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新模式 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826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老新模式 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养老新模式 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养老新模式 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养老新模式 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养老新模式 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老新模式 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docx

《养老新模式 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老新模式 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老新模式 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docx

养老新模式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

养老新模式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

  2017年岁末,北京市民政局正式对外发布国内首个共有产权养老试点项目――恭和家园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模式。

这是一个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在一起,为“有房子”的老人提供24小时养老服务的全新项目。

在这个社区里,自理老人可以享受幸福时光,失能、半失能老人可以有尊严的养老。

老有所养是老年人的期盼,如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呢?

儿女的孝心如何通过养老模式的创新来实现呢?

  城乡养老模式的多样化选择

  养老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老年人对晚年幸福的期盼是无比强烈的。

每一位老年人都希望儿孙孝顺,希望自己的晚年健康快乐幸福,这应该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那么,我国传统养老服务的状况如何?

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上,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呢?

  提到养老问题,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敬老院养老。

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实行”五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

?

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简称”五保”。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敬老院。

1988年,全国农村已有敬老院36665所,有756个县(县级市)在乡镇普遍办了敬老院。

城市街道也办起了敬老院。

  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

有条件的敬老院,还接收享受退休金的自费老人,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

敬老院经常组织一些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城市家庭,由于子女工作忙,无法照顾家里的老人,就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去生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显性化。

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成为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

在农村地区,目前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

  家庭养老模式是儒家文化的“孝”的强调,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

这在广大农村也表现得毫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实施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不太具备,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

因此,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

  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活的基础。

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

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

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

  民政部于1992年出台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为“农村社会保险”开了先河。

在方案中,提出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付费,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

该方案于1994年在一些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开始试点。

其主要做法是,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

保险基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并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领取养老金。

  社区养老是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仿照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做法,向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

社区养老的实施范围比较窄,往往受制于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养老是新近崛起的一种养老模式,其核心是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产品后,企业应该把消费者的消费视为对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该企业的利润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消费者,这样消费者不仅关心自己所购买商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关心购物后所带来的利益。

  企业会拥有大量来自消费者的返利而成为资本市场的强者,并且会为养老保险提供一个广阔的巨大资金来源,能在不增加消费者负担的情况下,逐步为消费者积攒一笔可观的养老资金,从而解决许多与养老有关的难题。

  2013年9月13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以房养老”提出多年未有实质进展。

事实上,多年前已经有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始尝试“以房养老”的模式。

2003年,时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将这一理念介绍到了中国。

2007年,他成立了幸福人寿保险公司并亲自参与这一“倒按揭”产品的研发,但至今仍没有实质性进展。

  2007年11月,从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传出消息,“以房养老”方案研究和试点工作己取得突破。

试点方案暂定名为“以房自助养老”协议,与“倒按揭”模式不同的是,该“以房自助养老”的试点从一开始就变更了房屋的产权人。

除了选取一对80多岁的老人家庭做试点外,再无取得进展的消息传出。

  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市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以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业务。

南京也曾在《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及“以房养老”,但没有什么进展,相关负责人透露,因为法律制度缺陷,此模式仍停留在政策研讨阶段。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两年前推出过“养老按揭”业务,即老年人本人或法定赡养人可以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养老用途,借款人只需按月偿还利息或部分本金,贷款到期后再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

不难看出,这一产品与“倒按揭”还是有很大区别。

据了解,这一业务属于叫好不叫座,几乎没引来什么客户。

  70年产权是最大障碍。

多名金融界人士认为,房屋产权70年,是“倒按揭”的最大障碍,也是与国外政策环境最大的差异。

虽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已经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自动”并不意味着“无偿”。

如果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

如果续期费用太高,金融机构很可能会无利可图,甚至亏本。

  此外,房价的未来走势,也是金融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

北京一家保险公司的负责人指出,未来房价不一定像这几年一样只升不降。

即使房价上升确定无疑,但上升幅度会有多大,很难现在就作出准确判断,这对保险公司而言将是不小的风险。

  老人愿意把房子留给子女。

业内人士还指出,中国人传统的把房产等遗产留给子女的做法也是“以房养老”的一大障碍。

  从老家来北京帮子女看孩子的张女士64岁,当记者问她是否会选择“以房养老”的模式时,她坚决摇头表示不同意:

“我能留给子女的就只有那套房子,怎么能给保险公司呢?

”她还认为,如果自己用这种方式养老,别人知道了,会认为子女不孝,自己也会觉得很没面子。

  有业内人士认为,素有“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中国老人大部分可能都不会选择这种模式。

这种形式应该更适合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

欧美国家倒按揭之所以流行,与高额的遗产税有很大关系,人们在“以房养老”和“留房给子女但交大笔税金”之间很容易作出选择。

  老有所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老有所养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国家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业多样化发展。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深,老年人口的逐年增长,老年人的养老就成了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亟待加速解决。

  我国己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到2010年,城镇退休人员将达到7000万人:

2020年,将超过1亿人。

到2030年,预计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率将会达到24.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8.5个百分点。

全国老龄办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

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

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

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老?

g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

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

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

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

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老有所养是老年人的权益,社会需要为老年人养老提供服务。

  北京推出“共有产权养老试点”,是为满足人民对美好老年生活的需求推出的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最新尝试。

“养老服务,家庭担不起、政府包不起、企业赔不起。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说,“这就需要家庭、企业、社会和政府等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共有产权养老”模式的创新就在于形成了“合力”:

一是购买人持有养老房95%的产权,基本是房子“主人”,“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心里踏实;二是降低了企业资本投入压力和风险,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增加供给;三是24小时养老服务,基础服务多达65项,可以让入住老人享受比较完善的养老服务。

  “共有产权养老”,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三种养老方式融为一体。

李红兵认为:

“把居家养老镶嵌在机构养老里,住在居家空间,使用机构的服务和公共设施,让老年人在自己家中享受到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投资方资产投入压力,示范带动了养老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模式,吸引了社会优质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破解了建设养老设施资本流动性的瓶颈,有效解决了社会群众多元化多样性养老服务需求。

”李红兵表示,共有产权试点模式将引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配套城市设施建设,促进“职住一体、多代共处、医养结合、持续照料”的新型社区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完善城市副中心功能品质。

  北京市朝阳区是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构建了目前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朝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武宁介绍说,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试点打通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相互独立的养老供给格局,让老年人在自己家,享受像养老机构医养的专业化服务。

  儿女在老有所养中体现孝心

  儿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行孝道首先要在老有所养中体现出来。

无论是父母在敬老院养老还是居家养老,父母的晚年养老生活都不能缺少子女的陪伴,不能缺少这份天伦之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