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完整版大码头乡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报告DOC35页.docx
《精编完整版大码头乡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报告DOC3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完整版大码头乡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报告DOC35页.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完整版大码头乡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报告DOC35页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大码头乡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大码头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近几年来,由于田间灌排工程不配套,农田灌溉周期长,影响种植结构调整和粮棉产量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民的致富步伐,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在项目区内通过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化,可显著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产值,增加农民收入。
该项目区域内,水利配套设施不健全,地势高洼不平,灌溉排水困难,自然发展条件差,地形地貌和土质经开发后易种植棉花等农作物。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和工期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万亩,该项目区项目区北至高港村通东北坞村柏油路,东、南至寿光市界,西至油地共建路。
包括大码头乡高港、杨宅2个行政村。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疏挖修建沟、渠、路,新建桥、涵、闸等水工建筑物,改善灌排条件,推广农业新技术和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计划从2005年4月开始进行初步设计,7月份动工建设,2006年3月底全面竣工。
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16万元,其中农田水利223万元,林业建设15万元,农业科技32万元,农业措施31万元,项目管理费5万元。
省以上财政扶持199万元,市财政配套12万元,县财政配套23万元,资金由农民自筹82万元,。
1.4效益
项目建成发挥效益后,可年新增产值292万元,利润103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为170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人均增加404元。
1.5组织领导和管理
工程会战期间,县、乡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指挥部,由农开办、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全面调度管理工程建设,并搞好质量监督和资金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确保工程质量和种植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
该项目区位于广饶县大码头乡境内的反修沟两侧,东、南至寿光市界,西至油地共建路、北至柏油路。
东经118°37′06″至118°39′24″,北纬37°06′59″至37°08′20″。
2.1.2地形地貌
该项目区所在地区地形西高东低,地面高程5.0-6.5米(黄海高程),地面缓平。
地貌类型主要有浅平洼地、微斜平地、河阶地、河圈地四种。
2.1.3水文地质
广饶县境内有小清河和支脉河两大水系的12条河流。
其中:
小清河,全长240公里,境内流长34公里,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防洪流量360立方米/秒,流向自西向东。
淄河,旧称淄水,全长141.5公里,境内流长37.8公里,为南北流向。
裙带河,境内流长17公里,行洪能力50立方米/秒,南北流向。
阳河,境内流长14.6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河流,南北流向。
预备河,境内流长26.5公里,行洪能力81立方米/秒,流向自西向东。
支脉河,境内流长48.2公里,流域面积1388平方公里,行洪能力260立方米/秒,流向自西向东。
广北新河,系人工河道,全长12.4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
该项目区紧靠预备河北岸,属预备河流域。
广饶县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北地台,东西向的齐河—广饶大断裂带从广饶县境中部穿过。
断裂南盘上升,属鲁西台背斜,其上,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昌乐—广饶断层,穿过广饶县城西;断层西盘上升,属鲁西隆断区;东盘下降,属昌潍坳断区。
