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人教新版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有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6835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题人教新版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有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真题人教新版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有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真题人教新版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有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真题人教新版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有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真题人教新版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有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真题人教新版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有解析.docx

《真题人教新版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有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题人教新版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有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真题人教新版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有解析.docx

真题人教新版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word版有解析

人教新版第5章化学方程式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邵阳)某纯净物X在氧气中高温煅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X+11O2 

2Fe2O3+8SO2,则X的化学式是(  )

A.FeSB.FeSO4C.FeS2D.Fe2O3

2、(2019•河南)钠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炭黑和一种白色固体,它可能是(  )

A.碳酸钠B.硫酸钠C.碳酸氢钠D.氢氧化钠

3、(2019•攀枝花)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某化学反应,测量反应前(t0)、反应中(t1)、反应后(t2)三个时刻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得到质量分数分布图分别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乙是反应物,丁是生成物

B.t1时刻,甲和丁的质量比为5:

7

C.若丙是Cu、丁是CO2,则甲、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

1

D.若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100g,如果再增加20g甲,则甲与乙可恰好完全反应

4、(2019•烟台)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灼烧一定时间,测得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8.8g,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反应放出CO2的质量为(  )

A.1.1gB.2.2C.4.4gD.5g

5、(2019•湘西州)我国历史悠久,“四大发明”闻名世界,其中“火药”是“四大发明”之一。

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

S+2KNO3+3C═K2S+X↑+3CO2↑,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N2 B.NO2 C.NOD.SO2 

6、(2019•湘潭)2019年5月,华为宣布做好了启动备用芯片的准备,硅是计算机芯片的基体材料。

高温下氢气与四氯化硅反成制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SiCl4

Si+4X,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Cl2B.HClC.H2OD.SiH4

7、(2019•广州)超氧化钾(KO2)常备于急救器和消防队员背包中,能迅速与水反应放出氧气:

2KO2+2H2O═2KOH+X+O2↑,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H2O2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物质状态发生变化

8、(2019•天水)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

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9、(2019•宜昌)对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10、(2019•宜昌)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X+H2

3HCl+Si(高纯)是工业制硅流程中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则X为(  )

A.SiClB.SiCl3C.SiHCl3D.SiH2Cl3

11、(2019•巴中)向10.7gMg、Al、Zn固体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H2SO4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增加了10.1g,将反应后溶液蒸发结晶,干燥。

获得固体质量为(  )

A.15.5gB.25.1gC.39.5gD.20.3g

12、(2019•怀化)将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X.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的质量/g

3.9

9.6

0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6.6

2.7

m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m等于4.0

B.X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C.X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3:

1

13、(2019•怀化)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数目B.分子数目

C.物质种类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14、(2019•滨州)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5、(2019•扬州)2KI+H2SO4+O3═O2+M+K2SO4+H2O中M的化学式是(  )

A.H2B.KOHC.HID.I2

16、(2019•聊城)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蜡烛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7、(2019•达州)现有Fe2O3和CuO的混合物Wg,在高温条件下用足量的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g,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全部吸收后,产生白色沉淀5.0g,则W的数值为(  )

A.7.4B.4.6C.3.2D.3.8

18、(2019•广安)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

“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

”(注:

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锌。

)火法炼锌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是2C+ZnCO3

Zn+3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是CO

B.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C.Zn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D.该反应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19、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7:

13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x的值是9

20、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二、填空题:

1、(2019•河北)根据如图所小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为蒸发溶液的实验。

加热时若不搅拌,造成的后果是液体飞溅;当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时,停止加热。

(2)乙为通过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实验现象是:

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大量热。

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瓶塞飞出;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2、(2019•巴中)自来水厂有一种新型的消毒剂ClO2,其工业生产原理是:

2NaClO3+4X=2ClO2↑+Cl2↑+2NaCl+2H2O,则X 的化学式为HCl。

3、(2019•温州)一些心脏病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以在心跳骤停时刺激心脏,恢复心跳。

一种用于心脏起搏器的锂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反应为4Li+2SOCl2═4LiCl+X+SO2↑.则X的化学式为S

4、(2019•绍兴)材料一:

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

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

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

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

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

然后把容器放到大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

“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

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铁丝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

 空气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ACD。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5、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I:

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Ⅱ:

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稀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会儿再称量。

实验Ⅲ:

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形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儿再称量。

数据见下表:

    编号

   实验I

  实验Ⅱ

           实验Ⅲ

 反应前的质量/g

    4.8

  112.6

             118.4

 反应后的质量/g

    8.0

   112.4

             118.4

(1)实验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化合反应。

(2)实验Ⅱ中反应后烧杯内的质量比反应前明显减小,原因是锌粒与盐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从烧杯中逸出了。

(3)这三个实验中,实验Ⅲ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4)实验I、Ⅱ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

实验Ⅰ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再称量;或实验Ⅱ应使用密闭容器使产生的气体不能逸出,再进行称量。

