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30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碳循环的图解分析备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4856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型30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碳循环的图解分析备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模型30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碳循环的图解分析备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模型30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碳循环的图解分析备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模型30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碳循环的图解分析备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模型30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碳循环的图解分析备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型30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碳循环的图解分析备战.docx

《模型30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碳循环的图解分析备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型30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碳循环的图解分析备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型30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碳循环的图解分析备战.docx

模型30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碳循环的图解分析备战

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答案】C

误;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D正确。

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丙主要是绿色植物B.丁所含的能量最少C.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只能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

据图无机环境中的CO2和甲之间是双向箭头,甲为生产者,其他生物的部分箭头都指向了丁,丁为分解者,剩余的乙、丙则为消费者。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CO2与生产者之间存在双向箭头,甲应为绿色植物,A错误;丁为分解者,所含的能量不一定最少,B错误;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正确;无机环境中的CO2来自细胞呼吸和化石燃料的燃烧,D错误。

1.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营养级是消费者。

②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

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食物网:

由于一种生物的食物来源可能来自多种生物,且某种生物可能为多种生物所食,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往往由多种食物链交错而成,从而构成食物网。

3.快速判断碳循环示意图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方法

首先,根据图示中双向箭头判断A和B中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

有多个箭头指进去一个箭头指出来的一定是大气中的CO2库(如图示中的B),而那个指出的箭头指向的是生产者(如图示中的A)。

其次,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被分解者分解,即各生物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可判断D是分解者,进而推出C是消费者。

1.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中包含的生物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C.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关知识。

D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成分,A错误;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B正确;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正确;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D正确。

2.如下两幅图中,图甲是食物关系图,图乙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乙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请仔细分析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含有______条食物链.如果兔突然减少,蚯蚓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将先______________。

(2)图甲绿色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若鹰要增加1千克生物量,至少消耗生产者_________千克。

(3)同时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甲图若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可构成较完整的生物群落。

(4)图乙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碳在C中以______形式存在,代表分解者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5)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碳循环平衡被破坏有关,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_______与__________的速率相同(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

【答案】

(1)3   增加

(2)25

(3)鹰   分解者

(4)③   (含碳)有机物   B

(5)③  ②⑤⑦

(4)乙图中D表示大气中CO2库,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图乙中③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碳在C(消费者)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5)碳循环平衡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来源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即②⑤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去路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即③。

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生长的水稻、稗草。

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卷叶螟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防治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调整种间关系C.该稻田中的上述四种生物形成三个营养级

D.除去稗草,可使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答案】A

阳能增加,D正确。

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

生物种类

有机物总量(g)

800

100

3000

18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减少,丙的种群数量增加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减少C.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减少

D.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丙、丁的种群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

据表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与生物量金字塔是一致的,营养级越低,所占有的能量越多,生物量也相应越多;反之,营养级越高,所占有的能量越少,生物量也越少。

据此可以排出甲、乙、丙、丁4种生物的食物链是:

丙→甲→乙→丁。

按题意,在一条封闭的食物链中,乙种群数量的减少,乙以甲为食,必然会导致甲种群数量的增加,丁以乙为食,必然导致丁种群数量的减少,而甲种群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丙种群数量的下降,D正确。

3.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a、b、c三种生物CO2消耗量(对值)的曲线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碳循环图解,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生物a、b在图乙中均属于成分D,但b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图甲中生物c表示图乙中的A、B、E,图乙中有一条食物链D→E→AC.一只B捕食了一只E,则该只B获得了该只E能量的10%〜20%

D.若图乙中箭头仅表示有机碳的流动方向,则应存在的过程是③④⑤⑨⑩

【答案】D

获得上一个营养级全部个体的能量的10%〜20%,C错误;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之间碳循环是以有机碳进行的,因此若图乙中箭头仅表示有机碳的流动方向,则不应存在的过程有①②⑥⑦⑧,存在的过程有③④⑤⑨⑩,D正确。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B.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D.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有多种,但是每一种生物只能位于一个营养基

【答案】B

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每种动物在食物网中的不同食物链上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所以每一种生物可以位于一个或几个营养级,D错误。

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D为大气,a~d代表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A、B、C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a过程太阳能便进入了生物群落B.在这个生态系统中,C所含的能量最多C.b、c、d过程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D.此图中包含了该生态系统的全部成分

【答案】D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C为生产者,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这一过程主要是生产者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因此这个生态系统当中,C生产者所含的能量最多,B正确;b、c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d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三个过程可将CO2释放到大气当中,C正确;此图中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大气,还缺少非生物的能量,D错误。

6.图甲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B、C分别属于分解者和生产者B.图甲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3、4、5C.图乙中②/①━③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图乙中③和④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流向分解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甲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和D均为消费者。

图中甲表示光合作用;2、3、4和5表示呼吸作用。

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

①−③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③表示兔未同化的能量;④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B属于分解者,C属于生产者,A、C、D为B提供物质和能量,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2、3、4和5表示呼吸作用,B正确;在图乙的食物链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草),④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正确;图2中③和④分别是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流向分解者,D错误。

7.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B都是自养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B.适度松土可以促进①过程,加快物质循环C.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③和④的量基本相等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B为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光能自养生

不相等,D错误。

8.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有机物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相关知识。

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A正确;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C正确;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D正确。

9.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

图示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中a表示植物的光合

定的总碳量>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总碳量+流到动物体的碳量+流到分解者的碳量。

