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设备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7868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中供热设备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集中供热设备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集中供热设备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集中供热设备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集中供热设备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中供热设备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

《集中供热设备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中供热设备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中供热设备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

集中供热设备行业分析报告精编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3月

 

目录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主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5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5

2、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6

3、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7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8

5、关于印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的通知8

6、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8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9

8、软件产品管理办法9

二、行业概况9

1、供热节能行业概览9

(1)供热节能属于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9

(2)北方城镇集中供暖区域快速扩大是供热节能行业的发展基础11

(3)建筑能耗浪费原因复杂,衍生出供热节能行业12

2、供热节能行业的发展趋势13

(1)系统化13

(2)数据化13

(3)服务化13

3、供热节能行业未来市场容量14

(1)热网监控市场容量14

(2)计量温控市场容量15

①既有建筑计量温控市场15

②新建建筑计量温控市场16

三、供热节能行业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17

1、行业具备明显的地域性17

2、行业具备明显的季节性17

3、行业不具备明显周期性18

四、供热节能行业经营模式及盈利模式18

1、产品销售型18

2、工程服务型18

3、一体化服务型19

五、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和市场情况19

1、热网监控业务20

(1)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20

(2)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20

(3)ABB(中国)有限公司20

(4)同方股份有限公司21

(5)北京天时前程自动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1

2、计量温控业务21

(1)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1

(2)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22

(3)广东艾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2

(4)盾安(天津)节能系统有限公司22

(5)北京京源水仪器仪表有限公司22

3、供热能源管理业务23

(1)北京金房暖通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3

(2)北京华远意通热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3

六、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23

1、品牌壁垒23

2、技术壁垒24

3、人才壁垒24

4、资金壁垒25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25

1、有利因素25

(1)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25

(2)刚性的改造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6

(3)技术应用环境的改善26

(4)充足的上游原材料供给26

2、不利因素27

(1)供热节能改造投资规模和进度受到计划因素影响29

集中供热是我国北方城镇冬季采暖的主要形式。

一般而言,集中供热系统由热源、供热管网、热用户三大部分组成。

北方城镇集中供热所采用的热源有热电厂、锅炉房、热泵、地热、工业余热、太阳能等多种形式。

从热源输出的供热介质大多为高温高压热水,少部分则可能为高温高压蒸汽。

供热管网是由热源向热用户输送和分配供热介质的管线系统,主要由一次管网、热力站、二次管网组成。

供热介质从热源输出后,经过一次管网,进入到热力站。

热力站是供热管网中的核心设施,主要用来改变供热介质参数,并控制、分配、计量供给终端用户的热量。

根据结构和功能差异,热力站可分为换热站(通过换热装置实现一次管网和二次管网中供热介质的热量交换)、混水站(通过特定装置使终端用热系统中的部分回水和热网供水相混合)等类型。

供热介质通过热力站实现降温降压后,进入到二次网管,并输送到终端热用户。

终端热用户按建筑类型差异,又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

集中供热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随着我国城镇集中供热面积的扩大,一个大型热源往往下设诸多热力站,可为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平方米的建筑提供采暖用热。

在此情况下,采用传统的人工或简单设备控制方式,对整个供热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实现供热系统内部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整体平衡,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可能产生大量的能源浪费。

根据国务院于2012年6月16日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主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国内集中供热行业因各地管理方式的不同,不存在统一的主管部门。

供热节能属于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承担推进建筑节能、城镇减排的责任,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建筑节能的政策、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重大建筑节能项目,规范行业标准,是国内供热节能工作的主要推动者。

行业自律组织主要是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由供热企业、供热节能服务企业、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等组成,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负责行业管理、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国际合作等工作。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国家对实行集中供热的建筑分步骤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按照用热量收费的制度,新建建筑或者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用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

2、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

大力推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十二五”期间北方采暖地区地级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实现按用热量计价收费;保质保量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大供热系统节能管理。

3、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扩大改造规模,到2020年前基本完成对北方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到“十二五”期末,各省(区、市)要至少完成当地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的3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提高任务完成比例;地级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

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项目必须同步实行按用热量分户计价收费。

各级财政要把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作为节能减排资金安排的重点,建立稳定、持续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暖房”工程,改造供热老旧管网,实施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