6、初三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

依据教材实验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装置设计】甲、乙、丙小组同学分别设计如图装置:

【讨论与探究】

(1)甲小组实验中,白磷燃烧时,在锥形瓶底部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

吸收白磷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让装置快速冷却,同时防止锥形瓶局部骤热而炸裂;。

(2)请根据乙组和丙组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并按要求完成乙组和丙组。

①乙组实验结束后可观察到天平否(是或否)平衡;此反应遵守(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②丙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测定,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该反应中二氧化锰起

催化作用。

【实验结论】通过甲、乙、丙实验探究,你得到的结论是: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实验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即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反思与交流】通过甲、乙、丙小组实验的探究,你得到的启示是:

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7、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有重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好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

(1)如图A、B、C三个实验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A中小气球的作用为缓冲作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三个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B(选填序),理由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外。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①③⑤⑥(填序号)。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3)自然界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下式表示:

CO2+H2O

淀粉+O2,淀粉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C、H(填元素符号),可能含有的元素是O(填元素符号)。

(4)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试推断该容器内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0

14

8、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元素的种类均不改变。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探究】方案一:

小组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

 蔗糖和氧气发生了反应。

方案二:

小刚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干冷小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由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碳的实验。

实验过程和现象如表: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向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黑色固体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C

B

A

B

B

D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C

B

D

C

C

B

C

A

二、填空题:

1、解:

(1)甲为蒸发溶液的实验。

加热时若不搅拌,造成的后果是液体飞溅;

当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故填:

液体飞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2)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大量热;

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瓶塞飞出;

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这是因为无论红磷是否完全反应,天平都保持平衡。

故填:

白烟;瓶塞飞出;没有。

2、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则4X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4个氯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Cl。

故答案为:

HCl。

3、解:

由4Li+2SOCl2═4LiCl+X+SO2↑可知,反应前后锂原子都是4个,氧原子都是2个,氯原子都是4个,反应前硫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其中1个包含在X中,因此X的化学式是S。

故填:

S。

4、解:

(1)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铁丝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

故填:

铁丝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空气的假设。

故填:

空气。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故填:

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故填:

ACD。

5、解:

(1)实验Ⅰ中,镁燃烧生成氧化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

2MgO,是化合反应。

故填:

2Mg+O2

2MgO;化合。

(2)实验Ⅱ中反应后烧杯内的质量比反应前明显减小,原因是锌粒与盐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从烧杯中逸出了。

故填:

锌粒与盐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从烧杯中逸出了。

(3)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故填: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4)改进思路:

实验Ⅰ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再称量;实验Ⅱ应使用密闭容器使产生的气体不能逸出,再进行称量。

故填:

实验Ⅰ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再称量;或实验Ⅱ应使用密闭容器使产生的气体不能逸出,再进行称量。

6、解:

【讨论与探究】

(1)甲小组实验中,磷燃烧时,在锥形瓶底部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白磷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让装置快速冷却,同时防止锥形瓶局部骤热而炸裂;

故填:

吸收白磷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让装置快速冷却,同时防止锥形瓶局部骤热而炸裂;

(2)①乙组实验中,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从装置中逸出,可观察到现象是烧杯内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偏向右盘,天平不平衡;

此反应中,天平失去平衡是由于二氧化碳逸出导致的,因此该反应仍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故填:

否;遵守;

②丙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测定,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该反应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因此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故填:

等于;催化;

【实验结论】

通过甲、乙、丙实验探究,你得到的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故填: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实验分析】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再分,而是院子重新组合得新的分子的过程,因此,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中存在质量守恒定律;

故填:

原子;种类;数目;质量;

【反思与交流】

通过对以甲、乙、丙小组实验的探究,得到的启示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故填:

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7、解:

(1)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锥形瓶内的气压增大,所以A中小气球的作用为缓冲作用,白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用图A中的装置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能达到目的,原因在于装置是密封的;图B不能达到目的,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去了;图C也能达到目的,因为生成物和反应物中都没有气体产生。

所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B,理由是:

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装置没有密封,所以导致天平不能平衡;

(2)化学变化后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种类一定会发生改变;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会发生改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元素的种类都不会发生改变;分子个数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在化学变化前后①③⑤⑥一定不变;

(3)由于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因此生成物中也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而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因此淀粉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4)待测物质的质量=2g+2g+84g+5g-24g-14g=55g,反应后,一种物质的质量减少,三种物质的质量增加,所以该容器内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

(1)缓冲作用,4P+5O2

2P2O5,B,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外;

(2)①③⑤⑥;

(3)C、H,O;

(4)分解反应。

8、解:

【实验探究】

方案一: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蔗糖和氧气发生了反应,因此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气和蔗糖,也可能完全来自于氧气。

故填:

蔗糖和氧气发生了反应。

方案二:

(1)观察到干冷小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出现,说明反应生成了水,进一步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故填:

干冷小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2)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向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黑色固体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故填:

4P+5O2

2P2O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