齐河广饶大断裂北盘下降,属辽冀台向斜的济南坳断区。
此区又分两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县北部属东营坳陷南坡,中部大营—赵嘴一带属广饶凸起。
受上述构造格局控制,全县分为三个沉积环境—地貌—水文地质单元。
以石村经颜徐至周庄村为分界线,此线以南为泰沂山北麓山前淄河冲积扇的中尾部,第四系地层较薄,由浅至深均含淡水;此线以北至小清河为山前冲积、黄河淤积和海潮侵袭交替作用形成的海陆相沉积,第四系地层较厚,地下水由浅至深为咸—淡或淡—咸—淡水;小清河以北则为黄河淤积平原末端,第四系地层很厚,由浅至中等深度均含咸水。
本项目区属于黄河淤积平原。
浅层潜水及微承压水含水层分布因受黄河水影响而没有规律,含水层主要为粉细砂,累计厚度一般小于10米,矿化度2-5克/升。
中深层承压含水和深层承压含水组:
中深层含水组以咸水为主体,深层含水组以淡水为主体。
含水层主要由粉细砂、中砂组成,淡水含水层累计厚度20-40米。
2.1.4气候特征
广饶县地处北温带,属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点是雨、热同季,大陆性强(大陆度66.4),寒暑交替,四季分明。
春季(3-5月)气温回暖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
夏季(6-8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气候湿热。
秋季(9-11月)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
冬季(12-2月)雨雪稀少、寒冷干燥。
日照 广饶县地处中纬度地带,四季变化分明,平均年日照时数2570.4小时,其中春季726.4小时,太阳实际辐射量39.1千卡/平方厘米;夏季691.8小时,太阳实际辐射量38.8千卡/平方厘米;秋季616.7小时,太阳实际辐射量26.0千卡/平方厘米;冬季535.1小时,太阳实际辐射量19.7千卡/平方厘米。
5月份日照时数最长,平均270.3小时,12月份日照时数最短,平均为177.1小时。
4-10月份每天平均实际日照时数7小时左右,其中5月份最长,可达8-9小时。
气温 年平均气温12.3℃,季平均气温为:
春季12.8℃,夏季25.5℃,秋季13.3℃,冬季-2.2℃。
一年之中最冷月是1月份,月平均气温-3.9℃。
日平均气温-5℃的严寒期年平均26天,最长达49天,最短仅3天。
最热月是7月份,月平均气温26.4℃,≥30℃的炎热期年平均4天,最长11天,最短0天。
境内极端最高气温达41.9℃(1968年6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23.3℃(1972年1月27日)。
≥0℃的活动积温是4747.2℃,≥5℃的活动积温是4603.3℃,≥10℃的活动积温4296.8℃,≥15℃的活动积温3679.4℃,≥20℃的活动积温2710℃。
霜期 境内常年初霜期出现在10月20日,终霜期常年出现在4月27日,霜日常年为69天,初、终间日数168天,无霜期常年197天。
冻土 冻土多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
境内最大冻土深度58厘米。
10厘米解冻日期是3月30日,30厘米冻结日期最早12月30日,最晚1月30日。
解冻日期最早是2月3日,最晚是3月4日。
降水 县境内降水年际变化,年内季节和各月分布不均匀。
常年平均为589.9毫米,最大降水量是1142.6毫米(1964年),最小351.7毫米(1965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790.9毫米。
季节降水不均,春季平均81.7毫米,占全年的14%;夏季380.4毫米,占全年的64%;秋季104.7毫米,占18%;冬季23.1毫米,占4%。
≥0.1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74.2天;≥5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26天;≥10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15.9天;≥25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6.0天,≥100毫米的降水日数为年平均0.3天。
境内暴雨(日降水≥50毫米)的日数,年平均1.9天,暴雨初日最早是4月26日,最晚是9月30日。
境内日最大降水量230.3毫米,最长连续降水日数(日降水≥0.1毫米)12天,降水量118.6毫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日降水<0.1毫米)76天。
湿度与蒸发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
夏季降水多,相对湿度为73%;春、冬降水少,相对湿度小,月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
年平均蒸发量在1865.4毫米,年最大蒸发量2477.7毫米;年蒸发量在1900毫米以上的年份占62%。
春季蒸发量大,年平均679.0毫米,占年蒸发量的36%;夏季次之,平均669.6毫米;冬季最小,平均162.3毫米,占年蒸发量的9%。
风 境内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冬季和晚秋以西北风为主,其余季节以东南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2.9米/s,4月份最大,平均为3.9米/s;9月份最小,平均为2.1米/s。
2.1.5河流水系
全县有大小河流6条,分为小清河和支脉河两大水系。
小清河、淄河、阳河、预备河、雷埠沟、为小清河水系;支脉河为支脉河水系。
