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黎明的时刻.docx
《等待黎明的时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待黎明的时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待黎明的时刻
等待黎明的时刻
修德法师编述珍爱您我.关怀自杀
为您点盏心灯
至诚感恩—会公抱病(已病到只要看一页就头疼的地步了)将此书一页一页地用影印机放大,连夜只要看得下就一直看地校正全书。
蒙
公斧正三处之失,救此书知见于万一者,这是我所不敢奢求的妄想,但却苦了老人家,只能说‘不胜感恩’;又李医师及二位道友,于百忙之中,拨冗校正文义,也都提供了不少的宝贵建议,护念之情,不是这支笔、这张口所能表达。
恳祷回向—一切自杀、他杀,乃至与烦恼作‘困兽之斗’的所有苦难众生,都能福慧增长,身心安稳,究竟离苦得乐。
自序一
愚受学上会下性长老《楞严》法带至第一五一卷(经文第九卷—五十阴魔中之受蕴第五),
会公于中言及众生颠倒自杀者多,虽先后有民国廿年出版于上海-台中莲社七十六年印行流通之《自杀以后的真相》,及之后天华出版社将此书部份予以白话并增补印行之《认清自杀的真相》,二书内容虽很好,但文字过繁,希望有人发心作此功德,将之节录成简要本流通云云。
当时,已埋伏十多年的前尘影事(见内文第151页),浮掠于心头,便于心中大胆地承诺此事。
请道友代向会公请《自杀以后的真相》一书,后来会公除寄上仅有的一本,又附三张参考资料,及一笺亲笔简函,内有‘有人发心要作此功德,至为欣慰!
’二句,当道友转交时,顿体老人为法为人之悲心,虽不敢以‘邀功德’之心来做此事,但此二句却是此书完成从始至终的推动力。
(九月底,
会公再次关心此事,又主动寄来一份参考资料,接到手,甚为感念。
)
然接书仔细阅后,并请道友从网路中下载目前的自杀问题有关资料,才发觉时代背景、众生业力乃至遣词用句等,与七十多年前已大有变异,要完全但依此书节录出版,似无法应付目下社会的需要;故斗胆重拟架构—根本解决理论与实事公案结合,使此书更有完整性(请参见架构表)。
此举虽非公之本意,但望能不负会公之托也。
古德云:
‘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今出家佛子,虽不若古德不问世事一生精勤苦修,但若仅将自己封闭于庵门→心内之门,不曾一念以众生(自己亦是众生之一)之若为修行的策发动力,则连一点学佛的功能都没有—如道证法师(《毛毛虫》第一集)所说:
‘当知道人家心情不好,不肯发心去给他快乐,就是没有慈悲。
别人有痛苦时,不知如何帮助他,甚至连说一句体谅的话也不会,就是没有智慧。
学佛学得没有慈悲,又没有智慧,真不知是在学什么?
可以说一点功能都没有!
’愚是一介凡夫,虽学不上佛的悲智德能,但拨点时间,找些资料,尚是能力所及。
曾听闻一位居士的友人,近从美国回来,右手上戴著金黄色的棉布条,上面印著:
‘Pray
untilsomethinghappen’(祈祷直到某些事发生—心想事成),问及原因:
美近来发起流行,一传十、十传百地以此为癌症的病患祈祷—直到所祈祷的癌症病患痊愈为止。
(令时见此无情境界,而提起自己的善心;即如见念珠想到念佛求往生一样。
)纵然不能事事如意、心想事成,然此一善念,若摒去私我,正与佛法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应耳。
愚尚不足称‘泥菩萨’,况是真耶?
故不敢说以此能济救苦难众生于万一,(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苦不暇自之心力及佛力二不思议力,岂能转之?
)但为度有缘,乃至为其种下善根而已;尽管不敌业力,但为种下佛法正知见的种子,在佛力加被下,必于往后成为得度的因缘。
愚只是把佛的悲智德能传下去耳!
若诸见闻仁人君子,也愿再传承这件悲智,望舍无情之财,成仁慈之举,乃至无钱出力、劝化流通,能得救人一命,正合天心佛怀,其功德岂思议哉?
!
至诚感谢成就此书的每一因缘,他们都是具有菩萨心肠的行者。
有净因必有‘净报’—不求来生;但回西方,愿同出苦轮,同预莲池耳。
敬述缘起、本怀以为序。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岁次甲申仲秋前夕修德敬笔于耕心小居
自序二
《了凡四训.积善》云:
‘何谓劝人为善?
生为人类,孰无良心?
!
