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6095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年级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年级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年级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年级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年级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x

《高三年级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年级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年级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x

高三年级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目标

关于“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宗教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确性,说明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能够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要求,分析说明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我国宗教的基本概况,正确认识我国宗教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观念,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

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增强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念,并能够积极

学习科学理论,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努力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节结构:

  第二节:

我国的宗教政策,共设四个框题。

民族和宗教是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种社会现象,在第一节讲完民族后讲宗教,这既和国家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又和民族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教材第一框《宗教及其社会作用》,首先讲了宗教的一些基本知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宗教的性质,产生的根源及复杂的社会作用。

第二框《我国的宗教概况》分析了我国的宗教概况,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变化。

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在第一、二框题的基础上,讲了我国宗教政策,对于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为什么实行宗教自由政策就比较好理解了。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因此要用正确的世界观来武装人的头脑,必须坚持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这是第四框《树立科学世界观单队封建迷信》的内容。

二、具体内容:

  第一个框题"宗教及其社会作用"。

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宗教的本质。

主要讲了两点,一是关于宗教的本质。

主要是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两方面来理解。

从社会意识形态来说,宗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但宗教不同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这样,就把宗教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和哲学上讲宗教问题有所区别,哲学上主要是从意识形态来讲的。

二是宗教产生的根源,教材未区分什么是认识根源,什么是社会根源,而是从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角度说明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难度,便于理解和认识。

教学中让学生明确?

quot;从宗教产生来说,它是自然压迫的产物,从宗教存在和发展来说,则主要是社会压迫的存在,即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存在。

  第二个问题,当代世界主要宗教。

教材对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作了简要介绍,这是属于一般性知识,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

这也是为了解我国宗教状况打下知识基础。

  第三个问题,宗教的社会作用。

这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全面地讲了宗教的社会作用,既讲了消极作用的一面,也讲了积极作用的一面。

遵循

历史事实,教材重点分析了消极作用的一面,主要是从对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及科学发展方面,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消极作用的表现。

对其某些积极作用也是从社会发展、文化艺术、道德规范方面作了介绍。

宗教无小事,对宗教社会作用的全面介绍,有利于消除人们认识上的某些偏颇,强调一面而否定另一面,将不利于全面贯彻宗教政策。

'教材在讲其作用的正文下面,均辅以指体字,通过具体事例或事实加以说明,以便使学生对其作用有更具体更深入的理解。

  本框中引用了思格斯和列宁的两段话,这两段话言简意赅。

思格斯这段话对宗教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说明了宗教存在的

历史根源。

列宁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说明自阶级产生后,剥削阶级的压迫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深刻社会根源。

教学中,在讲述宗教的本质和宗教产生的根源时,可让学生

学习这段话。

  本框设了一个小栏目:

  “议一议:

宗教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主要是通过课堂议论,使学生从对宗教的本质中分析说明宗教对社会发展主要是起消极作用,可引导学生从宗教宣扬的宿命观点,从宗教与科学的对立中,来认识和分析宗教的消极作用,使学生从中进一步受到无神论和科学世界观的

教育。

  第二个框题“我国的宗教概况”。

讲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要讲我国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

这部分是属于一般情况和知识性的介绍,由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已作了介绍,所以在楷体字中主要对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作了介绍。

教学中可对我国信教人口的绝对数字作一介绍(约有1亿人口),让学生从中认识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还要让学生了解,宗教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宗教界的国际交往已成为对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解这点也是为贯彻执行宗教政策打下基础。

  第二个问题,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

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主要是从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宗教的办教方针、宗教组织的性质、教徒的

政治思想状况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的。

最后,得出结论,信教与不信教群众在

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宗教问题上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状况已发生根本变化。

教学中要强调和明确我国宗教状况发生根本变化,而不是宗教本质发生根本变化,宗教本质并未改变。

  本框设的小栏目是:

“想一想:

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是否意味着宗教本质发生了变化?