项目区南接预备河,北靠小清河。
2.1.6土壤与植被
土壤项目区内土壤以滨海盐化潮土为主,黄泛淤积而成,土地类型多为中壤土。
土壤PH值7.2—7.5,地下水矿化度2—5g/L。
含盐量为:
0—5cm0.178%,5—20cm0.128%,20—50cm0.123%,50—120cm0.058%,1米土体含盐量0.0679%。
土质松散,耕性良好。
0-20cm土层养分含量为:
有机质0.8—1.0%,全氮30—60ppm,速效钾50—100ppm,速效磷5—10ppm。
2.1.7 自然灾害
旱灾 旱灾是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发生次数多,影响范围广,危害重。
以春旱危害最大,其次是夏旱、秋旱,冬旱虽有发生,但危害较小。
春旱,约十年八遇,重春旱机率五年二遇。
夏旱一般二年一遇,重夏旱四至五年一遇,多发生在初夏。
秋旱约二年一遇,重秋旱四至五年一遇。
冬旱时有发生,约五年二遇,一般无明显灾害,但往往导致次年春旱。
全年四季连旱较少发生。
一年之中,多为交替发生或部分季节连旱。
涝灾 涝灾约五至六年一遇,以夏涝、夏秋连涝较多、较重,春涝较少。
1996年因支脉河上游连降大雨,造成该区域客水倒灌,项目区受灾严重。
风雹灾 风灾有干热风、大风和龙卷风等类型。
干热风主要出现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
境内年平均大风日数17.2天,四季以春季最多,平均8.9天,其次是夏季,再次冬季,以秋季最少,平均0.3天。
龙卷风,建国后境内只出现过两次,发生于1964年的8月1日和1987年7月20日,中心风力12级以上,造成了严重损失。
雹灾平均每年1.1次,最多的一年出现5次。
一年中以5月-7月居多,最早出现于4月上旬,最晚出现于11月中旬。
降雹时间多在中午至傍晚,持续5-30分钟;冰雹深度多在1-20厘米范围内,多发生在县境内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
风暴潮 县境濒临渤海莱洲湾,沿海一带海潮灾害时有发生。
建国后危害较重的海潮灾害有4次,分别发生在1958年、1964年、1980年、1992年。
其中1992年9月2日有大海潮,潮位6.42米,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
低温冻害与霜冻 境内春霜冻危害较大,秋霜冻危害程度较轻。
建国后,春霜冻危害较大的一次出现在1958年春,秋霜冻危害较重的一次是1962年10月上旬。
病虫害 全县危害农作物的病害83种,虫害84种。
其中发生较严重的病害58种,虫害49种,常年造成较大危害的病害37种,虫害46种。
2.1.8 其它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中,饲养动物有牛、马、驴、羊、骡、猪、家兔、狐狸、鹿、貂、水獭、鸡、鹅、鸭、鸽等,野生动物有野兔、蛇、鼠及禽类和昆虫类等;水生动物主要有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青鱼、鲇鱼、泥鳅、黄鳝、鲅鱼、卤虾、草虾、毛蟹等。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人口及劳力
项目区涉及两个行政村,共有1417户,4156口人,有农业劳动力2219个,耕地面积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4亩。
2.2 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总面积1.3万亩,其中耕地1万亩。
该项目区道路基本畅通,有充足的水资源条件。
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2.3农业生产水平
项目区内2004年大牲畜年末存栏3250头,其中牛370头,羊年末存栏1260只,猪1620头,主要以农业的种植业为主,种植作物主要有棉花、玉米、大豆等。
粮食作物平均亩产425公斤,棉花单产55公斤。
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全乡农业生产总值273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247.8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48元。
2.5农业科技体系状况
该项目区所涉及的行政村,全通了柏油路和电话,有一处110KV变电站。
大码头乡有水利站、农机站、农技站、农林站、土地管理所各一处,共有农业技术人员63人。
2.6基础设施状况
2.6.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南有预备河,是排灌两用河道,即排放当地径流和上游洪水;北有小清河,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后,河水已达灌溉三级水标准,是该地的主要灌溉水源和排涝河道。
南北方向的排沟有反修沟、永洪沟。
在预备河上建有中型提水泵站5处。
有支级排沟2条,长14.27公里;斗级排沟28条,长34.15公里;支级渠道3条,长8.24公里;斗级渠道24条,长25.13公里。
但因多年未疏挖治理,加之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排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2.6.2田间工程现状
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致使农作物产量低,效益低,有大部分荒碱地得不到利用,如不再加以开发治理,耕地质量将日趋退化,面积逐年减少。
2.6.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内拥有中型农业机械22台,1550KW;小型机械490台,3550KW。