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ㄆㄨˇ)。
韩愈云: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逝,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
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说来惭愧,愚是没有足够的智慧可为此书的,当看到时下精神科学对自杀全面性的探讨时,称了称自己的斤两后,愚曾试问自己—能为众生效劳些什么事?
当中也曾二次想搁下笔,但已承
会公的慈意,及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并在道友的鼓励下,终于在走笔最后‘自诩’—做个我自己认为已尽力的‘圆满结束’。
不过这件事永速不可能‘圆满’,也无法‘结束’。
如果其要度尽众生才成佛,那永远没有成佛的可能;只是佛已彻底从无明大梦中醒来,自然也度了梦中的无量无边众生,所谓‘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种唯证方知的不可思议智慧,相信佛也会说:
‘噫!
可为知(ㄓˋ)(通智)者道(说也),难与俗人(谓庸俗无智之辈)言也。
’而当满腔地以为‘写这本书可以有扭转乾坤之势,而度尽这些想自杀的苦难众生’—就是为了这个‘妄想’,而让愚患得患失,诚如《破坏性情绪管理》一书中所云:
‘一个人可能自以为恨自已,那是因为他希望比现在的自已更好,或是对自已的表现失望或成就太慢而感到不耐。
所谓自厌其实包含强烈的我执,即便自杀的人也并非出于自厌,而是认为可逃避更大的痛苦。
然然死亡并无法逃避什么,因为死只是转换另一种生命。
(案:
须再继续酬偿尚未完全消化的业力。
)因此避免痛苦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在现世里解决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则要尝试改变面对问题的态度。
’
再者,连一个精神病学的博士,以自己曾自杀的痛苦经验及学术成就,在《夜,骤然而降—了解自杀》一书中也诚恳的表示:
‘科学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而且还以快速的脚步继续前进,藉著一个又一个像素,一个又一个基因,复杂的大脑拼图愈来愈清楚了。
心理学家解读自杀的动机,拼凑出危险而引爆脆弱大脑的最终因素:
生活环境。
从斯堪地那维亚到澳洲,全世界的公共卫生机构,都拟定清楚合理的策略,希望降低自杀率。
可是,努力似乎仍然不够,在美国,每十七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大众的关怀和义愤在哪里呢?
我写这本书时愈来愈觉得心焦,也愈来愈清楚横亘在降低自杀之路的问题为何。
我无法不去想到那些自杀者的父母、子女、朋友和同事所面临的不安、混乱和内疚,我也无法掩面不看死者在我心中留下的影像,那也许是个十二岁孩子的尸体解剖照片,也可能是个青少年参加舞会的相片,却将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把枪口放入自己的嘴巴,或是从大学学生宿舍顶楼纵身跳下。
仔细看看自杀问题,直线上升的数目、导致自杀的痛苦、留给生者的不幸,真其是令人痛心。
不管科学的研究再怎么丰富,政府的成就是如何成功,我们还是不断看见自杀死亡本身的可怕现实:
年轻、激烈、没有必要的死亡。
我就像其他研究自杀的同事一样,一再看见科学的极限。
’、‘我们知道许多预防自杀的才法,可是还不够;就我们已知的部份而言,也还没有尽可能地付诸实行。
’后来,愚自己想通了—好比我想送您一个电灯泡,但偏偏与灯座不合,电压也不符,乃至更离谱的是家里没电;等到一一都顺利解决了,您却跟我说:
‘我不想要了。
’原来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己除了自己去化解外,任何人也帮忙不了的根本问题—众生的不可思议业力,这是西方精神学说很少论及(最多也只谈到遗传基因等),而正是此书努力要传达的理念。
所以,父亲泼愚冷水:
‘这是不可能的事’(本书第79页);更有一位热心的长者(执业中西医)以为‘自杀所涉及的范围太复杂了,没有自己的知见,不要写。
’确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愚也不想将所有的资料‘烩成罗汉菜’而变成一个‘四不像’—毫无系统主题的书而已;因此我很‘识相’的避开一些病理科学上属专业领域的知识,而用延伸阅读的引介方式,乃至为要令此书与目前台湾精神临床搭上线,我也‘学著谦虚’地向执业均有一、二十多年的李医师(任职医院精神科主任)和范医师(专精针灸的中医师,也提供中医在忧、躁郁症目前的治疗趋势)请教,再看看手上一叠厚厚(有十多本)的相关书籍资料;当终结此书之际,愚才发觉—先救的人是我而不是别人;而要救自己,便要真正的用智慧去观察、体验众生(自己也是要度的众生之一)的苦,而引发同理侧隐之心,(即佛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恒常地策发对众生的责任感(愿力)—菩提心,唯有在此心妙用下,用智慧‘看破’,同慈悲‘提起’,才能如实的解决自己的生死大问题,况只是小小心理情绪的冲动而已。
李医师告诉我,待百年后的将来,势必西方的精神科学与佛法的谛理一定会结合的;听到这句话,我一点也不感到讶异,因为世间的幻有,岂能离开佛法而独立存在?
