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965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9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docx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docx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

爷爷的压岁钱

【教学目标】

1.从爷爷三次给“我”压岁钱的情景中,感悟爷爷的良苦用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年俗文化。

3.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选择印象深刻的段落背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爷爷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从爷爷的语言中感受对“我”的关爱。

【教学难点】

在课文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懂得生活的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过春节时,你们一定能收到压岁钱。

2.有这样一位爷爷,他给孙子压岁钱的方式与大家的不同。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补充板书后出现课题:

爷爷的压岁钱。

(二)初读文章

1.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朗读互查字词。

要求:

圈画课文中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在读中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能够正确认读不认识的字。

(三)细读文本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检查。

交流:

1.爷爷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

“以后你长大了,记住,自己的钱在自己身上装着呢!

”当时对爷爷的话似懂非懂,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我”懂了什么?

不懂的是什么?

2.爷爷为什么要把压岁钱藏在鸡窝里,菜园里和“我”的身上?

他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3.爷爷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

4.母鸡、土地和我是爷爷最寄希望的对象了,爷爷的希望究竟是什么?

随机板书:

良苦用心想说而未说出。

(四)精读文本

1.每次爷爷给我压岁钱时都说了什么话,他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6自然段,画出爷爷说的话,并联系第7自然段“咀嚼”一番,看看我们能“咀嚼”出什么来,写在句子的旁边。

2.学生自读,批注。

3.交流。

教师点拨引导。

板块一:

7岁那年

(1)随着学生交流出示:

爷爷走过来对我说:

“孩子,这钱是卖鸡蛋攒下的,去抓一把米来,喂喂这几只鸡!

(2)引导学生:

联系第7自然段中“靠养几只鸡换零花钱,在20世纪70年代里,实在是农家生活的写照”,抓住“攒”感受零用钱的来之不易。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感受到那个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

教师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3)小结:

爷爷叫我给鸡喂米其实是想告诉我——农家零用钱来之不易,是鸡使我们的生活好了一点点,鸡是我们的希望。

(4)有感情地朗读爷爷说的话。

(借助感叹号猜测爷爷当时的心情,读好爷爷说的话。

板块二:

10岁那年

a.从爷爷“慢慢蹲下身”让你想到了什么?

b.爷爷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压岁钱在什么地方,而要叫我去量,去扒呢?

这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c.小结:

是土地让我们有了菜,有了五谷杂粮,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要靠土地、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生存。

板块三:

12岁那年

①随着学生交流出示:

爷爷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

“以后你长大了,记住,自己的钱在自己身上装着呢!

②爷爷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爷爷的希望是什么呢?

“自己的钱在自己的身上”,这里的钱单单指钱吗?

(能力、前途、命运等)

③小结:

这就是爷爷的话,他是想告诉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本领,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④有感情地朗读爷爷说的话。

(结合“意味深长”理解读)

(五)回读文本

1.爷爷用他最朴实的方法,寄托着对晚辈的殷切希望。

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都久久难忘。

(学生再读爷爷说的话。

2.这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话,无不倾注着爷爷对我的爱。

那么,爷爷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

(这就是爷爷的良苦用心。

3.小结:

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爷爷借助压岁钱寄托的良苦用心。

他用自己特别的方式向自己的孙子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用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来启迪他的孙子——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二课时】

(一)扣“情”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了解了爷爷寄托在压岁钱上的良苦用心。

2.以读促情:

学生读第7自然段。

体会爷爷与我——前辈与晚辈之间的浓浓亲情。

(二)悟“情”

1.爷爷的良苦用心随着我的年龄增长而不断明晰起来。

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爷爷三次分压岁钱,使我悄然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学生自读,反馈交流。

(三)识字

1.检查对要求读、写生字的掌握情况。

2.出示3组词语。

(1)激动兴奋渴盼

(2)奔向直奔咀嚼回味

(3)恍然大悟猛然醒悟似懂非懂

(1)组词语写出了小时候爷爷分压岁钱时我的激动心情。

(2)组词语,给“奔”正音,了解“咀嚼与回味”之间的词义关系。

第(3)组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四)抒“情”

交流,教师小结。

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进行抒情,使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启迪学生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人生。

(五)小结

1.快速浏览课文,去发现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哪些特色?

(总——分——总)

2.小结:

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材料。

第1自然段用“回味”爷爷的良苦用心引出下文,第7自然段用“咀嚼”来总结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层次清晰。

【作业布置】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花边饺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

理解“拮据、沾手、适度、捣乱、破天荒、稀罕、花招、大吉大利、头头是道”等词语,读准儿化音。

正确认读多音字“和、调、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我”与母亲之间深沉的亲情,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4.学习作者用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具体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民俗风情的民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并且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食物。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节日和这天有什么代表性的食物吗?

