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7723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

《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

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

部编版《清明》公开课教学设计1

13.穷人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5.通过学习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抽查生字,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5.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

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

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三、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自由读课文第1~11自然段。

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忐忑不安)

2.思考:

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学生自由交流)

四、归纳小结

教师:

这些心理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桑娜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下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入新知

师: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情节,理清了文章脉络。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感受人物形象。

二、研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1.课件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

屋外寒风呼啸……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这些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桑娜虽然贫穷,但她十分勤劳,而且她热爱家人,热爱生活。

2.课件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分男女读)

(1)“这样做”是指什么?

“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

(2)你觉得为什么桑娜会这样做?

(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要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

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了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品质。

3.师:

桑娜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想都没有想就把他们抱回家,她有担忧吗?

课件出示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句子: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教师指导读这段话,抓住“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词语来理解,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师:

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

请你想象此时桑娜的内心活动。

(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总结:

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

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

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和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了桑娜善良而崇高的品德。

三、研读渔夫的高尚品德

1.师:

桑娜是善良的,那么,渔夫听到邻居去世的噩耗,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课件出示课文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

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了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3.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也是渔夫心理活动的写照。

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

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

“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四、课堂总结

《穷人》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

列夫·托尔斯泰抓住环境、人物内心活动进行描写,反衬出穷人高贵的品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下了很多作品,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同学们只要用心去阅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教学板书】

13.穷人

桑娜:

朴实善良渔夫:

朴实善良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再带领学生走近人物,最后通过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渔夫一家的善良,达到陶冶情感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感受,说出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清明》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的七个生字,理解“欲断魂、杏花村”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写的事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说一说你了解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自主交流)

2.看课件屏幕,根据图片猜节日。

明确:

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

3.教师小结。

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得世俗民风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得“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填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4.介绍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自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清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板书课题:

《清明》)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根据思维导图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听音频朗读,听准字音。

2.学生自读,注意节奏。

课件小结: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学生朗读诗歌。

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4.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欲魂借酒何牧

多音字: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观看情境课文,猜测诗意。

2.学习古诗第一句(多媒体出示古诗第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释词

清明、纷纷、欲断魂。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多媒体出示:

①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②纷纷:

形容多。

③欲断魂:

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

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解诗意

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多媒体小结:

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学习古诗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古诗3、4行)

(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3)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

借问、遥指、杏花村。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多媒体出示:

①借问:

请问。

②遥指:

指向远方。

③杏花村:

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4)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

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5)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

感情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4.串讲诗意。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表达了作者怀念逝世亲人的思想感情。

5.感受古诗的韵律:

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启发学生分析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教师再指读——师生齐读——学生自由读。

6.练习背诵古诗。

四、深入探究,积累实践。

1.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中的哪个词语用得最妙?

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纷纷)

教师小结:

“纷纷”一词,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我们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细)与境界(迷人)。

“纷纷”一词,还写出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2.在第一句诗中你还对哪个词语感兴趣?

为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

“行人”“断魂”。

细细品味这两个词语,体会了诗歌的“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逝去亲人之际,可作者却独自一人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作者的愁绪。

3.教师小结

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这三个词语,我们体会了作者在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绝艺。

4.你从“遥”“杏花村”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指名发言)

点拨:

“遥”的使用非常巧妙:

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韵味,引起了无穷的想象。

“杏花村”:

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教师小结:

作者到此果断收笔,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虽然结束,但留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5.课堂小结。

五、自由发挥,拓展延伸。

阅读《寒食节的由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诗,如《山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