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4884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完整版.docx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完整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完整版.docx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完整版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

1: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

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的,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

9.2万多两。

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

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全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却是国内罕见。

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

沿中轴线由东到西依次为山门、戏楼、钟鼓楼、南北看楼、碑亭、中献殿、关帝殿、春秋阁。

从山门到春秋阁三个院落逐渐增高,错落有致,各单体建筑互相连接,布局紧凑。

山门,又称三门或牌楼,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

面阔7米,进深

1.7米,高10米。

四根柱子的柱础均为圆雕的狮子,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字体雄浑,气魄宏大。

上联为:

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

下联是:

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

中间石质门框和门楣石上遍雕蝙蝠图案。

门楣上方中间嵌条石一块,上刻山陕会馆四个大字。

南北两小门的门框和门楣也用整块青石作成,石上浅雕卷云纹。

门楣上方各嵌一石质方匾,匾上分别楷书履中、蹈和。

次间两门的两侧为砖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中贯日,右为大义参天。

山门外南北两端,各有一座插旗杆用的正方形石墩。

石墩高

1.98米,宽0.92米,石墩前后两面刻有龙凤,左右两面刻有荷花牡丹。

山门内侧有木质圆柱四根。

门后两内柱的上端与壁中两外柱以构件相连。

走进会馆,过了戏台下的一道山门,便见华美的戏楼,戏楼坐东面西,与大殿对峙。

戏楼后山墙中央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宽

16米,高1

12米,入口处为砖雕垂花门罩。

罩上方有石刻匾额岑楼凝霞四字。

甬道左右各有一个石刻照壁,左刻丹顶鹤与苍松,右刻梅花鹿及花草,均高

08米,宽

1.15米。

照壁下有精致的石刻插屏架,上有细腻的砖刻垂花壁罩,上饰琉璃制黄牡丹、绿麒麟和万年青等。

山门与戏楼之间,有连接二者的遮雨过楼,顶部为单檐硬山式。

戏楼为二重檐两层台楼,结顶正脊为歇山式,又于左右各出歇山,成十翼角,房面覆绿黄两色琉璃瓦。

戏台呈正方形平面,台高

3米,前台宽

9.6米,深5米,后台宽

8.6米,深3米。

戏台正面开3间台口,檐下有5块透雕木质额枋,中间为福禄寿三星故事,两边为飞龙、花卉和人物等。

4根檐柱均为石雕楹联。

内联楷书阳文:

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

外联楷书阴文:

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即奇观。

戏台里侧,有迎屏将前台与后台隔开。

屏上绘有4幅大型花卉,左右木柱上刻有阳文楹联:

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

屏上方悬挂着木刻匾额云霞绚采。

戏台的前台两侧为八字形折壁,折壁上各镶有高

1.8米、宽0.5米的石刻工笔图画。

左为海市蜃楼,右为天台胜景。

戏台藻井彩绘团鹤祥云,似寓有福比天高之意。

其精工细作的复台结构较为罕见。

戏楼的两侧是南北对称的夹楼,与戏楼连为一体,为二层3间单檐建筑。

中间一间屋顶高起,下有拱门内外通行。

东向门上各有石雕匾额一方,左为对岳,右为望海。

两侧小间的二楼都开有东向园窗。

这里原为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

至今在其墙上还可以看到从清道光二十五年到民国八年,山西、山东各地的戏曲班社和教育部的易俗社,各个时期的演员们所写下的对戏东、班社主不满的诗句以及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的120多个传统剧目,对于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钟鼓楼钟楼、鼓楼南北对称,分列于夹楼外侧。

均为筑于砖石方台之上的单间二层重檐歇山十字脊式建筑。

二层各有12根檐柱承托着第一层屋檐。

一层楼门西向。

左为钟楼,二层楼门南向,门楣上有石刻振聋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副:

其声大而远,厥意深且长。

右为鼓楼,二层楼门北向。

门楣上有石刻警聩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副:

当知听思聪,岂可耳无闻。

钟、鼓楼下各有一小院,院内翠竹茂密,院墙上有一圆形月门通往庭院。

庭院东西深23米,南北宽33米,中央有一条平直的石板路,路两边各有一株百年古槐,浓荫如盖。

庭院正面的大殿台阶下,有一对高大雄健的石狮,由狮身、须弥座、底座3部分组成,通高

3.25米。

底座四面雕刻佛教八大法宝,前为剑、杵;左为伞、塔;右为铃、笆;后为印、铂,用以驱妖避邪。

须弥座上部刻花瓶、鹿、小瓜、石榴,取其平平安安、福禄绵绵、甜甜美美、多子多孙之意。

下部前为牡丹、左为荷花、右为梅花、后为菊花,意为四季吉祥。

这对石狮,左面脚踩绣球者为雄狮,右面脚踏幼狮者为雌狮。

据记载,这对石狮从山西选料精凿细刻而成,耗银633两。

南北看楼位于钟鼓楼的西面,戏楼台前左右两侧,为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二层外廊式建筑,楼长1