对,刚才提到的饺子是中华美食的代表,现在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饺子的文章。

(板书:

饺子)这么多形形色色,品种繁多的饺子,谁能说说饺子有何象征意义呢?

饺子本是平常物,但是文中的饺子加上了花边。

(板书:

花边)以后,便不再平常了,这个花边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赶紧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文中的多音字,画出不理解的词。

注意读准儿化音,如:

调馅儿、擀皮儿、糖馅儿、花招儿、脑瓜儿、玩儿、劲儿;认识多音字:

看火中的“看”(kān)、和面中的“和”(huó)、系上围裙中的“系”(jì)。

2.分段朗读课文,分步交流阅读成果。

(1)花边饺子是什么样的呢?

(找出句子读一读。

出示:

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把饺子边儿用手指轻轻一捏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就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煞是好看。

(2)我和妈妈之间围绕花边饺子发生了哪些事情?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分成小时候、长大后两部分。

引导学生借助课题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

小时候妈妈给我包“花边饺子”和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的故事,表达了“我”与母亲之间的亲情。

(三)走进童年,体会母爱。

1.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思考:

花边饺子为何能给小时候的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

2.交流后出示课件:

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

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饺子。

(1)理解“花招”是什么意思(花招的原意是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本课中的“花招”是借用,带有褒意),妈妈的“花招”是什么?

(2)妈妈为什么要耍这个小花招儿?

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结合文中的“挨”“每月几十元工资”“养活”“破天荒”等词语,体会当时生活的拮据。

课件:

拮据:

缺少钱,生活境况窘迫。

妈妈的“花招”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她心里在想什么吗?

指导朗读。

(此刻你对那一个个花边饺子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句子。

(3)引读课文。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学生接读)即使不逢年节破天荒包上一回饺子,妈妈也总是要包上两种馅儿:

一种素的,一种肉的。

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我和弟弟常常捣乱,把饺子弄混,让妈妈只好混在一块煮时——(学生接读)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小脑瓜儿说:

“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捏出了漂亮的花边饺子——(学生接读)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把饺子边儿用手指轻轻捏一捏。

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就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煞是好看。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学生接读)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

虽然生活艰难,有妈妈的呵护,我们依然是快乐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小的花边饺子,包的不仅是肉馅儿,还包着母亲对孩子的爱。

这种亲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蕴藏在字里行间。

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一份浓浓的爱。

(四)研读课文,亲情回报。

小时候,妈妈的花招儿,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无声的浓浓的母爱。

长大以后,我也耍了个花招,我们认真读读课文4至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8自然段,想想我耍了什么花招?

2.反馈交流。

(1)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

用糖馅儿包了一个花边饺子。

我为什么耍这个花招?

因为妈妈对饺子是情有独钟。

(妈妈一辈子最爱吃的是饺子。

每逢包饺子的时候;妈妈最为得意,而且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妈妈对饺子的特殊感情。

(2)“每逢见我拎回肉馅儿,妈妈就立刻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来调馅儿,决不让其他人沾手。

那麻利劲儿,那精神劲儿,又像回到了她年轻的时候。

”(她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

联系第2自然段体会。

1.馅儿调得又(香)又(绵),面和得不仅(软)(硬)适度,而且(盆)(手)两净。

2.只有到包的时候,妈妈才叫上我们,让爸爸(看火),我(擀皮儿),弟弟(送皮儿),指挥得头头是道。

以上两句话,表现了母亲干活不但(),而且()。

文章两处写到母亲包饺子不重复吗?

(小结文章的表达方式:

前后呼应。

(3)“我明白了,妈妈只喜欢吃饺子,那是她几十年来的最佳食品。

”饺子对妈妈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母亲来说,包饺子是她在艰苦的生活中带给她和孩子们无限快乐的,她永远都难以忘怀这种困苦的快乐,所以日子好了,母亲对山珍海味不感兴趣,而对饺子情有独钟。

妈妈花招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那我的花招给妈妈带来的是什么?

(快乐、惊喜)你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

(引领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感受花边饺子给母亲带来的无比惊喜,如:

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

“这么一堆饺子,哪儿能那么巧就让我吃着这个饺子呢?

”等句子。

从这个糖馅儿的花边饺子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爱。

分角色朗读生日这天的对话,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对母亲的爱。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默读全文,然后出示句子:

(1)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

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饺子。

(2)她不知道我也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

把糖馅儿包到了花边饺子里。

思考:

这花边饺子里到底包的是什么?

这花边饺子里包的不仅仅是素馅、肉馅、糖馅,更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和默默的、深沉的母爱。

(小结文章的表达方式:

托物寄情。

2.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是呀,妈妈教会了我包花边饺子,让我在艰难的年代里感到幸福和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