5、关于印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的通知

进一步扩大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模。

实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同步实施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

启动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5,000万平方米;实施高能耗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达到6,000万平方米。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

6、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以围护结构、供热计量、管网热平衡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加快实施“节能暖房”工程。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十二五”期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

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8、软件产品管理办法

规定了软件产品的认证和登记的程序及相应的监管措施。

二、行业概况

1、供热节能行业概览

(1)供热节能属于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能源消耗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年消耗标准煤数量已从2000年的1455亿吨上升至2013年的3750亿吨,增长约158倍。

庞大的能源消耗既给我国能源供给和经济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间接造成了环境污染加剧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建筑能耗是社会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的统计,2013年我国建筑的总能耗约为756亿吨标准煤,约占我国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20%,减少建筑能耗对于国家的节能减排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我国南北地区冬季采暖方式的的差别、城乡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别以及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人员活动及用能设备的差别,该报告将我国建筑用能分为北方城镇供暖用能、城市住宅用能(不包括北方地区的供暖)、商业及公共建筑用能(不包括北方地区的供暖)和农村住宅用能四个大类。

具体分类情况见下表:

2013年,上述四类建筑能耗占比情况见下图:

与北方城镇地区以外的非集中采暖区域相比,北方城镇集中供暖区域具有设施相对完善、便于实施节能改造等特点,优先在上述区域开展供热节能工作成为国家和企业的共同选择。

(2)北方城镇集中供暖区域快速扩大是供热节能行业的发展基础

集中供热是我国北方区域冬季采暖的主要方式。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中的统计,2001-2013年,北方城镇建筑面积从50亿平方米增长至120亿平方米。

我国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使得北方城镇建筑面积不断增长,北方城镇集中供热面积亦随之快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5年末我国北方城市地区集中供热面积约2521亿平方米;至2013年末,我国北方城市地区集中供热面积约5717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08%。

前述集中供热面积仅计算了经营性的集中供热面积,尚有大量非经营性集中供热面积(包括高校、部队、机关以及一些大型企业自有独立运行的集中供暖系统所覆盖的区域)未计算在内。

该等集中供热面积亦属于公司进行供热节能改造业务的目标区域。

考虑非经营性集中供暖面积的修正因素,《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中对前述统计数据进行了修正,估算我国北方市、县及镇区2013年集中供热面积约为9170亿平方米。

巨大的集中供热面积为我国供热节能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供热节能行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建筑能耗浪费原因复杂,衍生出供热节能行业

造成建筑实际耗热多于需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由于空间分布上的问题,各个用户室内温度不均,在缺乏有效监测和调控的状态下,为维持温度较低用户的舒适性要求,热源只能加大供热量,造成部分用户过热,产生能耗损失;其二,由于时间分布上的问题,供热系统未能随天气变化及时调整供热量,使得整个供热系统部分时间整体过热,产生能耗损失;其三,由于用户室内设定温度高于所需温度、频繁开关窗等原因造成单个用户耗热量大于需热量。

针对集中供热系统存在的上述问题,供热节能服务提供商以实现供热系统实时监测、远程调控等为切入点,以多种方式为供热企业提供专业节能技术服务,进而衍生出供热节能这一新兴行业。

2、供热节能行业的发展趋势

基于目前我国集中供热的能源结构、管网系统及经营管理模式等,供热节能行业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虽经十余年来的发展,但仍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未来供热节能行业将主要呈现如下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系统化

供热节能行业逐渐摆脱单一节能产品的市场发展阶段,开始更多的从供热整体系统出发,要求企业提供从热源、管网、到末端的整体系统节能运行解决方案;

(2)数据化

建立整个供热系统的实时数据监控系统,及时掌握水、电、热的能源消耗情况,并结合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技术,为系统节能提供最及时、可靠的基础数据和决策手段;

(3)服务化

供热节能产业的产品供应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逐渐转向供热能源管理服务商,直接承包经营、委托运营,体现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价值。

3、供热节能行业未来市场容量

(1)热网监控市场容量

从近年的趋势来看,我国集中供热面积持续扩大,供热管网长度持续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经营性集中供热面积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

