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6107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docx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docx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和《北京市东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推动教育事业在新地起点上科学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

  东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教育文化底蕴深厚,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占地面积为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5万,拥有中小学校114所,幼儿园44所,成人高校4所.其中市级示范幼儿园12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2所,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1所.百年以上地老校有30余所,其中府学胡同小学地前身“大兴县学”距今已600余年,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地小学.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地第一所公立完全中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题写地.此外,还有16个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10个北京市金鹏科技团,以及其它一大批市级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地特色学校.全区名师汇聚,现有47名特级教师、217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发端于本区地“蓝天工程”、“学区化”管理、“我能行”教育、“快乐教育”、“和谐教育”、“宏志教育”等教育品牌,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团结和带领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党地教育方针,深入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优质均衡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均取得突出成绩,东城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奠定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地坚实基础.

⒈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实现了“三个增长”.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和初中建设工程顺利推进,一大批学校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区化”管理不断加强,24所学校通过联盟机制,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教育系统城域网、学校校园网、“学习e网通”等信息化建设工程逐步完成,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落实各项收费减免及资助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公平.

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创新发展.实施校内外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新机制,“蓝天工程”惠及全体学生,并为全市开展“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提供了实践经验.出色完成了所承担地奥运、国庆等重大活动任务,学生地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前教育领先发展.学前教育教科研成果突出,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地园本课程,曾多次在北京市和全国介绍经验.保教质量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幼儿园协调发展,有一批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地品牌示范园.

  中小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普及.课程改革继续推进,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学业质量稳步提升.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学区化”、“校区制”、“学校联盟”等管理机制创新发展,新地育人模式不断涌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特色品牌学校获得社会广泛赞誉.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等工作成效显著,“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章鱼计划”、“宝塔计划”,以及“阳光体育计划”等系列教育活动蓬勃开展,促进了学生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一批专业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地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修订完善民办学校管理制度,编印管理手册,指导学校依法规范办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促进了民办教育地健康发展.

  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成绩突出.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市民教育多渠道协调发展地新格局,创建了成人高等教育电脑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等北京市特色专业.发挥职工大学在社区教育中地龙头作用,形成了“心理调适教育”、“国子监大讲堂”、“钟鼓楼群言堂”3个市级品牌和11个区级社区教育品牌.建立了覆盖全区地社区教育网,先后获得“北京市学习型区县建设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⒊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成立53个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实施“621骨干教师引领工程”,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境外培训,开展多层次地研修,挂职锻炼或交流任职.初中、小学、学前教育地教师在北京市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中获一、二等奖比率居全市第一.深化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为干部教师成长搭建了平台.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教师共1415名,占全区专任教师总数地15%,骨干教师地学科覆盖率和学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6.7%.“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孟二冬式优秀教师”等一大批优秀地干部教师不断涌现.拥有教育部授予地全市唯一地区县级“全国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和“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优秀校长培训基地”.

⒋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五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依法治教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评价工作领先发展.人防、物防、技防等校园安全体系不断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卫生防病联控机制逐步完善,保证了教育系统师生平安健康.

⒌党建工作务实创新.贯彻落实党地十六大和十七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教育实际,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党建课题研究、“创先争优”、“走进基层党组织”、假期党员集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活动,党员干部地整体素质普遍提升.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务公开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发挥各级党组织地战斗堡垒作用,带动了教育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地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广渠门中学党总支、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地新形势

⒈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快速发展地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国家之间地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各国纷纷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地重要内容.这既为当前国家地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地机遇,又加剧了国家之间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方面地竞争.

⒉国内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地关键时期.“强国必先强教”,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地各级各类人才迫在眉睫,至关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今后五至十年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地战略目标,必将开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地新篇章.

⒊市区形势.“十二五”期间,北京正处于建设世界城市地重要时期,市委、市政府从打造“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示范区”地战略目标出发,着力提高为首都政务、国际交往、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服务地水平,重点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宜居”之都,以便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为今后五至十年地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东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地战略目标,着力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这些都对我区教育事业地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三)“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面临地主要问题

  站在区划调整后新地历史起点上,我们还要看到,我区教育事业地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如何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缓解“入园难”,并确保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以满足学生多元选择和特长发展;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精品化发展;如何在学习型城区建设中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地规范化和制度化,创建更多地特色品牌;如何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水平地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如何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更多地名师、名校长,乃至教育家地成长.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地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地战略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办人民满意地教育.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创建“理念领先、布局合理、模式多样、特色鲜明、优质和谐”地国际化、现代化教育首善区,使东城教育走在国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地前列,成为“首都文化中心区地重要内涵,世界城市窗口区地鲜明亮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地典型示范”.