6.5米,深5米,其顶为卷棚式,上覆灰瓦。

看楼底层地面为砖铺地,二层楼板由六根木制楼板梁,上置木地板椽,在木地板上铺石砖以构成。

二层房架为四架梁,上置檩、椽、望板和瓦件。

看楼为敞开的廊式建筑,可以坐在楼内观看戏台上的表演。

看楼位于庭院南北两侧,各面阔5间,上下2层,楼长1

6.5米,深5米,房面为灰瓦卷棚顶,为看戏、饮茶、谈生意的场所。

看楼上首是碑亭,各为3开间,正面敞开,筒瓦歇山顶,飞檐则高出看楼和大殿房面。

额枋上下较宽,各绘有日出、龙虎、瓜果和人物图案。

每一碑亭各竖有石碑4幢,壁碑2块。

立碑通高均为

6.2米,宽

1.2米,碑文内容详细记载了山陕会馆历年维修建设情况,碑阴还刻有各商号名称及其捐银数量。

南碑亭西首内壁上,还立有清乾隆所刻地契碑一块,详细记述了山陕会馆置买园地阔步数目、四至、买价及刻石立碑之因,是研究晋商经营思想的重要文献。

由地契碑西折,过南碑亭西门,便是列支碑墙。

镶嵌有清嘉庆十五年、道光二十五年、同治六年、同治十三年、光绪二十年立的会馆功竣历年进出银两开列碑等5块列支碑刻。

大殿是会馆的中心建筑,由献殿和复殿前后组成,檐部有天沟相接。

献殿与复殿又各分为正殿和南北配殿,前后左右共六殿,均面阔3间。

正殿房面高于南北配殿。

献殿为卷棚顶,复殿为悬山项。

正殿房面覆绿色琉璃瓦,前后房面中央各镶嵌有菱形状黄、绿琉璃瓦。

南北配殿覆灰筒瓦。

正殿亦称关帝大殿,殿前有方形石柱四根,石柱下为垂幔琴腿式石雕柱础。

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内柱为行楷阳文:

伟烈壮古今,浩气丹心,汉代一时真君子;至诚参天地,英文雄武,晋国千秋大丈夫。

外联为行楷阴文:

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读春秋。

四根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透雕额枋,中间1块刻有老子和八仙人物。

左边刻有神仙传故事,右边刻有行孝图,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几个故事,自左向右依次为:

《哭竹生笋》、《扇枕温衾》、《怀右遗亲》、《为母埋儿》、《闻雷泣墓》、《恣蚊饱血》、《卧冰求鲤》。

额枋的上方,还绘有6幅《西游记》故事工笔画及木雕牡丹花12朵为装饰。

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大义参天四字。

正殿献殿内原为摆放供品,聚会议事的处所。

殿之梁檩均通体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人物故事画18幅。

殿内正上方悬富国裕民木质匾额。

献殿后面为过廊,并与南北配殿中献殿后面的过廊相通。

廊西头山墙上各有角门通往南北跨院,门外侧各有石刻横匾一方,南曰:

南极,北曰:

北拱。

过廊后面是复殿,殿中偏后部有一暖阁,阁前供有关圣帝君、关平和周仓3尊雕像。

关圣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绣滚龙袍,鎏金冠旒,威丽端正,俨然帝王形象。

复殿后仍有檐廊,廊下有木质圆柱四根,柱下皆以精致的石雕为柱础。

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透雕额枋,中间刻人物、牡丹,南北两侧刻有飞龙、麒麟等。

檐廊的迎风板上,两侧还镶有道续尼山和义秉麟经匾,进一步体现了关帝庙中所信奉的是地道的儒家正统思想。

南配殿位于正殿的南面,亦称文昌火神殿,是当年众商们祭祀文昌火神的处所。

设置同正殿相同,即前为献殿,后为复殿。

献殿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作柱础的石雕檐柱四根,其侧面分别刻有仙鹤祥云的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

内柱上刻有阳文楹联:

气本似珠,看午夜光分奎辟;功原济水,居离官位按丙丁。

外柱上刻有阴文楹联:

位南天以居尊,神焰荧荧临斗柄;邻北极而宰化,星精朗朗俯魁垣。

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额枋,中间一块刻有首尾相接、神态各异的7只芦雁和菊花,两侧的2块各分别刻有梅花、荷花、瓶、大香炉和茶壶。

檐廊的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风时浪恬一方。

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文昌神和火神王灵官,殿正门上方悬天开文运木质匾额。

北配殿位于正殿的北面,也称财神殿,与文昌火神殿南北对应,是当年众商们祈祷发财的地方,也分为献殿和复殿。

献殿的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为柱础的石雕檐柱四根,柱的侧面、背面分别刻有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内柱上刻有阴文楹联:

德兆阜财,萃万国物化天宝;行以利涉,庆一时海晏河清。

外柱上阳刻楹联:

位津要而掌财源,万里腰缠毕至;感钱神以成砥柱,千秋宝载无虞。

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雕额枋,中间一块刻有6只飞雁和一座城堡,两侧分别刻有鼎、花瓶、香炉和食盒。

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功司利济一方。

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财神赵公明和水神金龙四大王谢绪神像,殿正门上方悬万世永赖木质匾额。

春秋阁为会馆最后面、最高大的殿宇。

面阔3间,上下2层,单檐歇山,灰筒瓦顶,斗拱抬梁式结构。

阁前廊有四根木质檐柱,前廊额枋均为木刻透雕,雕饰人物和牡丹、金瓜、花卉等。

阁左右各附设一座望楼,上下各一间,两望楼券门上各有扇形匾额一方,南曰接步,北曰登阶。

春秋阁过去也是供奉关帝的处所。

一楼内原有大幅关羽画像,二楼原有关羽生平故事木雕连环人物群像。

目前,二楼西墙上仍保留着关羽全身阴线雕石刻一方。

春秋阁两侧,为南北两侧的游廊,各面阔3间,进深一间,灰瓦盖顶并与望楼和正殿相接,形成一个紧凑的四合院落。

两游廊南北两侧为南北跨院。

两院之间,并于南北两厢游廊的东首各有小门相通。

南跨院现存硬山瓦房3间。

北跨院现有南屋3间、小北屋2间、小西佛亭3间,坐东朝西后门一间,均灰瓦盖顶,前出廊檐。

聊城山陕会馆建成后,历史上先后进行过8次扩建和维修。

据现存16通碑碣记载,其中第4次维修从嘉庆八年到嘉庆十四年,历时7载,用银4964

3.43两。

第5次维修在道光二十五年,用银1802

8.78两。

维修所用木材多来自陕西终南山,工匠多来自山西汾阳府,建筑风格尽量体现其地方特色。

其建成后百余年间,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演戏以娱神。

聊城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

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

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会馆,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

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

嘉靖、万历时期,会馆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会馆几乎遍及通都大邑,府、州、县城甚至某些乡镇也有设置。

明清时期聊城商贾云集,东关运河沿岸有山陕、江西、苏州、赣江、武林等八大会馆,其中山陕会馆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2: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西岸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山陕会馆。

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

这惊世骇俗的山陕会馆是山西和陕西两地的商人集资兴建的。

从开建到建成,历时66年,花银6046

5.69两。

馆中,有技术精湛的建筑雕刻、惟妙惟肖的精美绘画。

来到大门前,只见门两侧有一幅对联。

上联是:

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

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

在大门的两侧,有两个便门,上面分别写着履中、蹈和。

便门旁边为砖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中贯日,右为大义参天。

走进会馆,过了戏台下的一道门,便看到了华丽的戏台。

一般的戏台只有四个翼角,而这个戏台却呈十翼角。

从上面往下看,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栩栩如生。

这座戏台精湛至极,能和故宫、颐和园的戏台相媲美。

戏楼的两侧是南北对称的夹楼,与戏楼连为一体。

则钟楼与鼓楼南北对称,分列于夹楼外侧。

从远处看,形成了一个山字。

院中还有两棵古槐树,已有四五百年了,而山陕会馆才有两百多年。

可见,山陕两地的商人是取这两棵槐树而兴建的会馆。

与槐树相对的,还有两座石狮子。

再往前走,就到了关帝大殿,也就是正殿。

关帝大殿中供奉着关羽。

这儿,为什么是供奉着关羽,而不是其他人哪?

