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8479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

六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例分析: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下册P32—32。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导入1、谈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生答:

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

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3:

518:

30

⑵0.4:

0.21.8:

0.9

⑶5/8:

1/47.5:

3

⑷2:

89:

27

[评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

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3:

5=18:

30。

(课件显示:

“3:

5”与“18:

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

为什么?

(课件显示:

最后一组数据隐去)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板书:

比例)

[评析:

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

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

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

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

两个比比值相等)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

明确: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

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

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

(二)练习1、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1。

22

买的本数3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

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评析:

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

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

3:

5前项后项

(2)课件出示:

3:

5=18:

30内项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

3:

5=18:

30

[评析:

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

3、5、10、6再出示:

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

(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

105=63或10:

5=6:

3;

35=610或3:

5=6:

10;

3:

6=5:

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3:

5=6:

103:

6=5:

105:

3=10:

66:

3=10:

53、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

(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

(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

“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

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

4、验证: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

5、思考3:

5=18:

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

课件显示:

交叉相乘。

6、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纸2、3、4附练习纸:

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和6:

91.4:

2和5:

103、

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1/5:

4组成比例。

①5:

4②20:

1③1:

20④5:

1/44、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

5:

3=():

4=12:

()=():

5

[评析:

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

五、全课总结(略)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老教材里面的一节概念课,往往是很多老师在选择公开课、教研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之一,理由是:

看看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内容,与那些时髦的“生活化”、“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情境化”、“多元智能”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都挂不上边,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心里的大实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让我们老师轰地一下接触到很多新生事物,众多的新生名词一涌而上,很多老师还没能来得及很好地消化,再加上有的老师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立即就要付诸于行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免会出现这样一些状况:

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自己学习了一些新理念,老师们不得不给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给予“贴标签”。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对于某些课型、典型课例研究颇多,而一些老教材,特别是其中一些较难体现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被打入冷宫,《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便属于这一类。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新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教者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

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者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

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对于比例的这一基本性质教学,教者也没有满足于原命题的成立即止,而是在练习中让学生适当地体会到:

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也成立。

听课教师无不感叹:

真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

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