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8798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21、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其中1956年的是(  )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2、文革结束后,国家为发展教育重新整顿了教学秩序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下列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科教兴国”战略实施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

③重新恢复高考制度④“希望工程”推出

A.③①②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①②D.③④②①

3、邓小平说:

“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阐明了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重要影响是(  )

A.促进了经济发展B.实现了科技创新

C.加强了国防力量D.提高了国际地位

4、《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有(  )。

时间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

生数

学校数

在校

生数

学校数

在校

生数

1949年

34

万所

2400

万人

5219所

127

万人

205所

11.7

万人

2001年

49.13

万所

1.25

亿人

10.09

万所

9115.31

万人

1911所

1175.05

万人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三个面向”方针的推动 

③人口数量持续地大幅度增长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

“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里的“壮举”是指我国(  )。

A.完成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B.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C.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6、小明的爷爷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

当时,学校重在培养实用科技人才,课程有电工技术、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

这说明我国教育(  )。

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C.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旨在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

7、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

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

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改革开放国家重视教育,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

A.优先发展教育B.尊师重教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D.科教兴国

9、2013年是高考制度恢复36周年。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10、某电视台曾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

最后小娟胜诉。

小娟父亲的做法违反了下列哪部法律(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D.《教师法》

11、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萧克自1928年参加革命以来战功卓著,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参谋长。

写作一直是他的业余爱好,从红军时期他就开始了小说创作,《浴血罗霄》是他毕生之作,从红军时期一直写到了1985年,创作近50年,达112万余字。

这部作品可以申请哪个奖项(  )

A.鲁迅文学奖  B.茅盾文学奖

C.双百方针奖D.金鸡奖和百花奖

12、某人在日记中写道:

“1977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第一次高考,从此结束了我在山沟王村下乡劳动的历史,我成为一名华中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我要感谢×××,是他改变了我和许许多多知青的命运。

”日记中要感谢的×××应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D.胡锦涛

13、1954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文,对汉字进行简化,并要求所有报刊杂志立即遵循这一要求。

其中规定“群”字写法从上君下羊转变到左君右羊。

这反映出(  )

①汉字书法艺术的方向②平等思想的大力传播

③文化教育的平民倾向④贯彻双百方针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4、某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

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的教育(  )

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D.实施“211工程”计划

15、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16、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高等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

这一史实说明(  )

A.“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B.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17、“XXX教授。

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

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96-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履历反映了(  )

A.“教育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18、1951年10月,中国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

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

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夫妻识字歌》唱道: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

什么字,放光明?

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

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C.我国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

D.文学艺求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

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

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出身,或是由太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

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

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

为适应教科书文体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

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教育的特点和目的。

结合所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

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

其理由何在?

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1949—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最及构成情况(单位:

所)

年份

合计

综合大学

工业院校

农业院校

林业院校

医药院校

师范院校

语文院校

财经院校

政法院校

体育院校

艺术院校

其他院校

1949

205

49

28

18

22

12

11

11

7

2

18

27

1950

193

50

27

17

16

12

6

12

3

2

18

20

1951

206

47

36

15

27

30

8

19

1

1

18

4

1952

201

22

43

25

3

31

33

8

12

3

2

15

4

1953

181

14

38

26

3

29

33

8

6

4

4

15

1

1954

188

14

40

26

3

28

39

8

5

4

6

14

1

1955

194

14

42

26

3

28

42

8

5

5

6

14

1

1956

227

15

48

28

3

37

55

8

5

5

6

16

1

1957

229

17

44

28

3

37

58

8

5

5

6

17

1

教据来源: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表1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

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

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至少、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

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

——《清华大学校史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

材料二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的主力军,中央作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

——《邓小平文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图二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

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答案】D

【解析】“没有原子弹、氢弹……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等信息,说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4、【答案】B

【解析】①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②和④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均直接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存在一定关系,但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前提,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5、【答案】D

【解析】A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彻底改造旧教育的主要结果,B项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为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而采取的措施,C项是1986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而颁布的法令,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2001年”等有效信息。

6、【答案】D

【解析】“20世纪50年代”“培养实用科技人才”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教育以适应工业化建设为重点,故D项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1958年”“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等信息,说明我国教育事业受到全国“大跃进”形势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是发展战略,尊师重教是思想观念,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才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历史证明,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扭曲了人才观。

1977年恢复高考促进了教育春天的到来,也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

它为全体人民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C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本题抓住案例中父亲不让12岁的小娟上学,可知其违反的是《义务教育法》。

11、【答案】B

【解析】根据这部小说的字数看属于长篇小说,而茅盾文学奖是特意为鼓励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立的,故选B;A奖励的是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等;C项本身错误;D奖励电影或电视等。

12、【答案】B

【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主抓教育和科技,正是在他的主持下,1977年才恢复高考的。

13、B

14、【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正在进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当时的教育就是为了适应这方面的需求。

A旧中国的教育主要培养懂得“四书五经”的人才;B材料强调理科,文理科院校发展并不均衡;D与题干时间不符。

15、【答案】C

【解析】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B错误;D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

只有C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16、【答案】B

【解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工科学院创办起来”,故选B。

17、【答案】B

【解析】题目材料关键信息是,该教授1969年上山下乡,之前他所学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他考上了大学,从此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所学专长,成为学者,人生出现了大转折。

只有B符合题目材料。

A对“教育大革命”的认识不正确;C成为学者至关重要的条件是学习科学知识,中美关系邦交正常化不过是他能到美国讲学的一个外在客观因素;D颁布于1986年,不是他少年时代。

18、【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完善学制改革,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目的是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19、【答案】A

【解析】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任务,选择A。

20、【答案】A

【解析】B项政策的提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C项的“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结合并理解材料“必须有知识,有人才”的信息,D项说法错误,A项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

21.

(1)特点:

地方推荐;按等定职;

目的:

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维护专制统治;影响:

儒教育的官方化。

(2)首倡者和代表作:

胡适,《文改良刍议》;推动:

新文化运动(文革命);

影响:

思想启蒙。

(3)论述:

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障。

理由:

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知识分子的数量。

措施:

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等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由地方……申送……太”、“……以甲乙等分发。

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可以从太生源、业结束后的不同去向等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

……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并结合所知识,从培养人才和维系专制统治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知识,答出西汉太设立的作用即可。

(2)第一小问作者及代表作,结合所知识进行作答。

第二小问根本因素,根据材料二的关键词“1920年”“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结合所知识,新文化运动主张文革命:

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故此小问不难作答。

第三小问客观作用,根据所知识,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进行作答即可。

(3)第一小问教育的力量,根据材料三“……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不难做出回答。

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进行作答。

第三小问具体措施,根据所知识,从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提出、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22.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表格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综合大学不断减少、单科高校为主体;工科院校不断得到重视、文科院校日益受到削弱;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1:

趋势:

1952年后工科院校总体不断增加。

原因:

国家的重视;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化建设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趋势:

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

原因:

国家重视;各级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3.

(1)第一次:

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第二次:

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理念:

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

原因:

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措施:

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提出三个面向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启动希望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