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docx
《学年度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2011-2012学年度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一、何谓传染病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
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1、病原体
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
2、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
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流行:
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大流行:
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
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
(2)地方性。
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
如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
季节性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出现季节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4.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一段时间内再次遇到该病原体的入侵而不会再感染,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的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感染。
二、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专播需同时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昆虫。
病原体通常必须依靠传染源作为载体,伺机感染其他易感者。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传染病可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
常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与过程有以下几种: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传染过程
传染病例子
直接接触
通过与感染者身体的直接接触,如抚摸、拥抱等。
疥疮、水痘等
间接接触
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梳子、衣物和文具等。
头虱、结膜炎(红眼病等)
空气或飞沫
传播
吸入感染者打喷嚏、咳嗽、吐痰、;
手触摸沾有飞沫、痰液的污染物或地面,再触摸眼、口、鼻等粘膜进行传播;病原体附着在微尘或水雾中,在空气中漂浮,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
食物或水
(共同的污染源)
进食受污染的食品,饮用受污染的水。
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昆虫或动物
媒介
昆虫通过沾有病原体的足部或口部,将病原体散播;有些病原体要先在昆虫体内寄居一段时间繁殖后,才具传染性。
乙型脑炎、疟疾(蚊子传播)、肠道传染病(苍蝇、老鼠传播)、狂犬病(狗传播)等
血液/体液传染
通过输血、文身、穿耳、被污染的针具扎伤或性行为传播。
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母婴传染
病原体由母体进入胎儿,使胎儿受到感染。
先天性梅毒、艾滋病等
三、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
由于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
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宿主),即所谓的传染链,因此,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也必须针对这几个条件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不同传播条件下传染病的不同控制方法
传播条件
控制方法
传染源
病人及早接受观察、隔离及治疗;清洁环境或消毒,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传播途径
注重环境、个人及食物卫生,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增强个人的抵抗力,加强个人防护,接受免疫接种
(一)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传染源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源之所在,因此控制和消除传染源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例如,对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严格诊治和管理,对病人家属加以严密监控和检疫,就是控制非典型肺炎流行的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是老鼠,消灭老鼠就是消灭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狂犬病的传染源是狗,国家对养犬的管理就是控制狂犬病的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传染病传播的通道,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与消灭疾病的关键措施。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需经一定的途径才会传染给正常人,如通过咳嗽产生的飞沫、蚊虫叮咬、水源污染、输血等途径。
消灭蚊子可以预防疟疾;搞好饮食,卫生可以减少痢疾、伤寒的发生;开窗通风、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戴口罩等措施可以预防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
(三)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一种传染病是否能在某人群中发生、流行(包括流行的强度),均与这些人群是否具有对该病的易感性有关。
人群易感性高,说明该人群具备发生该病流行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有传染源传入,并且有适宜的传播途径,即可形成暴发或流行。
对于一种新的传染病而言,从来没有感染过这种疾病的人群都是易感者。
注射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好方法,现在很多传染病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控制。
传染病的流行还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条件的存在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2-2013学年度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注意保持个人卫生 积极预防传染病
讲究个人卫生,增强健康意识,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一)保持正常、合理的生活规律,积极锻炼身体,不吸烟,不酗酒,保证充分休息,增强身体抵抗力。
(二)经常洗澡、理发、修剪指甲,早晚洗漱。
(三)及时换洗衣服、床单、枕巾、被套。
(四)平时保持双手清洁,用清水及肥皂洗手。
(五)饭前便后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六)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七)养成均衡的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
(八)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绢、牙刷、餐具或其它个人物品。
(九)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十)避免挖鼻孔和用手或不干净的手巾等物品擦拭眼睛。
(十一)痰必须吐在纸巾里丢进垃圾桶,或吐在厕所马桶中冲掉。
(十二)保持头发清洁,预防头虱。
(十三)如果有发烧及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应自觉戴上口罩并尽快就诊。
(十四)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类、水产品等,生吃瓜果要彻底洗净。
(十五)注意选购、食用新鲜的食品和水产品,不选购、不吃外形、吃味或味道异常及发霉的食物。
(十六)剩余食物要冷藏,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十七)不吃可能受到鼠类等动物污染过的生冷食物、水和饮料等。
(十八)拒绝毒品。
注射药物或疫苗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针具或彻底消毒的针具。
如果发现遗弃针管、针头、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
(十九)与动物接触(如老鼠、鸡、鹅、鸭、鸟、猫、狗及野生动物等)后一定要洗手。
(二十)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
(二十一)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的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
(二十二)一旦被宠物抓伤或咬伤,要产即反复清洗伤口(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并到医院接受治疗及狂犬疫苗注射。
(二十三)疟疾、乙脑流行地区或季节一定要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蚊帐)。
总之,在个人卫生方面要坚持做到“五要”“六不”和“两坚持”:
“五要”_____要定时休息,要睡前刷牙,要勤换衣、勤洗澡,要勤理发,要勤剪指甲;
“六不”_____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喝酒,不用公共毛巾,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
“两坚持”_____坚持自带饮水杯、手纸、手帕等个人卫生用品;坚持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
2013-2014学年度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
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
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
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
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
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
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
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
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
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
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
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
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主要症状:
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易感人群:
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预防措施:
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
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
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
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
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
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
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
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
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
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
接种腮腺炎疫苗。
2014-2015学年度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
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主要症状:
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 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儿童发病率高。
预防措施:
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
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
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材料(五)
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传播专家温馨提示
多通风:
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
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勤洗手:
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常喝水:
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补充营养:
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如不吸烟、不喝酒、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避免受凉:
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注意生活规律:
保证睡眠充足。
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
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
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
预防接种:
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
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
人群集中地场所空气质量差、通风不够,而且人群集中的地方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尽量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
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材料(六)
如何预防传染病
1、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
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学校也会有计划的实施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措施。
2、接种疫苗。
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
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
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体质增强。
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5、生活有规律。
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
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无论学习或其他活动使身体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6、衣、食细节要注意。
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
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
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7、切莫讳疾忌医。
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
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