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研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docx
《可研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研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研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
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
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新开工房屋建筑项目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通知》相关精神,本报告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60378-2006)、《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等标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旨在分析本次建筑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绿色建筑方案措施,为下阶段的方案设计、施工、室内外装修等工作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创造高效、低耗、低污染、健康舒适、绿色平衡的建筑环境,推动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编制依据、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
1.编制标准和依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建设部和质检总局联合公布,
2006年6月1日实施)
(2)《LEED2009fornewconstructionandmajorrenovationsratingsystem
(3)《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5年10月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颁布)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J50189-2005)
(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
(7)《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
(8)《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
(9)《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JG18-2008)
(10)《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草案)》
2•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建筑,单项技术的过
度采用很可能造成新的浪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估建筑规模、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互相影响,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等因素,比较、确定最优的技术、材料和设备。
(1)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考量,包括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建造阶段、使用阶段和废弃处置阶段。
(2)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地的气象、水纹、地质、交通以及周边的人文、自然环境。
(3)不搞技术堆砌,以适用、安全、可靠为基本要求,更多从布局、设计角度实现绿色节能要求。
(4)协同考虑声、光、温、湿、气、水、电、绿化等多个方面,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3.设计目标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本报告对项目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进行了判定,由此
提出项目拟达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级为一星级及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级为铜级的目标。
二、节地与室外环境
1.场址选择
项目选址应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和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地段、周围电磁辐射本底水平过高以及环境污染较重的地段应首先排除,同时远离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等的区域。
2•环境噪声控制
周边市政道路对住宅产生一定的噪音影响,项目建设施工期应对噪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选择吸音效果较好的玻璃等。
3•室外风环境控制
方案设计阶段,应利用电脑模拟建筑室外风环境,优化建筑布局、建筑截面面积,建筑体形以及建筑高度等。
通过绿化配置,减少室外局部风力放大。
4•生态场地设计
在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对场地及景观设计进行优化,设计透水地面,以利于雨水回收,减低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
(1)建筑周边、庭院的地面和公共广场等采用透水铺设。
主要采用地下停车场。
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地面。
关注各种下垫面的吸热特征,选择浅色与可反射适当太阳能的铺装饰面,保证绿化覆盖率。
(2)绿化设计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三、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建筑节能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手段。
1.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04版)》规定,本项目产业研发用房用电量按“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中的“新型产业用地”负荷预测,用电负荷指标为50~100W/m2,本项目按50W/m2计取;
产业配套用房用电量按“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中的“建筑裙房、综合服务设施”负荷预测,用电负荷指标为40~60W/m2,本项目按其下限40W/m2计取;
地下室用电量按“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中的“停车库”负荷预测,用电负荷指标为20~30W/m2,本项目按其下限20W/m2计取;
道路广场面积按“道路广场用地”负荷密度“15~30kW/hm2”预测,本项
