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1612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实用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实用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实用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实用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

《实用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

实用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精要】

2012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它包括“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和“探究(F)”三个层级,共有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

【巧点妙拨】

综合近年的新课标语文试题,传记阅读考查的频率是52.3%,访谈阅读考查的频率是10%,科普文章考查的频率是14.3%,新闻考查的频率是14.3%。

论述类文章考查的频率是10%。

可见,传记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

海南宁夏卷、连续三年考查传记,江苏卷连续两年考查传记,辽宁卷两年均考查传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009年之前,传记考查频率高达65%,2011年则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

从考查的文体来看,传记最多,其次是新闻访谈类,再次是科普文章。

报告类文章至今还未考过。

在传记文本的考查中,高频考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频考点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低频考点是鉴赏评价(D)中的欣赏作品的形象。

我们要把握传记的解题原则:

总原则:

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

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

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原则:

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

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系,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地求解。

(3)“语境”原则:

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原则:

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除人物传记外,新闻与访谈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得频率较高的文体。

从试卷上看,山东和广东两省比较喜欢。

从考点上看,筛选并整合信息仍是100%的考查频率。

但这类文体在考点设计上较人物传记有所不同。

它更突出了对文体特点的考查。

比如说文章的结构特色、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探究能力的考核也不含糊。

常见的命题方式与角度是:

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对标题的探究;探究文本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新闻阅读的关键是:

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目的。

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

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分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

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

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阅读访谈的关键是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

科普类文章从考查的考点看,除对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对重点句子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等传统考点的考查外,还涉及到对文中某个观点和看法的个性解读等。

我们要把握科普文的答题技巧:

⒈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了解大意,包括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的方法和顺序,各段之间的联系,这是形成正确完整答案的前提。

⒉审清题干,发掘和把握试题中有效的提示性信息

找准解题的定向,即确认命题的角度、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式。

⒊定位阅读,强化对应意识

绝大部分的阅读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答案基本上都能从选段中直接和间接找到依据甚至是原本答案,尤其是那些在题目中就带有选文词句用双引号的方式告诉你的题目,更是要将这个词语或者句子代入到原文中去,往往在它的前后边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因此强化文本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之后,对应到相应的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

根据要求准确地确定相关的语句,理解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截取关键性文字,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否则就会抑制阅读功效。

⒋原文利用和自我加工相结合

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原文中关键文字,很多题目的答案可以使用原文的现成词句,但是有一些是要你根据答题的要求跨段落、大幅度地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形助概括性的答案,以避免断章取义甚至文不对题,违背了说明文尤其强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两大原则。

报告是在调查事实的基础上对某个问题提出的看法总结。

报告的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结语、结尾几个部分。

导语和新闻的导语位置、功能等差不多。

高考题目至今还未涉及到这个体裁。

【典题对应】

(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

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和悲惨。

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

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的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

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

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

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

假如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

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并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

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

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

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是个酷热的地狱。

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

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

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

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的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

他的口号是:

“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

”——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

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

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

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的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名师点拨:

解答这类题目应了解文章写作主旨是什么,思考开头这些内容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它一般的答题思路就是从“内容和作用”两方面回答,一定要凸显写法上的作用。

答案是:

①描述“天堂”中的情景,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②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具体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名师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辨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结合描写的对象和文章的主旨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是:

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

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实用类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题目涉及理解和分析文中材料和观点的关系问题,能力层次为C级。

名师坐堂: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从宏观入手,联系全文的主旨进行分析。

首先要准确把握有关金星的几个文段的意思,进而联系上下文尤其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来分析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是:

①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情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②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能力,能力级别为F级。

名师坐堂:

解答探究类题目,应注意选准角度,集中到一点进行分析探究,观点不要求统一,但必须紧扣文本,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言之成理。

答案是:

①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

②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

③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直击高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两个辍学的巨人

鲁先圣

这几天,全世界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震惊和思考。

他是全球计算机行业的领军人物、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

在痛惜一个天才英年早逝的同时,我们自然想起了另外一个几乎与他有着相同人生经历的天才比尔·盖茨。

他们同样在计算机领域建立了自己让全世界羡慕的帝国,但是,他们又同样是大学没有毕业就主动辍学开始创业,又都竟然取得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功。

乔布斯作为电脑天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和企业家。

他永久性地重新定义了个人计算的方式、外观和感受,率先认识到了图形化用户界面、鼠标指针和点击操作的潜在商业价值,而这些特性如今已经主宰了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

他四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者,他为世界带来了很多划时代的产品并重新定义了业界的形态。

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他一出生就被生母送人,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位年轻的未婚妈妈。

他最早考入里德学院学习,但仅仅一个学期后便退学。

这一年他仅仅21岁。

他坚信自己一定会取得成功,他与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在自己家的车库里,创建了后来全世界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

个人电脑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及开来,与乔布斯不可分割。

因为与管理层的矛盾,乔布斯曾经与苹果分道扬镳。

苹果公司的发展也一度陷于低潮,不过随着乔布斯1997年的回归,苹果陆续推出第二代等一系列产品,迅速成长为美国最具价值的公司,乔布斯一手缔造的数字产品不仅成为苹果迷们的追捧对象,也引领了行业发展趋势。

乔布斯的成功为他赢得国家级技术勋章、2007年财富杂志年度最伟大商人、2009年财富杂志十年最佳CEO、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等称号。

不幸的是,这位灵魂人物,2004年被确诊胰腺癌,经过多年抗争,最终不敌病魔而去世。

比乔布斯晚出生8个月的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

1973年,盖茨进入哈佛大学读书,在那里他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了编程语言,从此爱上计算机。