”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是指哪些方面,明确宗教状况的根本变化并不是宗教本质发生了改变。

宗教本质是宗教的内在属性,宗教只要存在,其唯心主义世界观不会改变,其相信神灵存在并支配人间世界的思想体系不会改变。

  第三个框题“我国的宗教政策”。

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还将长期存在。

宗教的长期性是宗教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宗教的基本认识。

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将长期存在,这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依据,因此,有必要作为一个观点,从多视角进行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长期存在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这是本课的

教学重点。

主要讲了四点:

  首先,要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包括四层含义,这是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础;

  其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多方面内容,从公民信仰来说,有宗教信仰自由,这是公民的自由权利,因此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从宗教组织和教徒的活动来说,必须控守宪法和法律,包括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不得干预

政治、

教育,不得恢复剥削压迫制度;从办教方针来说,要坚持宗教的独立自主、自办方针,等等;

  再次,必须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为了保障宗教基本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还有具体的政策和规定,以便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一致的,而非对立的;

  最后,指出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做到了四个维护,就做到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起来说,这个问题实际是讲中央提出的三句话: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三个问题,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

必要性也是讲它的意义,也包含了正确性的意思。

教材从三个方面作了说明,第一点是从宗教自身发展规律讲的,这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客观依据,办一切事情都要从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出发,正确的方针政策都反映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这里可以联系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三点是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出发说明的,教学中可对宗教与民族的区别、联系作些具体介绍(参阅"教学参考资料"部分)。

在我国,信教群众约有1亿多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确对待宗教的问题,也是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有利于团结群众。

  本框引了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一文中的一段话,说明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事物发展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这一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宗教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引导学生用科学观点来认识宗教,才能正确贯彻宗教政策。

本框里设一小栏目:

"议一议: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宣传无神论是否矛盾?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正确的、全面的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无神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要让学生明确,要按法律、法规办事,宣传无神论不能到宗教场所宣传,宣传有神论不能到宗教场所以外宣传。

  第四个框题“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讲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

教材未从宗教和封建迷信的联系区别讲,而是直接从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讲,这样讲一方面有利于正确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也降低了难度,因为宗教和封建迷信的关系是个复杂问题。

讲宗教政策,知道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就可以了。

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封建迷信活动和群众中一般迷信思想和迷信行为的区别,前者是违法犯罪活动,必须取缔,后者(如朝山进香、烧钱化纸、婚丧禁忌等)则主要靠

教育,宣传普及科学知识,逐步解决。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大力宣传、提倡迷信,使各种迷信活动得以发展、盛行,以便更好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所以,我国把迷信习惯地称为封建迷信。

教材用一段楷体字以具体材料说明封建迷信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封建迷信活动的危害性。

也可以让学生就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谈其危害,以便加深对破除封建迷信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材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教兴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三个方面说明必须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一教学中,可着重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能做到不仅自己不迷信,而且还要宣传科学理论知识。

  教材用了一段我国东汉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王充(公元27-100年)在《订鬼篇》中讲的一段话。

他否定了人死为鬼的说法,认为人与物在其自然本质上是相同的,说"物死不为鬼,人死何能独为鬼?

"鬼神观念的产生,是人们思念引起的。

二千年前,王充就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鬼神观念作了批判,可使学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有助于树立无神论思想。

  本框题设了一个小栏目:

“试一试;用具体事例说明科学和迷信的对立?

”这是启发学生不仅能从理论上明确科学与迷信的对立,而且能联系具体事例、实际,说明科学和迷信的对立,从而进一步认识树立科学世界观和反对各种迷信的必要性。

学生举例的范围不仅是各种封建迷信活动,还可包括各种迷信思想、迷信行为,用学生已

学习过的各种科学理论(人们对自然界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加以比较、说明。

教法建议

1、对于我国的宗教政策的讲解,可以把握以下几点:

  

(1)明确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搞清楚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①"有信不信的自由"→即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有信这信那的自由"→即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那种宗教自由。

  ③"有信这派信那派的自由"→即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的自由是。

  ④"有过去现在信不信的自由"→即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⑤“有参加与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即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3)认识到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

