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7932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docx

《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docx

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1.北魏冯太后说:

“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解析:

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

A

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解析:

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

B

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解析: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答案:

C

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

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借汉化巩固统治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故D项正确。

答案:

D

5.下列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

C.唐蕃联盟D.清军入关

解析: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其内容不包含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者进行的一场汉化运动,故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汉藏两族人民的一场政治联盟运动,体现的是汉藏两族关系的友好,故C项错误;清军入关是满洲军事集团进入中原地区的开端,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答案:

B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概括提炼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同时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归纳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和不同原因。

(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

采取均田制。

原因(商鞅变法):

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

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一、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解析:

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

C

2.正光(魏明帝正光元年,520年)以前,户口数比太康(西晋武帝)年间增加了一倍。

照一倍计算,魏当有户五百余万,口三千余万……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如何促进水渠发展。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得益于(  )

①均田制的推行 ②俸禄制的广泛推行 ③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④北魏时期铁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户口数增加,这得益于均田制的推广和对鲜卑贵族对农民掠夺的限制,故①②正确;通过材料“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渠发展”可知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也正确,故选A项。

答案:

A

3.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

由此可知,北魏政府(  )

A.改变了选官方式B.提高了官员俸禄

C.打破世族对官员的垄断D.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议定百官秩品”,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为鲜卑贵族定姓,体现了鲜卑统治者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矛盾;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D

4.下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

①任用汉族地主 ②推行俸禄制 ③胡汉服装融合 ④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依据北魏文官陶俑图像显示不出是汉族地主,故①错误;俸禄制是孝文帝改革地方制度的内容,但材料中显示不出,故②错误;文官陶俑体现了汉服和胡服的搭配,故③正确;服饰的变化说明北魏接受汉族文化,故④正确。

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辨别能力。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

答案:

A

6.《魏书·食货志》载:

“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

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

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

解析:

货币流通代替一度出现的实物交易,体现了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

C

7.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

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

A、B两项表述有误;D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不准确。

答案:

C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民族的融合。

所以选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改革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

关于社会转型:

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如何促进秦国的社会转型。

(2)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提示:

(1)经济上,废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促使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过渡。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对孝文帝改革不应该否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历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

因此,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者也不乏其人(尽管仅占少数)。

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廿二史剳记》卷十四)。

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

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读通鉴论》卷九)。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你怎样看待材料中的“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请说明理由。

解析:

(1)问,孝文帝之所以推行改革,就在于北方统一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而原先的统治政策不利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缓和,孝文帝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缓解社会矛盾,于是推行改革。

当然,改革受到了被孝文帝重用的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其父拓跋珪的影响。

以上内容分点作答即可。

(2)问,应该结合所学,否定这种态度。

理由应该是从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历史作用说起,即推动了北方的发展、少数民族自身的封建化;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进而为之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积极影响。

北魏之所以很快灭亡,不该归罪于这场改革。

答案:

(1)北方的统一;北方的民族融合;拓跋珪的改革;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的重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看待: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理由: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凭北魏很快灭亡就否定孝文帝改革的观点是不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