2.6.4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内油地共建路,南北贯穿,东靠辛沙路,乡村公路通到各村,交通十分方便。
另外项目区内有11万伏的变电站1处,电力充足,全乡电路畅通,电力设施配套齐全,电力供应有充分保障。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耕地产出率低
由于项目区耕地土壤肥力低,管理粗放,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配套
项目区内因缺少灌排工程设施,导致易受旱、涝、碱等灾害影响。
项目区地面高程低,地面自然比降低,在春、秋干旱时无引水设施灌溉,现有耕地大部分属望天田。
(3)生态环境恶劣
项目区为高低不平的荒碱地,雨季排水不畅,加之地下盐份含量高,易滋生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在春、秋两季,蒸发量增大,降雨量减少时,地下水分的大量盐分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在地表骤积,使盐碱程度加重。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本次选定的项目区涉及大码头乡高港、杨宅村,位于反修沟两侧,油地共建路南北,地势低洼,旱、涝、碱、薄是该区域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
对项目区进行治理改造是当地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通过项目建设达到增加耕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目的。
该项目的建设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工程。
在项目区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大码乡政府提出了建设该项目的申请。
通过项目建设可显著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地面植被覆盖率、林木覆盖率等,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该项目的实施可为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方面探索和积累经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在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上级部门、专家、社会机构参与的多种形式,广泛听取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专家的意见和群众的意愿充分有机结合。
项目区人均土地较多,但耕地面积少,中低产田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影响了项目区农民致富的步伐。
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调查过程中,群众对整理土地热情很高,纷纷献计献策,取得了对该项目100%的支持率。
项目区农业骨干基础设施良好,水源有保证,项目区干部群众重视发展农业。
通过对项目的立项条件,资金配套能力,技术服务能力,领导组织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认为以改善农田排灌设施,增加科技含量为中心的开发方案是完全可行的,一有群众基础;二有强有力的领导组织能力;三有资金配套能力;四有技术保;五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以上这些都是建设一流项目区的可靠保证。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1.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项目区内的水源是地表水源。
地下水水位高,为咸水,矿化度2—5g/L,不能作为灌溉用水。
因此,地表水为项目区内的可利用水源,主要是小清河和黄河水源,小清河年过境流量2.86亿m3,年引水时间280天,小清河在项目区附近的王道闸可拦蓄和调节小清河水,年可供水量1500万m3。
小清河水通过辛桥干渠进入预备河。
黄河水通过麻湾总干和二干十二支进入预备河,输水能力15m3/s。
地表水源均通过预备河进入项目区,预备河位于项目区西侧,引水能力30m3/s,年可引小清河水6000万m3,能够满足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要求。
4.2灌溉设计保证率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以旱作为主地面灌溉的灌溉设计保证率P为70-80%,本规划采用灌溉设计保证率P=75%。
4.3灌溉制度及水资源平衡分析
4.3.1农作物组成
项目区目前作物种植棉花、小麦、玉米为主。
通过进行综合治理后,对项目区内的作物农产品销售市场价格情况和土地的适应情况进行调整,扩大棉花种植比例,积极发展大蒜等高效经济作物,提高复种指数。
项目治理后,作物播种面积1.4万亩,其中棉花6000亩,粮食8000亩,复种指数140%。
根据《广饶农业资源调查及农业区划报告》,查得本地区各作物生育期如下
表4-1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及生育期统计表
作物
名称
棉花
粮食
种植
比例
0.46
0.38
生育期
4月20~10月31
