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8293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1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项目名称:

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主管单位:

镇安县林业局

建设单位:

镇安县板栗研究所

(组织机构代码:

71978832-9)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组织机构代码:

43520154-9)

项目法人:

王祥坤

建设范围: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位于镇安县西部,磨木路和镇杨路沿线,共涉及7个乡镇、27个行政村。

其中重点建设区包括青铜关镇、柴坪镇、余师乡和木王镇等4个乡镇,15个乡镇村;辐射发展区包括黄家湾乡、云盖寺镇、结子乡等3个乡镇,12个行政村。

项目性质:

新建、改造

建设内容及规模:

(1)新建基地工程:

新建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0.85万亩;

(2)改建基地工程:

改造板栗低产低效林1.25万亩;(3)采穗圃建设:

新建板栗良种采穗圃0.02万亩;(4)标牌建设:

新建标志牌2个,标志碑8个;(5)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支撑机制、加强技术培训。

建设期限:

建设期2年,即2009年7月――2011年6月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221.65万元。

其中工程费用1077.30万元,占总投资的88.18%(新建基地投资527.85万元,低产林改造498.50万元,新建采穗圃21.71万元,标牌建设3.80万元,工器具购置4.24万元,病虫害防治21.20万元);其他费用投资86.18万元,占总投资的7.06%(建设单位管理费16.16万元,科技支撑费26.93万元,咨询设计费26.93万元,工程建设监理与检查验收费16.16万元);基本预备费58.17万元,占总投资的4.76%。

项目投资中,申请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6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52.4%;地方配套资金160.00万元,占13.1%;群众投工投劳及其它421.65万元,占34.5%。

1.2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2、《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

3、《关于搞好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通知》;

4、《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5、《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6、《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7、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的通知》(陕政发[2009]1号);

8、陕西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9、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林业厅关于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6〕75号;

10、陕西省干杂果经济林发展规划(2008—2012);

11、《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1557-2000);

12、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林业项目的通知》陕林发【2009】194号;

13、镇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长期规划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14、镇安县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现状调查资料;

15、有关行业的规程、规范及其他相关资料。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技术指标

1.1新建基地

整地

工日/亩

3

栽植

工日/亩

1.5

抚育管护

工日/亩

6

每年2次,连续3年

1.2改建基地

嫁接

工日/亩

2.5

每亩技术工2个,折合2.5个普工

抚育管护

工日/亩

3

1.3新建采穗圃

工日/亩

9

嫁接

工日/亩

3

抚育管护

工日/亩

9

每年2次,连续3年(含扩盘施肥)

1.4种苗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新建基地

株/亩

112

实生苗56株、接穗56株(种苗预算加15%)

低产林改造

株/亩

112

双头嫁接(56×2,种苗预算加15%)

采穗圃

株/亩

222

密度111株/亩(双头嫁接,种苗预算加15%)

1.5物料

化费

公斤/亩

15

农家肥

公斤/亩

1500

仅在采穗圃中使用

2.经济指标

2.1用工费

元/工日

40

普工

2.2板栗实生苗

元/株

0.5

新建基地使用

2.3板栗接穗

元/株

1.5

低产林改造和新建采穗圃使用

2.4肥料

元/公斤

2

2.5农家费

元/公斤

0.2

2.6保水材料

元/亩

10

新建基地、低产林改造和采穗圃均使用

2.7嫁接材料

元/亩

10

低产林改造和采穗圃使用

2.8标志牌

元/座

7000

2.9标志碑

元/块

3000

2.10工器具费

元/亩

2

2.11病虫害防治

元/亩

10

1.4研究结论

本项目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通过建立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促进示范区农民增产增收。

同时本项目属于营林工程项目,项目建设对增加森林资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积极作用。

项目的建设目标非常明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的确定,是针对项目区板栗经济林整体发展思路确定,在全县板栗经济林发展战略框架基础上,从推进干杂果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而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确定合理、可行。

项目区板栗经济林建设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各项技术标准完善,具有本地的优良品种――镇栗1号,经济林发展的群众基础较好,栽培经验丰富,项目建设条件成熟。

项目实施将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

此外,项目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与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一致。

项目经济效益较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综上所述,项目实施是必要和可行,建议尽快实施。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镇安县位于秦岭南麓中段,地处汉江主要支流之一的旬河上游,是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给养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镇安县是我省退耕还林试点县,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

1999年,镇安县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截至2008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0.08万亩(其中:

退耕地造林25.2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22.94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

工程涉及25乡镇,204个行政村,53947户,202091人。

已累计向退耕户兑现资金4.2亿元,种苗费2259万元,户均已增收7785元(含粮折现),人均增收2078元。

2009年及以前退耕还林到期面积已经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和省级阶段验收,面积核实率达到100%,面积合格率达到了99.9%以上。

