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默写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5210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默写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诗文默写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诗文默写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诗文默写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诗文默写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默写的.docx

《古诗文默写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默写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默写的.docx

古诗文默写的

一、古诗文默写、阅读、鉴赏(共40分)

(一)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静女》)

(2)惟草木之零落兮,。

,何不改乎此度。

 (《离骚》)

(3),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迢迢牵牛星》)

(4),水不厌深。

,天下归心。

 (《短歌行》)

(二)、古诗鉴赏(14分)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2--3题。

(每小题3分,共6分)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下面对加点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网"指的是尘世的罗网,这里喻指庸俗污浊的官场。

B."羁鸟"、"池鱼"本指"笼中鸟"和"池中鱼",这里是作者自喻。

C."尘杂"指的是尘土杂物,这一句说的是陶渊明居住环境的整洁。

D."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

3.下列对原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质朴的图画,田园风光以其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使人悠然神往。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是上下诗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辞官归隐的原因,又为下文描写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作引子。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两句是化用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之句,描写的是一幅太平景象。

D.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结,既回答了为什么津津乐道于茅舍草木、鸡鸣狗吠,又表达了作者回归田园后的愉悦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4—6题。

(8分)

水槛遣心杜甫

此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赊:

4.诗歌首联是写诗人在成都定居时的草堂的环境,请用三个四字句描述草堂的特定环境。

(2分)

答:

   

5.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这首诗说“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尤以“出”、“斜”遣词用意精微。

联系本诗的意境,体味这两个动词的“天然之妙”。

(4分)

答:

  

6.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欧阳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①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②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亲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①滃(wěng)然:

水盛大的样子。

②涵煦:

滋润化育。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顾:

向四周看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按:

依照

C.今滁介江淮之间介:

处在中间

D.掇幽芳而荫乔木掇:

采摘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②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咸阳者王之

B.①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    ②而孰知上之功德

C.①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②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

D.①而故老皆无在者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乐生送死            B.休养生息,涵煦②于百年之深也

C.因为本其山川           D.幸生无事之时也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叙述作者治理滁州,开地建亭的事,又有开门见山,紧扣文题的技巧,也为末段的点明中心埋下伏笔。

B.文章的第二段着力叙写五代战事频繁,唐朝豪杰并起,这正是为了烘托当时“丰乐太平”的政治局面。

C.文章有“丰乐”二字贯穿其中,但意义则有转换,第一段的“丰乐”意为丰山美景可乐。

第三段的“丰乐”则为丰年可乐。

这种暗换概念的写作技巧,堪称绝妙。

D.《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均写于作者贬谪滁州时。

文章开篇虽有贬谪荒凉之地的酸楚,而随后则是为朝廷歌功颂德,并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2分)

译文:

(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分)

译文:

(3)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3分)

译文: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2-16题。

僧面佛面

沈祖连

小伟从幼儿园回来,一眼看见爸爸的书柜顶上有一匹马,很光滑很好玩。

那马头高昂着,蹄扬着,似在奔驰。

小伟极想得到它。

书柜太高,够不着,小伟便搭了三张椅子登上去——够着了。

他把马抱了过来,很得意。

不想那椅子歪了,哐啷一声,椅子翻了,人摔了,马碎了。

小伟骇得哭了,连屁股肿痛也顾不上了。

小伟知道,打碎了爸爸的马,一定要受到惩罚的。

怎么办?

怎么办?

小伟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妈妈。

他一拐一拐地来到办公室,哭诉了情况,很快得到了妈妈的安慰——“哭什么,不就是一匹马么?

哭什么?

乖乖,看摔着了没有?

妈妈把小伟拉过去,又是摸又是捏,又是搽肿痛灵,又是搽紫药水。

小伟的骇怕丝毫没有减轻,因为妈妈并没有说出怎样为他解救的办法。

“还哭?

是不是摔骨折了?

来,我看看。

“不,我怕。

“怕什么?

不就是一匹马么?

”妈妈说,“等你爸爸回来,就说是我打的好了!

小伟破涕为笑了。

不过,妈妈也知道那马在丈夫心中的重量,说是自己打的,他能信?