三年级时,盖茨决定不再读书,从哈佛退学,全身心投入计算机的研制与开发。

他与童年伙伴一起于1975年组建微软公司,自任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他们深信个人计算机将是每一部办公桌面系统以及每一家庭的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并为这一信念所指引,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

他被誉为电脑奇才、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巨人。

1989年他创建的公司开发了高质量的创造性图像,成为多媒体世界的一家强大企业。

他36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到1994年已有83亿美元资产,并蝉联1994年和1995年世界首富,1995年已经拥有财产129亿美元。

1999年10月18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评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影响重大的50人之一。

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

乔布斯走了,比尔·盖茨现在功成身退,在世界范围内全力做着慈善事业,造福整个人类世界。

他们的成功,给了世界两个最鲜明的范本。

相信这样两个人的传奇经历,会让所有那些看重学历和名牌大学的头衔,看重什么海外经历而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学的父母陷入思考。

按照一般的思维,他们两个人中途辍学,中断学业,还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没有取得进入社会的起码的学历资格,他们与同龄人相比,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可是,他们却依靠自己的努力,超越了同龄人,实现了伟大的梦想。

我们每一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也不相同,学历并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关键的是如何发现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

(选自2011年第12期《山东青年》)

1.为什么说苹果公司的发展与乔布斯密不可分?

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

                                                                               

2.请结合全文,谈一下“他们的成功,给了世界两个最鲜明的范本”这句话的含意?

                                                                               

3.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都取得了成功,他们具有怎样共同的品质?

                                                                               

4.文章的结尾说道:

“学历并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关键的是如何发现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请结合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生病是一件不幸的事,可如果哪位病人正巧遇见了王振义医生,那他还算是幸运的。

尽管大部分血液疾病仍很难治,但王振义医生给予人的温暖亦是一味良药。

病人一旦来到他的跟前,他望着病人的脸总在微笑,声音轻柔而徐缓,他不断地询问病史,试图从病人生活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得病的原因,他不断地问“为什么”,然后不停地寻找解决之道。

如果不能治愈,也要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他的病人能够感受到那份炙热的医者关怀。

他62年行医生涯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深入地研究并试图攻克血液类的疾病。

这是他的激情所在。

这曾使他荣获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并至今仍能点燃他无限的热情。

凯特林奖只授予过一位中国医生,国际同行给予王振义教授的评价是:

他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非有毒的化学物质,将人体内的癌细胞改造成正常细胞。

这一突破不仅治愈了曾经最凶险的一种血癌,而且在医学世界里开创了全新的治疗思维和途径。

这样的成果,几乎使他成为所有中国医生的骄傲。

实际上,王振义教授在人生历练中获得成功心得、为医经验,一点也不比他在肿瘤治疗中获得的成绩逊色。

王振义教授与白血病的相交始于1959年。

在那个大跃进年代,医院领导安排他负责白血病病房的工作,并希望他在短期内获得成功。

年轻的王振义充满治病救人的热情,和团队一起提出了“3年攻克白血病”的口号。

他每日每夜地守在病房里,可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数十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相继离开人世。

这一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他——空有一腔热情,而没有过硬的本事,是根本挽救不了病人的。

在他看来,任何人行医之前,必须要先懂得什么是医生。

他说,医生是所有职业中最崇高的职业之一,是体现人类爱心最具体的职业。

但对一名医生而言,技术与爱心同等重要:

“有好心,没有好的医术,救不了病人;有好的医术,但没有好的心,可能还会害病人。

对于今天的医疗环境,王振义教授看得很清楚,但他坚定地认为:

“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爱病人的心不能变。

去年,王振义教授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几双袜子。

这是30多年前的一位老病人送给他的。

这位病人小时候患病昏迷,当时王振义正在急诊室工作,及时给出了准确的诊断——过敏性紫癜,最后病人得以对症治疗。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病人一直没能找到王振义,但孩子的父母一直心存感激,经过30多年努力,终于找到了王教授。

现在,这个孩子已成家立业,在一家袜厂工作,所以就送了几双袜子给王振义。

“我真的很感动,这是医生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这几双袜子我至今舍不得穿。

王振义认为,爱病人的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日复一日地提醒自己,不能忘记病人的痛苦。

行医的日子里,王振义每天晚上都会反省自己,自己做了哪些诊治,做对了哪些,又有哪些地方做错了。

如果再细心一点,再体贴病人一点,结果是不是会更好。

“我也曾遇到比较‘麻烦’的病人,甚至有些不讲理的病人,但不能因此而动摇了自己对病人之爱。

王振义的办公室里,藏着一幅手绣的画作,那是他向一位血友病人购买的。

血友病需要长时间治疗,而且耗费巨大,当王振义发现这位农村病人会手绣时,立即掏钱买画。

他说:

“我们要治病,更要尽力给病人指一条路,让他们能够有勇气继续活下去,与疾病斗争。

对病人之爱,不仅仅是付出,而是一种治疗,爱会指引医生找到正确的方向。

有一次,一名年轻医生查完病房后,向王振义汇报病人的情况。

王振义问:

“病人吃得怎么样?

”医生说:

“胃口蛮好的。

”“怎么好法?

”再追问,年轻医生回答不上来了。

王振义立即赶到病房,他问病人到底吃了哪些东西?

家属说:

“我们是吃素的。

”王振义立即恍然大悟。

原来,素食者体内容易缺乏维生素B12,这一点对诊断至关重要。

这就是王振义,他仍然在医学战线上燃烧着无限的激情……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5.这篇通讯选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王振义对病人的爱心?

请分条概述。

                                                                                

6.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写王振义的?

这样写有何作用?

                                                                                          

7.简述第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8.王振义的“成功心得”对我们有何启发?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

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有人提及。

生物学家波里捷说:

“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

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