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D错误。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B.生物圈中的生物可以分布在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C.消费者通过消化系统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D.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就越稳定

【答案】C

【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生物圈中的生物可以分布在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B正确;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消费者只是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错误;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就越稳定,D正确。

11.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茹等真菌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答案】D

【解析】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如草菇)、腐生动物(如蚯蚓),A错误。

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B错误。

自养生物有光合作用类型和化能合成作用类型,C错误。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D正确。

1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网。

如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有2个生产者,它们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

D.只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存在既竞争又捕食的关系

【答案】D

辛、丙和乙、乙和丁都存在既竞争又捕食的关系。

1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属于捕食关系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丰富度能够反映群落在一定时期的物种数目,但不能反映群落的演替趋势

【答案】A

【解析】雌螳螂和雄螳螂属于同一物种,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例如光、磁场等,就不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B项正确;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项正确;丰富度能够反映群落在一定时期的物种数目,但不能反映群落的演替趋势,D项正确。

14.如图为生态系统成分及信息传递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B.物理信息只能来自无机环境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答案】B

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D正确。

15.在菜粉蝶的繁殖季节,通过施放菜粉蝶的性外激素可有效控制菜粉蝶的种群数量。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可在异性菜粉蝶之间传递信息B.施放性外激素防治菜粉蝶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C.该实例说明信息的传递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施放性外激素防治菜粉蝶的方法不会引起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可在异性菜粉蝶之间传递信息,A正确。

施放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该实例说明信息的传递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C正确。

生物防治不会引起环境污染,D正确。

16.如图为“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研究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信息传递,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管理桑基鱼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2)在该图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_____。

沼气发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__________________者的“角色”。

(3)图中的蚕与桑属于_____________关系。

(4)一种突然而来的污染进入鱼溏,但对鱼塘生态系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力稳定性。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在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调节。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

桑基鱼塘设计的合理性在于从人类需要出发,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_____和物质的____________。

【答案】

(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2)桑树   分解者  

(3)捕食   

(4)抵抗力   负反馈   

(5)太阳能   多级利用   循环再生(利用)

(3)蚕吃桑叶,二者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4)鱼塘受到污染,但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桑树固定的太阳能。

桑基鱼塘从人类需要出发,使蚕沙、沼气渣中的能量被充分利用,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

1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碳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图中[①]    ,生物群落中碳进入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图中[③]       。

(2)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    形式进行全球性循环。

(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全球再次聚焦碳排放问题,呼吁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力求减少图中     (填序号)过程碳的排放量。

(4)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 的特点。

【答案】

(1)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CO2

(3)④

(4)逐级递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

由题意可知,①光合作用②捕食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化石燃料的燃烧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增多;要缓解“温室效应”就要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

(1)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CO2,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到大气中,所以①是光合作用,③是呼吸作用。

(2)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全球循环。

(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全球再次聚焦碳排放问题,呼吁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力求减少图中④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8.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

图乙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

图丙为能量流经图乙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b、c、d代表能量(单位为kJ)。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②过程中碳元素的传递形式是      ,丙中A处于第    营养级,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      。

(2)若图甲中的生产者固定了2000kJ的能量,则图一中D理论上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    kJ。

(3)若图乙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4)分析图丙中能量关系可知,b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中包括第    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

【答案】

(1)丁 (含碳)有机物 二 分解(呼吸)作用 

(2)80 

(3)12.8% 逐级递减 

(4)三

(3)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营养级②同化的能量/营养级①同化的能量)×100%,根据图丙可知,第二营养级(相当于图二中的营养级②)同化的能量为400kJ,若图乙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400/3125)×100%=12.8%,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4)分析图丙中能量关系可知,b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中包括第三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

19.图1为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图2为该草原上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比较图(虚线为Nt=Nt+1):

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能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1)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    进行的。

(2)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的措施,目的是为了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3)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中低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少.从能量流动方面分析,原因是    。

(4)由于某种原因某片草原被废弃,若某外来物种在废弃的草原上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该废弃草原某外来物种的初始种群数量为800只,每繁殖一代比原来增加a倍,若在此条件下繁殖b代,该外来物种的种群数量为    只。

(5)内蒙古草原田鼠的寿命一般只有两年,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约可增加1.47%,是图2中    对策生物。

该对策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但最终会呈    型增长曲线增长。

(6)图2中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略高于或低于    (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

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长时间低于    (填“S”或“X”)点时,很容易灭绝,珍稀动物应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

【答案】

(1)食物链、食物网

(2)抵抗力

(3)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4)800(1+a)b

(5)r  S

(6)S  环境容纳量(K值)    X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鼠→蛇→苍鹰,植物→鼠→狐,植物→兔→狐,植物→兔→苍鹰,植物→蝗虫→蜥蜴→苍鹰,植物→蝗虫→苍鹰。

图2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

(2))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可减少生产者的过度消耗,这主要是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3)由于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所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导致低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少。

(5)r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

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容易灭绝。

20.非洲大蜗牛是中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属杂食性动物。

幼螺多为腐食性,成螺一般取食绿色植物和真菌,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

(1)非洲大蜗牛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

(2)在          的环境条件下,非洲大蜗牛入侵以来数量几乎呈“J”型增长,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因此需要采取防治手段控制该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的         参数。

有人提倡饲养鸡、鸭、鹅来控制非洲大蜗牛的增长,已收到较明显的效果,该方法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