!
我如同往昔写书,写完便放下的态度,每日祈求佛菩萨加被此书—如果知见正确可以利益众生,就请加被流通;不尔,请护法龙天予以绝版。
此书没有名利的牵绊(不曾化缘—任人发心随喜助印流通)、也没有销售数字的压力,所以写本书的苦与乐,都算是‘自作自受’;而在现世当中,只要因本书而得一人自救或救他,乃至一人种下日后得度的善很,这本书在流通上便已‘值回票价’;至于‘百年后的将来’,希望一切助、受益于此书的人,乃至随喜见闻者,都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宝树—‘电视墙’上(见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之四十)看现场实况转播吧!
再次感谢一切的助缘,及佛菩萨的加被;更感恩父亲及热心长者的另一种护念,并体谅愚的智慧不足、文笔粗涩;‘尽管如此,相信每一个人都同意—必须针对自杀的问题做点事才对’—杰米森博士在书中这么鼓励您我。
如果,当中有错误知见足以贻害众生者,别忘了—慈悲教我、正我,此更是最深的感恩。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岁次甲申秋分修德竟笔再序于耕心小居
十分钟解读本书纲要
‘若说有千百个理由可自杀,归纳起来只是“妄想”而已。
’
‘经云: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我们自己想想这是不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般有精神疾病如忧郁、躁症、躁郁混合症、精神分裂者,都把‘我’逼上了死胡同,钻上了牛角尖,认为“全世界只有我最不幸、最苦,没有人了解我……”千百个理由都是绕著『我”在转,当我们猛一回头,不是阳光依旧灿烂地平等照耀一切,而是自己躲藏在黑暗的房角吗?
明朝憨山大师曾说:
“目容天地,纤尘能失其明;心包太虚,一念能塞其广。
是知,一念者—生死之根、祸患之本也;故知几知微圣人存戒。
”想想看,心可包容多少的东西(念头),但自己却把焦点放在最不幸的那一个点罢了!
何不想想利用有限的生命去饶益一切苦难的众生呢!
’
‘一个人可能自以为恨自己,那是因为他希望比现在的自己更好,或是对自己的表现失望或成就太慢而感到不耐。
所谓自厌其实包含强烈的我执,即使自杀的人也并非出于自厌,而是认为可逃避更大的痛苦。
然而死亡并无法逃避什么,因为死只是转换另一种生命。
(案:
须再继续酬偿尚未完全消化的业力。
)因此避免痛苦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在现世里解决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则要尝试改变面对问题的态度。
’
‘“人身难得—是万古一瞬的因缘,佛法难闻—是历劫不遇的际会;错过了,没人能承担这份过失。
”尽管,这辈子的身心不是令您百分之百的满意,但请您务必要尊重珍惜。
’
‘为了防止自杀事件发生,专家学者们应以正确的认知,多方宣导生命的真相,否则不管以何方法,都很难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因为一般人往往克服不了内心的冲动,禁不起外界的诱惑。
定要使他内心真正觉悟,对人生的价值观彻底转变,才会产生力量。
’(第23页)
‘如果愿意将认识因果的正确生命观,订定一套合情合理的教育模式好好扎根,即使遇到种种负面的逆境(如失业、暴力等)时,也会“反求诸已”地思惟“如是因如是果”,进而能安分守己,不致造成压力、挫折、焦虑、冲动乃至自杀;如果真能花小小钱扎根,日后不是可省下庞大的健保费,乃至人力资源?
!
’
‘因缘果报并没有任何的主宰者,一切的苦乐、轮回解脱,都是在于个人自己的身上,问题是—我们是否具有洞悉因果、掌握改造自己命运的智慧?
!
’
‘在无数次的挫败轮回中,当您觉悟到—要放下自我,而去改过向善、慈悲仁爱、喜舍助人,这才是消减宿业、积功累德最宽广的正道。
’
‘利用因果的道理,把自己从‘小我’的焦点,放到‘大我’的苦难众生中去焠练,从中去开启智慧与慈悲;这时在解放自己苦难的同时,您会更懂得珍惜自己→关爱众生。
’
‘我想要传达的是—佛法的全体大用,正为解决众生的一切苦难,帮助众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进而从中得到解脱;所以“自杀”—只要确立了正当的生命观,便可适时的解决一部份的困境,而达到我关怀此一社会问题的目的吧!