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教或不信教。

  (4)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必要性: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政策。

  ①符合宗教自身规律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③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2、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每年的高考中"宗教问题"分值不大,但较稳定并且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上。

  ①我国的宗教状况和宗教本质的关系。

  状况和本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状况是指事物所处的情形,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规定,是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和稳定方面。

状况具有表面性和易变性,本质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现阶段我国宗教状况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具体表现在:

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的消灭、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

宗教从被剥削阶级控制和利用转变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

我国的七大全国性宗教组织和3000多个地方性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宗教徒的

政治思想状况已发生根本变化。

他们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

从宗教状况看,现阶段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

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

但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并不意味着我国宗教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

宗教的本质是指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只要宗教客观存在,其本质是不会由于其状况发生变化而变化的。

两者没有本质必然的联系。

  ②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的关系。

  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两者是统一的。

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必须明确: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不同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信教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

因为在我国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在经济上、

政治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

政治基础。

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所以,我们既要尊重和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又要尊重和保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

  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关系。

  这两者是一致的。

公民具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

自由是相对的,宗教信仰自由也不例外。

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和法律是统一的。

所以,公民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对宗教事务也必须进行依法管理,政府要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

依法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使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受到法律的保障。

同时,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可见,这两者是统一的。

  ④党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党主张的辩证唯物论的关系。

  这两者并不冲突,而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她一贯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论(包括有神论),坚持不懈地向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

教育,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但辩证唯物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正是基于这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我党同时强调,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还将长期存在,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

党主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是尊重这一客观规律而采取的谨慎、客观、科学的选择。

正如周总理所说的:

"按照唯物论的观点,当社会还没有发展到使宗教赖以存在的条件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时候,宗教是存在的。

现在应该担心的不是宗教能不能存在,而是民族能不能繁荣。

"

教学重点难点

  1、我国的宗教政策

  [原因分析]

学习有关宗教的知识,了解我国的宗教概况,都是为了更好

地理解和执行我国的宗教政策,这在当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理论剖析]

  宗教无小事,正确理解和执行宗教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

学习该部分知识,要紧紧抓住中央再三强调的三句话:

  1)全面正确贯彻宗教政策。

可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主要是掌握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属于公民个人的私事,因此,国家对公民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明确合法活动和非活动的界限。

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教徒表达宗教感情,举行宗教仪式,共度宗教节日的行为和活动。

超出宪法、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的活动,就是非法活动。

  第三,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要坚持宗教事务独立、自主、自办原则,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开展国际间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友好往来。

  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第一,要懂得,现代社会的基本保证就是依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这也是国家拥有的权力,因而,对宗教也不例外。

  第二,要懂得,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

依法加强管理正是为了全面地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

  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弄清两点:

  第一,要明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宗教信仰和有神论思想,而是要求他们在

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把爱教与爱国结合起来,做到宗教活动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宗教能够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党和国家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条件下,能够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注意,不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面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种提法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和可以做到的。

  2、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的本质没有改变

  宗教是一种社会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宗教在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在社会主义条件的宗教组织及成员的

政治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宗教的性质没有改变。

这是一个易错点,讲课过程必须提醒学生注意。

  3、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是个人的私事

  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对国家而言是私人事情,也就是说,是就公民的信仰而言的。

因为:

  

(1)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被消灭。

宗教不再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是变为属于公民思想信仰问题。

  

(2)国家实行政教分离原则,宗教组织是与国家政权无关的,信仰宗教的公民的联合组织,是一种社会团体。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把宗教信仰作为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宗教组织的合法宗教活动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表达方式。

  (4)宗教信仰不同,不影响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

  4、共产党不得信仰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

  共产党员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坚持唯物主义,而宗教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着与共产党员的信仰是根本对立的。

所以,共产党员不得信教,如果共产党员信教,就不符合共产党员的条件,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矛盾。

  5、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

  

(1)联系;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都是有神论,都是相信有超自然的神灵的存在,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不符合科学。

