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8545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docx

《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docx

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

第22讲 生物的进化

[考纲要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过度繁殖:

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

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

(3)遗传变异:

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结果。

2.现代综合进化论

(1)种群内存在着因随机突变和重组而产生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指在特定环境空间内和特定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集群。

②基因库:

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信息。

③等位等位基因频率:

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等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的原因

a.原因:

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b.结果:

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2)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3)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物种形成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

①导致等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遗传漂变、突变、迁移和选择等。

②遗传漂变是在小型种群中,偶然性的进化改变,其结果导致种群的基因库一代代改变。

③突变就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其作用一方面表现为突变本身是影响等位基因频率的一种力量,通过突变可以把新基因引进基因库,突变是所有新等位基因的来源;另一方面作为变异的根本来源,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始材料,是进化材料的主要来源。

④迁移会带来生物群体之间相应的基因流动,这种基因流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同样能引起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进化效果。

⑤遗传漂变是一种随机改变;基因流动和突变可能在某一方向上发生,但是该方向却与环境特征无关,所以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

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a.隔离类型:

常见的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b.隔离实质:

限制了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生殖隔离。

⑧物种进化的方式包括分歧进化和趋同进化。

⑨物种进化的速率的两种模式包括渐进模式和间断平衡模式。

知识拓展 

(1)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项目

种群

物种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

标准

①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

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联系

(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2)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项目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概念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

特点

自然条件下不进行基因交流

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

联系

①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

②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③只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但能产生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④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1.判断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基本观点的叙述

(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 √ )

(2)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 )

(3)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生物适应性变异的产生( × )

(4)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后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 × )

(5)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出现的3∶1的过程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 )

2.判断有关物种、种群、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等基本概念的叙述

(1)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 × )

(2)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可阻止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 √ )

(3)没有地理隔离也可形成新物种( √ )

(4)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个体间无法交配,不能产生后代的现象( × )

(5)若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 )

3.判断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

(1)鲨鱼和海豚的外形非常相似,但却不是近亲,它们的相似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 )

(2)生物的进化与非生物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 )

分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基本环节图解

(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什么?

提示 变异、选择和隔离。

①是变异,②是选择,③是地理隔离,④是生殖隔离。

(2)为什么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 因为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时仅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3)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什么?

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根本对象分别是什么?

提示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

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状(表现型);根本对象是与生物个体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4)试从分子水平和进化角度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分子水平:

遗传多样性(根本)→蛋白质多样性(直接)→生物性状多样性;进化角度看:

生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命题点一 透过实例辨析其中的生物进化原理

1.(2017·临沂三模)中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造成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豚草入侵我国后就迅速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豚草相比(  )

A.原产地豚草的遗传变异决定了入侵豚草的进化方向

B.入侵豚草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C.入侵豚草与原产地豚草的基因库会产生明显差异

D.入侵豚草与原产地豚草已产生生殖隔离并形成新物种

答案 B

解析 原产地豚草的遗传变异只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A项错误;入侵豚草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而丧失了部分的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豚草入侵我国即迅速生长繁殖,说明我国环境比较适宜豚草生长,因此入侵豚草与原产地豚草的基因库差异不大,C项错误;入侵豚草与原产地豚草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D项错误。

2.(2017·东城区二模)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属于两种草蛉,在北美生活在同一地域。

普通草蛉在春夏是浅绿色,秋天变成棕色,前半年生活在多草地区,秋天迁移到落叶树林中,在夏天和冬天繁殖。

下通草蛉则全年都是深绿色,居住在常绿林中,在春天繁殖。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两种草蛉之间既有地理隔离又有生殖隔离

B.两种草蛉的体色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无关

C.两种草蛉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别是不同的

D.两种草蛉的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

答案 D

解析 两种草蛉生活在同一地域,它们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A项错误;两种草蛉的体色均为保护色,其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有关,B项错误;两种草蛉食性相同,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别相同,C项错误;两种草蛉的繁殖季节不同,栖息地也不完全相同,故其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D项正确。

命题点二 透过模式图辨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原理

3.(2017·临汾三模)如图表示某类植物的进化过程:

物种A先是分化为A1、A2、A3,后又分别进化成为B、C、D三个物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1、A2、A3应当生活在相同的地理空间

B.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

C.A2中一部分个体计入A3群体,两者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A1、A2、A3的生存环境相似,则发生的基因突变也相似

答案 B

解析 A1、A2、A3是由同一物种A进化而来,但它们又分别进化为B、C、D三个物种,故它们应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空间,A项错误;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只是后代不育,B项正确;A2中一部分个体计入A3群体,两者间能进行基因交流,C项错误;A1、A2、A3的生存环境相似,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发生的基因突变不一定相似,D项错误。