原来,关羽是山西人,而这山陕会馆是山西和陕西人集资兴建的,所以,关羽便是商人们精神上的一个支点。

所谓买卖不成,忠义要在,指的就是关羽的忠义。

在大殿门口,抬头望,有许多精致的雕刻。

中间的1块刻有八仙人物,他们分别代表着老、幼、男、女、富、贵、贫、贱。

看,正给中间的南极仙翁贺喜哪!

在南极仙翁的左边,有一个仙童,右边立着花鹿,代表着长寿。

左边的一块上

则刻有神仙传的故事。

在右边也有一块额枋,上面刻有行孝图,为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的几个故事。

有《哭竹生笋》、《怀橘遗母》、《为母埋儿》、《卧冰求鲤》、《闻雷泣墓》、《扇枕温衾》、还有《恣蚊饱血》。

更令人震惊的是,从下面看这些额枋,就会看到许许多多的动物头像。

而且,这些小巧玲珑而又惟妙惟肖的木质透雕竟是国宝级的,更是山陕会馆的镇馆之宝!

进入大殿,只见正中央坐着关羽。

他头戴龙帽,身着龙袍,亦有帝王风范。

在关羽的右边,站着他的义子关平;在关羽的左侧,则站着周仓。

只见关平手托玉玺,周仓手拿青龙偃月刀,好不威风!

在正殿的南边,是文昌火神殿,是当年众商们祭祀文昌火神的处所;北边,是财神殿,是当年众商们祈祷发财的地方。

再往里走,就到了春秋阁。

春秋阁是会馆中为高大的,也是最里面的一座殿宇。

建春秋阁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关羽挑灯读《春秋》的,正因如此,才起名为春秋阁。

春秋阁上方的额枋上,刻着凤凰与牡丹,下方有木瓜、玉米等果实。

连起来就是春华秋实。

由此可见,古代人民多有智慧啊!

山陕会馆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呀!

这,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护山陕会馆,珍惜这一宏伟壮观古建筑!

3: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

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的,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

9.2万多两。

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

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全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却是国内罕见。

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

沿中轴线由东到西依次为山门、戏楼、钟鼓楼、南北看楼、碑亭、中献殿、关帝殿、春秋阁。

从山门到春秋阁三个院落逐渐增高,错落有致,各单体建筑互相连接,布局紧凑。

聊城山陕会馆建成后,历史上先后进行过8次扩建和维修。

据现存16通碑碣记载,其中第4次维修从嘉庆八年到嘉庆十四年,历时7载,用银4964

3.43两。

第5次维修在道光二十五年,用银1802

8.78两。

维修所用木材多来自陕西终南山,工匠多来自山西汾阳府,建筑风格尽量体现其地方特色。

其建成后百余年间,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演戏以娱神。

聊城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

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

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会馆,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

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

嘉靖、万历时期,会馆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会馆几乎遍及通都大邑,府、州、县城甚至某些乡镇也有设置。

明清时期聊城商贾云集,东关运河沿岸有山陕、江西、苏州、赣江、武林等八大会馆,其中山陕会馆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看过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

 

附送:

聊城市情导游词范文3篇

聊城市情导游词范文3篇

1:

聊城市情导游词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市境发现了距今约

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明朝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东阿文定公于慎行于万历七年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传引。

元至元二十六年到明永乐九年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

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

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

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

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

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

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

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

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

3.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

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

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为全国之最,肉牛年出栏100多万头,肉鸡年出栏500多万只。

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

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45

4.86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9.51亿立方米。

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

地热资源尚待开发。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

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

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

3.5小时即可到达北京。

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立体化的现代化电信网络。

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讯网络。

聊城信息港是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的一部分,它与国外信息网相连,实现了与世界资源共享。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特别是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

凭借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全新城市定位和不懈地努力,一个新兴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聊城,也大踏步走在了休闲城市建设的前沿。

201X年中国休闲发展论坛、201X年第三届中国休闲发展论坛,论坛揭晓了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评选结果,聊城两次次榜上有名。

2:

聊城市情导游词

聊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誉。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

聊城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

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于有莘之野,辅佐商汤灭夏桀,世称贤相。

周时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

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

有谋士计然。

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

时有著名兵家孙膑、名士鲁仲连威名远播。

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到明永乐九年间曾数次兴工开通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

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建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古称东昌,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极为丰富。

现有名胜古迹44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风景如画的东昌湖,面积达

4.2平方公里,聊城古城座落在湖中央,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一体的独特的古城格局和风貌,是著名的中国北方水城,被誉为东方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