’
本书没有唯美虚伪的文字堆砌,只有忠(尽己谓之忠)诚(诚恳无欺)的传述和平实的一贯风格。
架构简述
相应的对象
为缩短我—‘能说’,与您—‘能看’的距离,所以全文用第一、二、三人称—我、您、我们;希望您能包涵,不要介意—因佛法的修持正要去‘我’,而我却不得已仍选用此字,来贯穿整本书,让全书更有亲切感些。
我所拟此架构的相应对象,设定范围是较全面性的,不单单只设定给有自杀念头及曾自杀而未遂的人看,(毕竟已自杀成功者,也没有机会看了,痛心!
)而是扩及到与此人息息相关者,都含括在内,故—
一、有自杀念头者必看—当自己的善知识、救命恩人。
二、曾自杀而未遂者必读—猛回头,才知自己曾经的傻。
三、为人父母、兄弟姊妹者必看—因为儿女是自己的,除非您不爱他(她)。
四、站在辅导立场者(如老师、社工、医师)必读—多一佛法方面的辅导知能。
五、专家学者当看—从自己所知外,了解生命的真相,并予以宣导。
六、制造恶知见、工具等助杀者必看—了解因缘果报丝毫不差。
七、在佛法门外,而欲一窥佛法生命观者必看—可粗解佛法的梗概。
八、政府内员、教育行政人员必看—因为您们都是负有政治、教育理想,敬诺牺牲自我为人民服务者,此时子民有苦,岂可坐视不管?
然佛法度生不外折伏、摄受二门,此二皆以慈悲为怀;只是在相上,‘摄受’偏于爱、慈悲、宽恕等,而‘折伏’便以一些善巧的方便来调伏众生的烦恼,这是须要观机才能逗教的。
所以,若已有严重心理疾病到不能自我调适的话,可能须要专业医师所用的慈悲摄受手段;若尚可自我调适—只是暂时性的冲动,有足够的理性可调整自我者,此帖药或可一试;乃至,有时须二药互相泻、补,才能见效,唯见机善用耳。
即使没病,吃了也可‘增强免疫能力’的。
因为,我想要传达的是—佛法的全体大用,正为解决众生的一切苦难,帮助众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进而从中得到解脱;所以‘自杀’—只要确立了正当的生命观,便可适时的解决一部份的困境,而逢到我关怀此一社会问题的目的吧!
架构的刚骨
这本是以佛法为主,世间法为辅来架构的书。
我以一个出家的佛弟子来探讨诫劝自杀一事,当然是以为‘只有’从佛法下手,才能根本解决其核心问题—理论是如此;至于事实上,因众生的业方各各不同,所以想要从事相上‘个个击破’是不可能的,即如台北市立疗养院网页《生命的惊叹号—自杀》所云:
‘研究显示,没有一个人是为了单纯一样理由去自杀的,而是多重重要因素混杂在一起,最后在一个引爆点上发作。
’因此,此书但承
会公的嘱咐而做一‘抛砖引玉’之举,也更希望各各正派的宗教,也有相关的资讯提供因应之道,济拔相应有缘的苦难众生。
即如有心理辅导专长,及自杀个案辅导实务经验的王警官,于其讲演中云:
‘为了防止自杀事件发生,专家争者们应以正确的认知.多方宣导生命的真相,否则不管以何方法,都很难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因为一般人往往克服不了内心的冲动,禁不起外界的诱惑。
定要使他内心真正觉悟,对人生的价观彻底转变,才会产生力量。
’唐.韩愈曾说: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不敢希望此书有扭转乾坤的作用,毕竟这非单纯一时、此世的因果业力;但望能以正知正见展转化导人心,因为这才是恒常的治本药方。
内容简述
为避免冗长的文字铺述而抓不到纲领,所以我一向喜欢采取有脉络可寻的架构表来统摄全文,令阅读者可一目了然地了解本书所要传达的大意。
以下仅就大科略加分析:
自序、架构简述,可比为序分(初善);而总轮与别述可喻为正宗分(中善);至于普劝、延伸阅读、求助电话及机构可说是流通分(后书)。
在总论中,除引用目前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自杀的外在相状外,并约略探究一些隐藏性的内在因素。
于别述中,虽以佛法的专有名相—惑、业、苦,来总摄提纲此科,但却是一切众生,(不论有无信仰,或是信仰任何宗教者。
)所要面对的实际现况;我以苦乐相较对比的说明方式,让读者抉择自己要走的路。
值得一提的是,借一位老者的发心,竟意外地成了本书未出版前的小小感应,不禁感叹‘因缘’的不可思议。
由普劝一科,藉由一位专科医生(是虔诚的佛弟子)的专业领域知识,提供目前台湾的精神临床问题、现象。
另外,以佛法理论的角度上,希望帮助读者认清世间物质科学文明及爱情背后的真实相。