4.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答案 B

解析 图示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模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离,故A项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c是由a2演变而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B项正确;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相同,但由于b和d两个种群之间有地理隔离,有可能形成了生殖隔离,故二者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故C项错误;同理,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三 透过基因频率的变化辨析进化原理

5.如图表示从Q点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种群中A和a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后基因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等位基因频率均为50%

C.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Q点以后A的等位基因频率升高,a的等位基因频率降低,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A项正确;P点两曲线相交,说明A与a的等位基因频率相等,此时A和a的等位基因频率均为50%,B项正确;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不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变化对不定向的变异起选择作用,C项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由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项正确。

6.在某动物种群中,V基因在甲种群和乙种群中的基因型个体数如下表。

通过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基因型

甲种群(个)

乙种群(个)

VaVb

200

0

VaVa

50

120

VbVc

100

200

VcVC

150

50

VaVC

100

80

A.甲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种群

B.基因Va在甲种群中的频率约为33%

C.若甲、乙两种群长期隔离,表中基因型数量会发生变化

D.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小

答案 D

解析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表格数据可知,甲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种群,A项正确;基因Va在甲种群中的频率为(200+50×2+100)÷(200×2+50×2+100×2+150×2+100×2)×100%≈33%,B项正确;若甲、乙两种群长期地理隔离,两种群进化的方向不同,基因型数量会发生变化,C项正确;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D项错误。

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

1.突变≠基因突变。

“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先于环境选择。

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

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3.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

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但子代可能高度不育,例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4.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5.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但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1.如图是将该种植物分别移栽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经过多年的演化后最终形成了不同的五个物种:

(1)什么具体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D和C不是一个物种?

如果D和C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或若D和C杂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物种)。

(2)图示中B物种进化为D、E两个物种的机理是:

地理隔离造成基因交流的阻断,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造成不同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当等位基因频率变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形成生殖隔离,从而形成物种D和E。

2.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开始时,连趾和分趾基因的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因不易从海水中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等位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

这种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发生了生物进化?

是。

请简述理由:

因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这种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

没有产生新物种。

请简述理由:

只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3.长期使用杀虫剂,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解释是经自然(杀虫剂)选择作用,种群中抗药性等位基因频率升高。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1.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形成生殖隔离,B、D项错误;据图中信息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项错误。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答案 A

解析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A项错误;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B项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正确;因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D项正确。

3.(2015·安徽,5改编)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等位基因频率为80%,a等位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等位基因频率为60%,a等位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B.50%

C.42%D.21%

答案 C

解析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等位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等位基因频率=(80%+60%)÷2=70%,a等位基因频率=(20%+40%)÷2=30%。

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

4.(2013·海南,15)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

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的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的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 B

解析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基因的频率为0.2,V基因的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000=64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000=12800(只)。

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的频率为(800×2+6400)/(40000×2)=0.1,V基因的频率为1-0.1=0.9,A项正确,B项错误;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项正确。

5.(2015·全国Ⅰ,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等位基因频率∶a等位基因频率为________。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等位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

答案 

(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个体,因此种群中A∶a比例是1∶1,产生的配子中A配子∶a配子=1∶1,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基因型AA为

×

、基因型Aa为2×

×

、基因型aa为

×

A的等位基因频率为AA基因型频率+

的Aa基因型频率=

×

(2)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由于后代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AA基因型个体死亡。

且Aa和aa两种基因型比例为2∶1,这时种群中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3A、2/3a,依据哈迪-温伯格定律,求得后代AA为1/9、Aa为4/9、aa为4/9,其中AA个体死亡,Aa和aa的比例为1∶1。

1.(2017·宜宾二诊)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种群的发展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项错误;导致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很多,如突变、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出以及选择等,B项错误;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促进种群的发展,C项正确;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研究它们的种群特征,D项错误。

2.下图表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地理隔离阻碍了这些种群进行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等位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答案 C

解析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3.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答案 A

解析 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A项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项错误;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不是一成不变的,物种的等位基因频率也是不断变化的,C项错误;物种基因库是同一物种的各个种群基因的总和,种群基因库是指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前者比后者更丰富,D项错误。

4.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答案 C

解析 青菜虫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选择有利变异,A项错误;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项错误;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C项正确;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D项错误。

5.(2018·大连质检)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等位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答案 B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②类个体是在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的个体,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确、B错误;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等位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C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D正确。

6.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环境导致bbE__基因型和B_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

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等位基因频率是(  )

A.50%B.60%

C.40%D.100%

答案 B

解析 BBEE和bbee交配,F1基因型均为BbEe,由于bbE__和B_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则F2中能存活下来的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BBEE∶BBEe∶BbEE∶BbEe∶bbee=1∶2∶2∶4∶1,关于E、e的基因型及比例整合后为EE∶Ee∶ee=3∶6∶1,则E的等位基因频率为(3×2+6)/20×100%=60%。

7.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