在修正后的2013年集中供热面积9170亿平方米基础上,按照经营性与非经营性集中供热面积在未来几年均保持10%的增长速率进行测算,我国北方城镇集中供热面积预测图如下:

随着我国集中供热面积的扩大,国内热网监控业务市场规模也同步扩大。

同时,随着供热节能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和公司行业口碑积累和市场影响力的扩大,公司热网监控业务规模将进一步提升。

(2)计量温控市场容量

①既有建筑计量温控市场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5月发布的《“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显示,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既有居住建筑有大约20亿平方米值得节能改造。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2013年期间所进行得建筑节能、供热计量改革专项检查通报数据汇总计算,截至2013年,我国北方采暖地区完成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面积约802亿平方米。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因此2014-2020年期间尚有1198亿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需要完成改造,平均每年需改造面积约171亿平方米。

据此计算,国内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市场每年需要计量温控产品约171万套(按照户均面积100平方米,每户安装1套计量温控产品测算)。

除此之外,我国已开始对公共建筑实施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并开始节能改造示范性工作。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我国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

截至2013年末,我国集中供热面积约为9170亿平方米(经过修正),其中有大量的公共建筑具有节能改造潜力,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试点工程的推进,公共建筑的节能需求将逐步得到释放,市场空间巨大。

②新建建筑计量温控市场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新建建筑必须按照规定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实行按用热量收费的制度。

因此,我国北方集中采暖的15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新竣工的城镇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均属于计量温控产品可拓展的市场空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9年至2013年期间,上述15个省、市、自治区年均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超过9亿平方米,其中年均住宅建筑竣工面积超过45亿平方米。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2013年北方采暖地区供热计量改革工作专项监督检查情况的通报》中显示,2013年1-10月北方采暖地区新竣工建筑安装供热计量装置的比例约为80%,如按照此安装比例计算,上述15个省、市、自治区年均安装供热计量装置的住宅面积约为36亿平方米,需要计量温控产品约360万套(按照户均面积100平方米,每户安装1套计量温控产品测算)。

由此可见,仅就北方集中供热新增住宅建筑面积而言,就可为计量温控市场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2009-2013年北方集中供热区域新增住宅竣工面积和房屋竣工面积情况如下图:

随着国内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工作的推进,未来新增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中的公共建筑部分亦将需要安装各类计量温控产品,公司计量温控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供热节能行业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1、行业具备明显的地域性

我国供热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目前,我国大规模开展集中供热的主要为北方地区,上述地区也是国内供热节能行业的主要市场。

此外,随着国家逐步开展对夏热冬冷地区开展供热节能改造,新的业务区域正在逐步扩展当中。

2、行业具备明显的季节性

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我国城镇集中供暖的时间为4到7个月不等。

在供暖季节内,供热节能企业一般不进行改造工程的现场实施。

就全国范围来说,供热节能项目现场实施大多集中于每年的7月到11月,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3、行业不具备明显周期性

供热与民生需求密切相关,供热行业的长期存在及其技术升级、系统改造、能耗优化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经营模式转变,加之日趋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要求,在客观上使其对供热节能的服务需求具有持续性,因此,供热节能行业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

四、供热节能行业经营模式及盈利模式

根据行业内企业的来源、发展过程、业务经验、技术特点的不同,主要存在三类业务经营模式:

以产品销售为主的产品销售型,以安装、调试、施工为主的工程服务模式和“方案设计+产品提供+工程服务+运营服务”的一体化服务型。

1、产品销售型

采用产品销售型模式的企业多为拥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或者由上游的仪器仪表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形成。

上述企业利用自身在产品设计、生产环节的优势,提供针对供热业务链中不同环节的差异化产品以获得收入和形成利润。

2、工程服务型

采用工程服务型模式的企业大多为区域型的供热节能企业,相对规模较小,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上述企业通过购买产品销售型企业所提供的各类产品,并结合自身情况,提供设备安装、调试、施工为主的系统集成服务以获得收入和形成利润。

3、一体化服务型

采用一体化服务型模式的企业具备整体方案的开发设计和成套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具有全产业链业务特征,产品丰富、规格品种齐全,能够提供满足客户多种需求的节能方案设计、节能产品组合、工程集成服务和运营托管、数据服务等供热能源管理服务,并以此获得收入和形成利润。

