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765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文科A卷历史试卷

说明: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答案】A

【解析】商鞅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正确;商鞅变法打击了奴隶主的权力,故B错误;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故C错误;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故D错误。

故选A。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打击奴隶主贵族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取得争霸战争中的优势

D.维护封建地主经济

【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势力弱的诸侯国时刻面临被兼并的危险。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取得争霸战争中的优势。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主要目的”的要求,排除ABD项。

3.《史记·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直接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导致了旧贵族的怨恨。

故选B。

A项说的是经济措施,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项是政治措施,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与旧贵族心存怨恨关系不大。

故ACD三项排除。

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

A项说法错误,所以排除这项。

BD两项内容反映情况都是商鞅变法的表面问题所以排除这两项。

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

5.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C.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D.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强调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所以应该从封建经济发展的角度最能体现社会发展,故选B。

考点:

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

6.“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商鞅虽然身亡,但是其新法并没有废除,根本原因在于新法能够壮大秦国的经济实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故选B。

ACD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未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因而不是最佳项。

考点:

商鞅变法

点评:

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

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

7.《战国策•秦策一》中: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答案】A

【解析】秦孝公去世后,即位的秦惠文王身边以前曾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

从材料中的“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来看,说明此人在秦惠文王面前挑拨离间,因此这个人在客观上代表了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的利益。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

8.陈寅恪先生指出:

“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

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

”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

”可以看出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正确。

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错误;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本目的

9.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

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

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

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说明鲜卑族生产方式已经具有农耕化特点,故①正确;“扬场”和“耕牛”体现了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故②正确;图片并不能说明都市繁华,商业活跃,故③错误;鲜卑族农耕化,这说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故④正确。

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片信息“扬场图”和“耕牛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扬场”和“耕牛”体现农耕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北魏冯太后说:

“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侥幸之人不能再侥幸了,苞荫之户不能再苞荫了。

所以本题答案是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1.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改革。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分析选项,A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作用

12.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也是学习的重点。

本题关键是对“寇乱”两字的理解,“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材料中反映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寇乱息”,即平定农民起义,故答案为A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内容

13.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而王安石变法前后都属于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

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侵犯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而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故B项错误。

商鞅变法以图富国强兵,能够在战国的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为目的,两者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

商鞅变法限制工商业发展,王安石并没有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措施,故D项错误。

点睛:

比较型选择题从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最早”“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依据考查目的的不同,还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其中横向比较又依据题目设置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分为正向型和逆向型两种类型。

本题属于正向型比较的选择题,结构简单,问题明确,便于作答,而且对基础知识和比较能力都有一定的考查。

14.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B.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变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个备选项都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相比较而言,A项应是最主要最全面的原因。

D是直接原因。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15.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王安石变法有利于上述现象出现的有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改革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联系所学可知是农田水利法,故C项正确。

A是军事方面的措施;B打击的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D是教育方面的措施。

故ABD三项排除。

16.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

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

②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由政府拨出巨款”可知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这表明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也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从“半年出息一分”可知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D。

17.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答案】B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18.在俄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剧本《德米特里·卡列宁》里,有如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