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友的历史教案 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7989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秀友的历史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秦秀友的历史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秦秀友的历史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秦秀友的历史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秦秀友的历史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秀友的历史教案 1.docx

《秦秀友的历史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秀友的历史教案 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秀友的历史教案 1.docx

秦秀友的历史教案1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教学目标:

1.识记和能力:

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把握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使用的工具(石器)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采集和渔猎);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劳动和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

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中华文明悠远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北京人

难点:

1.通过极其有限的材料,理解元谋人极为重要的地位。

2.北京人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原因。

3.同顶洞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点及其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依据。

主要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从人的多种起源假说谈起,指出一般性认为科学的古猿进化学说。

2.揭题: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3.元谋人

时间:

约170万年前地点:

云南元谋县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

4.北京人

时间:

70-20万年前地点:

北京周口店

身体特点:

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

制造和使用工具,“旧石器”;使用天然火。

5.山顶洞人

时间:

约18000年前地点:

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特点:

身上已经没有猿类的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上一样。

人工取火,缝缝制衣服。

6.在地图上找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地理位置。

7.复习巩固: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特点。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元谋人约170万年前云南元谋县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70-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

身体特点:

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

制造和使用工具,“旧石器”;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特点:

身上已经没有猿类的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上一样。

人工取火,缝制衣服。

作   业

(1)课后习题

(2)制作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特点比较表

教学后记: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教学目标:

1.识记和能力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难点:

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中晚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主要教学方法:

1.比较法2.朗读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内容:

1.元谋人2.北京人3.山顶洞人

二.新课:

1.河姆渡遗址

时间:

约7000年前;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工具:

新石器、陶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住木头房子

2.半坡遗址

时间:

约6000年前地点:

陕西西安

农耕种植:

粟、麻、蔬菜

纺织麻布,制造陶器制作彩陶

三.比较河姆渡、半坡人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情况。

四.阅读教材。

作   业: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中华人文始祖。

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2.过程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

2.炎帝、黄帝与华夏族的形成。

3.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

1.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2.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步骤:

一.炎帝与黄帝的传说

1.活动区域,黄河流域一带时间:

5000年以前

2.炎、黄部落的战争。

地点,阪泉结果,黄帝胜利炎帝服从黄帝的领导

3.黄炎联盟与蚩尤的战争地点,涿鹿结果,蚩尤战败被杀

4.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二.禅让的传说

尧、舜、禹相继接替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历史上称这一制度为“禅让”。

三.大禹治水的传说

1.变以前治水堵为主为疏导为主

2.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3.经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

4.大禹治水给人的启示和教育采用适当的方法付出艰苦的努力才会有收获公而忘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四.复习:

1.中华民族的早期祖先有哪些(已知的)。

2.朗读教材。

作   业

教学后记: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夏朝和商朝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初步了解并运用公元纪年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盘庚迁殷。

.

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读图

教学步骤: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禹死后,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夏朝的最后一位王是夏桀

2.夏商决战:

公元前1600年,双方在战于鸣条,夏桀战败,夏朝灭亡。

3.成汤建立商朝

4.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三.商朝的盛衰

1.商鼎盛时的疆域东南西北四至点,在图上找出来。

2.商朝的经济:

农业:

粮食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畜牧业:

饲养马、牛、羊、猪、犬、鸡等

手工业:

青铜冶铸、玉器制作、酿酒

商业:

以海贝、骨贝、玉贝、铜贝等作货币

3.商朝最后一个王是纣王。

四.本课内容小结:

本课讲述我国第一个王朝,我国社会步入文明时期,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识记本课讲述的两个朝代,以及主要的国王。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自读课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板书设计:

作   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并初步理解实施的意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商周矛盾、西周统治集团与少数民族矛盾的分析,学习和运用矛盾分析法。

通过对夏、商灭亡原因的概括,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

掌握一种历史地图的制作方法。

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公元纪年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商亡周兴以及西周的瓦解,认识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政权存亡的影响。

通过周武王与周幽王的对比,加深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牧野之战与西周建立。

2.分封制。

难点:

分封制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比较、读图、归纳

教学步骤:

一.西周的建立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

2.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西周。

二.分封制

1.在各地建立封国,历史上称为分封制。

2.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

封国的统治者称国君。

三.西周的结束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

西周至此结束。

四.巩固:

1.复习三个王朝开始的时间。

2.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特点。

3.阅读课文。

作   业:

学习测评题

教学后记:

 

第6课春秋争霸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春秋开始的时间和“春秋五霸”。

理解齐桓公首霸和越王勾践从战败称臣到终成霸业的原因,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来源。

2.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多段阅读材料,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概括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管仲改革的内容等,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

学习和初步掌握了解、分析和评价古代战争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齐国、楚国和越国发展史,认识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越王勾践的事迹,进行奋发图强的教育。

通过了解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春秋”和“春秋五霸”。

2.“齐桓首霸”。

难点:

1.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吴王阖闾、夫差与越王勾践三人之间的关系。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朗读、感悟

教学步骤:

一.“春秋五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至洛邑(洛阳),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两段——春秋、战国

2.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二.齐桓公首霸

1.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经济、政治、军事的改革

2.葵丘会盟,是齐桓公首霸的标志。

三.晋楚争霸

1.城濮之战,楚军战败

2.晋文公称霸

3.晋楚大战于,楚军获胜。

楚庄王称霸。

4.吴国战胜楚、越成为霸主

5.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四.复习本课内容,识记春秋五霸。

学生朗读课文。

作   业

教学后记:

第7课战国争雄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

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

2.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

难点:

“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识记、分析

教学步骤:

一.“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我国进入战国时期。

2.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3.看表识记各国都城。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1.兵器:

出现了铁兵器

2.兵种:

步兵和骑兵成为主要兵种

3.战争规模庞大

4.著名战役:

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5.著名军事家:

孙膑、白起

三.合纵与连横

1.合纵:

东方六国“合众势以攻一强”。

2.连横:

秦国,让东方六国“事一强以攻众弱”。

3.合纵与连横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4.阅读小字部分内容。

四.完成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第8课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2.过程和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

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商鞅变法的内容。

2.商鞅变法评价。

难点:

1.改革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2.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阅读、归纳、分析

教学步骤:

一.秦孝公求贤

1.战国前期,秦国的落后状况。

2.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3.商鞅来到秦国。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

公元前356年;

2.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三.对秦国的影响:

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秦军的战斗力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四.巩固:

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

作   业:

完成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秦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记住秦朝的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学习和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和教育。

教学重点:

1.秦统一及期意义。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

难点:

1.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3.度量衡的统一。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朗读

教学步骤:

一.秦王扫六合

1.秦国的强盛战国末年,秦国实力已远远超过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统一战争,经过十年征战,秦灭六国。

2.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全国大业,以咸阳为都城。

3.秦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称号的由来及含义。

2.始皇帝的含义及秦始皇的妄想。

三.秦朝政治制度:

内容

1.秦始皇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

2.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4.特点: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四.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1.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

2.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

3.读图53页。

五.自读课文,复习。

作   业:

课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

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理解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培养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掌握用“动态”图反映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和秦的灭亡的关系,学习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痛恨秦的暴政,同情秦代农民的苦难,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

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以及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始皇暴政、秦二世暴政与农民起义爆发的关系。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性质。

主要教学方法:

启发、归纳、分析

教学步骤:

一.秦的暴政

1.焚书坑儒。

2.繁重的赋税、兵役和徭役。

3.严酷的刑罚。

4.秦二世昏庸残暴。

二.大泽乡起义

1.时间:

公元前209年

2.领导人:

陈胜、吴广。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4.建立政权:

张楚

三.秦朝的灭亡

1.项羽、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

2.巨鹿之战;

3.公元前207年,刘邦灭秦。

四.探讨:

秦亡的原因,从中应该吸取的教训。

五.复习巩固,阅读课文。

作  业:

课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及西汉都城,汉武帝在都城创办的学校。

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开疆拓地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尊儒术兴太学。

2.开发边疆。

难点:

1.“大一统”的含义。

2.“推恩令”的内容和实施所起的作用。

主要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讨论

教学步骤:

一.尊儒术兴太学

1.汉朝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2.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3.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在都城长安办太学。

二.巩固国家统一

1.颁布了“推恩令”。

2.整理财政。

三.开发边疆

1.设置“河西四郡”

2.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的管辖。

3.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四.提问:

我们是哪个民族的人?

它的来源?

五.复习:

1.汉朝的建立者及时间

2.汉武帝刘彻统治的措施。

作   业课后学习测评题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