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8216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带答案)2

初二语文试题-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带答案)1

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A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③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④腰白玉之环

⑤益慕圣贤之道⑥媵人持汤沃灌⑦弗之怠⑧门人弟子填其室⑨援疑质理

⑩卒获有所闻⑾同舍生皆被绮绣⑿腰白玉之环⒀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⒁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⒃足肤皲裂而不知

⒄久而乃和⒅录毕,走送之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9)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三、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C.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

B.之:

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以:

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既加冠既克,公问其故B、益慕圣贤之道得道者多助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卒获有所闻卒皆夜惊恐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走:

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

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汤:

热水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披”,穿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谢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河曲智叟亡以应D.足肤皲裂而不知佣者笑而应曰

7.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A.小大之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乡为身死而不受D.先帝不以臣卑鄙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

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9.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腰白玉之环②江横玉系腰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D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0、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B、非天质之卑(低下)

C、生以乡人子谒余(接见)D、言和而色夷(平和)

1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今诸生学于太学其一犬坐于前B无冻馁之患矣醉翁之意不在酒

C流辈甚称其贤其如土石何?

D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先帝不以臣卑鄙

C.或遇其叱咄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D.益慕圣贤之道孔子曰:

“何陋之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B、弗之怠(指代抄书)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D、益慕圣贤之道(的)

14.下列句中加点的“大”字与“天大寒”中的“大”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自以为大有所益B.大声如雷霆C.屠大窘D.见渔人,乃大惊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B.色愈恭,礼愈至

而乡邻之生日蹙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同舍生皆被绮绣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将军身被坚执锐奉命于危难之间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寓逆旅,主人日再食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7.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录毕,走送之走:

走路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手:

用手  

C.色愈恭,礼愈至至:

周到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披”,穿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0.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四、问答题

1.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2.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

①②

6、文意理解: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②③

(2)、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启示?

(答出两点即可)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4)读完全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7.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我的概括:

8.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我的感受:

9.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任意写出一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我的积累:

②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我的观念:

10.本文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最终却能学有所成。

作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与行为特点?

(用原文词句回答)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1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13、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14、你提炼了文中的重要信息吗?

请概括。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

15、你得到学习的秘诀了吗?

请传授。

(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16、古人读书像本文作者宋濂一样勤奋、刻苦的可谓不胜枚举。

如战国时期苏秦、晋时孙敬的“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克制自己的困乏,孙康、车胤的“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利用有限的外部条件。

1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②③

18、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9、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五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kān)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蹋�yǐ)然不动,�m(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习题检测:

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从小丘西行②鱼可百许头③以其境过清④斗折蛇行⑤悄怆幽邃⑥伐竹取道⑦�倘徊欢�⑧其岸势犬牙差互⑨以其境过清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清寒骨,悄怆幽邃。

⑤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⑥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流漂荡B、闻水声闻寡人之耳者

C、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D、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B.清:

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C.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D.以: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而描写水清。

C.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写景。

D.选文第三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露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非丝非竹B.如鸣��环环滁皆山也

C.皆若空游无所依长烟一空D.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记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B.见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

C.以以其境过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四、问答题

1、文意理解:

(1)、文中写小石潭的顺序是:

由“发现小石潭”写到“”再写到“”再写到“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心境。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②“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③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④不清的主要原因是:

3、请分别写出表现游鱼静态和动态的语句。

①静态:

②动态:

4、文章写景动静结合,第①段中,作者分别写了哪几种动态的景物?

5、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7、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我的理解:

8、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

假如我们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

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

我的职业创意:

9、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我们学过不少描写山水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写水之清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作点赏析。

我的积累:

我的赏析:

②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时,亦不乏优美的描绘山水的文章,我们学过他的《三峡》;柳宗元的山水之作更为后人称绝,请你试从我们学过的二人的作品,谈一谈他们的山水文章的各自特点。

我的看法:

10、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

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11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2、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幽邃“?

1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6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本文由免费提供]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练习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日星隐耀:

   ②樯倾楫摧:

  ③一碧万顷:

    ④静影沉壁:

  ⑤横无际涯 

⑥薄暮冥冥  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⑧微斯人,吾谁与归  ⑨去国怀乡 

⑩春和景明  ⑾把酒临风  ⑿吾谁与归  ⒀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⒁予观夫巴陵胜状

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⒃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⒄连月不开  ⒅忧谗畏讥 

⒆沙鸥翔集  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1)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2)山岳潜形 

(23)是进亦忧,退亦忧。

 (24)云归而岩穴暝  (25)野芳发而幽香  (26)而或长烟一空 

(27)把酒临风  (28)属予作文以记之:

  (2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0)去国怀乡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⑦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⑧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⑨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⑩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⑾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观夫巴陵胜状  B、朝晖夕阴  朝服衣冠   

C、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D、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中有足乐者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斯:

登斯楼也  微斯人       B.极: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C.景:

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D.忧:

忧谗畏饥  生于忧患

3、选出词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而:

感极而悲者矣  后天下之乐而乐 B.若:

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C.则:

则有心旷神怡  则有去国怀乡  D.然:

满目潇然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选出举例不当的一项      ( )

A.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就是。

B.文中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

C.文中有的语句相沿已成成语,如“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就是。

D.文中有些句子凝练而又描写细腻,如“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就是。

5、选出对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岁中)

B.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前句写无风时水面的月影,后句写微风时水面的月光)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前句写狂风声音凄厉,后句写波浪来势凶猛)

D.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前句写天空乌云密布,后句写湖面昏暗阴沉)

6、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的意思分别是:

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瞧不起。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两段文字一悲一喜,一明一暗,一阴一晴,都写得情景交融。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登斯楼也  微斯人          B.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C.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D. 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例句:

不以物喜)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属余作文以记之 B.徒以有先生也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以中有足乐者

10、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例句:

宠辱偕忘)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去国怀乡 B.沙鸥翔集 C.春和景明D.吾谁与归

11、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1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薄暮冥冥 厚此薄彼B.去国怀乡去伪存真C.春和景明良辰美景D.宠辱偕忘 白头偕老

14、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  )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媵人持汤沃灌  B.朝而往,暮而归  朝服衣冠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山间之朝暮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E.而乐亦无穷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5、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B.或王命急宣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D.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16、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17、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胜状:

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

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

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1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9、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20、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四、问答题

1、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2、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

3、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

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4、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

请阐述你的看法。

5、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

6、选文第二段结尾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