目按其下限15kW/hm2计取,相当于1.5w/m2;
绿地面积按“绿地”负荷密度“10~15kW/hm2”预测,本项目按其下限10kW/hm2计取,相当于1.0w/m2;
计算用电量时,同时考虑20%的其他用电。
根据以上数据,预计本项目用电负荷情况如表5-1所示。
表4-1用电负荷预测表
项目
参考标准
负荷指标
2(w/m)
建筑面积(m2)
用电负荷(kW)
产业研发用房
新型产业用地
50
50241.12
2512
产业配套用房
建筑裙房、综合服务设施
40
6173.92
247
「地下室
停车库
20
9996.82
200
道路、广场
道路广场用地
1.5
8549
13
绿地
绿地
1
4950
5
未预见用电负
荷
按以上总用电负荷的20%计
595
合计
3572
本项目按日用电时间24小时,需要系数0.4,平均有功负载率0.65,每年综合用电365天估算,则年用电量约为:
3572X365X24X0.5X0.7"1095.17万kWh
2.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节约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项目从设计到施工,从建设到运营,都要将节能贯穿始终。
(1)建筑节能措施
设计单位在项目设计过程应严格遵照国家、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节能要求和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保证节能设计质量;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节能设计进行施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真正做到节能。
建筑朝向和体形设计:
尽量选择南北朝向,在深圳南向偏东30度的房子与朝向最差的相比,可节约能耗5%~8%;建筑采取合理的平面布局和户型设计,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降低机械通风和空调设备的使用率,达到节能目的。
建筑外围结构的隔热:
外墙涂料颜色建议选择浅色,减少墙体吸热。
建筑屋面:
建议屋面采用40厚硬泡体聚氨酯防水隔热材料。
建筑外遮阳:
南向和西向的外窗建议设置遮阳设施,可以采用智能遮阳板和卷帘,达到有效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的效果。
建筑门窗:
建筑物具有适宜的窗墙比,门、窗要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气密性等级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开窗尽量设置在南北向,外窗宜选用传热系数小的玻璃材料。
(2)绿化
项目建设完成后,片区内有足够的绿化面积,以有效防止出现“水泥沙漠”,产生热岛效应。
充分考虑道路绿化、公共绿化、宅旁绿化和配套用房所属绿地等的建设;采用不同的植物物种,在满足景观效果同时达到绿化品种多样化的目的。
(3)能源供应及应用设备
电力供应设备:
电力供应设备在满足安全、可靠原则,供电设计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考虑选用新型节能机电产品,减少电能损耗。
配变电所及电气竖井应靠近负荷中心设计,选用低损高效节能型变压器,并且装设低压电力容器,减少无功功率消耗。
照明设施:
尽量利用自然光照明,消灭黑房。
采用高效低耗能灯具,并配电子镇流器,室外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也应尽量使用节能灯具。
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有关要求。
通风空调设备:
尽量充分利用建筑自然通风,在此基础之上,所有通风设备均应选择节能产品,空调分系统设置,相对集中控制,空调机尽量利用回风,减少能耗。
(4)其他节能措施
自动化监控系统:
供配电、空调及照明系统可采用由计算机自动化监管
系统集中管理,在完善服务的同时也可避免能源分散消耗而造成的浪费
设备管理制度:
建立日常运行设备检查制度,避免出现设备低效运行状态;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
节能教育:
内部进行节能教育,开展节能培训,提高节能意识。
片区管理:
应实现智能化,建立对设备、建筑等的维护、检查、修缮等措施,保持设备系统的经济运行状态,降低片区管理、运营、保安和保洁等费用
四、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项目年用水量分析
项目运营过程中,用水区域主要为科技大厦产业研发用房、产业配套
用房、地下室、道路广场和绿化等。
各区域用水量,根据《广东省用水定
额》,《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全国民用建
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版给排水》,《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555-2010)等相关标准综合选取用水指标进行估算,未预见漏损以
总用水量的15%计算。
根据项目前期资料,经核算,项目运营期间年用水量约为20.45万m3,
用水定额和核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2项目用水量预测表
序号
用水
部位
使用数量
用水定额
年用水天数/次
数
年用水
量(m3)
数量
单位
数量
单位
1
产业研发用房
50241.12
2m
10
L/m2•
300
150723
2
产业配套用房
6173.92
2m
8
L/m2d
300
14817
3
绿化用水
4950
2m
2
2
L/md
120
1188
4
道路广场及运动场地用水
8549
2m
2.5
L/m2d
120
2565
5
地下室冲洗用水
9996.82
2m
3
2亠
L/m次
73
2189
6
中央空调冷却水补水
一
6356
7
小计
177838
8
未预见用水量
和管网漏失水
量
上述用水量的15%
26676
9
合计
一
204514
2•节水措施
(1)在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并优先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水处理技术;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用水、排水,做好废水回用。
(2)片区上水供应系统应采用直供到户的方式,充分利用市政供水余压,当受水压等条件限制时,建议采用变频增压直供方式。
(3)严格控制用水点的水压,以免管网跑、冒、滴、漏流速过大或静压过高而造成水源浪费。
(4)米用智能控水系统,避免浪费,如卫生间米用感应式自动冲水阀。
(5)片区人工水景等不得采用自来水作为主要补给水源。
设置雨水利用系统,收集的水可用于补给水景水源、绿化植被浇灌及道路喷洒、洗车等用途。
(6)空调冷却水采用冷却塔冷却循环使用。
(7)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档案管理,整理并保存好片区建筑工程的竣
工资料,便于出现问题时查询;专业工作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对于片区内的各种设备、管道进行经常性的调试、保养和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减少如给水管道局部漏水、止回阀损坏、水管爆裂等工程事故的发生,造成水资源浪费。
(8)经常进行节水教育,并在用水区张贴醒目的标语提醒注意节水,从而
提高用水使用者的节水意识。
加强片区管理人员和居民的节水思想教育,积极开展节水活动。
五、节材与材料利用
1•设计方案节材措施