能不能为小伟开脱,那还说不准,妈妈感到   甲   。

妈妈一转念,有了,找小伟的爷爷去。

他们家的传统都是儿子怕老子,能搬出这尊老佛爷,   乙   了……

大伟在机关混过几年,出任了××有限公司的经理。

大伟的处境一直都挺顺,只是近来出了问题,在边境贸易中参与了一起走私事件,上边查得紧,据说,大伟还是案中要人。

大伟懵了。

他胆子大,以为开放搞活,见着什么做什么,谁知……

怎么办?

怎么办?

大伟深知此不同于摔碎唐三彩,妈妈及爷爷是帮不了忙的,必须……

大伟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的局长,局长是一位慈善得像妈妈一样的女人。

正是女局长慈眼识才,他才得以提拔。

女局长安慰他。

“可是,上头查的!

“上头来人,不也是先到我这里么?

问题是,你老实说,那些车款,有没有落入你的腰包?

“这点你放心,我大伟再穷也不至于贪公家一分!

”大伟心虚地说。

“那就好,回去放心上班,天塌下来老娘顶住。

大伟走了,女局长也感到  丙  ,查走私是上边下的文,她区区一个局长,能抗住什么?

为了保险起见,她想起了老部长。

倘能搬出这尊老佛爷,  丁   ……

12.文中甲乙丙丁是相关语句的位置,下面的ABCD是原有的语句,分别将语句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4分)

A.即使不能完全解脱,也能减轻一二     B.心中没底

C.就万事大吉               D.心中没数

 甲      乙      丙      丁    

13.试简要回答,这篇微型小说中,谁的面是“僧面”,谁的面是“佛面”?

“僧面佛面”在文中比喻社会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4分)

14.小说开头描写唐三彩马“光滑”的质地“头高昂着,蹄扬着,似在奔驰”的形态,表明了什么?

(3分)

15.“小伟”“大伟”惹祸以后寻求解脱时的心态有什么不同?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16.谈谈《僧面佛面》的主题或写作方法。

(8分)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27分)

17.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城隅(yú)踟蹰(chú)彤管(dān)守拙(zhuō)

B.帏裳(wéi)夙愿(sù)苗裔(yì)孟陬(qú)

C.骐骥(jì)驰骋(chěng)耿介(gěng)幽昧(mèi)

D.徘徊(huí)箜篌(kōng)公姥(lǎo)结发(fà)

18.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残废 座落 坍圮 历尽沧桑

B.天籁 弧形 岛屿 憾天动地

C.樯桅 点缀 倾泻 迄今为止

D.掂记 斑驳 倩影 绞尽脑汁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祝中韩友谊源远流长”的美好祝愿中,第四届中韩歌友会落下了帷幕。

B.由于竞争激烈,缺少规范,原本商品质优货好的钢琴市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

C.你这是驴唇不对马嘴。

要辩论就应拿出事实依据,而你的回复却只有简单的批驳而没有论据。

D.我又开了眼界,看到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力大无穷。

20.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政府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信息透明化的重要性以及商界的社会责任等各方面问题的广泛反思与讨论。

B.近几年,非法职业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猖獗之时。

C.对于这位年轻的作家,大家都有很高的评价。

看过他新近出版的小说,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无法诉说的悲哀。

D.这个来自山区的倔强的打工妹每天坚持学习,对知识的渴望使她不知道劳苦,在老板的种种阻挠之下,反而激起了她对书本、对知识的极大渴望。

21.了解下面的情境,按要求答题。

(6分)

情境:

某同学高一、高二两年一直在国华纪念中学读书,为方便高考,高三回到故乡就读。

高三开学不久,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他(她)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稍作改动,寄给昔日舍友,表达对舍友的思念之情。

下面已经给出了改动后的第二、三两句,如果你是该同学,你该怎样修改第一、四两句?

要求:

1、每句所改动的字至少一个至多四个。

2、每句最后一个字与原诗对应句最后一个字相同。

3、必须能够体现上述“情境”。

4、不要俗气。

5、不必拟题。

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时插在头上可以避免一年的灾害。

改诗:

,虽逢佳节不思亲。

遥知舍友举杯处,。

22、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调整其短语或短语内部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4分)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

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绿树池边此间有舜日尧天

上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调整为:

23.明年是国华纪念中学建校五周年,届时,学校将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作为国华的一名学子,你肯定会非常兴奋,异常激动。

假如你班召开一次与校庆有关的主题班会,请试拟出该次班会的主题,并设计出班会基本的程序。

(6分)

要求:

①主题不能超过10个字,侧重一点,不要面面俱到。

②程序不能少于80个字,周到全面,有很强的操作性。

四.写作与交流。

(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事例很多。

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场景……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一、

(一)1.