  优先发展教育,保持区内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地相对平衡,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健全教育公平保障机制,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教育公平惠及全民.

  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学校特色进一步彰显,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辐射作用和品牌影响显著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

  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融通,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活跃,教育活力明显增强,对经济社会地贡献度不断提高.

  (三)基本战略

  坚持优质均衡发展基本要求,实施教育精品特色战略.坚持优先发展,坚持全面育人,着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地教育首善区.

  1.着力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地质量观,强化教育管理和教科研,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着力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教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创建充满活力、更加开放地新体制和新机制,为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营造有利地环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3.着力推进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关心干部教师身心健康,深入开展“敬业、专业、乐业”教育,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加大干部教师境内外培训力度,提高培训地实效性,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提高教研、科研水平.加强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着力培养具有教育家风范地名师名校长队伍.

⒋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和“学习e网通”等资源优势,建设数字校园群,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地开发与应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⒌着力发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立足国内、面向世界,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地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地国际化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学前教育

  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0-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幼儿监护人或看护人接受教育指导率达到90%及以上;幼儿园总数达到60所以上,其中市级示范园达到14-16所,市立园全部达到北京市一级一类园所标准;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地专任教师达到90%.

⒈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学前教育地供给能力.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龄人口分布与变化趋势,统筹规划园所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现每个街道都有1-2所市立园;以发展公办园,扶持民办园,支持街道、单位办园等方式,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地资源供给.探索灵活多样地办园模式,满足家长多样化地教育需求,最大限度地缓解“入园难”.

⒉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保教工作质量.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坚持科学地保教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创新0-3岁社区婴幼儿早教模式,尝试开展0-3岁医教整合课程研究,提高家庭科学育儿水平.以提高保教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教育领域教育实践研究,强化园本课程特色;依托园本教研,推动跨园研讨交流地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3.创新机制,提高办园水平.完善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幼儿园质量动态管理,健全科学规范、涵盖各类幼儿园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单位自办园和民办园地考评奖励机制.

  

(二)义务教育

⒈完善均衡发展机制.全面落实《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化布局,加强“学区化”、“校区制”、“学校联盟”等机制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大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和校级干部交流力度,不断提高优质资源覆盖面.积极探索学段衔接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外迁居民安置地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合作共赢.

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优化三级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实效,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在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公平地基础上,关注义务教育过程地公平.教育教案地全过程要注重塑造学生品格,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身心,养成良好习惯,注重能力培养.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理安排学生地学校生活,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力争降低“近视、肥胖和营养不良”学生地比率.加强艺术、科技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丰富学生课外校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以上.

⒊切实减轻过重地课业负担.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案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评价机制,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案各个环节中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全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问责制度,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地沟通与协作,共同减轻学生过重地课业负担.

  (三)普通高中教育

⒈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增强课程地多样性和选择性,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和地方课程建设,开设丰富多彩地选修课,形成与国家课程相协调地特色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走班选修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深入推进课堂教案改革,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积极探索以主动、合作、探究为特征地高效课堂教案模式.健全学生成长指导机制,加强对所有学生地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等方面地系统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对外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科学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导向.高中阶段教育地毛入学率达到99%.

⒉加强特色建设,促进多样发展.坚持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探索学校多样化发展新途径.支持学校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地校本课程,培育一批科技、文艺、体育、外语、国际交流等方面地特色高中,高质量地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多样化地发展需要.总结和推广特色高中办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地示范和带动作用.探索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地融通机制,为学生地差异性选择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好地途径.

  (四)课外、校外教育

⒈以“蓝天工程”为平台,注重课外、校外教育创新发展.创新艺术、科技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少年艺术学院”和“少年科技学院”建设,统筹全区艺术、科技教育资源,发挥培训、指导等专项管理职能.深入实施艺术“宝塔计划”和科技“章鱼计划”,发展艺术、科技教育特色.面向全体学生,推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少年全面发展、学有特长,打造一大批北京市乃至全国知名地学生艺术、科技精品团队.以“蓝天工程”、“社会大课堂”为载体,持续推进“两院”(少年艺术院、少年科技学院)、“两团”(金帆艺术团、金鹏科技团)、“两基地”(校外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品牌工程,完善校外教育地奖励机制,发展校外教育优势工程,创建品牌学校.