(1)设计方案在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做到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施工时进行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结合建筑体形设计功能性构件,达到建筑美学和功能性一体化。
(2)采用低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
2•绿色建材选择
(1)尽量采用可再生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或可循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率,如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等;
尽量使用原料消耗量少和采用废弃物生产的建材;就地取材,尽量选择本地资源
进行施工,节约材料运输能耗和成本并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使用含有可再生成分的材料,选用带有较少包装材料的产品,并鼓励生产厂家回收并重复利用原有的包装材料。
3.施工过程节材
施工现场应对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排放、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的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不仅着眼于对已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置,更强调不产生、少产生固体废弃物和对已产生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六、室内环境
建筑室内环境主要包括建筑的室内光环境、室内热湿与气流环境、建筑声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等几个部分。
室内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良好的室内环境是绿色建筑的标志之一。
为达到良好室内环境,建议采用如下措施。
1.室内光环境
采用计算机进行日照模拟对建筑方案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建筑方案进行优化:
(1)住宅建筑对采光的要求较高,但是过度的采光又会引入过多的太阳辐射而带来室内的温度升高。
综合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和室内布局,结合专业软件,进行室内自然采光设计,改进室内平面功能布局,对外窗设计进行优化,在保证自然采光的同时降低热辐射效应。
(2)人工照明系统与自然采光设计结合。
(3)照明设计优先采用细管高效节能灯、T5荧光灯(配电子式镇流器)、LED等符合节能标准的光源和灯具。
(4)外窗在满足米光、通风和造型等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窗墙比,还应重视选用物理性能好的节能门窗,特别要注意玻璃的选材,尽量选择节能型玻璃。
2•室内热环境
合理设计室内温湿度参数,设计中要考虑通过自然通风提高室内热舒适的情况。
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时选用必要的隔热保温措施,提高室内热舒适水平。
3.室内声环境
合理选用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保证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符合规范要求。
选用低噪声设备,施工时确保消声减震措施的有效使用,在系统、设备、管道(风道)和机房采用有效的减振、减噪、消声措施,控制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4.室内空气品质
要保证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所要求的优级
水平。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公共空间空气质量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要求。
(1)采用专业软件模拟,确定室内自然通风流场,合理设定开窗大小和位置,在过渡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2)合理设置风口位置,有效组织气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串气、泛味,
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要求。
(3)选用经济合理,性价比高,满足国家环保标准的装修材料;优先选择可净化空气,低VOC含量的建材;避免大面积使用同一种材料,以免由于某种有害物质积聚过多而造成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
(4)建筑周边建设绿化隔离带,对大气飘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具有很好的去除作用
七、运营管理方案
运营管理包括节能与节水管理、耗材管理、绿化管理、垃圾管理四方面内容:
1.节能与节水管理
科技大厦须制定节能和节水管理模式,对科技大厦内所使用的资源如水、电等进行监控管理的措施,建立物业内部的节能和节水管理机制。
2.耗材管理
设备、管道的布置应方便维修、改造和更换;属公共使用功能的设备、管道应设置在公共部位,以便日常维护与更换。
建立物业耗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建筑、设备、系统的维护制度,减少因维修带来的材料消耗,使用各类绿色材料。
3.绿化管理
对绿化用水进行计量,建立并完善节水型灌溉系统;规范杀虫剂、除草剂、
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4.垃圾管理
在项目管理阶段制定一个垃圾管理制度,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以便于相关垃圾处理单位改造利用。
八、绿色建筑等级判定
根据自评结果及各绿色建筑星级所要求项数,建议本项目按照绿色建筑评价
标准为一星级及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级为铜级的目标实施。
九、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而没有准确地把握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原因。
为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中心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进行了研究,他们以40个重点项目作为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样本进行了统计,对建筑不同星级的样本进行分析。
其中对8个居住建筑一星级绿色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方案和基准方案的比较后得出每个项目的单位面积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平均单位面积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45元1。
本项目绿色建筑目标为一星级(国标)建设标准,因此项目单位面积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按45元/m2进行估算,详见报告第七章关于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