  

(2)区别:

  ①从概念上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虚幻歪曲的反映,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封建迷信活动是指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通过装神弄鬼,占卜算命等手段。

愚弄群众,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

  ②从组织状况看,宗教有整套的宗教经典,教文和教规,有他的信仰和哲理,有正式的组织和神职人员,有教徒和活动场所。

而封建迷活动没有教义,教规和戒律,没有正式的组织,没有固定的组织和场所。

  ③从活动方式看,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祈祷形式,有一定的节目活动。

而封建迷信活动没有制度,其活动方式荒诞无稽,粗俗低级,甚至野蛮残忍。

  ④从活动目的看,宗教活动是为了宣扬神的威力,使信仰者信仰神,按神的意志办事,教徒参加宗教活动是为了行善积德和修身养性。

而封建迷信活动是迷信职业者骗钱谋财的一种手段。

  ⑤从作用上看,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但在一定

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封建迷信活动,则骗钱害人,破坏社会秩序,破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⑥从国家政策上看,国家保护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正常的宗教活动。

而对封建迷信活动,则坚决制止和取缔。

  6、邪教和宗教

  邪教不是宗教,在我国特指冒充宗教的一种邪恶势力。

邪教往往冒用宗教的名义或打着宗教的旗帜,歪曲宗教经典、,掺杂大量迷信内容,拼凑所谓"教义",神化首要分子,以传教方式发展成员,常常以犯罪群众的形式出现,非法建立相对固定、十分诡秘的组织体系、诈骗钱财、盘剥群众、致人伤残或死亡、破坏家庭、制造和传播谣言。

邪教从本质上来说是违反传统的教义、教程,是反社会、反政府、反人类的邪恶势力,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因此,我们必须把宗教和邪教组织严格区别开来,认识邪教的本质及其危害性。

关于"宗教及其社会作用"的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投影)

  资料一:

1992年12月6日,狂热的印度教徒捣毁了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具有460多年

历史的古清真寺,引发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一场严重的教派冲突,导致了持续5天的教派骚乱,造成1100多人丧生,4000多人受伤。

这场骚乱波及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等穆斯林国家。

  资料二:

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有宗教流传,有10多个民族基本全民信教。

  问: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民族和宗教的联系非常密切。

印度教徒的骚乱事件充分说明,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导入新课

  在人类的

历史当中,许多国家和民族在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内是保“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宗教信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见,宗教和民族的联系非常密切,那么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怎样产生的?

宗教有哪些社会作用?

现在我们开始

学习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

  

(一)、宗教及其社会作用(板书)

  讲授新课

  尽管很多人信奉各种各样的宗教,人类思想的众多杰出代表都研究过宗教,为了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什么是宗教,我们先来看看宗教是怎么出现的。

一、宗教的本质(板书)

  1、宗教的起源(板书)

  最初的宗教是怎样出现的?

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

  宗教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宗教产身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

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原始人为了生存,必须同大自然打交道,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风雨严寒、干旱酷热、地震火灾、海啸水淹、山崩石裂,以及毒蛇猛兽的袭击,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甚至危及人的生命,使人感到沉重的压抑。

而自然神奇莫测,千变万化,又叫人迷惑不解。

太阳升起又落下;天空既可以晴空万里,又可以雷鸣闪电;山川大地,当它高兴的时候,草丰林茂,赐给人们丰盛的食物,当它发怒的时候,或寸草不生,或山崩地陷,容颜巨变。

它们隐伏凶险,变化无常,我行我素,全不受人支配,仿佛背后有一只神秘的大手在左右着。

面对深奥莫测,变化万千,危机四伏的大自然,人们感到恐惧、压迫、疑惑、迷茫、诚惶……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无法解释这些自然现象的原因,就以当时人们自己的心理去度测、设想、幻想自然界。

他们把能给人带来好处的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当作善意物,能保护他们的神,而把给人类带来危害的自然现象或自然物视为恶魔。

人们采取各种方式,向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