⒉统筹规划,加强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办学条件标准》和《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统筹规划校外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地校外教育格局.

  (五)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

⒈支持民族教育.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地指导,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大团结.继续办好回民幼儿园、回民小学,发展民族教育文化特色.支持青海黄南地区基础教育,办好汇文中学青海黄南高中班,推动与其他民族地区地教育合作.

⒉重视特殊教育.进一步健全特殊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增加投入,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高特教师资队伍水平,完善特教课程体系,实施个别化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积极发挥巡回指导中心作用,完善随班就读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六)职业教育

⒈创新机制,坚持特色发展.加强统筹管理,进一步完善区职业教育联席会制度,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教产合作、校企一体,灵活开放地现代职业教育运行体制.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专业.积极开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继续走“精品、特色”发展之路.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渠道,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在普通中学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开设专业技能课,推动普职融通.推动与成人教育地衔接,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中职+高职”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实验.

⒉提高质量,增强服务社会地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案改革.完善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地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强科研引领,全面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地课程改革,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及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地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地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七)继续教育

⒈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地理念.逐步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加强继续教育研究力量,开发继续教育服务工程,探索继续教育学分认证地有效途径,增强服务市民教育需求地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动成人高等教育市级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职大、电大作用,广泛开展成人职业培训,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提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能力.

  2.构建开放便捷地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充分利用职大、电大高等教育资源及远程教育资源,健全多元开放地办学体系,建设远程开放地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社区学院和市民学习基地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继续推出一批学习型组织地先进典型.开展市民终身学习激励机制研究,不断满足市民多样化地学习需求.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地衔接和融通,搭建终身学习地立交桥,建立开放便捷、覆盖全民地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全民整体素质地不断提高.

  (八)体制改革与创新

⒈改革人才培养和招生考试体制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案改革,创新教育教案方法,探索人才培养地有效模式.推动由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地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坚持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完善中招推优政策.加大招考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力度.

⒉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和改革管理体制.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学校目标管理制度和绩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地政治核心作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校务公开制度,不断提升学校管理地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保障教职工、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依法、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完善科学民主决策.

⒊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支持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提供专项资助,健全民办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对民办学校地督导和评估.提高民办学校地办学质量,推动特色发展,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及其师生平等地法律地位,实现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开展小幼、中小衔接办学模式探索,创新育人模式.

  (九)对外交流与合作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立东城区青少年国际教育学院,统筹区域资源,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外籍学生留学计划,实施优秀学生海外留学计划,培养国际化人才.搭建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地平台,重点加强与友好城市间教育部门地交流与合作,深化引智培训工作,加强外籍教师地管理,规范合作办学行为,创建合作办学品牌.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在境外建立孔子课堂.

  2.进一步推动国内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发达地区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教育地热点、难点问题,参与或主办高水平地学术会议和高端论坛,提升我区教育地影响力,为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发挥本区教育资源优势,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四、重点工程

  

(一)学前教育发展工程

  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供给能力,逐步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推进小区配套园地建设,支持改建园,扩建现有园,恢复社会园,创新机制,推进幼小衔接园,输出品牌、异地办园,不断扩大办园规模,有效缓解“入园难”.以科研课题为引领,开展学前教育研究.继续推进社区0-3岁早教指导与服务.建立覆盖全区、布局合理地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努力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地、有质量地学前教育.

  

(二)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工程

  推进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程,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办学体制、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六大领域认真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实验工程”.通过探索干部、教师分层交流机制,实施深度联盟机制,开展“学习e网通”建设,拓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渠道,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效途径实验工程”.在“名校办分校”地基础上,探索委托办学、管办分离等多种办学模式,创建干部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和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广泛地信息化平台,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实验工程”.在课程改革、学校内部管理、考试招生等方面开展探索性实验,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发展路径.

“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程”.开展课堂教案方式、校本课程体系、校本教研、综合实践课程、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地实践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案质量.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工程”.依托“翱翔计划”,加强课程多样化建设;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资源联合,共同开展课程设计与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条件.

“开展高中特色发展实验工程”.在有文体艺术特色地普通高中校,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综合高中建设,推进职普融通,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探索国际化人才地培养模式.多措并举,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发展.

  (三)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工程

  坚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地行为习惯培养和文明礼仪教育,关注学生需求,强化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规范道德行为,丰富道德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地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实效性.开展尊重教育,注重生命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研究性学习、实验技能、社会实践等环节地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