩江北岸,5000多平方米的湖,雄伟高大的欧阳修石刻像。

主体建筑有宰相府、明道阁、致用阁等,开辟了欧阳修生平事迹陈列室。

馆内还有醉翁亭、六一亭、至喜亭、泷冈阡表碑亭等建筑。

一代宗师

宋朝初期,文坛承袭五代遗风,崇尚内容空洞、风格浮艳的骈俪体。

不久,在一些青年读书人中,又流行起一种名叫“太学体”文章,险怪奇涩,令人难以卒读。

举子参加科举考试,一些考官竟对这种文章缺乏判断能力,每每评以高分。

欧阳修对这种与文学的健康发展相背悖的文章相当反感。

为了矫正“太学体”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

他自幼爱读韩愈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

宋嘉礻右二年(1057年),欧阳修受命主持礼部贡举,这时的欧阳修处在文坛盟主地位,他所领导的古文革新运动进入重要发展阶段。

欧阳修决心借用这次科举取仕的机会,痛惩文场歪风邪气,培育平易自然的文风。

考卷交上来了。

一份考卷中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等不伦不类、莫名其妙的语句,这篇文章是一位名叫刘几的考生所作。

而刘几正是考生中学写“太学体”的代表人物,曾在国学考试中多次夺魁。

欧阳修决定拿他开刀,当即在刘的文末戏续两句:

“秀才刺,试官刷。

”意思是说,你这个酸秀才写出如此咬文嚼字、文理不通的文章,我这个试官就把你从红榜上刷下来,接着又用大红笔将试卷从头到尾横抹一扛,批上“大纰缪”三字,并张榜示众。

读到苏轼的文章,欧阳修被苏轼平易的文风深深打动,不禁拍手称赞,逢人便说: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选拔在高第。

登第名单和刘几的文章公布后,原先中选呼声最高的几乎全部落榜,而中第的都是如苏轼、苏辙兄弟这样的无名之辈。

顿时,社会舆论哗然,风波骤起。

写作“太学体”的落第举子受到了讽刺和打击,恼羞成怒,把矛头一齐指向欧阳修。

欧阳修一次上朝,途中竟遭到围攻和辱骂。

还有人撰写《祭欧阳修文》,极尽侮辱、漫骂之能事,把文章扔进欧阳修的住宅,咒他早死。

欧阳修没有被侮辱、漫骂吓倒,仍坚持打击文坛险怪文风,得到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热烈赞同。

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

终于使“太学体”销声匿迹,一代平易文风逐渐形成,欧阳修也成为一代宗师。

图说:

钓源村

吉安市西行20公里,就是钓源村。

北宋年间,与欧阳修同宗的欧阳氏后裔在此肇基,距今近千年。

村人尊欧阳修为宗,村内建有文忠公祠堂,“文行忠信”牌匾至今高悬。

古村布局呈八卦图形,宛如迷宫。

青石板铺成的巷子前窄后宽,150余幢至今犹存的古建筑屋角皆为弧形,大门斜立,戏称“歪门邪道”。

依村七口水塘,取“七星伴月”之意。

古建筑内外亦有木雕、石雕、木刻、石刻、彩绘和镏金字画。

钓源村的先祖崇尚遁世,建筑和装饰也无不透露出一种隐逸遁世的道家色彩。

而村庄历史却有过繁华和喧嚣。

清咸丰年间,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有1300多户,人口近万,店铺60余家,此外还有戏园、赌场、跑马场等,号称“小南京”。

方圆数百里的官宦富商,经常来这里博彩听戏,品茶饮酒。

钓源村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乡间都市,昔日繁华至今依稀可辨。

文宗遗迹、八卦村形、商贾世家冶游的场所,这些给钓源村抹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

文天祥

原名云孙,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千古绝唱。

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南宋状元郎

“富田文氏”是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五代后唐时期文天祥先祖文时迁徙至今江西吉州,开吉州庐陵富田文氏一脉。

1236年,文天祥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富田镇文家村。

其父人称革斋先生,是一位乡间儒者,家产虽不多,然藏书颇丰,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卡技艺各类图书应有尽有。

他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

无论寒暑,文天祥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

有一年,文天祥随父亲到县邑学宫,看见墙上挂着欧阳修、杨邦义、胡锥、周必大几位乡贤的画像,甚为敬佩。

他曾读过许多忠臣烈士的传记,对这几位先贤的德行业绩尤为熟悉。

此刻,他激动无比,心中发誓:

日后我若不像他们那样做人,就算不得大丈夫!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

考官王应麟读到这份试卷,连忙向理宗皇帝推荐。

理宗阅后,也被文天祥那“肝铁石”“天不息”精神所感动,因而亲搭为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

当时,理宗高兴地说:

“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图说:

1.青原山

位于吉安市郊,面朝茫茫赣江,背依莽莽嵩华山,海拔三百多米,地势虽不高,但奇峰秀起,峰峦多姿。

“到处青山到处家,旋敲石火煮新茶”,“老僧携我前溪去,共看悬崖剪雪花”。

青原山为禅宗七匪行思的道场,从唐代以来,“修证禅道者以为龙象之渊薮,游览者以为烟云之宅奥,英灵比肩,贤豪接踵”。

过风光绮丽的待月桥,就是净居寺山门,山门牌坊上有“祖关”两字石刻碑,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任吉州刺史时的手笔。

寺门横额“青原山”三字为天祥手书。

传说文天祥看到青原山泉水横溢,有“青原无底”之势,便用糯米、泥沙调合堵之,在其上倒插一荆柴,并许愿说,若是月后荆柴复活,便修青原山寺作为纪念。

一个月之后,文天祥重游青原山,见荆柴枝叶繁茂,惊奇不已,以为此乃神意,于是将荆树作为神树圣迹保护。

并手书“青原山”三个大字。

随后大兴土木,一时香火光盛,朝拜者势如潮涌。

颜真卿韦文天祥都是中国历史上铁骨铮净的英雄,而他们与佛教也都有因缘。

颜真卿书多宝塔碑,至今仍是广为流传的学书范本;文天祥在留传千古的《正气歌》中写道“忽遇大光明”,有人说这是天祥读《光明经》时,得到了解脱。

宦海沉浮

中了状元,本可马上得官为国出力,不幸父亲突然病故,文天祥在家服丧守孝三年。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他陪同胞弟文璧进京应试(文璧中本科进士),朝延照例要对这位前科状元任命官职。

这时,元兵已分三路大举南侵,宦官董宋臣不规劝皇帝抵抗,却一味鼓噪迁都避敌,弄得朝野一片混乱。

朝廷的委任书还未下达,文天祥便不顾一切地上书皇帝,乞斩董宋臣以定人心。

奏折被截,他气愤地回到乡里。

半年后,他得到一个主管仙都观的闲职,第二年又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兼任景献府教授。

其时,贾似道正掌国柄,权倾一朝,文天祥不亢不卑。

当董宋臣又被委以主任,并且成为他的顶头上司时,他“惊叹累日”,再也不能容忍那班权奸把持朝政了,再次上书皇帝,列数董宋臣“天下乏恶名萃诸其身”。

奏折又一次未获报,他心灰意冷,准备辞职,贾似道却差遣他出知瑞州。

瑞州前几年被元兵铁蹄蹂躏,满目疮痰。

文天祥到任后,张布纲纪,对骄横扰民的郡兵给予严惩;用库存资财创设便民库,用以救济贫困农民。

他采取许多得力措施,让人民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尽最大的力量来恢复经济。

不久,文天祥任江西提刑,处理了临江城中发生的一起冤案,处决了杀人凶犯,对草营人命的官吏施以极刑,给冤死者的母亲瞻养终身。

这件事震动很大,深得人民拥护。

后来,他知宁国府,提刑湖南,都能忧民所忧,为民请命,处处政绩卓然。

他在《御试对策》中提出的改革理想,决心在地方职任上努力实现。

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白鹭洲书院创始人江万里任左23相期间,任命文天祥兼权学士院。

文天祥代皇帝草拟诏书,不仅没有溢美阿诀之词,而且对他严加责伐,因此触怒了这个权贵,又受到弹劫而罢官。

文天祥在仕途主是不得意的。

宦海沉浮,几度道罢础,使他更加看清了朝政的黑暗腐败。

可贵的是,他救国救民的丹心不改,大是大非面前,仍坚持正义立场不变。

这种不屈的性格,使他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和邪恶势力作斗争,为拯救国家不惜牺牲一切。

图说:

文天祥纪念馆

位于吉安县城的文山公园内,雄跨松竹葱郁的山岗,依形就势,气派非凡,是江西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名人纪念场所。

仰望重檐间,书法泰斗沙孟海手书“正气浩然”四个大字披金耀目;堂门上由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启功题写的“文天祥纪念馆”,馆名遒劲刚健;楹联是毛泽东手书的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正气堂始,由厢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