十年退耕还林,带来了山绿民富,换来了青山绿水。

退耕还林已经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镇安县涉及面最广、直接受益群体最多、影响最深远的生态经济工程,直接引领全县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促进了全县林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森林面积迅速增长。

十年来,仅退耕还林合格造林面积达50.08万亩,森林面积增加25.24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由57%增加到65.6%,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同步增长。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全县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510平方公里,陡坡耕地人为生产活动逐渐减少,土壤侵蚀模数逐年下降;植被大面积恢复,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主干河流雨季泥沙量显著减少,基本达到了小雨不出山,大雨输清泉,暴雨不成灾;灾害性气候发生次数逐年降低,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局部已实现了良性循环;形成了良好的植被,昔日的荒山秃岭已被层林染绿,处处山清水秀,呈现出山上绿色浓、山下五谷香,人在树中行、村在林中藏,远看青山绿、近看桃李红的美丽景象。

镇安县先后被国家授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板栗之乡”等荣誉称号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县有5.4万户20.2万人从中受益,全县现有退耕面积仅政策兑现一项中央财政到期(即:

经济林五年,生态林八年)累计补助资金达7.81亿元,户均增收14477元,人均增收3864元。

同时,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收入较高行业转移,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县新增板栗园14万亩,核桃园3万亩,桑园1万亩;全县板栗、核桃、桑园面积分别达到45.2万亩、12万亩、1.9万亩;板栗、核桃产量分别达到7300吨、4500吨,蚕茧产量达到603.4吨。

林药间作3.6面积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38万亩;全县恢复天然草场20万亩,林下种草11.3万亩,养羊量达到30.03万只,畜牧业产值达1.62亿元。

实现了“粮下川,林上山,畜进圈”的良性发展。

以板栗、核桃、蚕桑、中药材、畜牧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农业产业结构、粮食政策、农民脱贫致富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镇安县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研究和扶持,创新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乡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目标不十分明确,政策保障不到位;退耕户在资金上投入严重不足;经济林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技术奇缺,产业链不完整,制约产业化发展;部分退耕农户只注重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而不注重培育后续替代产业的长远打算,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初具雏形,但形式单一,综合利用较差,经济效益较低,产业化建设还未真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为了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国家决定在退耕还林一期兑现的基础上,再延续兑现一期。

同时要求加快后续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要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依托资源禀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林竹产业、中药材产业、特色养殖、森林旅游业和劳务输出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要求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度,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带动后续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镇安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已有生长,清《陕西通志》载:

“镇安大板栗——秦为贡品”。

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

镇安大板栗以其个大、色鲜、味美、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而享誉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镇安板栗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基地面积迅速扩大,产品质量逐年提高,经济效益稳步上升。

1986年被国家列入星火计划项目,1990年被确定为陕西省名特新优商品基地,1996年荣获中国西安名特优新干果金奖,1994、1997年两次荣获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后稷金像奖,1998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全国板栗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

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依托工程建设和农民自发投入,板栗经济林基地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到2008年底,累计栗园面积达45.2万亩,良种园27.1万亩,实生园18.1万亩。

其中:

挂果面积34.9万亩,705万株;丰产园面积20万亩,400万株;低产园面积14.9万亩,894万株。

基本建成了“镇木”、“云东”、“商沙”三个十万亩板栗林带,有机板栗基地认证面积达3万亩。

板栗产量逐年上升,2008年板栗产量7300吨,比1990年的917吨增长了8倍。

为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在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专项规划中,将镇安县列入板栗示范基地,提出以镇安为中心,辐射带动柞水、宁陕、长安、蓝田,建立商洛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在陕西省干杂果经济林发展规划中,镇安同时列入板栗经济林产业示范基地。

依据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林业项目的通知》陕林发【2009】194号文件精神,镇安县林业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委托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

退耕还林由于周期较长,退耕户在短期内很难获得理想的经济收入。

因此在第二期政策兑现过程中,必须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镇安县实际,主要抓好板栗、蚕桑、核桃产业的发展,加快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建园,提高产量;加快以板栗为主的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因此建立镇安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板栗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

(2)项目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

镇安县是板栗的传统栽培区,具有“中国板栗之乡”之美誉,镇栗1号板栗是我省近五年选育出的唯一通过国家级鉴定的优良板栗品种。

近几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板栗栽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板栗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群众增产增收的作业日益显现。

2008年全县板栗收入4380万元,依托板栗产业,全县栗农年户均增收586元,人均156元。

同时,当地政府和群众对板栗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高。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有利于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有利于当地农民就业,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就业。