之后,以一个已走出自杀阴影的家庭实际案例,及我观看二部影片的启示,乃至在自心的善巧运用上加被自己,而于实质上提出恳切的供养与劝导。
最末,在道友建议下,又将本书总结归纳,作眉目的勾勒。
碍于我在佛法上的学养陋劣、智德浅薄,在解释佛法深妙的谛理时,恐辞不达义,无法深入浅出的表达,故演其义理外,并注明所出,须者可披寻对照,更可向正知见的法师、大德们请教。
若我于文中有错解经议处,(可做根机而谈深说浅,但决不能错说。
)尚祈贤达不吝斧正。
之后,在延伸阅订附录一科,凡于本书中无法一一引述之佳作,一并于此料中列示,以资读者延伸本书外的阅读空间,使令于自他的身心认识、调伏更为增上。
最后一份附录,是希望在求救无门之下,能让这通电话发挥一线光明的作用。
总论
数据会说话
据《夜,骤然而降—了解自杀》杰米森博士,引用一九八八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该年全世界有5400万人死亡,而其中自杀死亡的有97万人;一九八八到今天已距近六年之久,其自杀统计人数不知已攀升到什么惊人的数字了。
又来自一份中国大陆的网页《自杀与心理危机调节》中首云:
‘今九月十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目前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街生和社会问题。
在中国,自杀是全人口的第五大死因……
至于台湾的自杀状况—
(1)、据九十二年的统计,主要死亡原因,自杀是占第九位。
(2)、而且年年升高其死亡率,至今每十万人口死亡率是14.16(共3195人)。
(3)、20~24岁的死亡人口自杀是第一大死因:
15~19岁死亡为第二大死因,可见在这年龄层中死亡是个严重的问题。
壮年(25~44岁)列第四,中年(45~64岁)则列第七。
虽然自杀的人不都是精神病患,但精神病患的自杀比率为20%比一般人(0.01%)高二千倍。
(4)、据中研院生医所研究员郑泰安教授报告:
在台湾从事自杀研究十多年发现,有98%的成人自杀死亡者,在自杀之前罹患一种或多种精神疾病,而最常见的是重郁症、酒瘾、药瘾与情绪不稳性人格障碍,这些发现与西方同类研究结果相似。
(5)、有宗教信仰者,比没有宗教信仰者低。
而一般的学者普遍认为,其实在卫生统计上所呈现的数字基本上是低估的,由于国人的文化观念基于家丑不外扬,或是保险给付的关系,很多自杀死亡的案例,在法医的死亡证明书常常并未纪录自杀的事实,所以实际的数字是高于这个数字的。
那里出了问题!
?
中山医学院精神科张家铭主治医师表示:
‘当然以上所提及的数字都是所谓自杀死亡的案例。
很多人在最后真正采取成功的自杀行为之前,往往有很多次的重复自杀获救、或持续的自杀想法。
基本上而言,曾经有自杀想法的人很多,但并非皆有勇气尝试自杀行为。
’须知,除非想要自杀的人,已失去自我调适的能力,否则预防胜于治疗,须积极地改变当事人的思考模式著手,此是刻不容缓,且是根治的办法。
又据郑泰安教授表示:
‘自杀行为的形成,包含某些程度的遗传因素和特殊的性格特质,加上后天环境因素与罹患精神疾病,再受到某种生活事件的刺激之下,就很容易发生。
所以,基本上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是造成自杀行为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生活环境中发生的生活事件扮演者催化作用,尤其是造成重大失落的生活事件。
依据上述台湾自杀研究的结果,“失落的生活事件”是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
(1)、健康的失落,如罹患绝症、久病不愈或是身体残障。
(2)、财产或工作的失落。
(3)、人的失落:
即亲友、家人的离开或死人。
(4)、珍惜的愿望之失落,譬如骤然得知配偶有外遇或是爱人移情别恋。
在台湾,自杀死亡者遭遇失落的生活事件占了84%,而最常见的是“珍惜的愿望之失落”,占66%。
’
至于青少年自杀也渐渐频繁,《天下杂志》第117期中引用《读者文摘》针对两岸三地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
大台北青少年有27.7%曾动过轻生念头,比香港(11.2%)、上海(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