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讲学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462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讲学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讲学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讲学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讲学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讲学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讲学稿.docx

《第一单元讲学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讲学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讲学稿.docx

第一单元讲学稿

第35课时课题:

26、《三峡》课型:

新授主备:

刘宁

审核:

王志平班级:

姓名:

时间: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理解本文大意。

3、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前准备】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阙(  )湍(  )涧(  )曦( ) 巘(  ) 啸(  )

溯( ) 漱( )嶂( )襄( )奔(  ) 属(  )

二、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_______的总称,在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是,字,(朝代)_______学家。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⑶沿溯阻绝()()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哀转久绝()

五、一词多义:

绝巘多生怪柏()()

绝自

回清倒影()

至于夏水襄陵()()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至清

六、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

晴初霜旦()

空谷传响()

【疑难摘录】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5)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再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尝试翻译。

三、理清课文的层次及主要意思(在括号内概括每段写景的内容)

第一段:

():

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

():

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

():

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

():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

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课堂达标】

翻译下列句子: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⑷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板书设计】

【学教反思】

【错题集】

 

1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我爱这土地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笔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乡愁

自主预习2

一、导语新课

二、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和。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合作研讨

1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

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

”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

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荇藻()

蓬蒿()憔悴()

蝼蚁()

诵读指导

提示:

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精彩赏析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整体感知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有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资料助读

本文作者,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

1980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

著有诗集《》(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干瘪()驳船()蜗行()胚芽()迷惘()

隧洞()绯红()淤滩()纤绳()

诵读指导

1.提示: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

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菲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合作交流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2.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探究品味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

“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示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教学后记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国黑人诗人、家,美国黑人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

三、生字新词预习

虔信():

慰藉(jí):

深邃()  潺潺 () 

 瞰望()晨曦()     

黝黑()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感知大意:

 

讨论解惑《祖国》

1.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3.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合作研讨《黑人谈河流》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

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

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

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教学后记

 

第课时课题:

26、《三峡》课型:

新授主备:

刘宁

审核:

王志平班级:

姓名:

时间: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前准备】

1、填空

(1)、___________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三峡》是一篇以“”为首,以“”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二、通假字略无阙处()哀转久绝()

【疑难摘录】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请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

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三峡的():

连绵,高峻()美

三峡的():

迅疾()美

三峡的():

清荣峻茂()美

三峡的():

凄清()美

2、合作探究

1.第一段写山突出了怎样的特点?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第二段总写三峡夏季水势险恶,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这段内容使我们想起李白的哪首诗中哪两句?

3.第三段抓住春冬什么特点来写的?

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4.结尾引渔歌的作用?

5.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6.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课堂小结: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高俊的山峰,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

【课堂达标】

1.描写三峡两岸山峰相连,遮天蔽日景象的句子()

2.以一个例子说明夏季三峡水流极快的句子()

3.“晴初霜旦”之时三峡的景象是()

4.从正面和侧面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的句子()

5.形象地表现江水迅疾的句子()

7.动静结合,描写春冬之景的()

8.总写三峡特点的句子()

9.总括三峡春冬之景的名句是()

【板书设计】

【学教反思】

【错题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