(3)项目建设是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镇安县林业产业初步呈现出第一产业稳步推进,第二产业逐步恢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

但总的来看,存在规模小、基地化水平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对林业总产值贡献率不高等问题。

如何利用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林业产业,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当前林业工作的重点。

建立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是建设林业现代产业,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有益尝试。

(4)项目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努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使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

镇安县农民由于受地域的局限性,生产生活环境差、大部分农民劳动技能低、经济收入差、生活质量普遍不高。

尽管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面貌,但退耕还林后继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没有建立。

因此加强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使项目区农民到2015年尽快实现省政府确定的人均收入5000元的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项目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位于北纬33°8′34″至33°44′57″,东经108°34′35″至109°36′51″之间,东与山阳县及湖北省郧西县交界,西与宁陕县毗邻,南与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接壤,北与柞水县相连。

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523.1万亩。

3.1.2地形地貌

镇安县位于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内。

境内山峦起伏,群峦叠嶂,海拔在344米至2601米之间,由于垂直变化大,形成了山川相间,谷峰相连,纵横交错,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

总体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最高点在杨泗、栗扎之间的鹰嘴石,海拔2601.6米,最低点在龙胜乡的石家沟口,海拔344米,相对高差2257.6米。

随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山沟谷峰纵横交错的掌莆叶脉状地貌,主要可分为中山地貌、低山地貌和河川地貌。

3.1.3气象水文

镇安县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804.0毫米,无霜期年均206天,最长266天,最短168天;年均气温12.2℃,最冷一月0.5℃,最热七月23.4℃,极端低度-12.6℃,极端高温37.4℃;≥0℃活动积温4328.2℃,≥10℃活动积温3541.9℃;年均日照1947.4小时,太阳辐射值110.86千卡/平方厘米,有效辐射约占总量的一半。

平均风速1.4米/秒,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和南风。

由于受地形垂直变化影响,气候垂直变化突出,形成了“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的多”的多样性小区域气候特征。

3.1.4土壤

镇安县境内土壤的特点是:

成土过程短,石砾沙粒含量大;质地粘重,结构差,耕性不良;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少,速效养分含量低,氮磷比例失调。

共分为5个土类,13个亚类,23个土属,78个土种。

主要土类如下:

(1)黄棕壤

分布在1300米以下的浅山,是北亚热带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下发育起来的土壤。

土体粘重坚实,多为块状结构,呈酸性至微酸性。

县境内共有黄褐土、粗骨性黄褐土、黄棕壤、粗骨性黄棕壤4个亚类。

(2)棕壤

属地带性土壤,发育在海拔1300-14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针阔混交林下。

主要分为棕壤、漂洗棕壤、粗骨性棕壤3个亚类。

(3)淤土

分布于川道地区的塬面上,所占比例小。

有1个亚类,冲积、洪积2个土属,18个土种。

主要为农耕地。

(4)潮土

分布于各大河流的低阶地和河滩地上,是在河流冲积物上发育起来的土壤,所占比例小。

有潮土、湿潮土2个亚类,4个土属,7个土种。

主要为农耕地。

(5)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旬河、乾佑河等大型河流及其支流两岸的低阶地、河滩地和山间沟谷台地上,是长期种植水稻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农业土壤,所占比例最小。

3.1.5植被

镇安县森林植被属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和落叶林带,以天然次生林为主。

植被类型复杂、植物种类繁多。

现有种子植物1300余种,主要植被类型有铁杉林、冷杉林、油松林、华山松林、马尾松林、栎类林、杨桦林、硬阔林及天然灌木林等。

还有红豆杉、连香树、水青冈、秦岭冷杉等国家保护树种30余种。

主要乔木树种有锐齿栎、栓皮栎、槲栎、刺栎、桦木、波氏杨、小叶杨、山杨、毛白杨、箭杆杨、加拿大杨、红椿、泡桐、臭椿、华山松、油松、落叶松、马尾松、白皮松、杉木、云杉、冷杉、铁杉、枫杨、青杨、中槐、柳木、红心柳、水曲柳、河柳、侧柏、刺柏、榆树、千金榆、苦桃、山桃、缠皮桃、铁檀木、浪树、三角枫、五角枫、秋树、刺秋、梧桐、棠梨、杜梨、连香树、悬铃木等。

灌木主要有马桑、酸刺、化香、胡枝子、胡秃子、悬钩子、锦鸡儿、山刺梅、黄浪木、土连条、马皇扫、鸡骨头、通草花、中金条、紫穗槐、簸箕柳等。

藤本植物有:

猕猴桃、五味子、金银花、老鼠屎、八月炸、九月红、葛条、青藤等。

草本植物主要有蒿类、禾草类、蕨类、莎草、菅草、野棉花等。

竹类有:

紫竹、斑竹、苦竹、水竹、松花竹、木竹等。

3.1.6生态环境情况

得益林业重点工程,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县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与工程实施前1990年资源数据对比,全县林地面积增加14.7%,有林地面积增加40.8%,活立木总蓄积增加147.8%,森林蓄积增加157.4%。

全县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510平方公里,陡坡耕地人为生产活动逐渐减少,土壤侵蚀模数逐年下降;植被大面积恢复,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主干河流雨季泥沙量显著减少,基本达到了小雨不出山,大雨输清泉,暴雨不成灾;灾害性气候发生次数逐年降低,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局部已实现了良性循环;形成了良好的植被,昔日的荒山秃岭已被层林染绿,处处山清水秀,呈现出山上绿色浓、山下五谷香,人在树中行、村在林中藏,远看青山绿、近看桃李红的美丽景象。

全县空气质量和大部分地区水质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3.2社会经济条件

全县辖25个乡镇,204行政村和四个社区,10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占总人口的84.3%,有农业劳动力13.3万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2人。

2008年生产总值达到21.79亿元,财政收入969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3元。

3.3品种与资源条件

镇安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

镇安大板栗以其个大、色鲜、味美、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而享誉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退耕还林过程实施以来,板栗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基地面积迅速扩大,产品质量逐年提高,经济效益稳步上升。

到2008年底,累计栗园面积达45.2万亩,丰产园面积20万亩,400万株;低产园面积14.9万亩,894万株;新建园面积16.8万亩,1008万株。

基本建成了“镇木”、“云东”、“商沙”三个十万亩板栗林带,有机板栗基地认证面积达3万亩。

板栗收入也由1990的550.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4380万元,全县栗农依托板栗产业年户均增收586元,人均156元。

镇安大板栗1960年被林业部干果研究室鉴定为优良品种,1970年将镇安县大板栗编入中国果树栽培学教科书。

1978年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将镇安大板栗栽入《陕西果树志》。

近年来,在镇安大板栗树的基础上通过选优,培育出“镇栗1号”优良品种,并通过国家林木良种鉴定。

当地板栗建园,是以“镇栗1号”作为接穗,用当地实生栗树嫁接而成,嫁接技术成熟。

板栗树五月开花,九月成熟。

果实扁圆,棕褐色,壳嘴有柔毛,贴果实处有膜皮,果肉呈乳黄色。

果实颗均重量35至45克。

3.4建设管理与技术条件

镇安板栗产业起步早,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

栗园建设管理和栽培技术成熟,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健全。

1999年,镇安县成立了板栗研究所,主要负责当地板栗基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导和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

全县有100多名技术人员为板栗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板栗示范基地,为板栗产业发展和壮大创造了条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板栗产业合作社和板栗产业协会,合作社总数达到26个,产业协会达到12个,发挥了产业开发的服务职能。

市场营销体系逐步完善,龙头企业有了起步。

1994年建成了年贮藏加工能力500吨的板栗食品厂,2001年通过改制,成立了中日合资鸿栗果业有限公司,建成了栗粉、栗羊羹、甘纳豆系列生产线;栽培管理标准基本健全,栽培技术成熟。

近年来,镇安县加强了板栗管理栽培标准化工作,先后颁布了若干标准,这对板栗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镇安县板栗种植历史悠久,群众有栽培板栗的传统,有一定的栽培技术,特别是在优质板栗新品种选育、无公害栽培技术及推广、板栗标准化市场技术、丰产密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推广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板栗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板栗实用技术的普及培训在有计划、有步骤在广大板栗生产区展开,为新建和低改板栗林创造了有利条件。

3.5土地资源与种苗供应条件

根据《镇安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显示,镇安县总土地面积523.1万亩,其中林地面积423.7万亩,非林地面积99.4万亩。

林地中,有林地324.9万亩,疏林地3.6万亩,灌木林64.6万亩,未成林地20.3万亩,宜林地10.3万亩。

板栗经济林主要在宜林地和农地中发展,据统计,在全县耕地和宜林地中,适宜建立板栗经济林的面积有9.0万亩,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同时镇安是没有平原支撑农业县,地处内陆,山地占了总面积的90%,具有鲜明的立体农业特点,要发展山区经济,潜力在山,优势也在山,为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载体

镇安县板栗品种优良、种苗和接穗供应充足。

全县有固定和临时板栗苗圃370亩,年供应种苗296万株。

共有良种基地150亩,年供应优良接穗300万株,种苗供应充足。

3.6基础设施条件

镇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西康铁路、102省道自北向南、经县城贯穿全县。

西(西安)康(安康)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