6月10~9月20
天数
190
92
4.3.2作物生育期耗水量
参照《山东省大渔张引黄灌区(二、三干)改建工程设计任务书》采用的生育期耗水量,经分析设计任务书选用的作物生育期需水量具有代表性,同时结合本项目区多年的灌水经验,拟定生育期耗水量如下:
表4-2主要作物生育期耗水量表
名称
生育期耗水量m3/亩
代表作物
棉花
300
棉花
粮食
260
小麦、玉米
4.3.3作物灌溉制度及灌水率
项目区种植作物为:
棉花、小麦、玉米及其它作物。
本设计选定灌水率较大的代表作物进行设计。
根据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和本地区属海滨平原,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含盐量高的特点。
宜采用减少灌水次数,增加灌水定额的灌水方案,用大水压碱,减少盐渍危害,改良土壤。
根据多年的经验,冬灌宜早,春灌宜晚。
特拟定如下灌溉制度。
表4—3主要作物的灌溉制度及灌水模数
作物
种植
比例
灌溉次序
灌水
次序
灌水
定额
灌水天数
灌水延
续时间
灌水率
起
止
棉花
0.46
3
1
2
3
120
90
90
5/4
4/6
26/7
15/4
13/6
4/8
10
9
9
0.76
0.64
0.64
粮食
0.38
3
1
2
3
100
80
80
30/5
26/7
21/8
6/6
2/8
27/8
8
7
7
0.66
0.60
0.60
灌水率计算:
查《灌区设计和施工》灌水率采用下式计算:
q净=
(m3/s/万亩)
式中:
q净—净灌水率,(m3/s/万亩);
α—作物种植比例;
T—灌水延续时间,天;
m—灌水定额,(m3/亩)。
查《农田水利学》,对提水灌区,系数取7.2~7.9,本设计取7.2。
项目区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土壤盐渍化对作物危害较重,规划对项目区进行冲洗压碱,改良土壤。
拟定采取早春、晚秋压碱2次。
经计算,冲洗压碱定额为150.5m3/亩,灌水率为1.4m3/s/万亩
根据各种作物每次灌水的灌水率以及冲洗灌水的灌水率,取最大灌水率作为设计净灌水率。
取q=1.4m3/s/万亩。
4.4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降雨资料用广饶县1974年—2000年共27年的资料,进行频率计算,用年降雨和生育期降雨分别进行排频,并以P—Ⅲ型曲线配线。
查得灌溉设计保证率P=75%的年份,选定1985年做为设计代表年,
1985年:
年降雨:
451mm
生育期降雨:
90.7mm
计算偏差系数Cv:
CV=
=
=0.25
式中:
Cv为偏差系数;Ki为模比系数;n为27。
选定Cv=0.25,并假定Cs=2Cv=0.5,选用P—Ⅲ型曲线配线(选配计算表如下表)。
查表得:
P75%=442.8mm。
生育期降雨频率计算
CV=
=
=0.35
选Cv=0.4Cs=2Cv=0.8,进行配线,查得:
P75%=117mm
表4—4 频率曲线选配计算表
频率
P
(1)
1
2
5
10
20
50
75
90
95
99
X=540
Cv=0.25
Cs=2Cv
Kp
(2)
1.67
1.58
1.45
1.33
1.2
0.98
0.82
0.70
0.63
0.52
Xp
(3)
901.8
853.2
783
718.2
648
529.2
442.8
378
340.2
280.8
X=164.7
Cv=0.4
Cs=2Cv
Kp
(4)
2.16
1.98
1.74
1.54
1.31
0.95
0.71
0.53
0.45
0.30
Xp
(5)
355.7
326.1
286.6
253.6
215.7
156.5
116.9
87.3
74.1
49.4
4.5需水量及水量平衡分析
4.5.1有效降雨
选用85—86年广饶县降雨资料,作为年降雨分配雨型。
采用有效降雨扣除法
①11、12、1、2各月日降雨扣除2mm
②10、3各月日雨扣除4mm
③4—9月日雨扣除8mm
④一次降雨超过50mm的按50mm计
⑤两次降雨间隔5天以内,且均接近50mm时,按前降雨计算至P+Pa不超过50mm。
年有效降雨为270mm。
表4—5作物需水量表
名称
单位
棉花
粮食
耗水量
m3/亩
300
260
有效降雨
mm
209
167
m3/亩
134
111
需水量
m3/亩
166
149
4.5.2需水量
项目区内主要包括农业灌溉需水量、林木需水量、其它用水量和农业发展增加用水量三部分,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7。
经分析、计算,项目区需水量如下:
①农业灌溉需水量312.3万m3
②林木需水量16万m3
项目区共需水量:
328.3万m3
4.5.3水量平衡分析
项目区内的水源,一是地下水源,二是地表水源。
地下水水位高,为咸水,矿化度2—5g/L,不能作为灌溉用水。
因此,地表水为项目区内的可利用水源,主要是小清河和黄河水源,小清河年过境流量2.86亿m3,年引水时间280天,小清河在项目区附近的王道闸可拦蓄和调节小清河水,年可供水量1500万m3。
小清河水通过辛桥干渠进入预备河。
黄河水通过麻湾总干和二干十二支进入预备河,输水能力15m3/s。
地表水源均通过预备河进入项目区,预备河位于项目区西侧,引水能力30m3/s,年可引小清河水6000万m3,能够满足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要求。
当P=75%时,可供水360万米³,需水量328.3万米³,供需差值为+31.7万米³。
第五章 规划设计
5.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形势要求,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做贡献。
5.2选项原则
一是坚持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