(1)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

(3)河汉清且浅脉脉不得语    (4)山不厌高周公吐哺

(二)2.C("尘杂"指的是人世间的琐杂事务,这一句说的是辞官归隐后,家中没有官场中的那些尘俗琐事。

3.A(本诗描绘田园风光用的是白描手法而非夸张手法。

4.庭院宽敞,旁无村落,极目远眺。

5.“出”字写出了鱼的欢快,唯其雨细,鱼儿才能跳出水面,极其自然;“斜”字写出了燕子的轻盈,唯其风微,燕子才能轻掠长空,逼真生动。

6.表现了作者优游闲适的心情。

(以上答到要点即可给分)

(三)7.B(按,查看)

8.C(均为表并列的连词,不译。

A,兼词,之于/众,许多。

B,助词,衬音作用/结构助词,的。

D,转折连词,可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9.B(休养生息,指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

A,送死,古义是送终,今义是找死。

C,因为,古义是因此替,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D,无事,古义是没有战事,今义是没有事情。

10.D(文章没有流露“贬谪荒凉之地的酸楚”。

11.

(1)它的上面有丰山高高地独自耸立。

(2)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看山,低首听泉。

(3)更为庆幸的是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二、12.(4分)甲-D 乙-C 丙-B 丁-A

13.(4分)妈妈和女局长的面子是僧面,爷爷和老局长的面子是佛面。

护短(溺爱等)与包庇等。

14.(3分)表明“小伟极想得到它”是出于少年儿童的单纯幼稚的好奇心。

15.(4分)不同点:

(1)动机不同。

小伟因为害怕,动机幼稚单纯;大伟为了掩盖罪行、逃避罪责,动机复杂阴暗。

(2)态度不同。

小伟说实话,态度真诚;大伟说假话,态度虚伪。

16.(8分)本文把两个时间相距较远的事件组织在一起,构思奇特,含义深刻。

通过事件发生后有关僧面佛面的作用描写,揭示了生活中太多的溺爱、护短与包庇,是人生潜在的危机和悲剧的深刻道理。

在写作方法上,本文也颇有特色。

首先,细致的心理描写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极为成功,从中,体现了人物在“僧面佛面”的关怀下发展变化,揭示了“僧面佛面”的危害,深化了主题。

此外,本文还有呼应与对比的特点。

通过呼应对比,小说将时间相距较远,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一路领先组合到一起,奇特而引人深思。

小说中反复使用“这尊老佛爷”和“大伟深知此不同于摔碎唐三彩”加强呼应,揭示出原来具有本质区别的两个事件的内在联系:

这样文章的主题就超出了两则材料本身意义,有力地表现出更崭新、更深刻的主题。

三、17.C. 解析:

(A“彤管”dān改为tóngB孟陬qú改为zōuC徘徊huí改为huái公佬lǎomǔ)

18.C (A、坐落B、憾天震地D、惦记)

19.B.解析:

A.源远流长:

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不能用在表示将来时态的语句中,放在句中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C.驴唇不对马嘴是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D.巧夺天工: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句子中是形容大自然的,故错误。

20.A.解析:

B.“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之时”,主宾搭配不当。

C.“看过他亲近出版的小说”一句,无主语,“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无法诉说的悲哀”一句的主语又是“小说”,句意表达不清。

D.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分句缺主语,删除“在……下”

21.(6分)、独在故乡为异客(或:

已在故乡非异客,已在故乡为故客);共赋(赏)圆月少一人。

(每句3分。

其它符合“要求”、合情合理的修改也可以。

每违背“要求”中的1—4点一次扣1分,扣完该句3分为止。

第3点“要求”主要是指:

第一句必须体现由“异乡”到故乡的转换,第四句必须体现中秋节的特点。

22、(4分)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23.(5分)(主题宜简约明了;程序则应包括预期目的、操作过程、主要内容、活动方式等的简要介绍,并注意与主题的匹配。

拟主题2分,设计程序3分。

四、参见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

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

它的上面有丰山高高地独自耸立,下有溪水幽静地深藏山谷,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

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

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

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

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瞭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

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

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

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

想问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

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

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

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