五、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和市场情况

总体上,供热节能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准入较为开放,市场竞争较为充分。

目前,供热节能行业尚无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面对众多的市场机遇,不同的服务提供者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进入本行业参与市场竞争。

市场参与者普遍采用公开透明的招投标方式达成业务关系,客户也日益重视考查评估市场参与者的技术、产品、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并据此决定订单归属。

供热节能行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产生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骨干企业,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同时,随着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供热节能行业的市场也在扩大,越来越多的新市场参与者被吸引到这一领域,新进入者大多从业时间短,服务内容偏重于某一细分市场,服务区域多局限于特定地区,这些新进入者可能会加剧所在地域的市场竞争,但具有全国领域较强竞争能力的新进入者尚未大量出现,在今后一段时期,现有的骨干企业仍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优势。

1、热网监控业务

(1)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94年,为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华全资子公司,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为全球500强之一,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专注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为世界最大的高效能源和资源节约型技术供应商之一。

(2)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95年,为施耐德电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华全资子公司,施耐德电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全球500强之一,为100多个国家的能源及基础设施、工业、数据中心及网络、楼宇和住宅市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其中在能源与基础设施、工业过程控制、楼宇自动化和数据中心与网络等市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ABB(中国)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95年,为ABB阿西亚·布朗·勃法瑞有限公司(瑞士)在华全资子公司,ABB阿西亚·布朗·勃法瑞有限公司(瑞士)为全球500强之一,是全球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企业,致力于帮助电力、工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客户提高业绩,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4)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业务包括信息、安防、节能环保以及金融投资和科技园建设等,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企业信用100强”

(5)北京天时前程自动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0年,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节能科技开发及工业自动化的系统集成,为工业企业、公用事业等领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2、计量温控业务

北京中润环能技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致力于建筑节能、术有限公司供热系统节能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产品推广、技术服务与工程实施。

(1)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致力于城市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够提供基于通断时间面积法热计量系统的供热节能解决方案及关键技术

(2)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致力于提供绿色智能建筑的产品、技术、系统及解决方案,相关产品主要包括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供热采暖节能控制系统及公共建筑节能综合解决方案。

(3)广东艾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专注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及其在能源技术、供热技术与智慧停车等行业的应用,能够为能源管理和智慧交通领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4)盾安(天津)节能系统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工业节能、城市供暖节能、建筑节能等领域,能够提供集“诊断、规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的系统集成总包服务。

(5)北京京源水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要生产智能水表、热量表、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控制管理系统等产品。

3、供热能源管理业务

(1)北京金房暖通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第一批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主营业务是从事供热BOT投资运营。

(2)北京华远意通热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国家发改委首批备案的“合同能源管理推荐单位”,是集供热承包运营、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供热投资、节能技术研发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

六、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品牌壁垒

供热节能行业的品牌和口碑的树立,主要不是来源于广告宣传,而是建立在稳定的产品性能和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实力以及优秀的服务体系基础之上。

品牌和口碑的良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服务商产品和服务品质的优劣,并可能会影响其他客户对该服务商的选择。

供热行业属于关乎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供热节能服务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际运行检验,才能获得客户的最终认可。

客户在选定某一产品或服务提供商后,不会轻易更换,客户粘性较高。

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缺乏业务积累和实践经验,行业品牌和业内口碑的树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较之已有品牌知名度的企业而言,其在行业内实现长久生存和快速发展的难度较大。

2、技术壁垒

从行业特点来看,供热节能行业属于交叉性行业,要求参与者既要具备供热行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地理解用户需求;又要熟悉自动化、物联网、互联网、远程通讯等专业技术知识,具备将用户需求转化为硬件产品和进行系统开发、功能升级的技术实现能力,两者密切结合才能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为用户提供符合其切实需求的服务。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参与者要保持业务持续增长趋势,巩固和提高市场份额,就需要充分利用其技术研发、方案设计及工程实施能力进行业务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技术实力的打造来自于长期的规模化运营实践和经验积累,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从而构成本行业的进入壁垒。

3、人才壁垒

供热节能领域的技术门槛较高,无论是基础性的技术研究还是面向客户的方案设计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自动化、暖通工程、软件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理解供暖行业的应用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